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0

新 高 中 通 識 教 育 科 課 程 詮 釋 教 師 研 討 會

新 高 中 通 識 教 育 科 課 程 詮 釋 教 師 研 討 會. 通識教育科 各學習範圍的學與教重點 教育局 通識教育組 2012 年 7 月 6 日. 1. 1. 1. 1. 1. 1. 1. 導 論. 本科課程分為三個學習範圍、六個單元,但它們 不是自成一體的學科,而是互有關聯 ,共同為探究相關的議題提供平台。 教師需要協助學生理解這些議題的多變、複雜和具爭議性的本質,並引導他們 從不同角度審視議題和資料,以及評鑑不同的觀點 。. 2. 2. 2. 導 論.

jacqui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新 高 中 通 識 教 育 科 課 程 詮 釋 教 師 研 討 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 高 中 通 識 教 育 科課 程 詮 釋 教 師 研 討 會 通識教育科 各學習範圍的學與教重點 教育局 通識教育組 2012年7月6日 1 1 1 1 1 1 1

  2. 導 論 • 本科課程分為三個學習範圍、六個單元,但它們不是自成一體的學科,而是互有關聯,共同為探究相關的議題提供平台。 • 教師需要協助學生理解這些議題的多變、複雜和具爭議性的本質,並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審視議題和資料,以及評鑑不同的觀點。 2 2 2

  3. 導 論 • 各單元的學與教重點並非僅與某一所屬學習範圍或單元相關,教師請適當地引入跨單元探究元素,藉以擴闊學生的探究空間及處理問題的角度。 • 請留意各學習範圍的學與教重點、探究例子及參考資料,只是提供予各位教師參考,務請大家按課程及評估指引的內容,並因應校本情況以作調適。 3 3 3

  4. 導 論 • 學生在探究各單元的議題前,需要具備相關的基礎知識,而這些知識大部份已包括在小學或初中課程之內。 • 教師可視乎學生情況,在探究過程中與他們重温這些基礎知識,並提示他們可以如何應用。 • 探究某項具體議題時,亦宜按議題涉及的範圍而向學生提供、或是吩咐學生搜集相關資料,避免泛泛而談。 4 4 4 4 4

  5. 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 → 新教師入門 → 相關文件 5 5 5 5 5

  6. 學習範圍:自我與個人成長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6 6 6

  7. 學習範圍整體概論 • 協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在不同群體中的身份角色和權責、分析各項影響青少年發展的因素、反思人際關係的轉變等。 • 注意青少年掌握生活技能的重要和所涉及的生活情景。 7 7 7 7

  8. 學習範圍整體概論 • 該學習範圍或會涉及部分輔導學、心理學理論,教師請因應學生的水平以調節深淺程度,並利用具體例子輔助說明,更要強調學習重點在於恰當運用它們以分析具體議題,而非背誦理論的內容。 • 引用這些學術理論時,亦不必全盤介紹,只需說明與青少年時期有關的部分就已經足夠了。 8 8 8 8

  9. 學 與 教 重 點 • 該學習範圍共十一條探討問題,學與教重點可歸納為以下四項: • 自我發展與生活技能 •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衝突 • 角色和身份、權責和參與 • 現代社會溝通方式與潮流趨勢 9 9 9 9

  10. 學與教重點一 自我發展與生活技能 10 10 10 10 10 10 10

  11. 尋找自我的歷程和發展 • 教師宜先向學生簡單介紹自我這個概念,然後再引入與此相關的探究資料。 • 教師亦可利用相關時事新聞,引導學生討論香港中學生的自我形象。 11 11

  12. 提升 / 損害青少年自尊的因素 • 父母管教模式與青少年自尊的關係 • 教師可以選取父母管教模式相關的調查或新聞與學生討論,例子宜包括是成功及需要改善的個案。 • 內地、台灣、海外華人社區,以至外國父母的管教模式及經驗,均可用作討論及比較,以見香港父母管教子女的模式與其他華人社區或西方社會有何異同,藉以更加了解不同父母管教模式對子女成長的影響。 12 12 12 12

  13. 提升 / 損害青少年自尊的因素 • 追星與偶像崇拜 • 追星與偶像崇拜對於青少年自我發展有正面及負面影響。教師可選取有關的新聞、分析文章等資料與學生討論。 13 13

  14. 掌握生活技能 • 近期有不少關於港孩的報道。一般而言,論者認為港孩有三低:自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抗逆力低。 • 教師可利用一些港孩個案,與學生探討港孩現象的出現原因,以及強調青少年掌握生活技能的重要,例如: • 自理日常生活、時間和財政管理 • 訂立目標、化解衝突、與人建立良好關係 • 應付逆境,建立積極人生觀 14 14 14 14

  15. 自我發展與社教化過程 • 倘若青少年在尋找自我時產生迷惘,他們可能會成為隱青、夜青,嚴重者更會誤入歧途或自我放棄,進而影響他們過渡至成年階段。 • 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現時隱青、夜青的趨勢發展和影響,並剖析其成因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從而協助學生反思其自我發展和人際關係。 • 教師亦可發掘曾經是隱青或夜青,而其後則放棄這些生活的青少年個案,與學生探討這些個案主角的心路歷程。 15 15 15 15

  16. 學與教重點二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衝突 16 16 16 16 16 16 16

  17.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衝突 • 隨著青少年邁向成年階段,身心變化往往導致他們與各個群體的關係發生轉變。他們開始追求獨立自主和渴望建立個人的身份角色,與父母及師長的關係可能變得疏離。與此同時,青少年與朋輩的交往增多,並對異性感到好奇。 • 以上與家庭、朋輩及異性之間的人際關係,正是這項學與重點需要處理的內容。 17 17 17 17

  18. 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 • 宏觀探究: • 教師可以引用一些調查結果或相關新聞,與學生討論父母的管教及溝通方式,如何影響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 • 微觀探究: • 近期香港出現了以「直升機家長」、「烏蠅Daddy」等來形容父母的詞語。教師可先向學生略為解釋這些詞語的意思,然後與學生討論這類型家長與子女的關係。 18 18 18 18

  19. 朋 輩 關 係 • 朋輩對青少年的正面功能 • 提供社會化經驗 • 獲得歸屬感、情感支持 • 分享感受、紓緩衝突 • 建立自我、行為楷模 • 朋輩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 童黨 • 同儕關係會產生從眾效應,若朋輩內有偏差行為,則個人也會順從朋輩的意見而行為失當。 • 朋輩會合理化自己的偏差行為,亦會強化團體成員之間的凝聚力,最後一起走上歧途。 19 19 19 19

  20. 異 性 關 係 • 教師可以先與學生比較以往和現在的兩性關係變化,從而說明價值觀的轉變,作為討論此項議題的起步點。 • 教師可以選取青少年戀愛與分手、婚前性行為 / 未婚懷孕、援交 / 一夜情等具體例子與學生探討。 20 20 20 20

  21. 學與教重點三 角色和身份、權責和參與 21 21 21 21 21 21 21

  22. 角色和身份、權責和參與 • 教師在處理這項學與教重點時,請引導學生理解他們在家庭、社交圈子、社區,以至國家之間的角色和身份,並且在認識自己的權責之餘,應將理念化為具體行動,主動關心及參與社區事務。 22 22 22 22

  23. 體現角色和身份:家庭成員的角色 • 教師可從青少年的作為家庭成員的角色作出發點,選取與家庭責任及角色相關的調查或新聞,與學生討論青少年在家庭中應擔當的角色,並可在討論過程中與學生重溫家庭內人際關係與衝突的學習內容。 23 23

  24. 體現角色和身份:性別角色 • 教師可選取一些研究報告,與學生探討現代社會男女角色要求的變化,並分析其轉變原因。 • 教師亦可選取時事議題或日常生活例子,了解性別角色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行為,以及傳統觀念為何仍在影響傳媒或部分社會人士對於性別角色的看法。 24 24 24 24

  25. 青少年的權利與責任:青年約章 • 關於青少年社區參與的議題,教師可按「從約章到行動」的路徑與學生展開探究。 • 教師可先向學生簡介《青年約章》內有關青少年權利的條文,指出青少年的權利是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尊重,而且他們的權責是與成年人不同。 • 由於條文眾多,教師可以配合學與教重點而特別要求學生留意當中的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並強調約章內有條文列明青少年的意見應獲得充分考慮,從而引伸至稍後將會探究的青少年參與情況。 25 25 25

  26. 青少年的權利與責任:青年約章 《青年約章》中列明以下青少年的權利: 青少年應在法律下享有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 青少年的私隱權應受尊重 青少年的意見應獲得充分考慮 在任何司法訴訟或行政程序中,應充分顧及青少年權益 被剝奪自由的青少年應獲合乎人道、尊重其個人尊嚴並顧及其年齡的待遇 處理青少年罪犯,應以令其改過自新及重新適應社會生活為目標 http://www.hab.gov.hk/tc/youth/index.htm 26 26 26 26

  27. 參與社區事務:建制內參與行動 • 教師可選取近年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有關青少年投票的數據,以了解符合投票資格的青少年的參與程度,並嘗試分析其背後原因及投票行為。 27 27 27

  28. 參與社區事務:建制外參與行動 • 近期香港年青一代在建制外的社會政治參與行動愈趨投入,當中亦有中學生積極參與。 • 教師可選取中學生參與表達意見的新聞報道,與學生討論中學生參與這些活動的原因、心態及行為。 28 28 28 28

  29. 學與教重點四 現代社會溝通方式與潮流趨勢 29 29 29 29 29 29 29

  30. 現代社會溝通方式與潮流趨勢 • 這項學與教重點旨在從較為外在層面來探究影響青少年成長及其人際溝通方式因素。 • 主要的探究項目為網絡虛擬世界的出現,以及社會潮流趨勢對於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30 30 30 30

  31. 資訊全球化帶動人際溝通方式的轉變 • 教師可以引用研究報告或數據,了解青少年利用數碼網絡聯繫的情況及原因。此外,由於青少年喜愛在網絡世界溝通,連帶父母亦開始利用網絡,教師可進而探討這種溝通模式對於父母與子女關係的影響。 31 31 31 31

  32. 網絡行為:上網成癮 • 若青少年適當地使用互聯網,可以發揮正面功能;然而若上網成癮和有不當網上行為,不僅妨礙個人成長,也會令青少年未能與別人建立良好關係。 • 教師可選取青少年上網成癮的調查或相關新聞與學生探究。至於網絡行為方面,可以選取的例子如況迷網上遊戲、網戀、網上賭博、網上散播負面情緒等。教師請引導學生探討這些網上行為對青少年的影響。 32 32 32 32

  33. 網絡行為:網絡罪行與法治 • 教師可利用時事剪報供學生討論,使學生認識網絡罪行的情況,並要引導他們特別留意在網上的言行,以免誤墮法網或被人公開個人資料。 • 教師可選取如網上欺凌、網上交友、黑客活動、非法下載甚至售賣版權作品等項目與學生探討,並可聯繫單元二有關法治的課題。 33 33 33 33

  34. 潮流趨勢探討:吸毒 • 教師可選取數項潮流趨勢與學生探討,並宜包括正面及會引發不當行為的潮流趨勢,從而較為全面地了解這些潮流趨勢對青少年的影響。 • 青少年吸毒問題是其中一項最值得關注的社會議題。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時下青少年吸毒的趨勢和影響,並建議解決方法,以協助學生反思個人價值觀和抗衡毒品引誘。 34 34 34 34

  35. 另一可以討論的流行趨勢為青少年崇尚物質主義、追求名牌,甚至因為要得到名牌產品而不惜犯法,或是以援交等方式取得金錢。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崇尚物質主義、追求名牌,以至過度或盲目消費所反映價值觀及帶來的影響。另一可以討論的流行趨勢為青少年崇尚物質主義、追求名牌,甚至因為要得到名牌產品而不惜犯法,或是以援交等方式取得金錢。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崇尚物質主義、追求名牌,以至過度或盲目消費所反映價值觀及帶來的影響。 教師亦可借助這項議題而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理財觀念及行為,而這亦是青少年在他們成長階段所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 潮流趨勢探討:崇尚物質主義、追求名牌 35 35 35 35

  36. 潮流趨勢探討:廣泛課外活動 → 遊學團 • 新學制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擴闊視野,於是學生參加由校內或校外團體舉辦的遊學團,已成為教育界一大趨勢。教師可利用這項趨勢與學生探討參加遊學團的意義及功能,以及對於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 除了以上投影片提及的趨勢外,教師亦可選取其他流行趨勢,例如賭波、吸煙、報讀補習課程、Cosplay等與學生探討。 36 36 36

  37. 學習範圍:社會與文化 單元二:今日香港 37 37

  38. 學 與 教 重 點 • 該單元共十條探討問題,而單元四內亦有一條探討問題。綜合而言,學與教重點可歸納為以下五項: • 從經濟及社會層面看生活素質 • 文化多元與傳承 • 社會政治參與及法治 • 一國兩制與面向世界(結合單元四) • 身份認同與歸屬感 38 38 38 38

  39. 學與教重點一 從經濟及社會層面看生活素質 39 39

  40. 從經濟及社會層面看生活素質 • 學生在展開探究前宜先掌握與生活素質相關的概念,亦需要留意生活素質的內涵十分廣泛,包括物質生活和非物質生活的滿足程度。前者如衣食住行、經濟財富等;而後者則如政治制度、人權、文化、環境等。 • 教師可在這學與教重點集中討論與經濟及社會有關的指標;至於其他如政治、環境等方面的指標,可留待在其他學與教重點內探討。 40 40

  41. 衡量生活素質的指標 • 外地的有關指標 • 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全球快樂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 • 本地的有關指標 •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香港生活質素指數 http://www.cuhk.edu.hk/ssc/qol/chi/index.html 41 41

  42. 香港人的生活素質 → 何者優先 • 宏觀層次 • 可借用龍應台教授提出的「中環價值」觀點 ,並配合香港大學民意網站歷年有關香港市民最關注的問題(分為經濟、政治、社會三項),分析香港市民的關注點是否以經濟層面優先,並解釋它所反映的價值觀及心態。 • 微觀層次: • 選取一至兩件事例來探討它們如何顯示香港人對生活素質的優次選擇。例如: • 維港填海 • 最低工資與標準工時 42 42

  43. 「中環價值」代表了香港價值 龍 應 台 教 授 在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裏追求個人財富、講究商業競爭,以經濟、致富、效率、發展、全球化作為社會進步的指標。 龍應台(2006)《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第21頁。

  44. 香港人的生活素質 → 何者優先 • 將探討範圍拉遠至世界其他地方,並比較這些地方的情況與香港的異同。比較方向,例如: • 香港與其他地方在生活素質的追求方面是否有不同的地方?如有,為甚麼? • 這些追求方向又是否值得香港學習? • 比較地方,例如: • 不丹以「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來衡量國家的發展得失 。 • 丹麥以該國重視家庭生活及休閒來吸引其他國家的國民前往投資及居住。 44 44

  45. 學與教重點二 文化多元與傳承 45 45

  46. 體現多元文化 • 引導學生分析香港是否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以及多元文化是否有助提升香港人的生活素質。例如: • 從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或「中西文化薈萃的動感都會」的定位入手,檢討這些定位能否反映香港在文化方面的特點,以及提升香港的對外競爭力及吸引力。 • 列舉日常生活例子,例如各地美食、中西節日慶典等,探究這些例子能否反映香港多元文化的特色,以及能否提升香港人的生活素質。 46 46

  47.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 引導學生探究這些傳統文化在香港的現況,以及應否或如何保育它們。例如: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大坑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新界原居民的習俗等仍然繼績傳承的傳統習俗與文化。 • 逐漸式微的傳統習俗與文化,例如盂蘭節、傳統婚禮習俗等。 • 粵劇於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值得加強在香港推廣?如是,請建議一些加強推廣的方法。 47 47

  48. 保育歷史建築 • 教師可引用具體事例讓學生探討香港的舊區重建策略和保育文物建築的方式,並可參考其他國家及地區的經驗,檢討香港有哪些不足及可供借鑑的地方。建議探究例子如下: • 舊區重建的例子:整體保留永利街 • 保育文物建築的例子:清拆後覓地重建皇后碼頭 • 借鑑外地經驗的例子:(視乎情況而定) • 澳門將其歷史城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 台灣以「再生空間」的理念賦予棄置的舊建築新用途 48 48

  49. 學與教重點三 社會政治參與及法治 49 49

  50. 社會政治參與的理論 • 香港學者莫泰基在《公民參與:社會政策的基石》一書內(第4至8頁),從參與程度、參與範圍及參與層面來說明「參與」的概念。 《綜合人文科學習資源冊》 核心單元二 香港社會的特徵 第6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