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心肺復甦術

心肺復甦術. 台灣地區主要死亡原因.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 心血管疾病之危險因子. 遺傳因素 男性 年齡增加 抽煙 高血壓 高膽固醇 糖尿病 肥胖 不活動 壓力. 心肌梗塞之警訊. 胸部不適:壓迫感、漲滿感、疼痛。 上半身不適或疼痛: 雙手、背部、脖子、下巴或胃部。 呼吸短促 其他症狀:冒冷汗、噁心、頭暈眼花。. 中風. 徵兆:手腳單側無力. 中風之警訊. 突然臉部、手、腳麻木,特別是單側。 突然意識混亂、口齒不清、理解不能。 突然一眼或雙眼視力不明 突然暈眩、平衡及協調力喪失、行走困難。 突然不明原因之劇烈頭痛.

ingrid-pat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心肺復甦術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肺復甦術

  2. 台灣地區主要死亡原因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

  3. 心血管疾病之危險因子 • 遺傳因素 • 男性 • 年齡增加 • 抽煙 • 高血壓 • 高膽固醇 • 糖尿病 • 肥胖 • 不活動 • 壓力

  4. 心肌梗塞之警訊 • 胸部不適:壓迫感、漲滿感、疼痛。 • 上半身不適或疼痛: 雙手、背部、脖子、下巴或胃部。 • 呼吸短促 • 其他症狀:冒冷汗、噁心、頭暈眼花。

  5. 中風 徵兆:手腳單側無力

  6. 中風之警訊 • 突然臉部、手、腳麻木,特別是單側。 • 突然意識混亂、口齒不清、理解不能。 • 突然一眼或雙眼視力不明 • 突然暈眩、平衡及協調力喪失、行走困難。 • 突然不明原因之劇烈頭痛

  7. 從發生猝死到開始心肺復甦術的時間極為重要 4~6分鐘:缺氧即可能腦死 10分鐘:腦死已成定局 成人發生猝死的原因大多是 心肌梗塞

  8. 生存之鏈

  9. 生存之鏈 求救心肺復甦術 啟動緊急救護系統4分鐘內執行 買時間

  10. 生存之鏈 電擊 停止心室顫動 重建心跳 許多心臟病猝死病患在心跳停止時會有心室顫動的現象,治療心室顫動需要早期心肺復甦術及早期電擊。

  11. 高級心臟救命術8分鐘內執行 穩定維持生命

  12. 兒童急救生命之鍊 注重預防傷害 及早施行CPR 及早通知獲得協助119 及早施行高級心肺復甦術

  13. 嬰幼兒發生猝死的原因大多是缺氧性心跳停止 • 窒息(棉被或趴睡、誤吞異物) • 溺水 • 中毒(藥物過量) • 創傷

  14. 心肺復甦術 成人:8歲以上 小兒:1歲至8歲 嬰兒:出生至1歲

  15. BLS流程

  16. 心肺復甦術步驟 叫→評估意識 叫→求救 C→循環 A→打開呼吸道 B→呼吸 D→電擊

  17. 為什麼要從ABC改為CAB呢? • 增加成功機率,心跳停止 (cardiac arrest) 中,實施CPR成功救活機率最高的是無脈搏心室心搏過速VT/心室顫動VF,而這類心律最重要的就是按壓與早期去顫,原本施行的步驟會造成胸部按壓步驟嚴重的延誤,胸部按壓是讓含氧豐富的血液循環到全身的必要措施,因此心臟停止的患者都需要胸部按壓,當心臟停止的最初幾分鐘,患者仍有氧氣存留在他們的肺和血液裡,所以及早開始胸部按壓,可以提早促進血液循環到患者的大腦和心臟。

  18. 暢通呼吸道與吹氣耗費太多時間,壓比較簡單,暢通呼吸道與吹氣比較困難,因此先壓一個循環 (30下或約18秒) 再暢通呼吸道與吹氣。 • 增加路人願意做CPR的機率,CPR人人學過,會做,願意做,又真的去做的,萬中選一,如果把順序從C開始,或許會增加路人做CPR的機率。 • 新版CPR可將存活率由原本之7.8%提升至13.3%,將存活率提高了5.5%。

  19. 叫:評估意識 確認反應呼吸: 無反應、沒有呼吸或幾乎沒有呼吸 叫:求救—119和AED打119請求援助, 如果有AED,設法 取得AED,進行去顫。

  20. 先急救再求救 • 小於8歲 • 呼吸的問題 • 溺水 • 中毒

  21. C:評估循環徵象 脈搏5~10秒鐘 咳嗽、身體動

  22. 胸部按壓位置 成人和小兒:兩乳頭連線中點 嬰兒:兩乳頭連線中點下

  23. 成人:雙手交叉相扣 小兒:單手掌跟或雙手交叉相扣 嬰兒:兩手指

  24. 胸部按壓的深度 成人: 下壓胸廓至少5公分 小兒和嬰兒: 下壓胸廓1/3(小兒約5公分、嬰兒約4公分) 胸部按壓的速度 成人、小兒和嬰兒: 每分鐘100~120次/分鐘

  25. 兩手肘關節打直 • 兩膝靠近患者跪地打開與肩同寬 • 以身體重量垂直下壓,壓力平穩不可使用瞬間壓力。 • 放鬆時身體不再向下用力,手掌不可離開胸骨。

  26. 有效壓胸 • 用力壓 • 快快壓(100~120次/分)壓深壓快 • 胸回彈:確保每次按壓後完全回彈 • 莫中斷:儘量避免中斷,中斷時間不 超過10秒。 • 兩分鐘後換

  27. 若施救者不操作人工呼吸, 則持續做胸部按壓。 如果一位旁人未經 CPR 訓練,則應提供單純按 壓 CPR (胸部按壓僅針對突然倒下的成人患者進 行,且重點為於胸部中央「用力按壓-快速按 壓」) 或依照 EMS 派遣員的指示進行。施救者 應繼續徒手 CPR,直到 AED 已拿至現場且已準 備就緒,或 EMS 急救員或其他因應者接手患者 的照護為止。

  28. A:打開呼吸道—壓額抬頷法 意識不清,舌頭肌肉張力不足,下墜堵塞,造成上呼吸道阻塞。 推下顎法疑似頸椎受傷使用

  29. B:呼吸-吹二口氣(10秒內完成) • 給予人工呼吸前,以正常吸氣,每次吹氣1秒鐘內完成,吹氣量形成胸部起伏即可,避免太多太用力。 • 對成人患者吹氣10-12次/分鐘(一口氣約5-6秒),對嬰兒及兒童患者吹氣 12-20次/分鐘 (一口氣約 3-5 秒)。 • 步驟:捏住鼻子→吹氣→看胸部有無起伏。 • 無法有效吹入空氣時,應重新打開呼吸道,再試吹第二次。 • 第二次仍失敗時,應開始進行胸部按壓30次。

  30. 人工呼吸 口對口人工呼吸 口對鼻人工呼吸

  31. 口對口鼻人工呼吸 隔離面罩、面膜 袋瓣罩甦醒球

  32. 雙人心肺復甦術

  33. 30:2 • 1 人 CPR - 所有對象壓吹比皆為 30:2 • 2 人 CPR - 成人壓吹比為 30:2 • 2 人 CPR - 嬰兒及兒童壓吹比為15:2 正確的心肺復甦術,可以提供之心輸出量為正常的25% ◎持續操作CPR直到病患開始移動、AED、 EMS到達。 ◎若有兩位以上施救者,每兩分鐘交換一次。

  34. D:電擊 貼上電擊片 電擊片位置

  35. 打開開關 分析節律不要觸碰病人

  36. 電擊不要觸碰病人 評估脈搏

  37. 自動電擊器 (AED) • AED • 1歲以下使用手動電擊,如果沒有,則使用小兒 貼片執行電擊,如果沒有,則使用標準AED執行 電擊。 • 1-8歲應使用附有兒童電擊貼片的AED,如果沒有,則使用大人的AED及電擊貼片。 • 8 歲以上可使用成人電擊貼片的AED 心肺復甦術應配合早期電擊,方可增加急救成功的機會

  38. 復甦姿勢 ●同側手呈打招呼狀 ●對側手置於胸前 ●對側大腿、小腿彎曲。 ●翻轉時,一手扶住肩膀,另一手扶住骨盆或膝關 節,以身體為一直線,將患者轉向施救者,必要時 施救者可以腿部輔助。 ●置於胸前的手,以手墊於頭下方將頭部後仰 ●每30分鐘換邊一次。

  39. 呼吸道異物哽塞 通用呼吸道異物哽塞求救訊號

  40. 嚴重呼吸道異物哽塞警訊 • 嚴重氣流受阻或呼吸困難 • 無法咳嗽、說話、或呼吸 • 發紺 評估呼吸道異物哽塞徵象 你哽住了嗎? 鼓勵用力咳嗽

  41. 哈姆立克法 成人和小兒:腹部快速按壓法5次(肚臍上方,向內向上) 嬰兒:拍背5次、胸部按壓5次。 孕婦及肥胖者胸骨下半段中央垂直,向內做胸部按壓,直到氣道阻塞解除。

  42. 呼吸道哽塞意識不清時 • 啟動119 • 胸部按壓30下 • 打開呼吸道 • 檢查有無異物 • 移除異物 目視檢查口腔,如有異物,手指可勾出的情況下,才進行挖,不可盲目掏除異物。 • 人工呼吸2次 • 小兒和嬰兒:5個循環後,啟動119。

  43. 網 站 台灣急救教育推廣與諮詢中心 http://www.cpr.org.tw/Default/Default.aspx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