290 likes | 443 Vues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时代背景; 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设计; 理解与把握 语文课程的性质 、 四大基本理念 和 三个维度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定义. 表述一: 语文课程标准也称为 “ 教学大纲 ”“ 课程纲要 ” ,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也称教学计划)制定的,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的定义.
E N D
学习目标 • 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时代背景; • 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设计; • 理解与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四大基本理念和三个维度;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定义 • 表述一:语文课程标准也称为“教学大纲”“课程纲要”,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也称教学计划)制定的,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的定义 • 它是有关语文课程编制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编写的体系和结构,提出对教学的原则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的功能(作用) • 编写教材的依据 • 教师教学的准则 • 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
二、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 • 新世纪的呼唤; • 语文学科的发展; • 世纪末的反思。 (教材P1)
三. 关于课程性质与地位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 1、工具性 • 2、人文性 •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工具性 • (1)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 (2)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 (3)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 (4)语文是传承文明、人类价值观的工具。
2,人文性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 周易•贲封》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 • 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 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相互对立的,也不是“工具”与“人文”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工具是就其形式而言,人文是就其内容而言;工具性是从语文教育的外在目的角度进行考察,人文性是从语文教育的内在目的角度进行考察;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文内涵无以依托;舍弃人文,语言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 语文应是这样的一门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二)语文课程的功能、地位 • 功能: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地位: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语文素养的内容 • (1)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2)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3)丰富的语言积累;(4)良好的语感;(5)思维和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6)品行修养和审美情趣;(7)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全面: • (1)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 • (2)面向全体学生 • (3)教学全过程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 •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语文学习具有民族性,应重视感性把握、整体把握。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4、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一、从功能上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 二、从结构方面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层面。在课程类型方面,应包括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综合性课程。
4、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三、从课程目标上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该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应仅仅限于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 • 四、从语文课程存在的方式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教师,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 五、从实施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一位老师在教完《惠崇〈春江晚景〉》后设计的作业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教完《惠崇〈春江晚景〉》后设计的作业是这样的: 爱写作的你,不妨写写你对春天的感受;爱绘画的你,不妨发挥想像,把诗变成画;爱文学的你,不妨写首春天的小诗;爱历史的你,不妨查查苏轼与惠崇的背景材料;爱唱歌的你,不妨创编一首春天的歌给大家听听……
五、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组成员方智范
什么是语文课程目标? • 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是指导小学语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 语文新课程的目标体系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组成。
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九年一贯,通盘安排;突出主体,注重实践;阶段分明,大体有序。 (二)五个领域协调一致 (三)三个维度有机融合 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过程和方法” ;落实“知识和能力”。
课程总目标的思想 • 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 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 • 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 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什么是“三个维度”? • 知识和能力 • 过程和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P10
为何要从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 这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 • 这是由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 这是由语文教学任务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