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43 Vues
有效教学和有效教师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张立昌. 一、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含义 : 即教学是“有效”的。 什么“效”?. ● 从学生角度讲 :. 满足了需要. 促进了发展. 内在一致. 完善了素质. 即: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 从学校(教师)角度讲 : 完成了任务; 获得了认同(社会、领导、学生、同伴); 自我专业发展(如果有这种需要的话). 二、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有效教师 只有具备有效意识、有效能力、有效追求(精神、气质等)的教师才可能成为有效教师。 ●有效教师之 “ 效 ” = 有效教学之 “ 效 ”
E N D
有效教学和有效教师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张立昌
一、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含义:即教学是“有效”的。 什么“效”?
●从学生角度讲: 满足了需要 促进了发展 内在一致 完善了素质 即: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学校(教师)角度讲: 完成了任务; 获得了认同(社会、领导、学生、同伴); 自我专业发展(如果有这种需要的话)
二、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有效教师 只有具备有效意识、有效能力、有效追求(精神、气质等)的教师才可能成为有效教师。 ●有效教师之“效”=有效教学之“效” ●有效教师之“效”决定有效教学之“效”
有效教师概念:难以有一致性认同。 (对“效”的理解不同) 它是一个动态的东西,内涵是发展的。 只能是描述它的特征。 有效教师的个人内在特质与特征
如克里克山克(D. R. Cruickshank)的描述: 三个方面,八条分解内容 第一方面:激励性人格(包含三条内容) 对所教专业有兴趣并融入其中 1.热情。表现维度 对教学工作精力充沛、充满活力
2.热心和幽默 热心:对学生,如经常微笑;接纳; 关 心;帮助;细心等。 幽默:嘲笑自己(自己犯错);夸张;自然等。
你的学历和经历; 3.可信任感:即在学生看来值得信赖的。来源于 你传递给学生的信息 你的行为
第二方面,以成功为导向(包含两条内容) 1.对成功的高期望,罗森塔尔实验
2.鼓励和支持 如何向学生表明你的鼓励和支持 ①对学生的能力给予肯定,而不是负面评价他们的表现 ②注意说明进步,不要全部注重完美。 ③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和评价自己的工作。 ④乐观、积极、令人愉快。 ⑤当学生发言时,注意倾听(将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点头,等等)。 ⑥为任务的完成提供多条路径,允许学生有选择余地。
第三方面:专业品行(三条内容) A.目标为中心的 B.严肃的 1.有条理,以任务 为中心 C.深思熟虑的 D.有组织的
2.适应性与灵活性:智慧、机智、机灵 提高灵活性和适应性 ①清晰地界定目标,并使学生知道。 ②作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特征、偏好、兴趣。 ③制订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计划,并引导其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④当实施教学时,持续地注意学生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以确定教学方案是否合适(例如,迷惑或沮丧的表情,不会回答问题或不能完成任务,学生不明白时提问题)。 ⑤当教学计划不合适时,找出原因和替代方法。 ⑥有必要时,实施替代方法,并监测其有效性。
一个重要观点: • “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命题不适合教师专业发展! • 为什么?(请发表您的意见) (一)教师的工作具有自己“实践的逻辑”。这种逻辑具有很多其他职业没有或不这样明显的如下的特征: 1.在场性。这是教师工作的情境特征。与学术性职业的不同之处。一是行动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通常用行动来体现自己所教的知识、提倡的价值观和习惯的思维方式。二是问题解决取向,通常,问题一旦出现,教师最先的反应就是迅速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而不是运用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问题解决需要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和空间上的“当下性”。教师的任何实践行为都只有“有限的合理性”,而不是理论研究所具有的从容不迫与“充分的合理性”。
三是条件制约,主要是来源于教师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学校文化的小环境,教师很难从情境中抽身出来,系统、唯智、理想化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三是条件制约,主要是来源于教师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学校文化的小环境,教师很难从情境中抽身出来,系统、唯智、理想化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2.不确定性。这是教师工作的对象特征。具体表现为生成性、模糊性和特殊性,与理论的相对固定性、清晰性和普适性之间不尽相容。一是生成性,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正在发展着的学生。“成人”是教育的本质。而人人不同的差异性和不尽相同的可塑性,是教师工作不确定的根源。二是模糊性,主要反映在教师工作的内容和责任以及教师的思维方式上。教师工作中很多事情互为因果、相互缠绕,无法被切分成碎片进行剖析和精确的计算。因此,教师在思考时通常不依赖于线性的、形式逻辑的理论推论,而更多呈现模糊的、探究的特征,如使用具有情感和道德意涵的比喻、故事和图像等。三是特殊性,教师的工作是个性化和创造性活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很难被概念化的学术理论所涵盖。
3.价值性。 这是教师工作的目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人际性、规范性和情感投入,与理论所提倡的主客分离、客观中立和情感抽离之间不尽兼容。一是人际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体间性”的关系,通过与学生进行着行为与精神上的互动,用自己的价值导向影响着学生的,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规范性。教师的活动是规范性活动,有强烈的价值指向。对学生保有美好的期望,并以一种自己认为“良好的”、“恰当的”方式影响他们,体现出文化传承和社会规范的功能。三是情感投入。教师工作具有人本性,不管喜欢还是讨厌,都是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与“学术人”相比,教师似乎具有一种“反智”倾向,他们厌恶冷冰冰、无人情味的理论。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二)为什么“理论联系实际”的提法不适合教师专业发展(二)为什么“理论联系实际”的提法不适合教师专业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的提法不适合教师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它所遵循的科学主义范式下的“技术理性”之不足上。技术理性有三个基本假设:1.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通用的解决办法;2.这些办法可以在实际情境之外开发出来,如大学和研究机构;3.这些办法可以由出版物、训练或行政命令等途径转换成实践者的行为。它遵循的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的模式。 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的是遵循实践认识论范式下的“反思理性”。 反思理性也有三个基本假设:1.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非常复杂,需要特定的办法解决;2.这些办法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开发出来;3.这些办法不能任意的使用到其他情景,但可以被其他实践者作为工作假设,在自己的环境中进行检验。反思理性推行的是“实践---反思---开发---推广”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