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847 Vues
兩岸關係與台灣經濟 ─回顧 98 展望 99. 中華民國 99 年 1 月 23 日 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江 丙 坤 博 士. 大 綱 壹、 98 年台灣經濟回顧 貮、 99 年台灣經濟展望 參、前瞻台灣經濟情勢 肆、台灣的因應策略 . 壹、 98 年台灣經濟回顧. 一、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受國際金融海嘯擴大蔓延影響,台灣經濟成長自 97 年第 3 季起淪為負成長,嗣後並已自 98 年第 1 季谷底的 -9.06% 逐步回升,第 4 季預估可轉成正成長,主計處最新預測 98 年台灣全年的經濟成長率為 -2.53% 。.
E N D
兩岸關係與台灣經濟─回顧98展望99 中華民國99年1月23日 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江 丙 坤 博 士
大 綱 壹、98年台灣經濟回顧 貮、99年台灣經濟展望 參、前瞻台灣經濟情勢 肆、台灣的因應策略
壹、98年台灣經濟回顧 一、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受國際金融海嘯擴大蔓延影響,台灣經濟成長自97年第3季起淪為負成長,嗣後並已自98年第1季谷底的-9.06%逐步回升,第4季預估可轉成正成長,主計處最新預測98年台灣全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53%。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97年 0.73 % 98年 -2.53% 1
壹、98年台灣經濟回顧 次級房 貸問題 表面化 5.2% 雷曼破產 金融危機 3% -1.1% -2.7% -4.2% -5.4% 二、經濟嚴重衰退癥結 (一)金融海嘯波及,全球景氣急遽惡化,重創台灣經濟 1.前(2008)年9月爆發金融海嘯,殃及實質經濟面,出現1930年 代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大衰退,全球主要國家都被波及, IMF預測去(2009)年美、日、歐元區國家及全球的經濟都出現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度的經濟負成長。 2001〜2009年全球及美、日、歐元區經濟成長率 單位:% 資料來源:IMF(2009.10) 2
2.國際各主要機構均估測2009年全球貿易量將大幅下滑2.國際各主要機構均估測2009年全球貿易量將大幅下滑 ,萎縮幅度創下1930年代以來最高紀錄。而以出口為 導向的台灣,出口依存度高達63%,受創尤為深重。 去(2009)年全球貿易量成長預測單位:% 3
6.5% 9.2% 15.5% -23.7% 1.7% 10.1% 9.7% 3.6% 8.2% -8.3% -20.3% -27.4% 3.對台灣經濟的衝擊 • 出口競爭力衰退,對外貿易大幅萎縮 億美元 註:圖中百分比係表年增減率。 資料來源:財政部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99.1.7) 受全球商品市場急速冷凍影響,我主要出口市場驟幅衰退 註:圖示我對主要出口市場之年增減率。 4
98年 民間消費 金額:7兆5997億元 實質成長率:0.86% 經濟成長貢獻率:0.48% 民間投資 金額:1兆5941億元 實質成長率:-19.56% 經濟成長貢獻率:-2.81% 97年 民間消費 金額:7兆6263億元 實質成長率:-0.57% 經濟成長貢獻率:-0.33% 民間投資 金額:2兆313億元 實質成長率:-13.78% 經濟成長貢獻率:-2.32% 96年 民間消費 金額:7兆5065億元 實質成長率:2.08% 經濟成長貢獻率:1.23% 民間投資 金額:2兆2427億元 實質成長率:1.36% 經濟成長貢獻率:0.24% 實質GDP實質GDP實質GDP 12兆9760億元 13兆709億元 12兆7400億元 • 民間投資踟躕不前,民間消費低迷 5
失業情況嚴峻,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失業增加近19萬人失業情況嚴峻,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失業增加近19萬人 ,受失業波及的人口更增加約42萬人之鉅 資料來源:主計處 6
(二)金融海嘯前台灣的8年空轉,使得台灣的經濟體質變差,(二)金融海嘯前台灣的8年空轉,使得台灣的經濟體質變差, 台灣成長的動力已相形見絀 1.民國89年民進黨執政後,以意識形態治國,拚「政治」 代替拚「經濟」,衝擊投資及消費信心,民間投資卻步 、政府投資萎縮、民間消費低迷,經濟體質轉趨羸弱。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7
政經情勢的擾攘難安,政府政策的錯誤,打擊企業投資信政經情勢的擾攘難安,政府政策的錯誤,打擊企業投資信 心,導致民間及外人投資意願低落。 註;95、96兩年僑外資金額大幅攀高主要是外資併購熱所致,如東森媒體、台灣寬頻、台新金控、萬泰銀行、南山人壽、 新竹商銀等大額跨國投資併購案及荷商飛利浦台積電股權轉換帳面移轉亦列入僑外資統計。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財政部、經濟部、中央銀行 8
中 華 民 國 馬 來 西 亞 新 加 坡 菲 律 賓 印 尼 泰 國 日 本 香 港 韓 國 2.民國90〜96年民進黨執政時期平均經濟成長率4.2%,居 亞洲四小龍及亞洲開發中國家之末。 民國82〜86年東亞國家經濟概況 資料來源:各國政府官方統計 9
貮、99年台灣經濟展望 一、全球經濟已走出深度衰退逐漸好轉 今(2010)年的全球經濟已逐漸擺脫深度衰退的陰影可望恢復正成長,根據IMF及GlobalInsight最新預測,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3.1%、2.8%。另聯合國「2010年世界經濟情況與展望」預測報告,預估全球景氣將於今年回升,今年經濟成長率將由去年的-2.2%轉為正成長2.4%。惟聯合國也提出警告,這波景氣復甦將十分薄弱。 IMF持續上修今(2010)年預測值顯示全球景氣逐步好轉現況 % 資料來源:IMF 10
貮、99年台灣經濟展望 二、台灣經濟與世界同步逐漸擺脫陰霾,邁向復甦 (一)國際景氣逐步復甦,台灣對外貿易逐漸增溫 台灣對外貿易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財政部、經濟部 11
台灣的出進口變動情況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財政部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99.1.7) 12
(二)國內消費者信心上升:根據中央大學發布的消費者信心 指數調查顯示,98年年中以來國內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上 升中。 資料來源: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98.12.28) 13
(三)國內景氣漸已回溫 自97年5月起國內景氣對策信號轉為代表景氣欠佳的黃藍燈 ,國內景氣持續下滑,自前年9月至去年5月連續九個月亮 出代表景氣衰退的藍燈,去年10月並已擺脫連四個月的黃 藍燈轉為綠燈,11月更亮出黃紅燈,惟因基期偏低,不能 判定景氣已恢復活絡,但可確定的是國內景氣漸已回溫。景氣對策信號走勢圖 38 32 23 17 9 綜合判斷分數 96年10月 97年1月 3月 5月 7月 9月 11月 98年1月 3月 5月 7月 9月 11月 14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
貮、99年台灣經濟展望 三、99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 根據主計處去年11月最新估計,台灣去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 -9.06%將是此波景氣衰退谷底,第四季起已轉為正成長6.89% ;今(99)年經濟成長率可望由去年的-2.53%増達4.39%。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98.11.26) 15
國內外主要機構對99年台灣經濟成長的預測 • 隨著全球經濟回穩,今年台灣的經濟可望轉為正成長,根 • 據國內外研究機構已發布的預測顯示,將介於3.5〜4.73% • 之間。 • 各機構對99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 單位:% 16
參、前瞻台灣經濟情勢 一、無法迴避的問題 (一)世界經濟籠罩不確定陰影,外在經濟情勢依然嚴峻 1.今(2010)年全球的經濟成長將轉趨正值,但值得注意的是,目 前各國仍籠罩高失業的陰影,在面對低需求、低收益及信貸仍 呈緊縮下,企業投資相對謹慎,加上各國政府為救市而債台高 築,資產價格潛存泡沫化危機,均為影響未來世界經濟復甦力 道之不利變數,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尤其歐、美、日等先進國 家)及貿易的成長力道緩慢微弱,國際各主要研究機構均指出 ,要恢復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可能要到明(2011)年以後。 • 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單位:% • 今年全球貿易量成長預測單位:% 17
2.世界經濟隱憂 (1)通膨可能捲土重來 主因:糧荒(人口成長+氣候異常)+油價上漲(2009年 油價漲達60%,持續看升)+美元貶值+投機炒作 結果:升息 (2)先進國家國債大增(因實施各種振興經濟方案) ※經濟學人2009.9估測:前十大已開發國家的國債佔GDP 比例,由2007年的僅78%爆增至2014年的114%。 ※美國2009年會計年度,預算赤字達1.42兆美元(占GDP 10%),創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新高;日本負債情況已失 控,據日本財務省估計日本的負債總額預估於2010年3 月底,將首次突破900兆日圓(達924兆日圓)。 結果:升息 資料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98.12.15) 18
新興市場合計53.1% 工業國家 亞太新與市場 中國大陸25.3% 印度6.3% 亞洲四龍5.5% 東協四國3.2% 巴西3.3% 俄羅斯1.3% 其他 東歐/中東與 非洲新與市場 其他8.2% 拉丁美洲 新與市場 (二)新興市場已躍居支撐全球經濟成長主力,須及早布局並 積極開拓 國際金融海嘯發生後,新興市場經濟相對快速復甦,全球消費 重心逐漸由G7等高所得工業國家,轉向新興市場。尤其,中國 大陸、印度等亞太新興國家由於受金融海嘯衝擊相對有限,加 以政府積極採行多項激勵措施與改革方案,內需大幅擴增,已 逐步由「世界工廠」蛻變為「世界市場」,扮演後金融風暴時 期全球經濟成長主力引擎。 今(2010)年世界經濟成長來源 資料來源:經建會 19
(三)國內高失業狀態、貧富差距擴大及新貧人口爆增,已成(三)國內高失業狀態、貧富差距擴大及新貧人口爆增,已成 社會隱憂 1.失業人數雖已趨緩,但平均失業期間及長期失業者數卻 仍未見消減 (1)平均失業週數持續增長,顯示謀職仍屬不易。 (2)超過一年失業者的長期失業人口已快速攀升至11.2萬人, 此一現象對經濟及社會造成的衝擊,實在不容小覷。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20
2.貧富差距擴大,新貧新富變多,M型社會漸趨成型 2.貧富差距擴大,新貧新富變多,M型社會漸趨成型 台灣在民國89年之前的30年間高、低所得分配差距倍數 在4.2~5.5倍之間,90年遽增至6.39倍,90〜95年間維 持在6.16〜6.01倍的偏高水準,96年稍獲改善,但97年 又趨惡化。不可諱言,貧富差距未能獲致有效的改善, 以及M型社會的日益顯著,已造成民怨。 每戶平均可支配所得五等分高低所得差距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21
近幾年台灣低收入戶家庭持續攀高98年第三季低收人戶數及低收入戶人數分別高達10萬2903近幾年台灣低收入戶家庭持續攀高98年第三季低收人戶數及低收入戶人數分別高達10萬2903 戶及近25萬人,較88年各增加約4.5萬戶及11.3萬人。 資料來源:內政部社會司 22
(四)巨額國債壓力,限縮政府未來舉債建設空間(四)巨額國債壓力,限縮政府未來舉債建設空間 政府大肆舉債因應國際金融海嘯衝擊及莫拉克災後重建,固無可厚非, 但審計部在97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截至97年底,政府潛 在負債已高達19兆7221億元;以全國2300萬人平均計算,每人背債約86 萬元。基於健全財政原則政府實不宜再濫開公共建設支票,必要之公共 建設除應鼓勵民間參與外,對未經詳實成本效益評估及不具完善財務規 劃建設案,一律不予推動。 資料來源:財政部(98.12.8) 註:1.*89年度即88下半年及89年度。 2.88〜97年度為審定決算數,98年度為預算數, 99年度為預算案數 23
基礎建設(17↘23) 基本建設:19↘27 技術建設: 5↘11 經濟表現(21↘27) 國內經濟:21↘41 國際投資:44↘50 企業效能(10↘22) 生產力及效率:7↘25 勞動市場: 8↘21 經營管理:16↘24 政府效能(16↘18) 企業法規:27↘38 財政情勢:17↘19 (五)競爭力滑落,尤其政府效能、立法效率及龐大財政 赤字問題,影響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至鉅1.WEF全球競爭力評比(98.9、133國)─雖台灣由17名(97年) ↗12名(98年),但總體經濟穩定:由18名↘25名、中央政 府財政赤字:由61名↘79名。2.BERI投資環境風險評比(99.1、50國)─雖台灣由5名(97、98年)↗4名(99年),但整體評等僅被列為1B級、政治風險指 標:由11名↘13名。3.IMD世界競爭力評比(98.5、57國)─台灣由13名(97年)↘23名(98年)。評比退步的項目有: 24
4.95〜98年亞洲四小龍經濟表現比較,台灣敬陪末座4.95〜98年亞洲四小龍經濟表現比較,台灣敬陪末座 25
(六)高齡少子化的社會,社會醫療福利負擔加重,並有導致(六)高齡少子化的社會,社會醫療福利負擔加重,並有導致 生產力不足之虞 1.台灣於82年底65歲以上人口有149萬人,已超過總人口數的7% ,達到聯合國規定的「高齡化社會」,正式邁入老年化的國 家。人口老化加上少子化,使生之者寡、食之者眾,朝氣與活 力日漸消萎,將導致生產力不足,國家賴以維持競爭力的關鍵 創造力減弱。 2.另高齡少子化社會的財政負擔,並連帶影響到消費支出,對經 濟發展將形成沈重壓力。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80〜98年)、經建會(108、115、145年人口推計) 26
× 維持現狀 台獨思維 × 逢中必反 兩岸和諧 × 閉關鎖國 本土化 經濟開放 全球化 (七)朝野持續對立互鬥,國內陷入無止盡內耗無 法自拔,實不利國家長遠正常發展,亟需積 極面對尋求突破之策 國民黨 民進黨 27
參、前瞻台灣經濟情勢 二、必須面對的挑戰 (一)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 1.當前中國大陸的國際經濟地位 28
全球經濟成長的主力引擎 •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日本經濟新聞的調查,受訪的經濟學者 • 及經營者均普遍認為:中國的內需將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契 • 機。 • ※中國經濟受金融海嘯影響而走緩,但其經濟成長依然高居市 • 界之冠;依據Global Insight去年12月的預測,中國今年經 • 濟成長可率9.8%,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為25.3%居全球第一 • 成長來源,為引領全球經濟穩定成長的重要關鍵。 • 國際構構對中國經濟的成長預測單位:% 29
兩岸經濟的比較 註:1.*表示GDP。 2.()內表示該兩時點的成長倍數。 3.中國社科院2010年社會藍皮書,預期2010年大陸平均每人GDP接近4000美元,比原先至2020年才 達到3000多美元的預估整整提前十年。 30
2.兩岸經貿蓬勃的發展 (1)大陸成為台商投資最多的地區─依台灣統計,累計至98年12月底止赴 大陸投資有37,771個投資項目,金額827.0億美元,占同期台灣對外投資 總額56.8%;而依大陸統計,累計至98年10月共有79,480個項目,金額 490.9億美元。事實上兩岸的投資金額統計均屬偏低,根據學者推估超過 1千5百億美元。 我對外投資概況(累計至98.12) 註:附註欄東協六國部分係表各該國政府累計至98年9月底的資料,與我政府統計相差甚鉅 31
(2)大陸成為台灣最大貿易對象、出口市場及出超來源(2)大陸成為台灣最大貿易對象、出口市場及出超來源 98年對大陸與香港的出口比重高達41.1%,遠超過我第二大出口地區美國 的11.6%。我自大陸與香港進口256.3億美元比重達14.7%,為我第二大進 口來源;對大陸與香港貿易創造580.7億美元順差,同年台灣對外貿易出 超總額為290.4億美元。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財政部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99.1.7) 32
3.台商對大陸經濟發展的貢獻 政大國發所童振源副教授就「資本形成」、「國際貿易 」、「勞動就業」與「財政稅收」四大面向調查研究, 探討民國77年以來台商對大陸發展的貢獻,摘述如下: 資料來源:童振源.洪家科「台商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98.10) 33
4.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 (1)近二十年來兩岸經貿緊密發展的結果 • 大陸已成為台灣的 • 最大貿易夥伴:1093.3億美元、28.9%(98年) • 最大貿易順差來源:580.7億美元;對全球290.4億 美元(98年) • 最大出口市場:837.0億美元、41.1%(98年) • 第二大進口來源:256.3億美元、14.7%(98年) • 第一大對外投資地區:827.0億美元、56.8%(累計 至98年12月底止) 34
(2)大陸是台灣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外需因素來源 近幾年來台灣內需的不振(除93年之外),經濟成長徒 賴外需支撐,即出超尤其是全賴對大陸出超迅速擴張的 貢獻所致。如95、96年的外需貢獻度各分別高4.49%、 4.65%;2008年、2009年倘非外需貢獻度仍為正成長, 經濟成長率恐更為不理想。 經濟成長的貢獻度單位:%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98.11.26) 35
5.大陸的磁吸效應 大陸磁吸效應以及快速的出口擴張,不僅影響其他國家的吸引外 資與經濟成長,且進一步壓縮其他國家或地區在國際市場的空間 ,因此在國際上也引起一些爭論,但在全球化、自由化及資金無 國界隨利逐流的情況下是無法避免的。 台灣與大陸產品在主要市場的占有率消長情形單位:%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研究院(78〜85年),國貿局(86年以後) 36
98年 • 979.1億美元 • 8.1% • 330.3億美元 日本 • 進口金額 • 出口金額 • 佔總進口比率 • 佔總出口比率 • 逆差 • 順差 出 口 89年 • 386.2億美元 • 27.4% • 217.3億美元 • 89年 • 416.5億美元 • 16.7% ※1.4億美元 • 98年 • 2208億美元 • 18.4% • 1434億美元 • 89年 • 521.0億美元 • 20.9% • 297.5億美元 中國大陸 香 港 出 口 美國 • 98年 • 235.6億美元 • 11.6% • 54.0億美元 • 98年 • 837.0億美元 • 41.1% • 580.7億美元 口進 98年 • 362.3億美元 • 20.7% • 217.2億美元 出 口 出口 • 89年 • 371.3億美元 • 24.4% • 285.4億美元 台灣 6.WTO指出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的「出口平台」:由日、台、 美三角貿易轉向日、台、中、美四角貿易 台灣對大陸過度依賴恐受制於人疑慮,應是漠視此種因比較 利益而自然形成的國際分工所致,其實只要不斷維持本身的 競爭優勢,對該等分工的依賴似宜正面看待不必過度恐懼。 • 89年 • 355.9億美元 • 23.4% • 103.2億美元 37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1994年生效) 防止地球暖化問題的基本規範 CO2濃度 370 ppm以上 CO2濃度 280 ppm 京都議定書(1997年通過) 熱能釋放 太陽光 太陽光 以199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基準,明確訂定各先進國家的減排責任額度(38個工業國與歐盟:5.2%),並強制要求各締約國須於2012年到期的期程內完整履行京都議定書承諾。 熱 熱 熱能的吸收 (二)遏止地球暖化的新課題 1.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1997(民國86)年締約國會議通過「京都議定書」,以法律規範 38個工業化國家及歐洲聯盟溫室氣體減量責任。在55個以上締 約國批准,且合計CO2排放總量達前述工業化國家1990年排放總 量的55%後90天生效;俟第127個國家俄羅斯批准後,使批准國 排放總量增至61.6%跨越生效門檻,2005.2.16正式生效。 38
2.哥本哈根協定(2009.12.19) 不具法律約束力,且未具體明訂溫氣減排目標,使得即將在 2012年失效的京都議定書,仍沒有任何後繼條約。設定全球 減碳目標與強制履約機制,只能留待今(2010)年11月墨西哥 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來完成。 39
3.台灣的CO2排放與減碳目標 (1)據統計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1990年到2008年,就已 上升135%,平均每年成長4.8%。 (2)2007年CO2總排放量位居全球第22,人均排放量居18,是全 球平均值的3倍。 (3)「歐洲氣候行動網」於2009年底公佈的減碳績效評比,台灣 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57國當中,排名從前一年的第 29名大幅下滑到第44名,在亞洲僅領先馬來西亞與中國。 (4)依行政院通過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我國的減碳目標: 2016〜2020年間達到2008年標準,2025年回到2000年標準。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98.10) 40
4.亟待解決的課題 (1)根據既定排碳目標,擬定具體行動方案落實 1)雖然哥本哈根協定只是一份「既無責任分配,亦無約束力」 的減排認知(Take Note),但全球各國都已認同減碳目 標,不僅美國承諾2020年達成較2005年減少17%,連開發中 國家的中國、印度,也分別承諾40%、26%的減碳量。全球對 地球暖化的嚴重性與溫室氣體減量的迫切性,的確是已達空 前未有的共識。 2)為因應哥本哈根會議後的新情勢,行政院「節能減碳推動委 員會」於今年1月18日召開會議,通過短、中、長期節能減碳 目標,短期為2020年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準,即須減碳8,700 萬噸,約當2005年排放量的三成;中期為2025年回到2000年 的排放水準;長期為2050年回到2000年排放水準的一半。該 目標係比照多數先進國家水準,其中短期目標的2020年須回 到2005年水準,較去(2008)年原擬定之減碳方案的2020年回 到2008年水準稍為嚴格。既然目標已定,就須儘速提出具體 減排行動方案執行落實。 41
(2)完備節能減碳施政的法制基礎,以利節碳的有效推動(2)完備節能減碳施政的法制基礎,以利節碳的有效推動 1)能源(減碳)四法為節能減碳施政之法制基礎,極為重要。其 中最主要的兩個法案「能源管理法修正案」(提升家用商品 、車輛及生產機具之能源效率標準)與「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制 定案」(改善能源結構,快速提高再生能源市場及技術創新極 重要的法案)均已獲立法院通過。 2)至於另外兩個法案「能源稅條例」(提升消費者節能及購置高 能源效率商品之誘因,並提高再生能源之運用機會,應於適 當時機導入能源稅,運用市場機制,正確反映能源成本及減 碳支出,使能源銷售價格合理化,財政部研擬中)與業經一讀 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法」(係針對大型溫室氣體排放源,逐 步提高排放減量的核配額度;並擬訂三階段減量策略,以減 緩減碳成本對產業競爭力的衝擊;允許在國外執行抵換專案 及碳權交易,使責任業者得以最高成本效益方式執行減碳工 作),均須積極協調推動完成立法工作。 42
(3)改善能源使用效率,積極發展水電、核電、風電乃至太(3)改善能源使用效率,積極發展水電、核電、風電乃至太 陽能等非碳基能源,開發或引進硫回收、碳捕集等潔淨 能源技術,推動發展綠能產業及推廣碳權交易等的能源 及產業發展政策,宜速擬定。 (4)針對許多國家已醞釀準備實施的「碳稅邊界機制」,以 高關稅與貿易障礙,制裁那些不積極減碳的國家,對貿 易倚為命脈的我國影響至鉅,相關部門宜妥為擬策因 應。 (5)世界銀行甫發表的「適應氣候變遷經濟」研究報告指出 ,若2050年前全球年均溫度比工業時代之前上升攝氏2 度,開發中國家在2010年〜2050年間,每年適應氣候變 化的成本就高達750億至1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2兆 元)。顯然未來各國均必須花費昂貴成本去適應全球暖 化帶來的環境變化。因此,如何降低因應氣候變化對經 濟發展所衍生的衝擊與須及早研訂降低減排調適成本之 策,均屬克不容緩之務。 43
(三)全球區域整合的盛行 1.杜哈回合談判 (1)杜哈回合貿易談判是2001年11月發起,主要是要促進 WTO成員削減貿易壁壘,透過更公平的貿易環境,促進 全球特別是較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但由於主要WTO成 員在農業補貼和非農產品市場准入問題出現嚴重分歧 ,導致談判迄今陷入僵局。現在已逾八年尚未完成。 (2)惟去年以來,包括八大工業國集團(G8)、20國集團 (G20)、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等領袖或部長會 議都重申,要在2010年內完成談判。而在目前的談判中 有一個爭議點,就是大多國家認同,在農業與工業產品 這兩大關鍵領域,應以2008年12月的談判主席版草案 為基礎,繼續協商,但美國傾向在部分議題上翻案,重 開協商。 (3)杜哈回合多邊貿易協定一直沒有談成,代表多邊貿易的 一路走來困難重重。杜哈談判的延滯,却助長了雙邊區 域整合的蓬勃發展。 44
2.區域整合衍生邊緣化壓力 目前全世界已有420多個區域貿易協定(截至2009.10.1生 效實施的有266個),正在協商中的也還有400多個,而東 亞經濟整合卻不見台灣,讓台灣步上邊緣化的危機。 美國-南韓自由貿易協定 東協-中國大陸 自由貿易區 東協-南韓 自由貿易區 北美自由 貿易區(NAFTA) 歐盟 (EU) 歐盟-南韓 歐盟-墨西哥 自由貿易區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CEPA) 東協-印度 CAFTA-DR 東協-日本 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東協自由 貿易區 (AFTA) 南錐共 同市場(MERCOSUR) 成立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 日本-新加坡 新世紀經濟 夥伴協定 東協-紐澳自由貿易區 資料來源:國際貿易局 45
東亞主要國家洽簽FTA概況 資料來源:國貿局 46
與台灣簽訂FTA五國雙邊貿易情況 資料來源:國貿局、財政部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99.1.7) 47
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協定:貨物貿易架構協定(2004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協定:貨物貿易架構協定(2004 .11簽署、2005.1生效)、服務貿易架構協定(2006.12 簽署、2007.7生效)、投資架構協定(2009.8簽署) 東協-南韓自由貿易協定:貨物貿易架構協定(2006 .8簽署、2007.6生效)、服務貿易架構協定(2007.11 簽署、2009.5生效)、投資架構協定(2009.6簽署) 東 協 + N 東協-日本全面經濟合作夥伴協定:2008.4簽署、 2008.12生效 東協-印度自由貿易協定:2009.8簽署、2010.3生效 東協-澳、紐自由貿易協定:2010.1生效 東協加三(中、日、南韓)自由貿易協定:討論中 東協加六(中、日、南韓、澳、紐、印度)自由貿易 協定:討論中 3.亞太地區「東協+N」等區域經貿協定陸續生效實施後,東協甚 至可能和中國、南韓、日本、印度、紐澳等七國整合,形成更大 的自由貿易區。即將出現的「新東協」使東南亞這個人口近6億、 1.3兆美元規模的區域,被看好為全球成長力道最強的新興經濟體 。台灣迄今尚未加入任何亞太地區經貿結盟,亟需突破因應。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