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9

幼兒體能教育發展與現況

幼兒體能教育發展與現況. 民國 65 年輔仁大學王健次教授與日本幼兒體能專家水谷英三先生學術交流,而在輔仁大學開創幼兒體能課程,進而在王教授的指導下,習得這幼兒體能知識的學生,將幼兒體能帶到台北縣市各幼稚園及托兒所將這課程推展開來,進而全台灣幼稚教育;開始幼兒體能課程的流行。其教學內容以遊戲及配合器材的操作和體操及律動為主體。此一幼兒體能課程受到各幼稚園托兒所的肯定及幼兒的喜愛。 民國 72 年台灣省立體育專科學校楊雲教授;也開此幼兒體能課程 至今各大專院校陸續開此課程. 幼兒園所幼兒體能課程概況. 公立幼稚園 私立幼稚園、托兒所. 幼兒體能的意義與目的.

hope-klei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幼兒體能教育發展與現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幼兒體能教育發展與現況 • 民國65年輔仁大學王健次教授與日本幼兒體能專家水谷英三先生學術交流,而在輔仁大學開創幼兒體能課程,進而在王教授的指導下,習得這幼兒體能知識的學生,將幼兒體能帶到台北縣市各幼稚園及托兒所將這課程推展開來,進而全台灣幼稚教育;開始幼兒體能課程的流行。其教學內容以遊戲及配合器材的操作和體操及律動為主體。此一幼兒體能課程受到各幼稚園托兒所的肯定及幼兒的喜愛。 • 民國72年台灣省立體育專科學校楊雲教授;也開此幼兒體能課程 • 至今各大專院校陸續開此課程

  2. 幼兒園所幼兒體能課程概況 • 公立幼稚園 • 私立幼稚園、托兒所

  3. 幼兒體能的意義與目的 • 林風南 ( 1988)認為幼兒體能活動應該是一種以「運動」為主體,以遊戲「方法」,以「教育」為指導,以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的基礎能力為目標。 • 許義宗( 1981)亦認為要讓兒童經由身體的活動,形成適合於兒童時期的人格,使身心能圓滿地達成活動的任務,並以1.增強體力2.培養靈巧3.養成好習慣及態度為其意義與目的。 • 張佩玲( 2000)提出幼兒體能的意義不只在於身體的運動上,同時還要促進幼兒的學習、人際、認知等各方面的發展。 • 由以上的意義與目的我們可以了解到,幼兒體能是以身心發展的基礎能力及人格發展的培養為目的 。

  4. 幼兒身心發展的順序 • 佛洛斯汀(Frost,M.)提出的兒童基礎能力發展四個階段: • 感覺---運動期 • 語言發展期 • 知覺發展期 • 高次認知機能發展期 • 以及運動教育實施上必須兼顧的『情緒發展和社會適應』。

  5. 感覺---運動期 • 係指幼兒的感覺情況與運動同時作用,並對自己本身的周圍世界探索之意。 • 約18個月至24個月之間最發達 • 發展的階段性: • 外界特性的認知(空間探索與認知) • 開始注意到本身和外界的不同處(身體意識的形成) • 改變自身的位置(姿勢的變換與移動能力) • 隨意操弄物品(事物的操作與移動)

  6. 語言發展期 • 語言最發達的期間與最初的感覺---運動發展階段相重疊,而期間持續不斷 • 約3歲至4歲之間是與彙發展能力最強的時期

  7. 知覺發展期 • 即對周圍環境,可經由眼、耳的幫助而得以了解現在或過去的事物,兒童會累積自己過去的經驗,不需像初期那樣再去碰、摸、觸、嚐的了解事物。 • 約3歲半至7歲之間最為發達 • 知覺能力在語言能力最發達期間持續發展

  8. 高次認知機能發展期 • 皮亞傑將更高層次的認知機能,在最發達的時期稱為「操作階段」。兒童藉由高次認知諸機能(意像、記憶、判斷、批判的評價、問題的解決)之形成,教科學習乃成為可能。 • 約6歲或7歲半至11歲之間最為發達

  9. 情緒發展和社會適應 • 情緒發展和社會適應之發展它沒有明顯的高峰期,但是經由生活的過程,却可看到一連串的變化。 • 運動教育給予兒童成功的經驗,在團體中與其他兒童的互相關係,或為了保持與他人的相互關係,即有助於其在情緒以及社會上的適應。 • 運動是兒童最重要的需求之ㄧ,經由運動可促進兒童情緒的發展,而在運動過程中,可表現感情,進而在完成與社會關係中獲得滿足。

  10. 幼兒體能課程的基本課題 • 提高感覺-運動技能 • 提高身體意識的增進 • 提高時間、空間、因果關係意識的增進 • 提高各種心理機能的增進

  11. 依照運動量的指導 粗大運動→微細運動 依照運動質的指導 穩定姿勢運動 移動運動 操作性運動 提高感覺-運動技能 依照運動方向性的指導 垂直、水平、旋轉性的運動 依照運動屬性的指導 協調性與韻律、敏捷、柔軟、肌力、速度、平衡、肌耐力、

  12. 提高身體意識 • 身體意像 • 身體圖式 • 身體概念

  13. 身體意像 乃指對身體的所有感覺總和 促進身體意像發展的方法: 肌緊張 –放鬆的運動 觸覺刺激的運動 肌肉運動知覺刺激的運動 身體意像

  14. 身體圖式 就是自動的調整各部份的骨骼,操作四肢或軀體以維持身體的平衡,進而不轉身地移動身體的運動能力。 身體圖式含有兩側性方向性的概念: 兩側性:指主體的意識過程中,其行動的左右對稱性。 方向性:藉視覺刺激理解外界物象,以辨別自己的中心現為軸的運動方向 提高身體圖式方法 給予前庭機能適當的刺激,也就是從事與平衡有關的身體運動。 動態平衡的刺激 靜態平衡的刺激 物的平衡的刺激 兩側性(左右優位性)之訓練 方向性(左右的區別)之訓練 身體圖式

  15. 身體概念 乃指對身體的事實或機能的認知而言,主要以身體部位的意識化為基礎。 在動作教育上,主要是不斷地以語言為媒介,指示兒童身體部位的操作或姿勢的控制,以漸次獲致此一概念。 身體概念促進方法 令兒童站立,再以各種各樣的姿勢來促其身體部位。例如一手摸頭一手摸膝蓋等。 身體概念

  16. 提高時間、空間、因果關係的意識 • 時間的流程意識,會從現象的變化中獲得體驗。 • 空間的意識,則是從自己身體的延長加已知覺,這種意識實乃抽象性思考的基礎。 • 兒童可從運動中,學習時間、空間、事象的邏輯。

  17. 發展時間意識的運動 身體的律動性運動(如跳彈簧床) 動作速度變化的運動(123木頭人) 跳或躍的連續移動(如跳格子、左右側跳) 發展空間意識的運動 兒童可在各種各樣空間進行運動。發展其距離或空間關係的意識。可透過以下活動促進空間意識: 登高跳下的運動 傳接球的運動 高度變化有關的運動 型態變化有關的運動 時間、空間、因果關係意識的促進方法

  18. 提高心理的各種機能 • 心理的機能係指: • 語言能力 • 視知覺與心象的機能 • 聽知覺的機能 • 解決問題的能力 • 連合各種過程的機能 • 情緒和社會性的機能

  19. 動作教育原理 • 動作教育的目標 1.動作的學習 2.透過動作教育以進行學習 • 動作教育的課題 (幼兒體能活動的基本課題)

  20. 動作教育的目標 • 透過動作教育以進行學習:乃指以助長學習者的認知能力為主。亦即透過動作教育以助長學習者動作能力,認知其身體,以學習如何靈巧使用身體,進而促進訊息傳達機能或認知機能發展及促進情緒的成熟與社會性的發展其包含: ㄧ.身體意識(身體對周圍環境或空間的探索) 二.認知能力或視聽覺運動能力和概念化(文字語 言能力) 三.情緒的發展(自我觀念、同儕關係)

  21. 應以調整能力的熟練為目標。 協調性(協應性) 敏捷性 平衡性 柔軟性 同時應考慮兒童的: 語言或知覺 認知基能或情緒發展 社會性發展 以求增進感覺-運動技能。 幼兒期的動作發展教育

  22. 動作發展的階段與步驟 • 反射動作階段 • 初步動作階段 • 基礎動作階段 • 特殊動作階段

  23. 幼兒體育運動教育課題的階段性 • 年齡位於低階的兒童:以提高感覺-運動技能及提高身體意識為目的。 • 3歲左右的兒童:應提高時間、空間、因果關係意識。 • 4 ~ 6歲的兒童:以提高連合能力、創造性運動、問題解決能力等心理的各種機能為目的。

  24. 動作教育的學習 • 動作能力的學習:乃指助長學習者的運動發展為主,其包含: ㄧ.運動能力(姿勢的穩 定、移動、操作物 體的能力) 二.身體能力(健康的身體、調整能力等)

  25. 幼兒動作技能發展的特性 • 幼兒各階段的動作技能發展促進順序 (引自小林芳文,1987) 。

  26. 動作的發展順序與促進 • 第一階段(原始反射支配階段) 0個月~6個月 • 反射性的成熟與抑制,定頸、翻身、坐位的促進。

  27. 動作的發展順序與促進 • 第二階段(步行前階段)7個月~12個月 • 平衡反應的誘發與促進(坐位、匍匐) • 水平移動促進(腹爬) • 垂直運動的促進(起身、攀物站立) 、

  28. 動作的發展順序與促進 • 第三階段(確立步行階段)13個月~18個月 • 平衡反應的促進(站立) • 獨自站立、不行的促進 • 限制步行的促進 • 抗重力運動的促進 、 、

  29. 動作的發展順序與促進 • 第四階段(確立粗略運動階段) 19個月~36個月 • 促進姿勢與動作的多樣化 • 促進初步的統整運動 • 促進側面的運動

  30. 動作的發展順序與促進 • 第五階段(調整運動階段) 37個月~48個月 • 雙手操作、腳趾運動的促進 • 優位性運動的促進

  31. 動作的發展順序與促進 • 第六階段(調整運動階段) 49個月~60個月 • 微細運動的促進 • 連合運動的促進 • 創造性運動的促進 • 課題意識運動的促進

  32. 動作的發展順序與促進 • 第七階段(調整運動階段) 61個月~72個月 • 複雜的創造性運動的促進 • 複雜的連合運動的促進 • 兩側運動的促進

  33. 二 〜 六 歲幼兒動作之發展 • 引自林風南( 1988 )三、四、 五歲幼兒動作發展表:

  34. 一 般 性 動 作 能自己步行。 扶持他物,能單腳站立。 會跑。 能登上滑梯,再滑下來。 能慢慢的上下台階。 可訓練之動作 二 〜 三 歲幼兒動作之發展

  35. 一 般 性 動 作 能兩腳交互前進登階梯。 能到處跑。 能腳尖站立。 會騎三輪車。 能併腿向上跳起。 能用腳尖步行。 可訓練之動作 模仿大人的動作。 平衡木上兩腳交互前進。 用腳尖步行約3公尺。 從高30公分的地方跳下。 三 〜四 歲幼兒動作之發展

  36. 一 般 性 動 作 能做各種跳躍動作。 能模仿大人的動作。 能用左右腳交替跳著。 會用單腳站立3秒鐘以上。 能跑上高的地方又跑 下來。 可訓練之動作 熟練的使用各種玩具。 跨越過約25公分的高度。 敲打動作。 手指拎拿物品。 四〜五 歲幼兒動作之發展

  37. 一 般 性 動 作 能更正確,熟練地做各種運動。 能用腳尖輕鬆走步。 能在平衡木上走的很好。 能協調地做各種敲打動作。 能協調地做投擲動作。 可訓練之動作 玩足球、躲避球等團體性遊戲。 充分支持、控制本身的體重。 正確敲打目標物。 擲遠。 五 〜六 歲幼兒動作之發展

  38. 幼兒運動能力因素 • 協應與韻律 • 柔軟性 • 敏捷性 • 平衡性 • 巧緻性 • 肌耐力 • 速度 • 肌力 • 瞬發力

  39. 協應是指全身的運動由幾塊肌肉或肌肉群同時協調作用。協應是指全身的運動由幾塊肌肉或肌肉群同時協調作用。 手眼協調 腳眼協調 四肢協調 身體協調 協應性(協調性)

  40. 敏捷性 • 乃是指身體全身或局部迅速移動或變換方向的能力。

  41. 柔軟性 • 是指把關節伸張到最大極限或屈曲,而能使身體的任何部分在這十仍然能輕易活動的能力。

  42. 指在與地板有些微接觸的狀態下,能維持其位置的能力。指在與地板有些微接觸的狀態下,能維持其位置的能力。 靜態平衡 動態平衡 物體平衡 平衡性

  43. 巧緻性 • 巧緻性為身體各部位的動作表現靈巧,且熟練而有節奏地進行運動的能力。

  44. 耐力 • 是指在身體持續的活動下,其對肌肉疲勞或心肺、呼吸之負荷所能忍耐的限度。

  45. 速度 • 連續運動之快或慢的程度。

  46. 肌力 • 只使用全身或軀幹部份所發出的力量

  47. 時間意識 • 如身體的律動性運動,彈簧床上的律動運動、動作速度變化的運動、跳或躍的連續移動皆是。 • 一般而言,過動兒與智能不足兒童這種技能相當拙劣。

  48. 空間意識 • 經由視知覺之引導的運動。如登高跳下、傳接球、及與高度變化、形態變化有關的運動皆是。

  49. 瞬發力 • 瞬發力就是肌肉在瞬間收縮所發揮出來的力量

  50. 幼兒運動機能發展的特性 • 感覺、神經機能的發育 • 心肺機能和肌肉機能的發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