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660 Vues
第六章 听觉障碍儿童. 第一节 听觉障碍概述. 掌握听觉障碍的概念、鉴定与分类、出现率、产生的原因及听觉障碍儿童的特征。. 理解、掌握听觉障碍的概念、分类及听觉障碍儿童的特征 。.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一、听觉障碍的概念. 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 中规定:听力残疾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聋未必哑 :聋是因,即第一缺陷;哑是果,即第二缺陷。. 听力的灵敏度一般用频率和强度来表示。
E N D
第六章 听觉障碍儿童 第一节 听觉障碍概述
掌握听觉障碍的概念、鉴定与分类、出现率、产生的原因及听觉障碍儿童的特征。 理解、掌握听觉障碍的概念、分类及听觉障碍儿童的特征。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一、听觉障碍的概念 •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规定:听力残疾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 聋未必哑:聋是因,即第一缺陷;哑是果,即第二缺陷。
听力的灵敏度一般用频率和强度来表示。 • 频率是指声波每秒振动的次数(或周期),它的单位是赫兹(Hz)。 • 声音的强度决定着声音的响亮度,强度以声波产生的压力大小(声压)来决定,单位是分贝(dB)。 • 听力损失程度一般都是以500、1000、2000Hz三个频率纯音的平均听力损失来衡量的,因为它们是言语频率比较集中的区域。
二、听觉障碍的鉴定与分类 (一)听觉障碍的鉴定 (二)听觉障碍的分类
(一)听觉障碍的鉴定 1.听力筛选 • 听力筛选是用快速而简捷的方法从某个特定的群体(通常指0-6岁的新生儿及婴幼儿)中鉴别出可能存在听觉障碍的个体的过程。 • 针对儿童不同的年龄,听力筛选的方法有所不同。
2.听力诊断 • 听力学专业人员对筛选出的可疑听觉障碍儿童作深入而全面的诊断性听力评估。常用的诊断性听力测验有:纯音性测听、言语测听、脑干诱发电反应测验等。
(二)听觉障碍的分类 1.听觉障碍的程度
2.听觉障碍的类别 (1)传音性听觉障碍:听力损失主要发生在外耳和中耳部分。 (2)感音性听觉障碍:由于耳蜗内及耳蜗后听神经通路病变导致的听力损失。 (3)混合性听觉障碍:既发生在外耳,也发生在中耳或内耳;既有传音性听觉障碍,又有感音性听觉障碍。
3.听觉障碍发生的年龄 (1)学语前听觉障碍:2岁以前 (2)学语后听觉障碍
三、听觉障碍的出现率 • 美国国家健康中心2000年的报告,大约2200万人有听力损伤,占美国总人口的8.6%。 •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资料推算,我国8296万残疾人中,听力残疾人为2004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4.016%。每年诊断出的听力语言障碍儿童有2-4万人。我国教育部2006年统计,全国听觉障碍学生(6-15岁)在校人数为115 785人。
四、听觉障碍产生的原因 •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原因不明 (一)学语前听觉障碍的成因 (二)学语后听觉障碍的成因
(一)学语前听觉障碍的成因 1.早产或难产 2.遗传 3.麻疹 4.先天性细胞巨化病毒
(二)学语后听觉障碍的成因 1.脑膜炎 2.中耳炎 3.美尼尔氏病 4.其他因素:有毒化学物质和某些药物
五、听觉障碍儿童的特征 (一)认知特点 (二)语言发展特点 (三)情绪与个性发展特点
(一)认知特点 1.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 (2)视觉的优势地位 (3)缺陷补偿
2.注意特点 •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形成和发展都比较缓慢。 • 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 注意的分配困难。
3.记忆特点 • 视觉、触觉和动觉表象比听觉表象要多。 • 直观形象的东西记得快,保持得好,也容易回忆出来。 • 语言材料则不太容易记,再现也不完整。 • 无意记忆占优势。
4.思维特点 • 正常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 听觉障碍儿童由于语言发展迟缓,其思维的发展停留在第二阶段的时间表较长,表现出更多的具体形象性。 • 掌握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 分类事物时不是按照事物的本质,而是依据感知的特点、生活的情境或物体的作用。
(二)语言发展特点 1.发音不清 2.发音不好 3.音节受限制 4.语言发展落后 5.智力发展与语言发展不同步
(三)情绪与个性发展特点 1.情绪特点 常以情绪的外部表现作为交际工具。 2.个性特点 脾气倔强、好冲动、好动、好奇
思考题 思考题 • 听觉障碍儿童有哪些特征?
第六章 听觉障碍儿童 第二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
掌握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的学习环境、课程、教学策略与技术。掌握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的学习环境、课程、教学策略与技术。 理解、掌握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策略。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一、学习环境 (一)教育安置 (二)早期教育中家长的参与
(一)教育安置 • 我国现行的听觉障碍学生教育安置有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聋校就学等形式。 • 上海:1997年8月,《关于在本市普通中小学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损失为41—70分贝以及听力损失在70分贝以上,但经过听力语言训练已具有一定语言能力儿童少年,可以纳入随班就读范围。
(二)早期教育中家长的参与 • 在听觉障碍儿童教育中,家长参与和早期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 听觉障碍儿童的父母应尽早建立一个有效的交流环境。 • 在幼年和童年的早期,先天的语言机制驱使儿童开始学习一种语言。听觉障碍儿童在接受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内,必须接受早期干预。 • 父母是聋人的听觉障碍儿童,学习的是一种手势、手语和视觉融为一体的语言形态。
二、课 程 (一)聋校课程 (二)听觉障碍儿童随班就读课程
(一)聋校课程 • 2007年2月颁布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 1.听觉障碍学生的培养目标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听觉障碍儿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聋校课程设置原则 • 为实现培养目标,听觉障碍儿童义务教育课程除应遵循普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 (1)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 均衡性原则:根据促进听觉障碍儿童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 • 特殊性原则:课程设置要按照听觉障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发潜能,补偿缺陷,增设具有聋教育特点的课程,注重发展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和交往能力。
(2)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听觉障碍儿童自身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渗透。
(3)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 • 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各地区、各聋校的实际需要和听觉障碍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 • 学校应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听觉障碍儿童随班就读课程 •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 随班就读听觉障碍儿童的课程与普通教育的课程一致。
三、教学策略 (一)交流技能 (二)交流途径 (三)教学策略
(一)交流技能 • 对听障儿童交流技能问题,长期存在争论。 • 1880年米兰会议,人们更推崇口头表达的教学,认为手势语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 美国,加劳德特,最初提倡手势语;贝尔提倡口语。 • 20世纪70年代,鲍勃·霍尔库姆提倡同时使用口语和手势语两个语言系统,称之为——全面交流方法。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被中度和重度听障人群广为推崇的交流方法。
(二)交流途径 • 1.听觉—口头方法 • 通过扩大声音、口头阅读和说话来利用残余听力,从而发展交流的技能。 • 唇读 • 2.听觉—言辞方法 • 利用声音的扩大来发展听说技能。 • 3.手语系统 • 是手势语和手指语的统称,两者的性质不同,但都是以手为媒介传递信息。
(三)教学策略 • 教学指导性策略能强化教学过程: 1.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强化和积极的反馈; 2.在传统教育中加入教授和反馈程序将能强化学习; 3.分级作业; 4.安排合理的时间,学生在某一学科花费的时间和获得的学业成就是呈正相关的; 5.树立班风; 6.提供支持。
四、技 术 (一)助听器 (二)人工耳蜗植入 (三)言语文本翻译 (四)教育技术
(一)助听器 • 助听器是一种能使声音增大的放大装置。 • 现代助听器能区别地放大选择的频率,它可以为各种听觉障碍类型的儿童量身定做。 • 助听器的工作原理: • 麦克风将声波转化为一种微弱但类似于电流的能量; • 动力供给装置(通常是电池)给扩大器一动力,从而扩大了电信号; • 耳中的接收器获得了一个能转化为语言的电信号。 • 助听器能将声音放大,但却不能将声音放大得很清晰。
助听器分为两类 1.供集体教学使用的大型助听器:有线式、无线感应圈式、无线调频式; 2.供个人使用的小型个体助听器:盒式、耳背式、眼镜式、耳内式、耳道式。
(二)人工耳蜗植入 • 人工耳蜗植入是一种对毛细胞损伤或缺乏从而无法产生音感的情况进行补偿的电子装置。 • 人工耳蜗不像助听器那样将声音放大后传导入耳,它绕过损伤的毛细胞直接刺激听觉神经,它不能储存听觉,没有把声音放大,而只是提供声音信息。只有长期使用人工耳蜗,才可能有效。
人工耳蜗植入分内、外两个部分 • 内部分:通过手术将电极插入耳蜗中。 • 外部分:像助听器那样戴在耳朵上,由传声器、言语处理器和传送线圈组成。
人工耳蜗植入主要适用对象为: 1.儿童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性听觉障碍,纯音听力测验的平均听觉障碍大于80dB,年龄在18个月(美国FDA通过)——9岁; 2.配戴3-6个月合适的助听器并进行听力康复训练后,听力改善基本无效或微效; 3.无手术禁忌症; 4.家人对其听力改善有强烈的愿望; 5.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家庭聆听环境; 6.对人工耳蜗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7.有一套针对儿童患者完整的听力语言康复教育计划等。
(三)言语文本翻译 • 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打字员用缩写代码将教师的课文以及学生的发言输入笔记本电脑中,一种特殊的翻译软件将他的输入代码转化为文字。 • 在教师讲述课文或学生发言3秒钟后,相关文章或发言内容将呈现在学生的个人笔记本电脑上,并保持一定的时间,以便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教育技术 辅助教育的软件项目: 1.高速处理的计算机 2.多媒体技术(包括手语系统的影像库)
听觉障碍儿童个案 • 琳琳,3岁半,居住在上海。听觉损伤程度为90(左耳)和100(右耳)的先天神经性耳聋患儿。 • 四个月时装了耳背式助听器。 • 家长经多方求医无效,选择了家庭教育,康复理念:多听、多说! • 两岁半时进入普通幼儿园。每天老师会抽出时间来给琳琳进行个别辅导,常常和她聊天,倾听她诉说,给予她关心和帮助。幼儿园通过家长原地和《家园联系册》和家长密切联系,有效互动,形成合力。 • 琳琳上幼儿园期间,继续进行家庭训练。家长还经常带琳琳去参加语训机构举办的家长培训,向有关专家咨询,家庭训练的内容、方法不断地更新。 • 琳琳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稳定持续的发展。
思考题 思考题 • 听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教学策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