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IPM 理念及其在白蚁 防治中的应用

IPM 理念及其在白蚁 防治中的应用. IPM 的基本原理 白蚁综合治理策略 示范项目的白蚁综合治理策略. 第一节 IPM 的基本原理. 一、 IPM 的定义与内涵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 IPM )是人类在与自然界有害生物的竞争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有关 IPM 的定义,有多种多样。 代表性的版本: 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 M . L. 弗林特 &R .范德博希在 1981 年发表的 “ 害虫综合治理导论 ” ;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专家组对 IPM 的定义.

isabe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IPM 理念及其在白蚁 防治中的应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IPM理念及其在白蚁防治中的应用

  2. IPM的基本原理 • 白蚁综合治理策略 • 示范项目的白蚁综合治理策略

  3. 第一节 IPM的基本原理 • 一、IPM的定义与内涵 •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是人类在与自然界有害生物的竞争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有关IPM的定义,有多种多样。 • 代表性的版本: • 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 • M.L.弗林特&R.范德博希在1981年发表的“害虫综合治理导论” ; •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专家组对IPM的定义

  4.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专家组(1967)对IPM的定义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专家组(1967)对IPM的定义为: • 一项有害生物治理方案,它在充分考虑所处环境和有害生物本身的繁殖能力条件下,尽可能协调地运用各种适宜的技术和方法,把害虫群体控制在造成经济危害水平之下。

  5. IPM概念强调只有在害虫的危害会导致经济损失的前提下才进行防治,也就是说,允许农作物上存在一定数量的病、虫害,只要它们的种群数量不足以达到经济危害水平,就不必进行防治。IPM概念强调只有在害虫的危害会导致经济损失的前提下才进行防治,也就是说,允许农作物上存在一定数量的病、虫害,只要它们的种群数量不足以达到经济危害水平,就不必进行防治。 • 另外,在IPM的实践中,非常重视包括抗性品种、耕作方法、害虫自然天敌、化学药剂在内的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利用自然天敌等生物因子来控制病虫害。

  6. 公认的IPM的基本思想 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把有害生物作为其所在的生态系统中一个组成成分来研究和调控。 提倡多战术的战略,强调各种战术的有机协调,尤其强调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调控因素,尽量少用化学农药。 提倡人类与有害生物协调共存,强调对有害生物的数量进行调控,不盲目追求根除有害生物。 防治措施和技术的使用应全盘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7. 二、IPM的发展历史 • 在19世纪2O年代以前,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赖植物性和矿物性农药。活性不高,不能很好地起到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袭击的目的。 •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有机化学合成杀虫剂的发现、发展和大量使用。随着DDT、六六六、环二烯类等一批高效广谱杀虫剂推广应用,农业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一阶段被称为害虫防治的“第一次革命”。

  8. 在20世纪60年代其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体现在:(1)病虫抗药性的发展,(2)环境污染,(3)急性的或慢性的人体伤害,(4)天敌被杀伤,(5)新害虫种类上升,(6)害虫再猖獗。在20世纪60年代其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体现在:(1)病虫抗药性的发展,(2)环境污染,(3)急性的或慢性的人体伤害,(4)天敌被杀伤,(5)新害虫种类上升,(6)害虫再猖獗。 • 人们逐渐认识到防治农作物有害生物不能单纯地以“消灭”它们为目标,而应该把它们作为生态学问题来考虑。 • “消灭”有害生物的目标往往并不现实,只需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不造成明显危害的水平就算达到目的了。 • 采用多种手段相配合来控制害虫数量。

  9. IPM早期叫IC(Integrated Control,综合防治),由Michelbacher等人 (1952)首次提出。 • 1959年,Stern等(1959)将综合防治定义为“一种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结为一体的害虫防治方法,只是在必要时才采用化学防治,并且使其对生物的破坏控制在最低的水平。综合防治既可以利用自然界的生物进行防治,也可以通过人工诱导的生物因子进行生物防治”。 • Smith等(1966)把害虫综合防治描述为“是利用所有适当的技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使其保持在可造成经济损失的水平之下,或者控制种群数量防止其造成危害的害虫种群治理系统”。

  10.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67)将害虫综合防治定义为“它是依据相关环境和害虫种群动态,尽可能协调地采用所有适当的技术和方法,将害虫的种群控制在可造成经济损失的水平之下害虫的管理系统”。 会议上提出了综合防治与害虫治理(Integrated Control Versus Pest Management)的概念。 • 随后的数年,综合防治(Integrated Control)与害虫治理(Pest Management)在人们的认识中含义趋于相同。 • 1972年2月,由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准备的害虫综合治理报告出版。报告中首次出现了IPM(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的提法以替代Integrated Control和Pest Management。

  11. 普遍共识: • 1)”综合”意味着像控制多种害虫的影响一样,协调使用多种方法控制一种害虫; • 2)“害虫”是指任何对人类有害的生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病原体和杂草; • 3)IPM 是一种多学科的努力; • 4)“治理”指的是从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考虑的一套规则。

  12. IPM概念的提出,使害虫防治从单纯依赖化学杀虫剂转变为综合治理,化学防治成为病虫害治理的最后选择。这一变化被称为害虫防治的“第二次革命”。IPM概念的提出,使害虫防治从单纯依赖化学杀虫剂转变为综合治理,化学防治成为病虫害治理的最后选择。这一变化被称为害虫防治的“第二次革命”。 • IPM是针对过分依赖化学杀虫剂治虫的思想和做法提出来的。 • IPM实践中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在化学杀虫利用量减少的同时,害虫仍得到有效的控制。

  13. 三、经济阈值和经济危害水平 经济阈值 .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时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种群密度达到经济危害水平 经济危害水平 .建立在农业技术经济中的边际分析原理基础上的一个概念,指由防治措施增加的产值和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害虫密度。

  14. 经济阈值可以用经济阈值模型直接计算得出,也可通过先计算经济危害水平,然后进一步推算出来,也可以利用经验的经济危害水平计算出来。经济阈值可以用经济阈值模型直接计算得出,也可通过先计算经济危害水平,然后进一步推算出来,也可以利用经验的经济危害水平计算出来。 • 当防治时刻至虫量达到经济危害水平(ELT)期间的害虫存活率等于1时(当害虫数量到达ELT便立即防治时,可令害虫存活率=1,即害虫种群数量不变),ET=ELT。 • 当防治时刻至虫量达到经济危害水平(ELT)期间的害虫存活率大于1时,害虫种群数量增长趋势时,ET小于ELT。 • 当防治时刻至虫量达到经济危害水平(ELT)期间的害虫存活率小于1时,害虫减少趋势时,ET大于ELT。

  15. 第二节 白蚁综合治理策略 一、定义及要求 • IPM更应是一种哲学理念、体系或基本原则,而不是一种特殊的、明确的、详细具体的控制措施、标准、准则或法令(Dent, 1992)。 • 依据IPM的基本思想,只有当害虫密度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防治成本时,害虫的防治才是合理的。

  16. 白蚁综合治理策略应该是: • 在IPM理念指导下,符合特定需要的,一种或数种在当前阶段合理的、可操作的、经济的白蚁控制程序及方法, • 目标是用经济有效的方法保护特定目标不受白蚁危害。 • 把白蚁控制的单个行动都作为长期白蚁控制管理程序的一部分,采用系统的方法实施白蚁控制活动。

  17. 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 最大限度地减少白蚁防治过程中化学品(农药)的使用,尽可能采用非化学的白蚁防治方法,减少控制方法对环境和人类的潜在危害和风险。 • 采用有效的防治方法,消灭白蚁种群或同一巢的白蚁,或抑制白蚁种群数量,把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应该成为出发点和目标。 • 成本-效益分析是必须遵守的原则,必须使D>F。在成本和效益中包括白蚁潜在的危害和防治的风险(r)。 • 协调地运用各种、数种技术。

  18. 二、经济阈值、忍受阈值 • IPM概念是从农业领域发展而来,白蚁防治的IPM概念与农业上的IPM概念不同。 • 就城市白蚁而言,特别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当白蚁入侵建筑物被发现时,已对建筑物业主造成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对业主来说是难以接受或忍受的。 • 因此,白蚁治理的经济阈值与农业领域不同,其经济阈值应尽可能是很低的。

  19. 三、当事人或利益方 • 在白蚁控制领域,许多当事人成为白蚁控制应考虑的因素 ; • 每个当事人有他自己优先考虑的事; • 由于包括的当事人具有不同的优先考虑的事(利益关注点),因此在白蚁控制中会有许多不同的IPM。

  20. 四、成本和效益 • 操作成本T=l+m+e+b+o。 • 当整个操作成本(T)与净收益(P)一起被消费者接受时,服务费F=T+P 。 • 白蚁控制的成本是必须和合理时,白蚁造成的潜在的危害(D)必须超过服务费(F),D>F,即D>T+P或者D>l+m+e+b+o+P,所以F<D。 • 其中,预计两个变量是最困难的:潜在的白蚁危害(D);责任及义务的成本(b),b包括防治风险(r)。

  21. 五、白蚁综合治理策略的分类 • 控制的白蚁种类(散白蚁属、乳白蚁属和土白蚁属白蚁综合治理); • 白蚁的生活习性(干木、湿木白蚁综合治理); • 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白蚁控制(城市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和森林生态环境) ; • 特定的工作目标等。 • 分类将有助于正确地确定和制定策略和方案。

  22. 六、白蚁综合治理策略的基本环节和原则 • 机构和能力建设 ; • 确定保护对象和实施白蚁控制的目的,建立控制目标 ; • 区域范围情况的调查 ; • 开发白蚁IPM方案,选择确定具体白蚁控制技术 ; • 实施白蚁控制技术 ; • 评估和改进 。

  23. 第三节 白蚁示范项目的IPM策略 一、白蚁防治的核心技术和辅助技术 • 核心技术是指现阶段具有一定先进性、广泛使用性、能被普遍采用的防治技术,是能构成各个白蚁控制领域白蚁防治的主要方法、成本相对便宜的防治技术。 • 核心技术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一个时期白蚁控制的具体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 核心技术构成IPM策略的主要部分,构成IPM策略具体应用时的关键技术。 • 与核心控制技术相对应的可以被称为辅助控制技术。

  24. 二、示范项目白蚁IPM策略 • 中国白蚁控制氯丹灭蚁灵淘汰示范项目的基本目标是,淘汰和停止氯丹灭蚁灵在地下白蚁控制中的应用。 • 用一种比较先进的,环保的而且应用比较多的成熟的技术,除化学防治外,只有饵剂监控系统比较合适。 • 白蚁防治饵剂系统作为在中国削减、淘汰和替代氯丹灭蚁灵IPM策略的核心控制技术,即关键技术。 • 具体为:以白蚁防治饵剂系统为核心技术,建筑技术、屏障技术、经标准化防护处理木材使用、文化及栽培等其他技术为辅助技术的地下白蚁综合治理策略。

  25. 安装饵剂系统房屋建筑的选择要求 • 1、未采用过化学防治或化学防治已失效的房屋建筑; • 2、高档住宅小区,如别墅; • 3、饵剂系统安装与检查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选择离单位近的建筑物以减少交通成本; • 4、有对化学药剂敏感人群的学校或医院; • 5、木结构房屋或有大量木构件的房屋; • 6、有绿化地带和较好的物业管理水平; • 7、曾经多次使用化学药物进行白蚁灭治,但仍无法控制白蚁危害和蔓延的房屋建筑。

  26. 三、白蚁防治监测-控制系统与饵剂系统 从防治技术发展的历史看,饵剂系统也可以被认为由监测—控制系统发展而来。 监测—控制系统是种群控制技术在白蚁持续防治,特别是在长期预防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其可被用于白蚁的长期预防和控制。

  27. 共同之处: 在监测不但成为系统整体的一部分,而且成为被更主要应用的一部分; 系统都更强调系统论中的控制、管理及方法,而不仅仅指物(如饵站); 通过监测—控制系统的长期应用,实现从灭治到预防的过渡。

  28. 不同点:控制中采用的方法。 • 饵剂系统baiting system按照监测——投放饵剂程序(Monitoring—Baiting programme)进行工作。 • 而在监测控制系统中,采用的方法不仅包括饵剂,还包括粉剂、人工处理或TTR(trap—treat—release)技术中药剂处理方式等的应用。 • 但饵剂之外的其他技术防治白蚁的效果可能是无法消灭白蚁种群,而仅仅抑制了区域范围内白蚁种群的数量和活动。而饵剂,它应该具有较好的种群控制效果。

  29. 四、核心技术和辅助技术的优点和缺点 • 优点: • 1、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比较成熟; • 2、符合种群控制的白蚁防治理念; • 3、是一种主动的白蚁控制方法; • 4、控制地下白蚁,针对性强; • 5、通过 “监测-投放饵剂-消灭白蚁群体”过程的循环应用,可实现从白蚁灭治到预防的过渡。通过系统按需求维护,可以使预防的有效期与期望的一样长; • 6、对建筑业影响较小; • 7、可通过现有白蚁控制人员,经过培训后,实施操作;

  30. 优点(续): • 8、已有成熟的专项产品和技术,有国内外产业的支持; • 9、化学药剂使用量成千倍减少,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风险小,甚至无风险 ; • 10、能够使我国白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得到真正落实 。

  31. 存在问题 • 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要求高; • 在灭治中,由于需要缓慢的药效,通过消灭种群达到灭治效果,因此效果在时间上表现迟缓,易使客户不理解; • 在预防中,对地下白蚁在纷飞时形成的对建筑物一层以上部位新建群体的危害,无直接预防作用; • 由于建筑结构形成的物理阻隔,会对白蚁的寻食范围起阻隔作用,影响饵剂系统的作用监测范围;对群体较小,活动范围较小的散白蚁群体,饵剂系统的效果有能受到影响; • 在预防中,每年维护需要投入的人力多,管理要求较高。

  32. 辅助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 • 均具有一定的白蚁控制效果,但单独使用有可能: 1、普遍应用实施难度大(如不锈钢网、沙砾屏障等); 2、成本相对较高,资源有限(如沙砾屏障); 3、技术在房屋地下白蚁控制中单独使用效果有限(如经防护处理的木料单独使用、建筑设计、栽培和文化); 4、对环境和健康具有潜在的风险和危害(如局部化学处理); 5、与氯丹相比作用时间较短(如化学屏障); 6、资源有限。

  33. 五、城市主要生态系统中白蚁IPM的应用 房屋建筑白蚁IPM   绿地白蚁IPM   堤坝白蚁IPM 不同生态子系统环境中白蚁IPM也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区别。 白蚁IPM的共同环节是均包括白蚁IPM的基本策略思想和环节内容,不同主要表现为控制白蚁的技术措施和采用的替代品内容。

  34. 1.房屋建筑白蚁IPM • 了解建筑物情况,制定具体的白蚁IPM方案。 • 建筑前建设场地白蚁处理; • 在建筑物建设过程中采用必要的防治白蚁措施; • 建筑物建成并交付使用后的主要白蚁监控措施。

  35. 2.绿地白蚁IPM • 调查了解绿地情况,制定具体的白蚁IPM方案。 • 绿地建设前场地的白蚁危害种群的控制或消灭; • 在绿地建设过程中采用必要的防治白蚁措施; • 绿地建成并交付使用后的主要白蚁监控措施。

  36. 3.堤坝白蚁IPM • 调查了解堤坝情况,制定具体的白蚁IPM方案。 • 堤坝建设与修复前的坝基与环境的清理; • 在堤坝建设过程中采用必要的防治白蚁措施; • 堤坝建成后的主要白蚁监控措施。

  37. 六、核心技术对我国白蚁防治行业的现实意义 1.为主要白蚁控制方法之一 氯丹、灭蚁灵是白蚁控制中使用最多的两种主要药剂,氯丹代表了长久持效化学屏障的概念和控制方法,灭蚁灵代表了使用具慢性作用效果,药剂毒性在白蚁体内可有效传递的药剂,最终消灭整个白蚁巢体的白蚁控制方法。 因此,对这两种药刘的替代产品的寻找,实际上最终变成白蚁控制方法、策略的寻找。

  38. 2、白蚁防治饵剂系统或监测—控制系统的应用会使白蚁控制的有效期达到与希望和需要的要求一样长;2、白蚁防治饵剂系统或监测—控制系统的应用会使白蚁控制的有效期达到与希望和需要的要求一样长; 3、监测—控制系统的采用将会使房屋白蚁预防工作符合国家环保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4、饵剂监控技术的使用,加速和大大地推进了我国白蚁防治技术的发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