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學 生 : 黃 啟 豪 99756012 力 俊 文 99756013 報告日期 : 99 .10 .11

Reverse Engineering Google’s Innovation Machine 會思考的創新 引擎 by Bala Iyer and Thomas H. Davenpor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april 2008. 學 生 : 黃 啟 豪 99756012 力 俊 文 99756013 報告日期 : 99 .10 .11. 大 綱. Google 的源起 Google 的策略技術與基礎建設 在策略上保持耐 性 支援創新的基礎建設 控制自已 的 生態系統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學 生 : 黃 啟 豪 99756012 力 俊 文 99756013 報告日期 : 99 .10 .11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Reverse Engineering Google’s Innovation Machine會思考的創新引擎by BalaIyer and Thomas H. Davenport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april 2008 學 生: 黃 啟 豪 99756012 力 俊 文 99756013 報告日期: 99 .10 .11

  2. 大 綱 • Google 的源起 • Google的策略技術與基礎建設 • 在策略上保持耐性 • 支援創新的基礎建設 • 控制自已的生態系統 • 將創新融入組織設計 • 以資料佐證創意 • 激發創意的公司文化 • 結論

  3. Google的源起(1/3) • Google是由兩名史丹佛大學的理學博士生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在1996年早期建立的,他們開發了一個對網站之間的關聯做精確分析的搜尋引擎,此搜尋引擎的精確度勝於當時使用的基本搜尋技術。

  4. Google的源起(2/3) • Google 的產品及服務:

  5. Google的源起(3/3) • Gmail • 電子郵件服務 • Webmail,使用Ajax技術+用不完的超大容量(目前已達7.2G) • 優點 • 容量不斷加大中 • 標籤功能 • 無網站廣告 • 無垃圾信 • 主題連續會話群組 • 提供手機版

  6. Google的策略技術與基礎建設 • Google的策略與技術不可分割 • 是網路公司,卻不會只懂創新不懂營利 • 技術很強,但更強的是技術與策略融合 • 技術不只是對業務的支援,它還創造出戰略機會 • Google的網際網路時代的管理典範 • 令對手望塵莫及的搜尋引擎、可不斷擴充的IT架構 • 為創新建造的技術平台,並配合周詳的組織和文化戰略

  7. 在策略上保持耐性 • Google的使命:整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方便所有人擷取使用 • CEO艾利克‧施密特(Eric Schmidt): 需要花300年才可以完成這個使命 • 核心業務: 搜尋及廣告 • 搜尋及廣告業務利潤極佳,完全能彌補眾多不賺錢的產品的成本 • 先談無所不在,再談營業收入. …如果你能建立起可長久的eyeball business,總可找到聰明的賺錢辦法

  8. 支援創新的基礎建設(1/2) • Google的網路基礎建設 • 提供連接100萬部電腦所組成的網路基礎設施 • 使用客製化LinuxOpen Source的作業系統 • Google的資料管理 • 為管理petabytes的資料量,設計出Bigtable的資料表

  9. 支援創新的基礎建設(2/2) • 加速產品開發週期 • 先開發出應用軟體原型,再透過用戶的反應推出β版,回應熱烈,則產品上市 • 測試與行銷密不可分,Google的客戶群順理成章由測試者變使用者 • 支援第三方開發和混搭應用軟體(mashups) • 永慶房屋將來自待售/待租資料庫的資料,和Google Maps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應用,讓使用者可以看到畫在當地地圖上的出租公寓或待售房屋

  10. 控制自已生態系統(1/3)

  11. 控制自已生態系統(2/3) • Google 是拱心石角色-使其他各部位連接在一起 • 1906 年在中國廣州創立的利豐公司(Li & Fung ) ,就在成衣業扮演這樣的角色。利豐發現本身居於業界樞紐地位之後,就不再扮演貿易公司的角色,搖身一變成為高度客製化的「端對端供應鏈」( end-to-end supply chain)指揮協調者,參與不計其數的決策,包括採購原物料、製造成衣、管理供應鏈的物流以交付成品等。利豐的全球平台已經創造出一種標準化方式,能讓數千家伙伴立即互動,並協調它們之間的各項活動

  12. 控制自已生態系統(3/3) • 對基礎架構的掌控 • 以亞馬遜(Amazon)為例,雖然它允許第三方開發者整合本身的各項能力,推出自有品牌的服務,但亞馬遜也從中受益,因為它可以輕易追蹤網路上的行為,並且密切監測那些服務的績效。 • 比方說,亞馬遜允許第三方開發者開發Amazon Light 4.0把不同於亞馬遜的使用者介面加在亞馬遜圖書資料庫上面。 • 此外,AL4將雅虎(Yahoo!)的新聞、 Google 的部落格文章、 和eBay的搜尋,整合到同一個服務中。如果使用者決定買一本書,那個服務功能就會將使用者導向亞馬遜。 • AL4 起初也有Netflix和iTunes的連結;但亞馬遜提供的重要服務能為AL4帶來交易和收入,所以亞馬遜可以運用力量,將那些競爭對手趕出生態系統

  13. 將創新融入組織設計(1/4) • 把創新當成分內工作 • Google 能夠成功創新,一個明顯的理由,就是把創新排入員工的工作時間表,通常很少有公司會這麼做。 • 技術性員工依規定,得花 80%的時間在搜尋和廣告這兩項核心業務上, 20%的時間用在自己選擇的技術性專案。 Google 的一位新進工程師在部落格寫道:「這可不是利用閒餘時問去做某件事情,而是積極找時間去做。真糟,我還沒找到不錯的20%自行選擇的專案,很需要一個。要是找不到,對我的考評一定有負面影響。」

  14. 將創新融入組織設計(2/4) • 消除不必要的流程 • 員工提出的構想必須通過審核,才能成為正式授權的專案。員工必須根據自己的構想,做出原型版本、試行運作,並且進行對照實驗,找實際的使用者來測試。 • 不過,Google審核新點子的過程既不緩慢,也不官僚公司可以很快、很有效率地作出改變。 • Google 的創新方法是高度即興式的,公司任何一位工程師都有機會研發新產品或新功能。由於每個人都能擁有這種影響力,因此 Google 不只吸引高素質的員工前來投效(包括一些全球最優秀的電腦科學家、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也創造大量的新構想和新產品。

  15. 將創新融入組織設計(3/4) • 讓市場選擇產品 • 新產品該如何搭配在一起,Google 並沒有一套宏偉的規畫。相反地,Google 的高階主管認為,使用者會決定創新的成敗,而且,總有些產品會暢銷、彼此相輔相成,而有些產品會逐漸式微,隨著這些發展,公司的策略也會逐漸浮現。 Google 的產品策略,可說是「向群眾取經 『crowd sourced』」。 • 這個過程的重點,不在於找到完美的產品,而是創造許多可能很有用的產品,然後由市場決定何者最好。 Google 有超過1.32億使用者,即使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人,也可以組成龐大的測試平台和焦點小組(focus group),來測試新產品。 • Google 的設計原則,包括「先求無所不在,再談營業收入」及「先求實用性,再談可用性」。若有 Google 做不到無所不在的產品,便花錢去買;例如,它大手筆投資於 YouTube 和 DoubleClick,取得已經遍及網路世界的金字招牌。

  16. 將創新融入組織設計(4/4) • 不怕失敗和欣賞混亂 • 繼搜尋和廣告之後, Google 正在尋找第三樣暢銷商業產品,它的做法是推出多樣產品,期待其中一些能夠造成轟動。外界並不很清楚, Google 目前支援的產品到底有多少。 • 執行長施密特某次接受訪問時坦承,連他也不知道 Google 在市場上到底有多少產品;他在另一次訪談中說,新產品究竟有多少,「幾乎每個人都一頭霧水」。

  17. 以資料佐證創意 • 廣泛、積極地運用資料和測試來支援創意 • Google每天都要做數千次試驗,也為客戶提供幫助分析的產品和服務 • 將競爭建立在分析的基礎上 • 建立了近300個不同的預測市場 • 建立創意管理系統 • 每個員工都能對創意進行評論、打分數

  18. 激發創意的公司文化(1/2) • Google 的文化相當獨特,其他網際網路公司的文化只有部分層面與 Google 相似。那主要是技術掛帥的文化,每個人都必須靠自己的創意品質和技術才華才能出頭。 • 從 Google 如此倚重預測市場,就可以看出它非常重視員工的才智和意見。同樣地,把創新排入工作時間表,則表示它極為重視員工的創造力。

  19. 激發創意的公司文化(2/2) • 在網路時代創新,必須具備一些動態的能力,包括預測市場的變化,迅速供應新產品和新功能。 Google 已經投入大量金錢和心力,在快速變動的商業環境中,培養創新成功的能力;並且在組織文化和創新流程等方面,率先使用一些方法,不斷吸引高素質的員工。 Google 也為生產力和成長,樹立起 21 世紀的新標準

  20. 結論 • Google的成功關鍵特質

  21. 結論 • Google的成功關鍵特質

  22. 結論 • Google的成功關鍵特質

  23. 結論 • Google的成功關鍵特質

  24. 結論 • Google的成功關鍵特質

  25. 結論 • Google的成功關鍵特質

  26. 謝謝聆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