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第一章 细 胞

第一章 细 胞. 一、细胞的概念 (一)定义 细胞( cell )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 单位。 (二)分类 真核细胞: 是具有典型细胞核的细胞。 家畜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多细胞生物,其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产生了分化,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能感受刺激传导冲动的神经细胞,繁衍后代的生殖细胞。 原核细胞: 是指无典型细胞核的细胞。细胞遗传物质 DNA 散在分布于细胞内,无细胞核膜将 DNA 和细胞质分开。如支原体、细菌等。. 真核细胞结构模式图. 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细胞膜 (cell membran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一章 细 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细 胞

  2. 一、细胞的概念 (一)定义 细胞(cell)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 单位。 (二)分类 真核细胞:是具有典型细胞核的细胞。 家畜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多细胞生物,其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产生了分化,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能感受刺激传导冲动的神经细胞,繁衍后代的生殖细胞。 原核细胞:是指无典型细胞核的细胞。细胞遗传物质DNA散在分布于细胞内,无细胞核膜将DNA和细胞质分开。如支原体、细菌等。

  3. 真核细胞结构模式图

  4. 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细胞膜(cell membrane) 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是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双分子层和镶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 基本构成 液态镶嵌模型 : ①膜蛋白与膜脂的流动; ②膜蛋白与膜脂分布的不对称。 功能 ①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②参与物质运输; ③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完成细胞内外信息跨膜传递; ④参与免疫反应; ⑤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5. 细胞膜结构示意图

  6. (二)细胞质(cytoplasm) 1.基质(matrix) 是指细胞质中的溶胶部分。均匀透明,具有一定的粘性。 组成:胞质溶胶+细胞骨架及其附着在细胞骨架上的蛋白质。包括细胞骨架(微管、微丝、中间纤维)、核糖体、气体、水、无机离子、大分子物质等。 功能:①构成细胞质骨架,维持细胞形态、细胞运动、胞内物质运输及能量传递等。②是细胞器存在与活动的场所。

  7. 细胞质基质基本结构 细胞骨架(微管、微丝、中间纤维)、核糖体、气体、水、无机离子、大分子物质

  8. 2.细胞器(organelle) (1)线粒体(mitochondrion) 为圆形或椭圆形小体,鞋底状,长1.0-2.0um,宽0.5-1.0um。是封闭的双层单位膜结构,内膜经折叠演化形成面积扩大并富有大量酶的结构。由外膜、内膜、嵴、间隙和基质构成。肝和心肌细胞含量丰富。 功能:完成氧化磷酸化。①氧化糖类、脂类和氨基酸,生成CO2和H2O; ② 将ADP磷酸化为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③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凋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

  9. 线粒体电子图

  10. (2)核糖体(ribosome) 呈颗粒状,真核细胞核糖体,由大亚基(60S)和小亚基(40S)组成,约为15nm×25nm。其化学成分为rRNA和蛋白质组成。一些核糖体位于细胞质粗面内质网之上,另一些核糖体则处于游离状态。生长旺盛的细胞含核糖体数量多,衰老细胞核糖体数量少。 功能: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能够按照mRNA提供的信息将氨基酸精确连接合成多肽链。

  11. (3)内质网(endoplasmic eticulum,ER) 由封闭的内膜系统及其周围的腔形成的互相沟通的网状结构。位于核附近。 根据其形态,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 粗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eticulum,rER):内质网膜上附有核糖体。浆细胞中丰富。其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 滑面内质网(smooth endoplasmicreticulums,sER):内质网膜上无核糖体附着,胃腺壁细胞、睾丸间质细胞、骨骼肌细胞中丰富。主要合成脂类物质。此外,生殖腺内分泌细胞和肾上腺皮质细胞的sER能合成类固醇激素; 肝细胞的sER具有解毒功能;存在于肌细胞的sER 能储存钙离子。

  12. 内质网模式图

  13. (4)高尔基体(Golgi complex) 位于核附近。呈网状囊泡结构,由顺面网状结构、膜囊(朝向核面),中间膜囊,反面膜囊、网状结构(背离核面),囊泡(反面最外层)构成。分泌功能旺盛的细胞富含。 功能:①对蛋白质进行分类筛选并进行转运;②对蛋白质进行糖基化修饰;③蛋白质水解;④参与膜泡运输;⑤合成、分泌蛋白质。

  14. 高尔基体基本结构 反面网状结构 反面膜囊 中间膜囊 顺面膜囊 顺面网状结构

  15. (5)溶酶体(lysosome) 是由单层膜围饶形成的囊泡状细胞器,为圆形或卵圆形。含有许多种类的水解酶,酸性磷酸酶是其标志性酶。是一种异质性细胞器,即各种溶酶体大小、结构及其包含的酶不完全相同; 根据是否含酶作用底物,溶酶体分为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 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呈球形,直径约25-50nm,是新生的溶酶体。内容物均一,含有多种水解酶,但无酶作用底物。 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初级溶酶体与吞噬底物小泡形成的复合体。次级溶酶体内含有生物大分子物质、颗粒物质、线粒体以及细菌等,直径可达0.8um。 此外,根据消化物质来源的不同,溶酶体还可分为自噬性溶酶体、异噬性溶酶体和混合性溶酶体。自噬性溶酶体主要用来消化、清除细胞内的无用的生物大分子和不需要的细胞器;异噬性溶酶体主要用来消化细胞吞噬或胞饮的外源性异物;混合性溶酶体则能消化内源性和外源性底物。此外,溶酶体还能是细胞自行溶解。

  16. (6)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 又称微体(microbody),由单层膜围绕的内含一种或几种氧化酶类的异质性细胞器。是圆形或卵圆形小泡,直径0.1-1.0um。含多种酶,过氧化物酶是其标志性酶。肝、肾细胞丰富。

  17. (三)细胞核 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5-10um,通常位于细胞的中央,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及核骨架构成,是细胞遗传和代谢活动的中心。大多数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成熟红细胞除外)。

  18. 1.核被膜(nuclear envelop) 是包在细胞核表面的界膜,由两层平行且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包括内层核膜、外层核膜、核周隙、核孔和核纤层。 内层核膜: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颗粒分布,与核纤层相连; 外层核膜:面向胞质的一层膜,有核糖体颗粒,与粗面内质网相连,相通,是内质网特化形成的区域; 核周间隙:内核膜与外核膜之间的透明状间隙。 核孔:是细胞核内膜与外膜相连,融合形成的环状开口。是细胞质与细胞核间物质交换及调控的重要结构。在核孔镶嵌的蛋白质称为核孔复合体,数量3000-4000个/细胞核。核孔复合体由胞质环、核质环、辐和栓组成。 核纤层:位于内层核膜的内表面,由核纤蛋白构成。核纤层与核内骨架一起构成核骨架。

  19. 核模式图

  20. 核孔模式图

  21. 2.核仁(nucleolus) 位于细胞核之内,呈球形小体,多是1-2个。光镜下,为均质性结构。电镜下,可见其由纤维、颗粒、染色质及基质组成。蛋白质合成活跃的细胞,核仁大而明显,如胰腺腺泡细胞;反之,核仁不明显,如精子细胞。此外,核仁存在呈周期性变化,在细胞分裂末期,核仁逐渐形成,在细胞间期,有核仁存在,在细胞分裂期,核仁消失。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RNA和DNA。其功能是合成rRNA和组装核糖体前体。

  22. 细胞核仁

  23. 3.染色质与染色体 (1)染色质染色质是细胞间期核内着碱性染料的物质,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细胞遗传物质所在。其结构单位是核小体。 核小体:是组成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每个核小体单位由DNA超螺旋+组蛋白八聚体+组蛋白H1构成。两个相邻核小体间以linkDNA相连。DNA 核小体 螺线管(在组蛋白H1存在情况下,核小体盘绕而成螺线管状) 超螺线管(螺线管进一步盘绕) 染色单体 根据其形态,染色质可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程度低,用碱性染料染色着色浅,多位于核中央,转录活跃。 异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程度高,用碱性染料染色着色深,多位于核膜下,转录不活跃或不转录。

  24. 由X-射线晶体衍射(2.8A)所揭示的核小体三维结构(引自K.Luger等,1997)由X-射线晶体衍射(2.8A)所揭示的核小体三维结构(引自K.Luger等,1997) a。通过DNA超螺旋中心轴所显示的核小体核心颗粒8个组蛋白分子的位置;b.垂直与中心轴的角度所见到的核小体核心颗粒的盘状结构; c.半个核小体核心颗粒的示意模型,一圈DNA超螺旋(73bp)和4种核心组蛋白分子,每种组蛋白由3 个α螺旋和一个伸展的N-端尾部组成。 N-端尾部有序排列,参与核小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形成螺线管等高级结构

  25. (2)染色体 是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由间期染色质浓缩而成 结构:分裂中期染色体由两条并列的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相连。包括着丝粒、着丝点、主缢痕等。 着丝粒:是两条染色单体相连处的中心颗粒; 着丝点:是着丝粒外侧与纺锤体微管相连的部位; 主缢痕:石着丝粒和着丝点所在的缢缩部位; 次缢痕:主缢痕之外的染色体细小部位; 随体:染色体末段的球性部分。 类型: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染色体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 数目:猪38、水牛48、黄牛60、马64、山羊60、绵羊54、兔44、鸡78、鸭80、鸽80。

  26. 组型:染色体按着丝点位置、染色体臂长短、结构等特征进行分组编号,形成染色体核型。每种生物都具有稳定的核型。组型:染色体按着丝点位置、染色体臂长短、结构等特征进行分组编号,形成染色体核型。每种生物都具有稳定的核型。 单倍体:动物生殖细胞只有一组染色体,称~。 双倍体:体细胞有两组染色体,称~。 性染色体:与性别有关的一对染色体,称~ 。哺乳动物带有XY 性染色体的为♂(Y染色体上带有雄性决定因子SRY),带有XX的为♀;禽类♂为ZW,♀为ZZ。 常染色体: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称~。

  27. 人染色体核型图

  28. 4.核基质与核骨架 核基质:是细胞核内除核被膜,核纤层、染色质和核仁以外的网络结构体系,由纤维蛋白构成; 核骨架:狭义的核骨架就是指核基质;广义的核骨架包括核基质、核纤层、染色体骨架及核孔复合体。其功能与DNA复制、基因表达和染色体包装与组建关系密切。

  29. 三、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一)细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 1.定义是指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即细胞数量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 不同类型细胞其分裂能力不同,高度分化的终末细胞,完全丧失了分裂能力,如成熟的红细胞;神经细胞分裂能力很低,几乎见不到分裂相;干细胞则能持续分裂,自我更新,如造血干细胞等。 细胞分裂的方式有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30. 细胞分裂

  31. 2.细胞周期(cell cycle) 是指从一次细胞分裂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需的时间。可分为 细胞分裂间期:①DNA合成前期(G1期)主要合成细胞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糖类、脂质等,但不合成DNA;② DNA合成期(S期)进行DNA复制,组蛋白合成,DNA与组蛋白结合形成核小体;③ DNA合成后期(G2期):DNA复制完成,由2n转变为4n。合成RNA、蛋白质和纺锤体,为细胞分裂作准备。 细胞分裂期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包括:①前期,细胞核膨大,核膜、核仁解体,染色质变为染色体;②中期,中心粒移向两极,纺锤体形成;③后期,染色体分开移向两极;④末期,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G0期:暂时离开细胞周期,停止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细胞。

  32. (二)细胞分化(cell differatiation) 1.定义 是指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形成具有稳定特征的不同类型细胞群的过程。 2.分化的实质 (1)是基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有序性表达的结果。 (2)特异性蛋白质在时间和空间上表达的结果。 3.分化的意义 (1)是组织器官形成的基础; (2)组织器官的再生:细胞组织受到损伤后,机体其它细胞分化增生形成该组织的过程。高等动物再生力最弱。 细胞转分化: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转变成另一种类型分化细胞的过程,称为转分化。 细胞去分化:已经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和处理具有未分化细胞性质的过程。 细胞全能性:细胞具有的发育和形成生物个体所有组织器官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多能性:细胞具有够分化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的能力,称为细胞多能性。

  33. 四、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一)细胞衰老 1.定义 是细胞分裂增殖能力以及分化能力退化的现象。 2.衰老的表现: (1)膜内折,染色质固缩,结构不清; (2)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数量减少; (3)色素等沉积,致密体形成; (4)水分、酶含量减少,蛋白质合成速率降低。 (二)细胞死亡 1.定义 是细胞生命现象不可逆终止。 细胞死亡包括两种形式: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由于局部缺血、物理性或化学性损伤、生物侵袭等引起的细胞死亡。细胞变形,膜通透性增强,核肿胀,细胞器肿胀,溶酶体破裂,最终细胞裂解。 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活动的过程。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细胞间接触脱离;染色质固缩,核糖体脱落,内质网囊腔膨胀;染色质断裂,与细胞器和细胞膜一起形成刁亡小体。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