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中國意象的鉅變:由中國風、朝貢體系到酷刑、萬國公法

中國意象的鉅變:由中國風、朝貢體系到酷刑、萬國公法. 邱澎生 ( 2012/12/04 ). 中國意象的流轉與再生. 中國意象:馬可波羅游記 → 天主教教士報導 → 船長日誌、外交官考察;新教牧師報導;學者著作 18 世紀中後半的由譽轉損 → 1990 年代至今的 再生或再轉型? 夏伯嘉 〈 從天儒合一到東西分歧 —— 歐洲中國觀的演變 〉《 新史學 》 12,3(2001) : 1-18 Gregory Blue 〈 「中國」與近代西方社會思想 〉 ,宋家復譯,收 《 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 》 台北: 2004 ,頁 79-146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中國意象的鉅變:由中國風、朝貢體系到酷刑、萬國公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意象的鉅變:由中國風、朝貢體系到酷刑、萬國公法中國意象的鉅變:由中國風、朝貢體系到酷刑、萬國公法 邱澎生(2012/12/04)

  2. 中國意象的流轉與再生 中國意象:馬可波羅游記→天主教教士報導→船長日誌、外交官考察;新教牧師報導;學者著作 18世紀中後半的由譽轉損→1990年代至今的再生或再轉型? 夏伯嘉〈從天儒合一到東西分歧——歐洲中國觀的演變〉《新史學》12,3(2001):1-18 Gregory Blue〈「中國」與近代西方社會思想〉,宋家復譯,收《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台北:2004,頁79-146 中國人如何由白變「黃」?(David Mungello《1500-1800中西方的偉大相遇》頁176-181)

  3. 中國意象的報導/製造者 「代理人」(agency)問題:商人、船長船員、軍人、傳教士(方濟會、奧古斯丁會、耶穌會、道明會;新教);翻譯者;外交官;海關官員;學者(「漢學家」、社會科學理論家)→我們自己的言、行 黃一農〈明末清初天主教傳華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史學》7,1(1996):137-169

  4. 驅佛補儒,但儒學真只是「傳教手段」嗎? • 天主教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身著儒服的肖像,1610年(明萬曆38年)卒於北京時所繪 (Fr. Wikipedia )

  5. 搭載乾隆57-59年(1792-1794)馬戛爾尼英國使節團船隊中的《獅子號航行日誌》冊頁搭載乾隆57-59年(1792-1794)馬戛爾尼英國使節團船隊中的《獅子號航行日誌》冊頁 • Fr. 斯當東(D. Staunton)《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葉篤義譯,上海書店,2005,頁91

  6. 中國意象:大運河畔的臨清寶塔 • 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頁411

  7. 沿途航程所見的民間大莊園 • 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頁249

  8. 年輕時的新教「倫敦傳教會」傳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第一位牛津大學中文教授(1876-1897) 沈国威、內田慶市編著,《近代啓蒙の足跡 : 東西文化交流と言語接触 : 堻智環啓蒙塾課初步媃の硏究》(大阪:関西大学出版部,2002)頁35

  9. 肯認中國意象的一些理據 由「南海」到「東、西洋」時代海陸交流:商品(絲、瓷)、文化(佛教、漢字、書籍) 歐洲人的理據:精美商品/富裕大國;印證聖經古代史(大洪水的「世界史」);孔子與蘇格拉底的「中庸之道」;寬容與較少宗教戰爭;文官體制與開明專制;限制政府發動對外戰事;「中國風」時尚;動植物標本與科學研究

  10. 「郢書燕說」或距離產生「美感」? Sir William Temple (1628-1699):「中華王國似乎是被人類智慧、理性與才略的極致所組織和監督;並且實行起來甚至還勝過其他人們臆想的境界,也優於所有那些歐洲智者想像出來的架構,Xenophon (c. 430 – 354 BC)的制度,柏拉圖的理想國,我們現代作家筆下的烏托邦或大洋國(Oceanas)」 (轉引:Gregory Blue, 頁87)

  11. 17世紀耶穌會教士呈現的中國哲學家孔子與「國學」17世紀耶穌會教士呈現的中國哲學家孔子與「國學」 • David Mungello《1500-1800中西方的偉大相遇》,江文君等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頁17

  12. 讓中國人改宗:傳教事業的願景 • (由宗教到商業→有如日後讓中國人喝瓶可樂) • 「中國皈依者(沈福宗)」 • (1687年油畫,英王James II的收藏)

  13. 好壞紛陳:西人遊記裏的中國細節 • 「中國人是我在東印度見到最有創造力、最精巧的人。飲食有節制,吃的不多。他們使用一雙細棍子,半呎長,有三分之二長為圓柱狀、三分之一為方柱狀,夾在手指中來取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桌和矮凳。…他們比歐洲人更早有印刷術;火炮和火藥的發明也在先,還有毛筆…他們很會欺騙人,一不小心就會上當…他們的治理規範條文很多,搶匪殺人要被綁在椿上,打到半死…」 • 艾利‧利邦(Ȇlie Ripon)著,伊弗‧紀侯(Yves Giraud)編注,《利邦上尉東印度航海歷險記:一位傭兵的日誌,1617-1627》(賴慧芸譯,包樂史、鄭維中、蔡香玉校注,台北:遠流,2012)頁202-202

  14. 昔日負面評論:華人「惡癖」 1588/06/27寄國王腓力伯二世:「本地有大批華人來航,以致群島中到處都可見到華人。華人予土人以許多不佳影響,蓋華人為一甚有惡癖之人民,且與之交往祇有惡果而已。臣曾促請總督將華人集中於本市以資改善事態,然未見有任何效果。臣認此事之能否改善為菲島最關緊要之事。陛下可否下命以嚴厲措施對付此事?」

  15. 負面中國意象的擴大 歐洲人在中國:傳教爭議(「易佛」策略、「男風」禁忌)→衝突(防倭恐慌的傳教士坐牢;燒偶像;萬曆南京教案;明末清初禮儀之爭;禁教) 朝鮮:17、18世紀的區分「明」與「清」差異中國觀 日本:勝敗論英雄→區分「唐以前」與「唐以後」的不同中國觀

  16. 歐洲人討論漸多的中國負面事例 • 清代宮廷內外:學術與科技差異導致「學術權力」衝突與不信任 • 朝貢貿易與通商糾紛(官員貪污、商業債務);朝貢禮制vs.歐洲國際法演化 • 個人自由/政治專制→中國歷史「停滯」 • 髒/暗/臭的街道、鴉片鬼、辮子;酷刑 • 軍事配備與科技落差的加大

  17. Jan van Campen, De Haagse Jurist Jean Theodore Royer (1737-1807) en Verzameling Chinese Voorwerpen (Hilversum, the Netherlands: Verloren, 2000), p.60. 在阿姆斯特丹等待回國的中國水手們轉引:陳國棟〈雪爪留痕——十八世紀的訪歐華人〉,氏著《東亞海域一千年》2005,頁251

  18. 由楷模變為野蠻的中國人 托克維爾(Tocquieville, 1805-59):「亳不誇張地說,他們(重農主義者)之中沒有人不曾在著作裏發表對中國以及一切中國事物的狂熱。事實上,當時對中國幾乎是一無所知,他們所寫的,在某個程度上是荒誕不經的。那個未啟蒙、野蠻的、讓自己被一小撮歐洲人操弄的政府,卻被仰視為世界的楷模」 (轉引:Gregory Blue, 頁101)

  19. 奇蹟茶壺 The Miracle Teapot (c.1901) • David E. Mungello《1500-1800中西方的偉大相遇》頁18

  20. 「酷刑」的西方/東方史 傅柯(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 「中國酷刑」(Supplices Chinois)網:http://turandot.ish-lyon.cnrs.fr/index.php 鞏濤(Jérôme Bourgon)〈中國處決刑罰視覺與歐洲「酷刑」之異同:一個策展人的預想觀看〉 陳書諒譯,《典藏今藝術》129(2003,6):182-193 Timothy Brook, Jérôme Bourgon, and Gregory Blue, 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清末1904年的王維勤凌遲案

  21. 1904年中國最後的凌遲案 1904年10月王維勤凌遲處死的「抵達、解衣…第八刀、鬆綁、第九刀…」等16張系列照片 取自鞏濤的「中國酷刑」網:http://turandot.ish-lyon.cnrs.fr/Event.php?ID=8

  22. 西方酷刑:1753/03/02對謀刺法國王的Damiens公開行刑場景西方酷刑:1753/03/02對謀刺法國王的Damiens公開行刑場景 在「巴黎教堂大門前公開認罪」,「乘坐囚車,身穿囚衣,手持兩磅重的蠟燭」送至格列夫廣場搭建的行刑台:「用燒紅鐵鉗撕開他的胸堂和四肢上的肉,用硫磺燒焦他持著弑君凶器的右手,再將熔化的铅汁、沸滾的松香、蠟和硫磺澆入撕裂的傷口,然後四馬分肢,最後焚尸揚灰」(Micha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頁1)

  23. 「中國酷刑」的意象與實際 「我們相信中國人的殘酷,其實大都依據一種似曾相識(deja vu)的印象,而情感的偏見,比起口耳相傳的偏見,更加深植人心」(鞏濤,2003:182) 「中國酷刑」似曾相識印象的三個分析面向:(城市中的)能見度;(法條規定與法定程序的)合法性;(宗教的)神聖性

  24. 18世紀末的近距離認識:英國使華 馬戛爾尼(George Lord Macartney,1737-1806)使華(1792-1794)事件:乾隆58年(1793)8月於熱河入覲乾隆皇帝,希望派人長居中國管理貿易,並加開寧波、天津等處「互市」,但清廷依然不接受改變既有「朝貢/稅關」體制 馬戛爾尼使華(1792-1794)→鴉片戰爭(1840-1842)→晚清翻譯《萬國公法》(同治3年,1864) 歷史敘事的後續效應:由蔣廷黼重新評價林則徐/耆善,到何偉亞(James Hevia)《懷柔遠人》的爭議

  25. 意外收獲:英國「漢學家」的養成

  26. 英國使節團副使斯當東「親筆」書寫的致乾隆皇帝中文感謝信英國使節團副使斯當東「親筆」書寫的致乾隆皇帝中文感謝信 • 斯當東(G. Staunton)《英使謁見乾隆紀實》頁392 • 斯當東(Sir George L. Staunton, 1737-1801)→小斯當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 1781-1859) • 王宏志〈馬戛爾尼使華的翻譯問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3(2007):97-145

  27. 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 (1781-1859)肖像(Fr. Wikipedia) • 1810年(嘉慶15年)將嘉慶10年版本《大清律例》英譯為 The Fundamental Laws of China. • 1823年與Henry Thomas Colebrooke (1765-1837)創立英國亞洲皇家學會(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 註:1816年曾抵香港→中環的士丹頓街(Staunton Street)

  28. 《大清律例》在英國 • 侯毅,〈喬治‧托馬斯‧斯當東眼中的《大清律例》,收入《晚清國家與社會》(北京:社科文獻,2007)頁496-510。 • James St. Andre(沈安德), "'But Do They have a Notion of Justice?' Staunton's 1810 Translation of the Penal Code," The Translator 10,1(April 2004), pp. 1-32.

  29. 中國官員與外國人打交道以及使節團赴歐美時,感受「萬國公法」的實用處中國官員與外國人打交道以及使節團赴歐美時,感受「萬國公法」的實用處 《萬國公法》 (1864),丁韙良(W. A. P. Martin)譯自Henry Wheaton (1785-1848) 的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1836)

  30. 全球史中的「我們」與「他們」 「啟蒙時代歐洲中國觀的轉變,基本上是一個內在思構的轉變;歐洲人遠望中國,實際上看見的是自己的對影。親中國論者的很多人,看到的是中西文化光輝美麗的反映;反中國論者很多人,看到的是自己文化與中國反映的陰暗一面。伏爾泰讚揚康熙,實在是批評同時代的法皇路易十四…孟德斯鳩論亞洲暴權﹙despotism),要反映的是法國皇權(其實)不是絕對的」(夏伯嘉,2001:13-14)

  31. 誰是「我們」?Legge與英華學院的學生 沈国威、內田慶市編著,《近代啓蒙の足跡 : 東西文化交流と言語接触 : 堻智環啓蒙塾課初步媃の硏究》(大阪:関西大学出版部,2002)頁36

  32. 晚年的新教「倫敦傳教會」傳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第一位牛津大學中文教授(1876-1897) 沈国威、內田慶市編著,《近代啓蒙の足跡 : 東西文化交流と言語接触 : 堻智環啓蒙塾課初步媃の硏究》(大阪:関西大学出版部,2002)頁36

  33. 大清律例之為「人類的恥辱」? • 「英國政府和舉國上下似乎仍未認識到,他們所贊許和支持的大清律例,是害群之馬,是人類的耻辱」(同上文,頁60) • 孫中山《中國的現在和未來》(1897.03)「由於中國的成文法還算好,同時絕大多數違法的事情都被曲解得符合死的字眼,因此短時期住在中國英國官員…對於事情的真相只能得到極不完備的知識」(孫中山《辛亥革命前重要論文》頁28)

  34. 「他們的」酷刑?革命黨人新論述 • 孫中山《中國法制改革》(1897.07):「中國上下均無法治可言:私刑、賄賂、明目張膽的敲詐勒索、猶如內戰般的農村械鬥。凡此種種,皆是人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用以自保身家性命的手段…民事訴訟變成是公開的賄賂競賽,刑事案件則變成是不由分說、嚴刑拷打的代名詞—罪名都是莫須有」(孫中山《辛亥革命前重要論文》,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頁50)→滿洲人不是「我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