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64 Vues
登岳阳楼 杜 甫. 一、教学要求.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 领悟寄寓在该诗中的浓郁的忧世伤生情怀。 朗读、品味、鉴赏。. 二、学习要点. 《 登岳阳楼 》 创作的背景。 《 登岳阳楼 》 的艺术表现手法。 了解律诗的基本特点。 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E N D
一、教学要求 •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 • 领悟寄寓在该诗中的浓郁的忧世伤生情怀。 • 朗读、品味、鉴赏。
二、学习要点 • 《登岳阳楼》创作的背景。 • 《登岳阳楼》的艺术表现手法。 • 了解律诗的基本特点。 • 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岳阳楼简介 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踞于岳阳古城的西门之上,其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名冠天下的岳阳楼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楼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 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瞭,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尤显雄伟壮丽。 岳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6年),堪称“燕汗大手笔”的张说贬官岳阳后,寄情山水,常与文人迁客登楼赋诗,以后,还有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群玉等大诗人接踵而来,写下了成百上千语工意新的名篇佳句,给岳阳楼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化意蕴。 岳阳楼真正闻名于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自此,岳阳楼更是名扬中外。以后历朝历代的诗人作家在此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如虞集、杨维桢、杨荃、李东阳、何景明、袁枚、姚鼐等都曾来引把酒临风,登楼吟咏。
三、创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峡,经湖北江陵、公安到湖南岳阳。这首诗就是作于当年十二月。诗人年已届老,离去世仅有两年,却还在漂泊之中,当时吐蕃进攻, 京师戒严, 战争频繁, 处于多事之秋。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 凭轩远望, 忧国伤时, 悲从中来。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语音朗读
四、作品细读(1)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㈠,乾坤日夜浮㈡。 亲朋无一字㈢,老病有孤舟㈣。 戎马关山北㈤,凭轩涕泗流。 注解: (一)〔吴楚东南坼(chè)〕意思是,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疆域:东为吴,南为楚。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二)〔乾坤日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三)〔无一字〕音讯全无。字,指书信。(四)〔老病有孤舟〕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杜甫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所以这样说。(五)〔戎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这年八月,吐蕃以十万人进攻灵武(今宁夏中卫以北),以二万人进攻州(今陕西旬邑西)。戎马,借指战争。
四、作品细读(2) 该诗通体完美,“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昔年天下未乱时,听说洞庭湖雄奇壮丽,多么希望身临其境,一饱眼福。如今居然登上岳阳楼了,眼前就是洞庭湖啊!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四、作品细读(3) 颔联写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历来写洞庭湖的佳句,如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等,都无法比拟。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良非偶然。然而从章法的穷种变化看,这一联的妙处还在于反跌颈联。
四、作品细读(4)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 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 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写景如此壮阔,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令人玩索不尽。而身世孤危的根本原因,在于朝政不修,战乱频仍。因而身在岳阳楼,神驰“关山北”,水到渠成般引出尾联。
四、作品细读(5) 尾联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昔”年在“关山北”一带,诗人曾作过种种努力。企图实现“致君”“活国”的政治理想;安史乱起,又辗转逃亡,离秦、度陇、入蜀、出峡,直到“今上岳阳楼”,那儿仍“戎马”纵横,黎元受难。他自己“老病”侵寻,“孤舟”漂泊,不知“关山北”何时才没有“戎马”,更不知何时才能困去。……伤高念远,怎能不“凭轩涕泗流”?“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四、作品细读(6)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 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五、作品分析(1) 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绝非过誉。”
五、作品分析(2) 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昵,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接着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
五、作品分析(3) 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舍,显而易见。“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诗人自离夔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所以由写景转入抒情,先说个人景况,再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漂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宇又巧妙地照应了第二句。此处结束全诗恰到好处。
六、课堂讨论(1) ◎ 杜甫《登岳阳楼》前半部分写景与后半部分自叙之间是怎样联系和过渡的?
六、课堂讨论(2) ◎简论《登岳阳楼》的主题和抒情手法。
七、练习与思考 • 通过学习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领会律诗的特点。 • 感悟该诗作所蕴涵的心怀天下的博大情怀。 • 分析该诗作的艺术表现手法,感知诗人是如何驱遣想象,诉诸文字的。
八、延伸阅读 •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 莫砺锋:《杜甫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徐炼:《〈登岳阳楼〉在杜诗中的典范意义》,《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版; • 徐炼:《读杜甫〈登岳阳楼〉》,《名作欣赏》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