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4

医学寄生虫学

第三篇. 医学寄生虫学. 第二十一章 医学蠕虫. 蠕虫( helminth )是一类借助肌肉收缩而使身体作蠕形运动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 , 包括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和棘头动物门所属的各种动物,与医学密切相关的蠕虫种类几乎均属于前两门。寄生于人体的蠕虫主要有线虫、吸虫和绦虫。. 第一节 线 虫. 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 Class Nematoda ),种类较多,估计全球有 1 万余种。. 一、似蚓蛔线虫. 似蚓蛔线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简称人蛔虫或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感染率可高达 70% 以上。. (一)形态.

isabe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医学寄生虫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篇 医学寄生虫学

  2. 第二十一章 医学蠕虫 蠕虫(helminth)是一类借助肌肉收缩而使身体作蠕形运动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包括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和棘头动物门所属的各种动物,与医学密切相关的蠕虫种类几乎均属于前两门。寄生于人体的蠕虫主要有线虫、吸虫和绦虫。 第一节 线 虫 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Class Nematoda),种类较多,估计全球有1万余种。 一、似蚓蛔线虫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简称人蛔虫或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感染率可高达70%以上。

  3. (一)形态 1、成虫 是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型最大者。 2、虫卵 分为受精卵 未受精卵。 (二)生活史 蛔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感染期虫卵被人吞食后进入小肠。在小肠内经第四次蜕皮成为童虫,再经数周,发育为成虫。 (三)致病 主要因幼虫在体内移行和成虫对宿主的损害所致,表现为机械性损伤、超敏反应及宿主肠道功能障碍。 (四)诊断 自患者粪便中检查出虫卵,即可确诊。

  4. (五)流行 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全球约有1/4人口感染蛔虫,蛔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粪便内含受精蛔虫卵的人是蛔虫感染的传染源,蛔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无需中间宿主而直接发育为感染期卵。人因接触被虫卵污染的泥土、蔬菜,经口吞入附在手指上的感染期卵,或食用被虫卵污染的生菜、泡菜和瓜果等而受感染。 (六)防治 蛔虫病的防治应采用综合措施,包括查治患者与带虫者、粪便管理及预防感染。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不饮生水等,防止食入蛔虫卵。

  5. 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与美洲板口线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简称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简称美洲钩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钩虫病。 (一)形态 1、成虫 虫体细长,体长约1cm,半透明,肉红色,死后切工作 呈灰白色。 2、幼虫 分为杆状蚴和丝状蚴。 3、虫卵 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大小约56~76μm×36~40μm。

  6.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小肠。经第二次蜕皮后发育为丝状蚴。 (三)致病 钩虫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即由幼虫引起的皮肤(或粘膜)侵袭期、肺部移行期和成虫在肠道寄生期 。十二指肠钩蚴引起皮炎者较多,成虫导致的贫血也较严重,同时还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1、幼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1)钩蚴性皮炎 (2)呼吸道症状 2、成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1)贫血 (2)腹泻和异嗜症

  7. (3)婴儿钩虫病 (4)消化道出血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四)诊断 粪便中检出钩虫卵或孵化出钩蚴即可确诊。 (五)流行 钩虫病分布极为广泛,全球钩虫感染人数约13亿,钩虫病患者和带虫者是钩虫病的传染源。 (六)防治 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治疗患者和控制传染源,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加强个人防护。

  8. 三、蠕形住肠线虫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又称蛲虫,引起蛲虫病。 (一)形态 1、成虫 细小,乳白色。口孔位于头顶端,周围有三个小唇瓣。 2、虫卵 无色透明,大小约为50~60μm×20~30μm。 (二)生活史 成虫通常寄生于人体的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严重感染时,也可在胃和食道等部位寄生。

  9. (三)致病 常因感染程度和机体状态的差异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四)诊断 主要采用透明胶纸拭子法或棉签拭子法,于清晨解便前或洗澡前检查肛周,该法操作简便,检出率高。 (五)流行 蛲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我国感染率也较高,人是惟一的传染源。 (六)防治 预防主要是普及蛲虫知识,讲究卫生。

  10. 四、毛首鞭形线虫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简称鞭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引起鞭虫病。分布广泛,发病率高。 (一)形态 成虫前部细长,约占总体长3/5,后部粗短,外形似马鞭。 (二)生活史 成虫主要寄生于盲肠内。 (三)致病 成虫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

  11. (四)诊断 可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饱和盐水浮聚法和定量透明法等检获虫卵做出诊断。 (五)流行 鞭虫广泛分布于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多与蛔虫同时存在。人是惟一传染源。 (六)防治 预防鞭虫病主要靠加强粪便管理和注意卫生。

  12. 五、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简称班氏丝虫,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gyi)简称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丝虫病。 (一)形态 1、成虫 两种丝虫成虫的形态相似,虫体呈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表光滑,头端略膨大,口在头顶正中,周围有两圈乳突。 2、微丝蚴 虫卵在雌虫子宫内直接发育为幼虫,卵壳随幼虫的伸展而伸长成鞘膜,包于蚴外,这种幼虫即为微丝蚴。 3、感染期幼虫 又称丝状蚴,寄生于蚊体内。虫体细长,活跃。

  13. (二)生活史 两种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都要经过幼虫在蚊体内和成虫在人体内的两个发育过程。

  14. (三)致病 丝虫的成虫、感染期蚴、微丝蚴对人体均有致病作用,但以成虫为主。 1、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幼虫与成虫的代谢产物、分泌物、崩解产物等均可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反应。 2、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由于急性炎症的反复发作、死亡虫体和微丝蚴形成肉芽肿以及宿主的炎症反应,导致局部淋巴回流受阻,淋巴管曲张或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引起淋巴肿或淋巴积液。 (四)诊断 1、病原学诊断 从患者外周血、乳糜尿液、抽出液或活检物中查出微丝蚴和成虫是诊断该病的依据。 2、免疫诊断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不仅对轻度感染者和具有阻塞性病症患者可作辅助诊断,而且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效果评价。

  15. (五)流行 丝虫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为全球重点控制的六大热带病之一,也是我国五大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1、传染源 为血中带有微丝蚴的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 2、传播媒介 我国传播丝虫病的蚊媒有10余种。 3、易感人群 不论性别和年龄均易感。 4、影响流行的自然因素 主要为气温、湿度、雨量及地理环境等。 (六)防治 主要为普查普治和防蚊灭蚊。目前我国防治重点是监测管理和治疗慢性或晚期患者。

  16. 六、旋毛形线虫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简称旋毛虫,由其导致的旋毛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体危害很大,严重者可致死。许多哺乳动物可作为本虫的宿主。 (一)形态 成虫微小呈线状,雄虫大小约1.4~1.6mm×0.04~0.05mm;雌虫约3.0~4.0mm× 0.06mm。

  17. (二)生活史 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幼虫则寄生于同一宿主的横纹肌细胞内,在肌肉内形成幼虫囊包,对新宿主具有感染性。 (三)致病 旋毛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幼虫,致病作用与食入幼虫囊包的数量、活力和侵犯部位以及人体对旋毛虫的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其致病过程可分为三期: 1、侵入期2、幼虫移行期3、囊包形成期 (四)诊断 旋毛虫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并不典型,极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1、病原诊断 2、免疫诊断

  18. (五)流行 旋毛虫病是一种动物源性疾病。人感染旋毛虫主要是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幼虫囊包的肉类所致。旋毛虫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以欧美的发病率为高。 (六)防治 预防的关键是把住“口关”,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肉类。讲究个人饮食卫生,加强肉类和食品卫生管理,改善养猪方法(提倡圈养、查治牲畜),以减少传染源。药物治疗可选用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

  19. 第二节 吸 虫 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 一、华支睾吸虫 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一)形态 1、成虫 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较细,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 2、虫卵 形似芝麻,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状突起。

  20. (二)生活史 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童虫阶段。成虫寄生于人与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 (三)致病 寄生的虫体数少时不表现症状,重度感染时才出现症状。华支睾吸虫感染常易并发胆道感染和胆石症,虫卵往往成为胆石的核心。 (四)诊断 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有时不够典型,应注意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曾生活于流行区,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史。1、病原检查2、免疫学诊断3、B型超声波与CT检查

  21. (五)流行 华支睾吸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国家。 1、传染源 为能排出华支睾吸虫卵的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2、中间宿主 (1)第一中间宿主 (2)第二中间宿主 3、人群感染及感染方式 (六)防治 预防应主要抓住经口传染这个环节,大力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不吃鱼生及未煮熟的鱼虾肉,改进烹调方法和习惯,注意生、熟厨具分开使用。

  22. 二、布氏姜片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是一种寄生于人、猪小肠的大型吸虫,俗称姜片虫,可引起姜片虫病。 (一)形态 姜片虫成虫虫体肥厚,背腹扁平,前窄后宽,形似姜片。 (二)生活史 姜片虫的终宿主是人和猪。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囊蚴扁圆形,大小为216μm×187μm。

  23. (三)致病 姜片虫虫体大、吸盘发达,吸附力强,导致被吸附的肠粘膜及其邻近组织发生炎症反应、点状出血、水肿,甚至形成脓肿。 (四)诊断 主要靠病原学检查。 (五)流行 姜片虫病是人、猪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六)防治 加强宣传教育,不生吃未经刷洗过或沸水烫的菱角、荸荠等水生植物,不喝河塘生水;加强粪便管理,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鲜粪下水;积极查治传染源,治疗患者和病畜最有效的药物为吡喹酮。

  24. 三、卫氏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主要寄生于人体肺部,引起卫氏并殖吸虫病,也称肺型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一)形态 成虫呈椭圆形,体形肥厚,背部稍隆起,似半粒花生米,大小为7~12mm×4~8mm×4~6mm,活时呈暗红色,固定后则呈灰白色。

  25. (二)生活史 本虫的终宿主除人外,主要为肉食哺乳动物如犬、猫等。第一中间宿主为生活于淡水的川卷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和蝲蛄。

  26. (三)致病 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行、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病变过程分急性期和慢性期。 (四)诊断 1、病原诊断 (1)皮内试验 (2)ELISA (3)循环抗原检测 2、免疫学诊断 3、影像学检查 (五)流行 卫氏并殖吸虫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六)防治 不生食溪蟹、蝲蛄及其制品,不生饮疫区水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方法。

  27. 四、斯氏狸殖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为我国特有虫种。 (一)形态 成虫虫体窄长,最宽处约在虫体前1/3或稍后,大小约3.5~6.0mm×11.0~18.5mm。 (二)生活史 生活史与卫氏并殖吸虫基本相似,但人可能不是本虫的适宜宿主。

  28. (三)致病 本虫为人兽共患以兽为主的致病虫种。在动物体内,虫体在肺、胸腔等处结囊,发育至成熟并产卵。 (四)诊断 切取皮下包块作活组织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也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 (五)流行 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广东等14个省、自治区有本虫分布。

  29. 五、日本裂体吸虫 裂体吸虫(Schistosome)的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的静脉血管内,亦称血吸虫或住血吸虫。 (一)形态 1、成虫 雌雄异体,虫体呈圆柱形,外观似线虫。 2、虫卵 成熟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大小平均为89μm×67μm,卵壳厚薄均匀,无小盖,卵壳一侧有一小棘,表面常附有许多宿主组织残留物。 3、毛蚴 从卵内孵出的毛蚴游动时呈长椭圆形,静止或固定后呈梨形,平均大小为99μm×35μm。 4、尾蚴 属叉尾型,长约280~360μm,分体部和尾部。 5、童虫 尾蚴钻入宿主皮肤时脱去尾部,进入血流,在体内移行到达寄生部位。

  30. (二)生活史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和成虫等阶段。终宿主为人或其他多种哺乳类动物,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 (三)致病 在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

  31. 【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 (2)慢性血吸虫病 (3)晚期血吸虫病

  32. (四)诊断 (1)粪便直接涂片法 (2)毛蚴孵化法 1、病原学诊断 (3)透明法 (4)直肠镜活组织检查 2、免疫学诊断 (五)流行 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六)防治 3、保护易感者 1、消灭传染源 2、阻断传播途径

  33. 第三节 绦 虫 绦虫或称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的绦虫纲。 一、链状带绦虫 链状带绦虫(Taenia solium)又称猪肉绦虫、猪带绦虫或有钩绦虫。 (一)形态 1、成虫 乳白色,扁平呈带状,长约2~4m,前端较细,向后逐渐变宽。 2、虫卵 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31~43μm。卵壳很薄,内为胚膜。 3、猪囊尾蚴 俗称囊虫,大小如黄豆(5mm×8~10mm),为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

  34. (二)生活史 人是猪带绦虫最重要的终宿主,也可作为其中间宿主。猪和野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

  35. (三)致病 1、成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肠绦虫病的临床症状一般轻微。 2、囊尾蚴 囊尾蚴病是严重危害人体的寄生虫病之一,俗称囊虫病,均因误食虫卵或节片所致。 (四)诊断 1、猪带绦虫病的诊断 询问病史对发现患者有一定意义。 2、猪囊尾蚴病的诊断 主要根据发现皮下囊尾蚴结节,手术摘除后检查。 (五)流行 猪带绦虫在全球呈广泛分布,但感染率一般并不高 。 (六)防治 1、治疗患者 2、管理厕所猪圈 3、注意个人卫生 4、加强肉类检查

  36. 二、肥胖带绦虫 肥胖带绦虫(Taenia saginata)又称牛带绦虫、牛肉绦虫或无钩绦虫。 (一)形态 外形与猪带绦虫很相似。但虫体大小和结构有差异 。 (二)生活史 人是牛带绦虫惟一的终宿主。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段,孕节多逐节或数节相连地从链体脱落,随粪便排出。 (三)致病 (四)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37. 三、细粒棘球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又称包生绦虫。 (一)形态 1、成虫 是绦虫中最小的虫种之一。 2、虫卵 与猪、牛带绦虫卵相似。 3、幼虫 即棘球蚴 。 (二)生活史 终宿主为犬、豺、狼等犬科食肉类动物;中间宿主是羊、牛、骆驼等多种食草类动物和人。成虫寄生于终宿主小肠上段 。

  38. (三)致病 棘球蚴对人体的危害以机械损害为主,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的体积、数量、寄生时间和部位。 (四)诊断 棘球蚴生长缓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无症状和体征,且临床表现极其复杂,故早期难以确诊。 (五)流行 1、地理分布 棘球蚴病呈全球性分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人兽共患病。 2、流行因素 通过食入被虫卵污染的水、蔬菜、瓜果或其他食物而受到感染。 (六)防治 加强卫生检疫,强化卫生法规,严格、合理处置病畜及其内脏;定期为家犬、牧犬驱虫等。

  39. 四、微小膜壳绦虫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又称短膜壳绦虫。寄生于人或鼠类的小肠,引起微小膜壳绦虫病。 (一)形态 1、成虫 为小型绦虫,大小为5~80mm×0.5~1mm,平均长度为20mm。 2、虫卵 椭圆形或圆形,约48~60μm×36~48μm,无色透明,卵壳很薄,胚膜较厚,胚膜内含一个六钩蚴。

  40. (二)生活史 微小膜壳绦虫的发育,既可不经中间宿主,也可通过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 1、直接感染和发育 2、经中间宿主发育 (三)致病 本虫的主要致病作用为机械损伤和毒性作用。 (四)诊断 从患者粪便中查到虫卵或孕节可确诊,水洗沉淀法或浮聚浓集法可提高检出率。 (五)流行 该虫呈全球性分布,以温带和热带地区较为多见。 (六)防治 注意环境卫生,消灭鼠类;彻底治疗患者;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41. 第二十二章 医学原虫 原虫为具有完整生理功能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种类多、分布广,其中寄生于人体的致病及非致病原虫称为医学原虫 。 第一节 根足虫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又称痢疾阿米巴。主要寄生于人体结肠,也可侵入其它器官组织,引起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

  42. (一)形态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有滋养体与包囊两个时期。核仁小,居中或稍偏位。

  43. (二)生活史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简单,四核包囊是其感染期,污染饮水或食物而使人经口感染。 (三)致病   人体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后,可表现为无症状带虫者,或表现为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 (四)诊断 (1)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1、病原检查 (2)碘液染色法 2、免疫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阿米巴病呈全球性分布,但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常见,这种分布特点与气候、卫生及营养条件有关。在防治上要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卫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