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2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地理科学专业. 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第一节 全球地表形态 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第三节 全球地表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重点:. 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理解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对全球海陆演化的解释和气候的全球变化、全球性自然灾害; 掌握全球气候分布规律及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 第一节 全球地表形态. 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大陆和洋底地形 地表形态的演化. 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1 .七大洲、四大洋 ( 1 )陆地、海洋 —— 最大的地理单元。

iris-campo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世界地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世界地理 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地理科学专业

  2.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 第一节 全球地表形态 • 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 第三节 全球地表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3. 重点: • 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 理解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对全球海陆演化的解释和气候的全球变化、全球性自然灾害; • 掌握全球气候分布规律及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

  4. 第一节 全球地表形态 • 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 大陆和洋底地形 • 地表形态的演化

  5. 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1.七大洲、四大洋 (1)陆地、海洋——最大的地理单元。 总面积5.1亿km2,陆地1.49亿km2,海洋3.61亿km2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 (2)大陆、岛屿、大洲——大陆与岛屿又是组成陆地的基本单元。 六大陆,众多的岛屿和群岛——大洲是人们(古希腊人)从“人地关系”角度对地球表面差异性的初步认知,通常指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 七大洲及其边界—— (3)大洋、陆间海、边缘海、海湾、海峡——

  6. 七大洲示意图

  7. 资料卡 • 总体海陆面积对比——71%:29% • 北半球海陆面积对比——60.7%:39.3% • 南半球海陆面积对比——80.9%:19.1% • 东半球海陆面积对比——65%:35% • 西半球海陆面积对比——80%:20% • 水半球海陆面积对比——90.5%:9.5% • 陆半球海陆面积对比——52.7%:47.3%

  8. 2.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陆地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占南半球陆地总面积的1/5。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陆地分布几乎连续不断,最为宽广;南半球的陆地在中、高纬度显著收缩,56°—65°S之间,除一些岛屿外,几乎全部为广阔的海洋。但是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北冰洋;而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陆地——南极大陆。

  9. (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又通过海峡或地峡断续相连,并且形状多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北美和南美,欧洲和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岛屿星罗棋布,火山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 (3)某些大陆海岸轮廓特点鲜明。如在亚欧大陆东缘被一连串花采状岛屿群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岛弧外侧则是一系列深邃海沟;大西洋两岸一侧的陆地突出部分能和另一大陆的凹进部分嵌合起来,仿佛原是由一块大陆分离开来似的。 总之,全球海陆分布极不均匀,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水陆半球之间差别很大,但水域面积占绝对优势。

  10. 二、大陆和大洋地形基本特点 1.大陆地形主要特征 • 全球陆地表面高低相差悬殊(平均海拔875米、最高8844.43米、最低海拔-392米)。 • 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中低山地和高原分布广泛,占34.6% ;古生代的山脉较低缓;平原和丘陵分布面积最大,占52.2%;平原占1/4,多由大河冲积而成 )两类高原。 • 高大的山脉构成陆地地形结构的主要骨架 。(两大高山带) • 地形结构因洲而异,各具特色 。

  11. 世界地形图

  12. 资料卡——世界十五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 1、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 , Everest),海拔8844.43,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国西藏定日县与尼泊尔交界,东经86°55’31, 北纬27°59’17。1953年英国登山队首次从南坡登顶。 2、乔戈里峰(Qogir)海拔8611,喀拉昆仑山脉中国新疆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的界峰,东经76°30’51,北纬35°52’55;1954年意大利登山队首次登顶。 3、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 海拔8586,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和锡金的边界线上,东经88°09’01,北纬27°42’09,1955年英国登山队首次登顶。

  13. 4、洛子峰(Lhotse), 海拔8516,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国西藏定日县与尼泊尔交界,东经86°56’10,北纬27°57’43,1955年瑞士登山队首次登顶。 5、马卡鲁峰(Makalu), 海拔8463,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国西藏定日县与尼泊尔交界,东经87°05’20,北纬27°53’23;1955年法国登山队首次登顶。 6、卓奥友峰(Cho Oyu), 海拔8201,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国西藏定日县与尼泊尔交界,东经86°39’43,北纬28°05’37,1954年奥地利登山队首次登顶。 7、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8172,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东经83°29’43,北纬28°41’46,1960年瑞士、波兰、美国联合登山队首次登

  14. 8、马纳斯鲁峰(Manaslu), 海拔8156,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北纬35°14′21〃,东经74°35′24〃, 1956年日本登山队首次登顶。 9、南迦帕尔巴特峰(Nanga Parbat),海拔8125,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巴基斯坦境内,东经,北纬,1953年西德和奥地利联合登山队首次登顶。 10、安纳普尔纳峰(Annapurna), 海拔8091,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东经83’49’20,北纬28’35’45,1950年法国登山队首次登顶。 11、加舒尔布鲁木峰(Gasherbrum Ⅰ), 海拔8068,喀拉昆仑山脉中国新疆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的界峰,东经76’41’48,北纬35’43’30,1958年美国登山队首次登顶。 12、布洛阿特峰(Broad),8047,喀拉昆仑山脉中国新疆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的界峰,东经76’34’25,北纬35’48’35,1957年奥地利登山队首次登顶。

  15. 13、加舒尔布鲁木Ⅱ峰(Gasherbrum Ⅱ), 海拔8034,喀拉昆仑山脉中国新疆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的界峰,东经76’39’15,北纬35’45’31,1956年奥地利登山队首次登顶。 14、希夏邦马峰(Xixabangma), 海拔8012,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山峰,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经85’46’55,北纬28’21’07,1964年中国登山队10人首次登顶,这是人类征服的最后一座8000以上的山峰。 15、中央峰,海拔8011米,是世界上第15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位于北纬35度49分,东经76度34分,距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东南方向8.35公里。是中科院冰川学米德生在1998年编制乔戈里峰地图的过程中发现的, 它被命名为“中央峰”。中央峰隐藏在喀喇昆仑山脉冰川深处, 目前尚未被人类征服过。”

  16. 14、希夏邦马峰(Xixabangma), 海拔8012,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山峰,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经85’46’55,北纬28’21’07,1964年中国登山队10人首次登顶,这是人类征服的最后一座8000以上的山峰。 15、中央峰,海拔8011米,是世界上第15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位于北纬35度49分,东经76度34分,距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东南方向8.35公里。是中科院冰川学米德生在1998年编制乔戈里峰地图的过程中发现的, 它被命名为“中央峰”。中央峰隐藏在喀喇昆仑山脉冰川深处, 目前尚未被人类征服过。”

  17. 2. 海底地形特点: • 平均深3800米;地形复杂,起伏大于陆地(最低-11034,最高4170). • 三大地形单元:    大陆边缘 ——大陆架,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并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大陆坡,大陆架向洋底的过度地带;大陆架和大陆坡是一个整体,合称大陆边缘。    大陆坡底部是大陆和海洋的真正分界,即海沟。    洋底——大洋主体部分,占海洋总面积80%以上 。    洋中脊——各大洋中部有一条洋中脊,彼此相连,贯通四大洋中脊西侧分布着各种海岭、海峰、海台、海盆等地形 。

  18. 海底三大地形 示意图

  19. 三、地表形态的演化 每一地质时期的地表形态,都是地球内力和外力矛盾斗争的产物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其千姿万态的起伏,则是地球发展史中的历史一幕 。 关于海陆演化过程和机制等地球科学的根本问题,地学界仍有不同的见解,但被称为 “三步曲”的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论-板块构造论,是解释地壳水平运动问题的著名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简介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表形态的演化

  20. 大陆漂移说的创立及其证据: 2.7亿年前的海陆分布 公元1620年,英国人培根就已经发现,在地球仪上,南美洲东岸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洋岸弯曲形状的某些相似性,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21. 非洲与南美洲大陆拼合示意图

  22. 古生代生物化石分布区与前冈瓦纳陆块示意图

  23. (一)板块构造理论简介 “板块构造理论” 是法国人勒皮琼于1968年提出的。 1 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 1.1 板块的概念: 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 在地幔对流的驱动下,岩石圈板块驮伏在地幔软流层上象传送带那样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24. 1.2 六大板块: • 勒皮雄把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一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 大板块还可分出若干次一级的板块,如东太平洋洋隆与秘鲁-智利海沟之间的纳兹卡板块、东太平洋洋隆与中美海沟之间的科科斯板块等。  沿大陆内部大型板块的边界上,往往还镶嵌着众多的小板块。

  25. 1.3 划分依据 • 把地震带作为板块划分的标志,其在地形上表现为大洋中脊、海沟、褶皱山系等。 • 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断裂、挤压褶皱、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都非常强烈。

  26. 世界地震分布图

  27. 1.4 板块边界类型及板块运动  板块边界类型不同,其两侧板块运动方式也不同。 • 洋中脊-离散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相背分离,也称增生边界 • 海沟-年轻褶皱山-汇聚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相向而行,板块汇聚。其中:海沟为洋壳向陆壳的俯冲带,又称俯冲边界;年轻造山带为大洋闭合、大陆碰撞的地缝合线,又称为碰撞边界 • 转换断层-平错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相互滑过。

  28. 板块的全球互动:由板块的扩张、俯冲、碰撞、和错动构成,它们相互协调,彼此关联 。 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及美洲板块向太平洋方向推进,后缘则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张开;太平洋内部的太平洋板块、科科斯板块和纳兹卡板块则向太平洋周缘的海沟俯冲潜没,其后缘则是东太平洋洋隆的扩张。亚欧板块南缘的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与非洲板块、及原属冈瓦纳的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向北朝亚欧板块推移有关,这一推移又是大西洋、印度洋扩张的结果。 由于大洋中脊更多地分布在南半球,各大洋中脊在南端相互串连,北端却没入大陆之下,这就使得一些板块具有向北运动的趋向。

  29. 2 地壳构造发展的基本规律 大陆、洋底和大陆边缘是地球上第一级构造-地形单元,它们或处于板块内部或处于不同的板块边界,从而呈现出不同而且复杂的构造环境,据此,可将全球大地构造划分为十二种基本类型(各种类型之间相互转换,即大陆的漂移,大洋的盛衰 ) :

  30. 3 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 大陆地台→地表穹形隆起→地台内出现张性裂隙→发生断裂陷落形成大陆裂谷→大陆地台转变为离散型板块边界(雏形)→大陆地壳完全破裂、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洋壳→典型的离散型板块边界→大陆与新洋盆的过渡地带出现新生大陆边缘 →洋盆逐渐展宽,大陆边缘远离扩张中心 ,进入了所谓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发展阶段→通过冷缩沉陷和均衡沉陷,不断加积 ,陆缘下沉 ,进而出现出现埋葬板块的海沟 ,即大西洋型大陆边缘遂转化为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或岛弧-海沟系→洋底的俯冲导致板块的汇聚和大洋闭合,出现板块缝合带。

  31. (二)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表形态的演化 板块构造认为,大陆自距今7亿年的前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合、分、再合、再分的过程,大洋相继发展演变,同时产生各地质时期的褶皱带: 前寒武纪——泛大陆、泛大洋。 寒武纪(距今5.7亿年 )——古北美、欧、亚和冈瓦纳四块古陆,其间为前海西海、前加里东海、前乌拉尔海和古地中海相隔 。 泥盆纪(距今3.9亿年)——古北美与古欧陆块相撞、形成加里东褶皱,两块古陆缝合 。 上石炭纪(距今3亿年)——冈瓦纳古陆与古欧-北美陆块相撞,形成海西褶皱 。 上二叠纪(距今2.25亿年)——古亚大陆与冈瓦纳-古欧-北美两陆块相撞,形成乌拉尔褶皱 。 古生代大陆漂移的总趋势是由分而合 。

  32. 距今7亿年的前寒武纪 距今5.7亿年的寒武纪

  33. 距今3.9亿年的泥盆纪 距今3亿年的上石炭纪

  34. 距今2亿年的三叠纪 距今2.25亿年的上二叠纪

  35. 从中生代开始,大陆漂移的主要趋势是冈瓦纳古陆发生多次分裂解体,其裂解的块体向北漂移,相继归并于劳亚古陆。从中生代开始,大陆漂移的主要趋势是冈瓦纳古陆发生多次分裂解体,其裂解的块体向北漂移,相继归并于劳亚古陆。 距今2亿 年中生代早期,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南为冈瓦纳古陆;北为劳亚古陆。 三叠纪末 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进一步分离,只有在现今的伊比利亚半岛一角相连,在西边形成了一个向西开口的大海湾,这是大西洋的前身;冈瓦纳古陆逐渐分裂为南美-非和南极洲-澳大利亚-印度两陆块, 侏罗纪末 印度与南极-澳大利亚陆块脱离向北漂移,其间形成印度洋前身。印支、西藏等地块先后与亚洲大陆碰撞,并发生印支和燕山运动。

  36. 距今7000万年上白垩纪 南美-非陆块也一分为二,南大西洋和印度洋逐渐形成,古地中海缩小;北美与亚欧大陆分离,向西北漂移,北大西洋和北冰洋逐渐形成。 新生代 印度向北漂移到亚欧大陆南缘,二者碰撞,青藏高原隆起,喜马拉雅山系形成,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继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当今海陆的基本轮廓基本形成。

  37. (三)根据板块理论的海陆演化模式 展望全球地表动态的未来 • 随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继续扩张,太平洋将进一步缩小。 • 印度和非洲继续向北推移,一定时期内将使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等继续抬升,直到印度南缘出现新的海沟时,挤压应力才消失。 • 非洲的北移将使比斯开湾逐渐合拢, 地中海完全消失,非洲与欧洲连接,其间升起高大山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