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4

树突状细胞 与 肿瘤免疫治疗 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 王建莉 教授

树突状细胞 与 肿瘤免疫治疗 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 王建莉 教授. 免疫的核心内容. “ 自我 ” ( self ) “非我” (nonself). 免疫耐受 immune tolerance ).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 )的概念.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树突状细胞 与 肿瘤免疫治疗 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 王建莉 教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树突状细胞与 肿瘤免疫治疗 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 王建莉 教授

  2. 免疫的核心内容 “自我” (self) “非我” (nonself) 免疫耐受 immune tolerance)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3.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的概念 • APC是指能够捕获抗原, 经其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 、B淋巴细胞, 从而诱发一系列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类免疫细胞。因此, AP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首要环节, 能否进行有效的抗原提呈直接关系到免疫激活或免疫耐受的诱导。

  4. 抗原提呈过程的示意图 (Ab) B cells体液免疫 AgAPC T cells细胞免疫 (致敏细胞)

  5. 抗原提呈细胞(APC)的研究历史 • 早期:抗原致敏细胞 antigen-pulsed cells • 60年代中期:辅佐细胞 accessory cells,AC • 70年代:抗原提呈细胞 (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PC 包括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 DC

  6. APC的种类 • 非专职性的抗原提呈细胞 • 如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各种上皮及间皮细胞等。 • 专职性的APC(professional APC) • 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等能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

  7.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

  8. (一)DC的研究历史 DC是由美国学者Steinman及Cohn于1973年发现的。早期由于对其来源和分化发育及成熟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只能从不同的组织中分离DC,这样获得的细胞数量极少并极大地限制了对其功能特点的研究。直到1992年Steinman建立了应用GM-CSF从小鼠骨髓中大规模培养制备DC的方法后,人们又建立并完善了多种培养扩增DC的方法,才使得对DC的研究得以深入。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 GM-CSF和IL-4 人CD34+造血干细胞 + GM-CSF和TNF-等

  9. (二)DC的基本特征 • 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 DC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 T cells)增殖,而巨噬细胞、B细胞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 • D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10. 树突状细胞的形态

  11. 树突状细胞与病原体和T细胞的作用

  12. (三)DC的形态及标志 • 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表现为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特征 • 膜表面高表达MHC II类分子并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 • 小鼠DC: 33D1和NLDC145 、 CD11c • 大鼠DC: OX62 • 人DC: CD1a、CD83和BDCA2等 • 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 • DC还表达可特异性结合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的受体,如甘露糖受体(mammose receptor,MR )、Toll样受体( Toll like receptor ,TLR)以及FcR 及补体受体等。

  13. 表达MHC 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CD80及CD86、粘附分子CD40、CD44、 CD50、CD54以及1、2整合素家族成员(integrin ) • 分泌IL-1、IL-6、IL-8、IL-12、TNF-、IFN-、GM- CSF等细胞因子(cytokine)及多种趋化因子(chemokine)及受体:MIP1  R、MIP1R、SDF-1R

  14. (四)DC的来源

  15. 髓系干细胞来源的DC(myeloid DC) • 淋巴系干细胞来源的DC(lymphoid DC)或浆细胞样DC ( plasmacytoid DC, pDC ) • 大多数DC来源于骨髓,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因此对髓样DC的研究较深入,以下介绍的主要是髓样DC。

  16. (五)DC的组织分布与命名 • 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数量极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以下,占小鼠脾脏的0.2-0.5%。根据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将DC大致分为: 1. 淋巴样组织中的DC,主要包括并指状DC、边缘区DC、滤泡DC; 2. 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包括间质性DC、郎格罕斯细胞(LC)等; 3. 体液中的DC, 包括隐蔽细胞和血液中的DC。

  17. 郎格罕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 • 位于表皮和胃肠道上皮部位的未成熟DC。 • 高表达FcR、C3R、甘露糖受体、Toll样受体及MHC I、II类分子 • 胞浆内含有称为Birbeck颗粒的特征性细胞器 • 具有较强的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功能,但其免疫刺激能力较弱。

  18. 间质性DC(interstitial DC):非淋巴组织间质中的DC • 外周血DC • 隐蔽细胞(veiled cell) :输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迁移形式的DC • 并指状DC(interdigitating cell, IDC):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的DC,具有较强的免疫激发功能

  19. 胸腺DC:参与T细胞阴性选择 • 滤泡DC(follicular DC, FDC) :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的DC,可能与记忆性B细胞的形成有关 •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cells, pDC):(CD123+/CD11c-/CD45RA+/CD4+),能夠表达高水平CD123(Anti–IL-3R+)。其生长依赖于IL-7、IL-3、FLt-3L(人),其可被病毒诱导快速产生大量内源性IFN-α/, 故又称IFN产生细胞,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20. (六)DC的分化、发育、成熟及迁移 • 常用于研究的淋巴系DC为胸腺内DC,其为T细胞阴性选择的主要承担细胞。 • 髓系DC的分化发育可分为四个阶段:前体阶段、未成熟期、迁移期、成熟期。

  21. 1. 前 体 • 人胎肝、脐血、骨髓、成人外周血以及小鼠的骨髓和外周血中均分离出髓系前体。 • 功能在于产生各种髓系DC。

  22. 2. 未成熟期DC • 未成熟DC主要存在于多种实体器官及非淋巴组织的上皮(此处的DC即为LC) • 能表达一些膜受体如FCRⅡ、人甘露糖受体或鼠DEC-205分子

  23. 未成熟DC内含有一些重要的细胞器官包括内质体(Endosome)、MⅡC及CⅡV颗粒和溶酶体等。未成熟DC内含有一些重要的细胞器官包括内质体(Endosome)、MⅡC及CⅡV颗粒和溶酶体等。 • 分泌一些趋化因子和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细胞因子,如LC能产生TNF-、IL-1、IL-6、IL-15等 • 未成熟DC能通过吞饮和吞噬作用摄取抗原,但其刺激初始型T细胞的能力很弱。

  24. 3. 迁 移 期 • 主要存在于输入淋巴管、外周血、肝脏血液及淋巴组织。 • 经过淋巴和血液循环,从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从外周血进入脾脏或从肝窦进入腹腔淋巴结,从而启动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25. 4. 成熟期DC • 成熟期DC主要存在于淋巴结、脾脏及Peyer's结。 • 受趋化因子的作用归巢至淋巴器官T细胞区。

  26. 表型特征是高表达MHC I类分子、MHC II类分子、CD80(B7-1)、CD86(B7-2)、CD40、ICAM-1和HSP等免疫刺激分子及其特异性抗原,CD1a和CD83也是人成熟DC的标志。 • 能分泌Th1类细胞因子包括IL-12 • 摄取抗原的能力降低,但能有效地将抗原提呈给初始型T细胞并使之激活。 • 活化T细胞后它们自身即出现凋亡。

  27. (七) DC摄取抗原的途径

  28. 1. 巨吞饮作用 • 细胞骨架依赖型的、由膜皱折和形成大的囊泡(1~3m)形成液相内吞作用 • 可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每小时可达其细胞体积的一半 • 在抗原浓度10-10mol/L时即可由巨吞饮作用使抗原得到提呈。

  29. 2.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高效、特异性 借助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可以有效地捕捉到浓度很低的相应抗原。 • 表达FcRII受体,可有效捕捉抗原抗体复合物 • 表达甘露糖受体,可摄取甘露糖化及岩藻糖化抗原。

  30. 3. 吞噬作用 吞噬是细胞摄取大颗粒或微生物(>0.5m) 的一种内吞方式。

  31. (八)DC对抗原的加工处理与提呈 DC摄取外来抗原物质 经蛋白溶解处理成为13~25氨基酸长度的片段 与MHC II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表达于DC表面 提呈给CD4+T淋巴细胞 内源性抗原 MHC I类分子途径 外源性抗原 MHC II类分子途径

  32. 抗原处理(antigen processing) 抗原递呈细胞将抗原分子降解并加工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以MHC-肽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过程。

  33. 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ing) 抗原提呈细胞在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其表面的MHC-肽复合物被T细胞识别,从而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的过程。

  34. 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的过程 • 抗原可分为内源性抗原(病毒、细胞内感染细菌、肿瘤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绝大多数细菌或其它病原、异物)。

  35. MHC I类分子 • 两条肽链,结构类似于Ig。 • α链:多态性糖链,分为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三个区。 • 胞外区又分α1、α2、α3三个功能区。

  36. 肽结合区(Peptide Binding domain) :由1、2对称排列,形成沟槽状结构。 • 肽结合巢(Peptide Binding Cleft)可容纳8-10肽

  37. 3是T细胞CD8分子的识别部位。 • 跨膜区将I类分子固定在细胞膜上。 • 胞内区具有信号传导功能。

  38. 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转运 • MHC I 类分子结合的抗原多肽通常来源于胞内蛋白、核蛋白和病毒蛋白。 • 完整的抗原在胞浆中降解成多肽,而最主要的胞内蛋白酶解复合物是蛋白酶体(proteosome),又称低分子量多肽或巨大多功能蛋白酶 (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peptide or large mutifunctional protease, LMP)。

  39. 抗原在胞浆经蛋白酶体降解形成多肽后,首先转移至内质网(ER)腔内与新组装的MHC I 类分子结合。 • 转运蛋白TAP(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or transporter of antigenic peptides)参与了此过程。 • 多肽首先与孔样结构的胞浆区结合, ATP结合在TAP1和TAP2的羧基端, 经水解后导致TAP异二聚体的构型改变,从而暴露膜内区的结合位点,使多肽进入内质网腔。

  40. 2. MHC I类分子的生成和多肽的组装 • 在内质网内,MHC I类分子与2-m结合为异二聚体,随后TAP转运的多肽与MHC I类分子的沟槽区结合形成三聚体,通过高尔基体移行至细胞表面。 • 与MHC I类分子结合的多肽最适长度为8-10个氨基酸,通过氢键与MHC I类分子紧密结合。

  41. 3. 内源性抗原肽的递呈 细胞表面MHC I类分子结合的多肽被CD8+T细胞识别,从而导致CD8+T细胞的活化。

  42. MHC I类分子途径

  43. MHC II类分子 • α链,β链均为多态性糖链,分为α1,α2,β1,β2四个胞外功能区。 • 肽结合区由α1与β1两个区段组成。

  44. 肽结合巢(Peptide Binding Cleft) 可容纳较大的抗原肽(13-17)。 • β2:T细胞CD4分子的识别部位。

  45.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 • 抗原提呈细胞以胞吞的方式将抗原内吞至细胞浆中的腔室结构(内质体及溶酶体)。 • 在酸性环境中被蛋白酶等水解为抗原多肽片段。

  46. 2. MHC II类分子的生成和转运 • 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Ⅱ类分子与Ia相关的恒定链(Ii链)结合。 • 通过高尔基体转运至MHC II类分子腔室(MIIC)。 • 含有外来抗原的内体/融酶体与MIIC融合,Ii部分被水解,仅在肽结合沟槽中残留一个小片段CLIP (II类分子相关的恒定链多肽)。

  47. 3. MHC II类分子的组装和递呈抗原肽 • 在HLA-DM的作用下,CLIP与肽结合沟槽解离,抗原肽结合到肽结合沟槽。 • 融合体向细胞表面移行,通过胞吐作用表达于细胞表面。 • 细胞表面MHC II类分子结合的多肽被CD4+T细胞识别,从而导致CD4+T细胞的活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