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0

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 -

第五届农业网站发展论坛暨全国农业信息中心主任座谈会. 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 -. 周宏仁 博士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常务副主任. 200 9 年 10 月 13 日,太原. 一、中国信息化的进程. 20 世纪的两件大事.

holland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届农业网站发展论坛暨全国农业信息中心主任座谈会第五届农业网站发展论坛暨全国农业信息中心主任座谈会 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 周宏仁博士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常务副主任 2009年10月13日,太原

  2. 一、中国信息化的进程

  3. 20世纪的两件大事 20世纪40年代,有两件大事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一个是发生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标志,开启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1978年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则大大地加快了这个进程。另一个是发生在美国,以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当代的信息革命;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器芯片的发明和19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应用,则大大地加速了这场革命。

  4. 两件大事紧密相关 60年来,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以这两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为特征的。显然,这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因为,一方面,中国的和平崛起必须抓住当代信息革命所提供的机遇,才有可能加快经济社会的转型,实现一种跨越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的加入和贡献,当代的信息革命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成果才有可能变得更加灿烂辉煌。

  5. 国家信息化的精髓 紧紧抓住这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相关性及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的所有方面,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就是中国国家信息化推进的全部精髓。

  6. 中国信息化的起点 •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从什么时候算起? • 当代信息革命是以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 • 1956年,周恩来亲自主持制订《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将电子数字计算机的研制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以此揭开了中国应对当代信息革命的挑战的序幕。 • 因此,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应该以1956年的《十二年科学规划》为起点。从这一点看,中国着手抓住当代信息革命的机遇,与其他国家比较,并不算晚。

  7. 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四个阶段 • “艰苦中创业”阶段,从1956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 • “文革中曲折发展”阶段,从1966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 •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99年新世纪的前夜; • “全方位高效益推进”阶段,由2000年至今。

  8. 艰苦中创业 1

  9. 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 1958年8月1日,103机进行了公开表演运算。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曾不无自豪地宣布说:中国有了计算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104机成功地通过试运算。《人明日报》为此发表消息,正式宣告中国的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

  10. 电子计算机产业的雏形 •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计算机事业起步晚于美国、苏联、英国,而与日本、法国、德国相差不多。中国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不多的资金,成功地研制了当时技术指标比较先进的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从无到有地开创了中国计算机事业。 • 中国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04机共生产了7台,103机共生产了36台。 •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试制成功5种型号的晶体管计算机,并投入小批量生产,标志着中国的计算机工业进入了第二代。

  11. 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 • 1947年,贝尔(Bell)实验室的肖克莱(William B. Shockley)等人发明了晶体管。 • 1957年11月,仅比美国落后10年,在王守武、林兰英和武尔桢等人的领导下,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个锗晶体管。1959年和1962年,中国成功研制岀硅单晶和砷化镓晶体材料。 • 中国自己研发的第一块集成电路于(DTL型数字逻辑集成电路)1965年问世,仅比美国仙童公司于1959年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晚7年。

  12. 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应用 • 这一阶段中国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以科学计算为主要内容。例如,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的计算;卫星地面控制中心控制卫星的发射与按预定轨道运行;导弹研制、发射和制导的大量复杂的计算和数据实时处理,原子能反应堆设计计算,受控热核反应研究的数值计算,核实验数据处理。 • 中国很早就认识到了电子计算机在工业控制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开展了数控机床和仪表数字化技术的研究,试制巡回检测装置,促使工业计算机从过程输入、输出技术起步。

  13. 文革中曲折发展 2

  14. 曲折的、困难的发展 • 否定知识的作用,破坏了正常的科研和生产秩序;闭关锁国、盲目排斥国外先进技术,使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损害。 • 由于军事上的紧迫需要,计算机及其软件、半导体、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仍有一定的机会和条件。中国计算机的研制与生产推进到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了系列机的研制与生产和微型机的研制与应用开发。 • 这十年正是国际上计算机产业飞跃发展时期,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和产业虽说有所发展,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原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

  15. 通信与广播技术的发展 • 1970年代初,中国成功研制了彩色电视机。1973年5月,中国开始彩色电视广播;同时,中国试制成功三讯道彩电中心设备样机。 • 1970年代初,中国从光纤原材料、元器件、光纤光缆直到系统设备,全面开始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 • 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同年12月,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座模拟制10米天线卫星通信地球站。1976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座数字制15米天线卫星通信地球站,为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6. 电子计算机推广应用受到重视 • 1972年,在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发出了“要积极推广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指示。1973年3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报送了筹建国家计委电子计算中心的报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国民经济计划和统计服务。由此,在中国政府部门首次揭开了应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化开始起步的标志。 • 1970年代的初、中期,中国小型工业控制机系列成套设备有所发展。1973年,开展了全国数控机床攻关,发展了60~70个数控机床品种。1974年,开展了数控铣床自动编程语言的研究。

  17. 电子计算机开始向各行各业渗透 • 1970年代末,电子计算机已经在中国的原子能技术、人造卫星、导弹、航空、冶金、化工、机械、石油、水利、电力、交通、气象等30多个行业中得到了应用。 • 这一阶段,中国计算机应用虽然仍以科学计算为主,但是,已经逐渐扩展到了数据处理,过程控制等领域,以自然科学为对象,以大型工程和军事、航天为目标。电子计算机的主要使用对象也由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逐渐向政府机构和企业发展。

  18.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 3

  19. 由复苏走向振兴 • 中国的信息技术和产业像中国的国民经济一样,在春回大地之际,开始由复苏走向振兴。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抓住信息革命的机遇放在了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信息化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国际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应用成果,不断地传入和影响中国的决策者和科技界,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日渐为社会所认识。 •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由此开始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20. 信息基础设施与通信技术 • 这一期间,中国通信技术和产业取得飞速发展、成绩骄人。回顾过去50多年中国信息化的进程,最为引人自豪的成功之处,莫过于中国通信服务业和中国通信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 这些发展,不但使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和通信服务水平晋升到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成为世界各国现代通信服务业发展的楷模,为举世所瞩目;而且,带动了中国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通信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许多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产生了当今中国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兴、华为、大唐等跨国企业,诞生了中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

  21. 高速通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以后,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加快了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1983年11月,中科院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速度为1000万次的大型向量机——757大型计算机。 • 同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亿次巨型计算机,它标志着中国文革动乱时期与国外拉大的距离又缩小到7年左右。1997年,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系统综合技术达到1990年代中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 2000年,国家智能计算机中心与曙光公司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度为3000亿次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

  22. 软件产业 • 在这期间,中国政府在促进软件产品商品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 1990年初,中国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加在一起只有4.2亿元;1997年,改写为260亿元。1998年,中国软件市场规模为138亿元,是1994年的2.8倍。 • 1990年代末期,中国软件从业人员约15万人;企业5000家,其中,国有软件企业约占30%,集体和民营企业占60%,三资企业占10%。这些软件企业,大部分是50人以下的小公司,但是,其中也开始涌现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软件公司,国内企业约占全国软件市场的40%。

  23. 汉字信息处理技术 • 1983年,采用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还原技术,以及高精度激光扫描输出技术的“汉字计算机——激光照相排版系统”试制成功。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采用,是汉字信息处理领域中,中国对于世界的重要贡献。 • 1980年代初期开始,国内微机应用迅速推广,汉字信息处理技术也随之走向普及,汉字与西文信息兼容的功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 1983年“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发明,突破了汉字数字化的瓶颈。1984年联想公司推出联想汉卡。1988年金山公司开始了中文字处理系统WPS开发,填补了中国计算机文字处理的空白。

  24.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提升至战略层面 •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开始从小型、分散、局部,走向大型、集中、系统化,是这一时期中国电子计算机应用和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转折。 • 1986年2月,国务院确定在“七五”期间,重点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管理主系统。1984至1990年间,国务院先后批准经济、金融、铁道、电力、民航、统计、财税、海关、气象、灾害防御等十多个国家级信息系统的建设。 • 1993年,国务院正式部署以“金桥”、“金卡”、“金关”(简称“三金”工程)等金字头系列的重大信息系统工程,并列入国家中长期规划。

  25. 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 • 1994年4月20日,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的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中国成为国际上第77个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 同年5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 1999年1月22日,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等共同倡议发起“政府上网工程” 。同年9月,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全面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

  26. 全方位高效益推进 4

  27. 经济高速发展产生信息化的强烈需求 •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了对于信息化的强烈需求。 •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 • 中国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全方位、高效益、深层次发展的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预期,成绩斐然,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28. 微处理器-CPU •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2002年8月10日,中国成功制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龙芯一号。同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 CPU、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曙光LINUX操作系统,是国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 • 2006年,中国科学院研发的龙芯处理器、北京大学研发的北大众志-863 CPU系统芯片、大唐微电子公司研发的COMIP系统芯片等成果被列为国家“十五”863计划高端通用芯片的标志性成果。

  29. 超级计算机 • 2008年11月,“第32届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名排行榜”的前10名中,9台超级计算机安装在美国,唯一的一台没有安装在美国的超级计算机,是中国制造的、采用AMD公司的皓龙处理器、运算速度峰值可以达到每秒230万亿次的曙光5000A。 • 显然,经过中国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研制水平已经显著提高,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国。 • 此外,LINKPACK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60万亿次浮点运算,是目前中国速度最快的商用高性能计算机。

  30. 通信技术与产业 • 中国通信技术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对国际通信标准化进程的影响逐步扩大,中国主要运营商的综合竞争实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商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重要地位。 • TD-SCDMA作为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行业标准已经成熟,产业化发展迅猛。 • 2006年,中国40Gbps SDH光纤通信系统、80× 40Gbps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系统和光纤到户等高水准通信系统设备研制成功,相关配套器件研究取得突破,中国光通信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1. 微电子技术与产业 • 生产线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英寸发展到目前的12英寸;IC制造工艺向深亚微米挺进,先进加工工艺已经达到80nm。封装测试水平从低端迈向中高端。 • IC设计水平大大提升,设计能力小于等于0.5微米企业比例超过60%,0.18微米以下企业占相当比例,部分企业设计水平达到90nm。 • 在设备方面,100纳米等离子刻蚀机和大角度等离子注入机等设备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线使用。 • 在材料方面,已经研发出8英寸和12英寸硅单晶,硅晶圆和光刻胶的国内生产和供应能力不断增强。

  32. 软件技术与产业 • 中文Linux操作系统开发成功,为国产应用软件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国产数据库系统、中间件、企业管理软件等发展很快。国产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 嵌入式操作系统进入产业化阶段;嵌入式应用软件种类繁多,对中国家电、信息产品、和制造业的产品升级贡献甚大。 • 软件出口步伐加快。激光照排系统出口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占全球中文报业市场90%。Office产品成功进入日本、北美及非洲市场;管理软件进入东南亚市场;原创网络游戏开始进入海外市场。

  33. 互联网技术 • 2002年,国内研制成功IPv4核心路由器,攻克了核心路由器体系结构设计、大规模软硬件集成复杂系统、高速分组路由处理和软硬件结合的系统级高可靠性和冗余性等技术难题,成为中国工程科技人员攻克和掌握互联网核心技术的重要里程碑。2004年,研制成功IPv6核心路由器。中国已经掌握了互联网实现的关键技术。 • 2008年12月,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IPv6示范网。清华大学等25所高校建成的CNGI-CERNET2 /6IX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大型互联网,取得了多项重大创新,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34. 信息化全方位渗透 • 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步伐明显加快。 • 2002年7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 •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在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信息安全等等。

  35. 二、经济领域的主要成就

  36. 信息基础设施 1

  37. 信息基础设施 • 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高速传输网,广泛采用SDH和DWDM等先进技术,形成了以光缆为主、其他传输方式为辅的通信传输网络。2007年底,全国光缆总长度约676.8万公里,使用光纤约15500万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输网络。建成并开通了中日、中韩、亚欧等多条国际陆地、海底光缆,为电信服务企业的国际业务传送提供了足够的传输带宽。 • 2008年底,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由1978年的1863路端增加到1704.6万路端,增长了9148倍;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5.09亿门,比1978年增长127倍;移动通讯网络的交换机容量为11.44亿门。

  38. 中国的世界第一 • 2004年,中国电话网络规模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一。 • 2008年,中国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1亿户,基站数量超过78万,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县市和98%的人口,网络规模居全球第一。 • 2008年,中国固定电话用户数达3.4亿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5.8%,为1978年的68倍。移动电话用户数达6.4亿户,为1988年0.3万户的21万倍;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8.5%。 • 中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9.8亿户,居全球第一位。

  39. 信息产业 2

  40. 计算机产业 • 2008年,计算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71万亿元,占电子信息产业收入的27.1%;工业增加值2690.7亿元,占电子信息产业的17.9%,成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8年微型计算机产量达1.37亿台,占全球产量的60%,其中笔记本计算机1.08亿台;显示器产量达1.34亿台,占全球产量的80%,其中液晶显示器1.2亿台。 • 计算机行业是中国出口创汇的龙头产业。2008年实现出口额2129亿美元。微型计算机出口1.08亿台,出口额672亿美元,占计算机产业出口额的31.6%,是全行业出口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

  41. 集成电路产业 • 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间,中国集成电路的产量和销售额分别扩大了18.8和21.3倍,产量与销售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38.3%与40.5%,销售额远远高于同时期全球集成电路年均6.4%的增长速度。 • 国内集成电路总产量在2003年首次突破100亿块,总销售额则在2006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在2008年达到1246.8亿元。 • 中国的微电子产业从业人员已经从90年代的3~4万人发展到目前的十几万人。

  42. 软件产业 • 2008年,国内软件产业规模达7573亿元,是GDP增速的3倍多,增速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前列,比2000年的593亿元高出近12倍,年均增长37.5%。 • 2008年,国内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球软件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2%,上升到2008年的11.07%,提高了8倍以上。2000年,中国软件出口仅为4亿美元;8年后,出口额达到142亿美元,增加了34.5倍,年均增长56.2%。 • 2000年,软件从业人员仅3万人;2008年超过了150万人,年均增长63.1%。

  43. 通信设备制造业 • 2008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8460.1亿元,占信息产业收入的13.4%。 • 程控交换机产量达4583万台。2008年,通信设备产品出口870.5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占信息产业出口额的16.7%。 • 手机产量达5.6亿部,占全球产量的50%左右,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移动通信终端的最主要生产大国。手机出口5.33亿部,同比增长10.4%;出口额385.4亿美元,同比增长8.27%,占信息产品出口总额的7.4%。

  44. 信息产业 • 2008年,中国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3万亿,比1978年增加了4000多倍,年平均增长超过30%,产业规模已居国内工业部门首位;产业增加值达到1.49万亿,是1978年的400多倍,年平均增长超过20%;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8%上升到2008年的5%。 • 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与中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45. 传统产业改造 3

  46. 传统服务业的改造 • 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水平,就基础设施而言,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信息化开始走上整体规划、集约经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对客户而言,现在,在国外银行中能够享受到的服务,在中国的各商业银行中也同样能够享受到。 • 中国民用航空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已经与国际接轨。民航的全球分销系统、电子政务、空管信息化系统、航空运行管理系统、机场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已经使旅客可以轻松实现网上订票、网上支付、自助值机、自选座位、里程累计。在值机服务、安全检查、行李托运、航班旅客信息管理等方面也不逊于其他著名国外航空公司。

  47. 现代农业逐步发展 • 信息化对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为许多人所始料未及。在政府的主导和市场的驱动下,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加速发展。 • 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大农业生产基地,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化装备正在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总局都有许多成功的应用。 • 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植保、精准田管、精准收获等六大精准农业技术正在获得广泛应用。

  48. 信息化迅速与广大农民结缘 • 同时,信息化迅速与广大农民结缘。2005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97%的地市、77%的县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47%的乡镇已经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发展了近11万人的农村信息服务员队伍。 • 2007年,全国7万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近100万经营大户以及200多万农民经纪人能够定期得到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 • 据调查,农村网民中,14.8%在过去半年内访问过农村、农业类网站;而网民中的农林牧渔劳动者使用农村、农业类网站的比例为42.7%。

  49. 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 • 2004年,中国制造企业每百人拥有计算机21.83台,较2003年的增加额为3.12台,增长率为16.66%。目前,该项指标已经超过意大利等国,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2004年,中国流程型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率达到40.8%,高出2003年17.02%,增长率为71.57%,远远高出2003及2002年增长比率;离散型企业主要产品生产线或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为41.53%,高出2003年21.24%,增长率达到104.68%。

  50.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 信息化500强企业中,34.5%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6.4%则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 CAD应用已遍及29个省市,工程设计行业和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CAD普及率达90%以上,有10万家企业和设计院甩掉了图板。 • 全国大约80%的大中型企业已经上网,建立了网站,有了网址、主页,开展网上发布产品信息,进行网上洽谈、签约,开展网络经销。近年来,中小企业信息化有很大的发展,52.3%的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应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