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9

大学的学科构架、功能与作用

大学的学科构架、功能与作用. 黄硕琳 教授 2009 年 9 月. 现代大学 --- 人文观念、科学精神和学术制度的融合. 这种特殊的融合使大学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其中以大学的学科性尤为显著 大学 --- 不同学科的集合.体现大学的人文观念、科学精神和学术制度,广泛调动大学资源实现队伍汇聚、方向凝炼和机制创新。 学科的结构布局、服务功能、创新机制和发展活力决定了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与建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所大学的 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三大社会功能发挥得如何,直接反映出该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而这三大功能的基础则是学科建设。

indr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大学的学科构架、功能与作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学的学科构架、功能与作用 黄硕琳 教授 2009年9月

  2. 现代大学---人文观念、科学精神和学术制度的融合.现代大学---人文观念、科学精神和学术制度的融合. • 这种特殊的融合使大学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其中以大学的学科性尤为显著 • 大学---不同学科的集合.体现大学的人文观念、科学精神和学术制度,广泛调动大学资源实现队伍汇聚、方向凝炼和机制创新。 • 学科的结构布局、服务功能、创新机制和发展活力决定了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3.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与建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所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社会功能发挥得如何,直接反映出该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而这三大功能的基础则是学科建设。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与建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所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社会功能发挥得如何,直接反映出该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而这三大功能的基础则是学科建设。 •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一流的学科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推动知识创新、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基地。

  4. 学科的内涵 • 学科的内涵,非常丰富,界定的方式多种多样。 • 从知识传递、教育教学的角度---指“教学的科目”(Subjects of institution),即“教”的科目或“学”的科目; • 从知识生产、学问研究的角度---学科的涵义是指“学问的分支”( Branches of knowledge),即科学的分支或知识的分门别类;

  5. 从大学教学与研究组织的角度---学科又可作为学界的或学术的组织单位( Units of institution),即从事教学与研究的机构。 • 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机构基本上是按学科来设置的,教师都归属于一定的学科领域,并通过学科建制的形式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

  6. 《辞海》--- “学科” 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物理学、生物学, 历史学、教育学。

  7. 学科与专业的含义 《辞海》 学科:① 学术的分类;② 教学的科目 专业:专门的学业 《高等教育学》 学科: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划分知识或学问的门类 专业:以学科分类与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 7

  8. 学科与专业的区别 8

  9. 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载体 一个学科可以支撑多个专业,一个专业也可能需要多个学科的依托 9

  10. 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课程是学科与专业的联系中介 人才培养 学科自身发展规律 知识传承 支撑 社会需求 课程 学科 专业 科研要求 知识结构要求 依托 西方国家:专业即是不同的课程计划 10

  11.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任务 学科建设 跟踪学科发展趋向,选择研究领域与方向,形成学术成果,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 专业建设 跟踪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形成教学思想与方法,组织实施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11

  12.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区别 内涵要素不同 学科建设:确定研究方向、建设研究基地、建设学术梯队等 专业建设: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 12

  13.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区别 目标与建设侧重点不同 13

  14.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区别 建设成果的评价标准不同 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论文、专利、技术 专业建设: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层次 知识、能力、素质 高校以品牌、特色的学科与专业而闻名 14

  15. 学科体系结构 • 学科体系结构大体上包括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科目录中有 12个学科门类、74个一级学科和321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通常有若干个学科方向组成,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 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 、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军事学、管理学☆

  16. 划分:12个学科门类、89个一级学科、386个二级学科划分:12个学科门类、89个一级学科、386个二级学科

  17. 学科传统 • 学科传统是不同高校之间的根本区别。每一学科在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受到了特定的校园环境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科传统。 • 学科传统的差异造就了不同校区大学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的不同。

  18. 学科主体---教师 • 学科是教师耕种的土地,每一学科现在的成就都是通过从事这学科的教师学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劳动而获得的。 • 教师的几乎每项学术科研成果乃至其它的一切利弊得失也都依附于或者相关于自己多年所从事的某门学科之上。 • 每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思想范畴、研究方式、学术准则等,形成了一个以学科为中心的“圈”,圈中的人们有着类似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等,他们有对组织的归属感,对整体的责任感,以及对内部同行的亲密感与信任感。

  19. 学科梯队的建设必须关注 • (l)学缘结构。学缘结构是专指高等学校教师的来源构成状况,合理的学缘结构 --“远缘杂交”,不应出自“同一源头”。 • (2)年龄结构。--反映出专业技术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的兴哀趋势。合理的年龄结构是指老、中、青人员的年龄呈均衡分布。 • (3)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知识层次上构成情况,包括各种知识之间的比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功能。 • 合理的知识结构应是多学科的知识集成

  20. 在学科建设中最能体现学科建设质量的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建设。在学科建设中最能体现学科建设质量的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建设。 • 学科带头人---在该学科领域中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丰硕的科研成果和为学科的创立、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其道德品质、情操、胸怀、学风、为人以及组织和领导能力等受到同行的推祟和拥戴。 • 学术带头人---一般是某学科、专业中的学术权威和学术梯队的带头人。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能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有带领一批人(学术梯队)卓有成效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威望和能力。

  21. 学科的功能 • 学科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种功能,高水平的学科应培养高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 • 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社会功能发挥得如何,直接反映出该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而这三大功能的基础则是学科建设。

  22. 功能 (大学功能的核心) 大学建设 高等学校最重要的组织基础 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 核心 学科 平台 传授知识 发现知识 应用知识 承载教学 科研 社会服务 一、学科与学科建设 • 学科

  23. 国民经济发展 学科发展的科学价值 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 • 定位依据 一、学科与学科建设 • 学科方向 • 学科发展的根本和动力 • 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24. 科学问题 社会问题 经济问题 带有多学科特征 • 产生原因 支撑学科 国家优先发展目标和学科发展前沿,学校学科自身发展情况 选择 相关学科 带头学科 学科群的主要研究方向、主攻目标 基本决定 • 学科群 一、学科与学科建设 • 构成:

  25. 一流的学科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 是推动知识创新、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基地。 • 因此,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大学。

  26. 高水平大学的学科构架 • 学科的综合性现代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各门学科、各层次分支学科将不断地交叉、综合,学科朝着在一个领域内不断深入同时在多个领域综合交叉的整体化方向发展。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要适应这一趋势,实现学科的综合性,形成学科发展的“生态平衡”。

  27. 学科结构要比较齐全 : • 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经历了一个由单科性、多科性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过程。例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从以人文学科为主,发展到文、理、法、管、医、工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 • 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则从以技术学院为主,发展到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

  28. 南京大学从以文、理为主,通过延伸、扩展、分化、发展、交叉、综合等多种方式,有选择地创建新学科、建设学科群,而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从以文、理为主,通过延伸、扩展、分化、发展、交叉、综合等多种方式,有选择地创建新学科、建设学科群,而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则通过合并和自己创办新学科的方式,走向综合性大学。

  29. 突出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科 • 一所大学,如果有一个或几个一流的学科,或独具特色的学科,这所学校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产生影响,就能在社会上立足,从而带动整个学校学科的发展。 • 例如:在美国1999年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排在第一,超过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成为当时世界顶尖的学科。

  30. 形成学科体系和实现学科间交叉融合 • 学科体系---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 • 其中特别要重视基础学科,因为基础学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没有高水平的基础学科,其他学科就不可能高水平地发展。

  31. 学科交叉---通过多种形式促使多学科之间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真正实现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交叉---通过多种形式促使多学科之间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真正实现学科的综合性 • 学科的交叉、综合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新的创造、新的生长点,往往产生在学科的交叉处。

  32. 学科建设涉及: • 学科方向建设---开辟出新的学科方向 • 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 • 哈佛之所以世界知名不是其华丽气派的高楼大厦,而是依赖于一批学术大师 • 实验基地建设---建设一流的实验基地 • 教学建设和学术研究---创造一流的教学和研究成果。

  33. 一是要制定一个高水准、高质量的学科建设规划,把握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选准学科突破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要制定一个高水准、高质量的学科建设规划,把握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选准学科突破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 二是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 三是要集中资金和力量,搞好基地建设,建设先进的教学基地、科研基地、产业化基地、人才培训基地。

  34. 四是要组织力量,联合作战,承担科研大项目,在完成大项目的过程中锻炼队伍,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队伍。四是要组织力量,联合作战,承担科研大项目,在完成大项目的过程中锻炼队伍,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队伍。 • 五是要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形成教学、科研、产业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 六是要重视制度创新。多学科交叉发展,在组织制度上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原有组织结构形式的约束,因而往往迈不开步子。这是全世界大学都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大家都在寻求解决的一个问题。

  35. 建设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环境氛围 • 首先,要使学校的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学校领导和院、系负责人,要把学科建设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广大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各职能部门和职员,要为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一流的服务。

  36. 其次,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梯队建设,特别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要尊重和依靠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他们要扬长补短,扬长避短,有时候还要扬长“护短”。 • 再次,要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学术上要创新,必须给创新者以充分的学术自由,让学者们在自由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的理论,从而推进学科建设。

  37. 最后,要形成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氛围。建设和发展学科,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现在,学科发展非常快,竞争激烈,稍一放松,就会落后。最后,要形成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氛围。建设和发展学科,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现在,学科发展非常快,竞争激烈,稍一放松,就会落后。

  38.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理念 学科发展 科 研 基 地 人 才 管理(环境、体制、机制等) 重点学科建设 “3+1”模式

  39. 我校学科建设情况

  40. 目前有12个学院, • 在校本科、高职生13000余人, • 研究生1500人。 • 全校在职在编教职工1008名,教授113名。 •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有213人。

  41. 学校已从一所以水产为主的单科类行业性高校,逐步发展成为以水产、海洋、食品为优势和特色,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已从一所以水产为主的单科类行业性高校,逐步发展成为以水产、海洋、食品为优势和特色,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 现有43个本科专业及方向,10个高职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2个,上海教育高地专业4个,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上海市精品课程。

  42. 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1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1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 • 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点。 • 有教育部和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水生生物病原库和制冷检测中心和上海市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实验室。

  43. 初步形成完整的培养高层次水产科学人才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完整的培养高层次水产科学人才学科体系 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2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 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1个农业部检测中心 2个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3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1个高校E-研究院 4个上海教育高地

  44. 1个水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个水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个专业学位点(农业推广,工程硕士) 结构布局合理,优势特色明显,农理工经管协调发展

  45. 博士学位点 7个博士学位授与点: 水产养殖 捕捞学 渔业资源、 水生生物学 渔业经济与管理 渔业环境保护与治理、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46. 硕士学位点 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水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理学(4):水生生物学、海洋生物学、环境科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工学(8):食品科学、制冷及低温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应用化学、水产品贮藏及加工工程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47. 23个:水产养殖、捕捞学、水产品贮藏及加工工程、渔业资源、产业经济学、制冷及低温工程、水生生物学、海洋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临床兽医学、机械设计及理论、食品科学、农业经济管理、应用化学、渔业经济与管理、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环境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作物遗传育种、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渔业环境保护与治理23个:水产养殖、捕捞学、水产品贮藏及加工工程、渔业资源、产业经济学、制冷及低温工程、水生生物学、海洋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临床兽医学、机械设计及理论、食品科学、农业经济管理、应用化学、渔业经济与管理、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环境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作物遗传育种、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渔业环境保护与治理

  48. 专业学位教育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2个领域): 食品工程 ,机械工程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4个领域): 渔业、农村与区域发展 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信息化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5个领域): 水产养殖、捕捞学、渔业资源水产品贮藏及加工工程、水生生物学 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49. “十五”以来,学校主持国家863、科技支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上海市科技重大攻关50余项。2009年新增973前期项目。“十五”以来,学校主持国家863、科技支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上海市科技重大攻关50余项。2009年新增973前期项目。 • 主持和参与各类省部重点项目近500项,并取得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和教学成果奖。 • 2008科研经费总量达7206万元,发表论文986篇,其中SCI、EI论文107篇,核心期刊537篇,专利数达40项。

  50. 服务全国 新疆伊犁河流域水产种质资源开发,保护 三峡库区现代渔业示范基地项目 东南沿海地区 中西部地区 西南地区 西藏地区合作 长三角地区 四川绵阳地区合作 云南滇池“食藻虫”生态修复中试基地 江西中华绒鳌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