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2003 高考语文备考讲座. 2003 年 1 月 · 广州. 现代文阅读 · 高考考查内容: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 解. ②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①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 析 综 合. ③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鉴 赏 评 价. ②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现代文阅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现代文阅读 2003 高考语文备考讲座 2003 年1月·广州

  2. 现代文阅读·高考考查内容: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高考考查内容: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 解 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 析 综 合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鉴 赏 评 价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形象思维能力 ——文学作品 以考查 思维能力立意 社会科学文章 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文章 自然科学文章

  4.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适应高考特定需要,以考查精读(信息阅读)能力立意的试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自八十年代中期试题改革以来思路最清晰、成效最显著的领域。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在语文学科领域跨世纪的突破,对教学和科研有积极引导意义。

  5. 娱乐性阅读 *信息学阅读又称精读, 是一种以获取新鲜信息 为主要取向的阅读方式; *信息阅读能力可示意为: W=ab(X+Y) 浏览性阅读 专业性阅读 研究式阅读 阅读 知能积累 摘录式阅读 传承文化 文章学阅读 认识社会 信息学阅读 写作样板 以阅读者的认知积累为依托,以确认、整合为基本手段,准确获取文章中的新鲜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校正原有的认知积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的一种阅读方式。

  6. 确认:对某一语言单位的确切认知 字、词、短语、句子、句群、段…… 整合:对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把握 同级或不同级的 确认整合意识

  7. 报 秋[1998年高考试题 ] ⑴ 似乎刚过完春节,一切都还来不及干呢,已经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了得! ⑵----⑸…… ⑹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到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⑴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 ⑵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

  8.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命制的特点 1.试题稳定性 2.内容陌生性 3.文本规范性 4.设题整体性 5.答案唯一性 6.思路确切性

  9. 1.试题稳定性 近年(1996—2002)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小文)一览

  10. 1.试题稳定性 近年(1996—2002)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大文)一览

  11. 小文:自然科学文章 社会科学文章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的文章 大文:论文与散文交替 单一散文 [散文与其他文学作品交替] 社科文:过去大文所选文本强调 知名度、文化性和文学性 现今小文所选文本强调 时代感、知识性和趣味性 1.试题稳定性 一 高考试题是最有价值的备考训练材料 二 关注高考试题 文本近年 来的微调变化

  12. 2.内容陌生性 一 阅读命题以获取新鲜信息为主要取向 二 阅读文本陌生程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甄别、选择符合高考命题原 理陌生程度适宜的训练材料 依托旧知获取新知,是语文 学习和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

  13. 3.文本规范性 一 阅读文本是经命题者改造的规范文本 二 阅读文本的样式结构等同于课文规范 文本的规范性是高考试题信 度、区分度不可或缺的保证 文本的规范性是考生语文固 有能力得以展示的必要条件

  14. 3.文本规范性 1996年试题·贝多芬之谜·思路结构图 Ⅰ (1段)贝多芬之前的音乐传统——贝多芬“谜”的背景 (2段)贝多芬成为“谜”的原因之一——音乐追求及特点 (3段)贝多芬成为“谜”的原因之二——音乐才能及反响 Ⅲ(4段)贝多芬对后代音乐的影响——释开“谜”的意义 Ⅱ

  15. 2002年试题(全国)·沙尘暴·思路结构图   ①概括介绍“沙尘暴”   ② 具体介绍“沙 有利   ③ 尘暴”的历史 有弊 ④具体说明“沙尘暴”近年的危害 ⑤引歌德话提出希望 3.文本规范性

  16. 2002年试题(北京)·科学文章(模糊性)·思路结构图2002年试题(北京)·科学文章(模糊性)·思路结构图 ①概括指出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②举鸡与蛋、固体与液体的实例说明。 ③举三个实例说明客观世界的模糊性, 科学发展无力实现客观世界的清晰。 ④人们利用模糊概念来帮助自己判断。 ⑤仿人计算机是模糊理论的重要课题。 导入 主体 尾声 3.文本规范性

  17. ①这个知音的传说,是纯洁神圣的情操, 珍藏在我们的心坎。 ②讲述知音的传说,抒写知音可贵难得。 ③联想典籍的知音,希望知音越多越好。 ④忆伯牙学琴历程,对艺术应不懈追求。 ⑤应珍惜艺术成果,以期获得更多知音。 3.文本规范性 2002年试题(全国)·话说知音·思路结构图

  18. 哲理 ①短暂的生命会带来无限欣喜 遐想 ②哪怕一片叶子也含生命涵义 ③就仲夏绿色的叶子展开遐想 回顾 主体 ④风雪寒冬叶芽闪光积聚力量 ⑤春天新叶吐翠陈叶化作泥土 ⑥初夏嫩绿泛金暑天青荫浓密 预测 ⑦秋虫声中绿叶变黄零落泥土 小结 ⑧一片树叶轮回标志四季转化 启示 ⑨一片树叶启示我们珍爱生命 3.文本规范性 2002年试题(北京)·一片树叶·思路结构提纲

  19. 1996年试题·贝多芬之谜·第二段思路结构图 提分论点(1句)贝多芬音乐追求的特征(2句)当时传统的反响 (3句)贝多芬一生对音乐的追求 阐析论证 (4句)《英雄交响乐》中的体现 得出结论(5句)当时传统的反响(6句)贝多芬音乐追求的原因 链接 3.文本规范性

  20. 4.设题整体性 一 高考阅读试题和文本是一种有机结合 二 试题 呈弹性缩放的特点符合教学规律 整体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思路结构、主旨要点,是解答题目的先决条件 对具体材料归纳概括,对精要语句演绎展开,是阅读所需的基本思维方式

  21. 筛选信息 理解语句 25.“具有产生于思想信念的最高激情”----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点 24.“只追求乐式”----同 时代的传统音乐家的特点 对比归纳 主要内容 26.“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又完全不把设计本身作为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 概括整体 确切理解 27.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比较 ---- 对比概括 28. E、C ----筛选理解 4.设题整体性 1996年卷24—28题·题目之间关系示意图

  22. 7.下列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核心概念 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重要语句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重要内容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文外推断 4.设题整体性 2002年(全国)卷7—10题·题目之间关系示意图 由小到大,逐次扩展

  23. 5.答案唯一性;6.思路确切性 一 保证大规模选拔型考试答案的权威性 二 思路确切是保证答案唯一的必要条件 甄别、选择符合高考试题的思路清晰、答案确切的训练材料 确切的思路要依靠以确认、整合为基本手段的阅读行为探求 确切思路依靠规范文本探寻,很多课文是规范文本的典范

  24. 5.答案唯一性;6.思路确切性 1996年试题·《贝多芬之谜》第二段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链接 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 (不超过20个字) 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25. 文章体式 [含体裁样式、语言表达等] 话题范围 链接 [宏观把握解读微观问题] 相关背景 [从标题到注释的全部信息] 思路脉络 情境基调 [对于文学作品尤其重要]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应对方略 整体把握与确切理解 相结合

  26. 关注文章要点 [标题语、概括语、限示语、对象语、篇章语、主旨语、过渡语、照应语、背景语、文学语] 确认整合结合 [对词句意义确切认知 对词句关系确切把握] 调动认知积累 [知识积累和认识能力] 文章体式 [含体裁样式、语言表达] 话题范围 [宏观把握解读微观问题] 相关背景 [从标题到注释的全部信息] 思路脉络 情境基调 [对于文学作品尤其重要] 解文 解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应对方略 整体把握与确切理解 相结合 链接

  27. 1997年试题 ·《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31.关于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散文应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的内容形式应统一 C.散文要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反映民族化 E.散文要突破两重械梏 答案:A C 链接

  28. 标题语 概括语 限示语 对象语 文学语 示例一·1996年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4-28题。 贝多芬之谜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①,它还能表达感情。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璜》前奏曲②,你不可能不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它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但又使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你会觉得那是狂欢的音乐,响亮的鼓声如醉如狂,从头到尾交织着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莫扎特的乐章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29. 限示语 主旨语 照应语 文学语 对象语 篇章语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30. 过渡语 文学语 限示语 背景语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注:①乐式: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②《唐璜》:莫扎特(1756-1791)根据传说而写的歌剧,交织着悲剧和喜剧成分,主人公唐璜是个放纵的贵族,结局是被送入了地狱。

  31. 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不超过20个字)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不超过20个字) 25.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哪些音乐?(不超过20个字) 26.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个字) 27.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 2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不喜欢贝多芬作品的人也为他的激情所左右 B.贝多芬常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 C.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没有乐式 D.与贝多芬同时的“伟人”们既不理解他,又无法否认他的成就 E.18世纪的音乐是只重乐式的跳舞音乐

  32. 示例二·1999年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 《创造宣言》思路结构图 Ⅰ( 1 ) 提出创造是教育的使命 (2— 4) 具体阐释教育者肩负的创造使命和面临的问题(正面) Ⅱ (5—11)批评不能创造的畏葸观点,鼓励树立创造观念(反面) Ⅲ(12)表示愿为创造献出一切

  33. 21.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文本《创造宣言》节录〗 第 5 段首句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第 6 段首句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第 8 段首句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第 9 段首句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第10段首句有人说: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 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第11段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时时处处,人人都可以创造。

  34. 2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2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文本《创造宣言》节录〗 第 4段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众多的)活人的塑像 教育方法 众多教育对象 (众多的) 卓越的活人 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教育对象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能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使众多 教育对象成才

  35. 2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者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2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者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文本《创造宣言》节录〗 第3段①教育者不是造神像,不是造爱人。②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③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我们的石像,我们的爱人。④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⑤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⑥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⑦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⑧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⑨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若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要明确教育创造的目标 要鼓励学生也创造 要注意集体 创造的特点 要注意师生间合作创造

  36. 2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选项与《创造宣言》文句对照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若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A. “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作活人之塑像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的原理。 √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唯有大无畏的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

  37. 选项与《创造宣言》文句对照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坎坷,但还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 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

  38. 选项与《创造宣言》文句对照 教育者不是造神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

  39. 祝您成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