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尊重学生思维的权利

尊重学生思维的权利. —— 略谈思想品德课 “ 有思想 ” 的问题. 石窦杉. 题解:此处的 “ 思想 ” ,除了通常所指的 “ 思想 ” 成果、主义、观念、主张、想法等外,主要用指 “ 思想 ” 过程、方法 —— “ 思维 ” :思索、思辨、思考、思前想后、左思右想等。 一、为什么要提出 “ 思想品德课 ‘ 有思想 ’” 的问题?. 一是我们的教学对象 —— 初中生已经需要“思想”了:. ( 1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 半大人 ” 的主要标志是否集中 表现为 “ 喜欢 ” 动脑子了? ( 2 )人的通常心理: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尊重学生思维的权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尊重学生思维的权利 ——略谈思想品德课“有思想”的问题 石窦杉

  2. 题解:此处的“思想”,除了通常所指的“思想”成果、主义、观念、主张、想法等外,主要用指“思想”过程、方法——“思维”:思索、思辨、思考、思前想后、左思右想等。题解:此处的“思想”,除了通常所指的“思想”成果、主义、观念、主张、想法等外,主要用指“思想”过程、方法——“思维”:思索、思辨、思考、思前想后、左思右想等。 一、为什么要提出“思想品德课‘有思想’”的问题?

  3. 一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初中生已经需要“思想”了:一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初中生已经需要“思想”了: (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半大人”的主要标志是否集中 表现为“喜欢”动脑子了? (2)人的通常心理: 人若无“思想”是否就感到无聊、空虚、孤独……? 过去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很难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难道不是“思想政治课没思想”吗?

  4. (3)2001年开始的“课改”为什么要(改)设置: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初中的《思想品德》、高中的《思想政治》?(3)2001年开始的“课改”为什么要(改)设置: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初中的《思想品德》、高中的《思想政治》? 二是我们的学科教学现状亟需“有思想”: (1)“思想政治课没思想”的通病,经过这次 “课改”发生根本变化了吗? 表现:呆板的“从概念到概念、从观点到观点式” 的教学过程、 机械的“假问读答式”的教学方法、 千篇一律的“课本答案式”的教学“效果”

  5. (2)如果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小学的品德课教学一样,那还有意义吗?(2)如果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小学的品德课教学一样,那还有意义吗? • 初中生的生活会有(也需要)“流泪”,但更多的是需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子曰) (3)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任务从根本上讲,难道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愿思想、会思想”的人吗?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合为一体”。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 “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能力” ——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之一:品德修养的基础是生活实践,而修养的达成必须有主体的内省。(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应遵循的规律之一)

  6. (4)学科地位问题: • 为什么许多学生对“数学”之类的学科极感兴趣,而对直接关乎他们生活、心理、思想的思想品德课却不怎么感兴趣? • 为什么许多人认为,只要非文盲,都能充当思想品德课教师?难道思想品德学科没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和特有的学科教学规律? • 历史的原因(形式主义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是否还在影响着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 • 现实的原因是否更多?(考试制度、教学管理、社会因素……)

  7. 我们是否太忙碌了,忙的没时间思想了? • 我们是否太自信了,自信的不愿思想了? • 我们是否太敏感了,敏感的不会思想了? • 我们真的“解放思想”了?! • 我们的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太需要“有思想”了!

  8. 二、何为思想品德课“有思想”? 所谓思想品德课“有思想” 主要是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把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觉悟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于: 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思维的时空,引导学生去思索、思辨、思考…… 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 让学生脑筋动起来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质。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上。

  9. 思想品德课的“思想”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在对人文、社会情景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以理解和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形成基本道德认知;通过演绎、归纳、类比等思维方法,逐渐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道德意志和品行。 没有“思想”过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

  10. 三、如何使思想品德课“有思想”? 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是“有思想”的基础,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目标、过程、方法、评价等)的根本指导思想。 这也是尊重学生思维权利的本质要求。 筹划教学方案必须坚持把思想品德学科“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课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和原则要求,它是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具有普遍意义。 教学活动的共性总是寓于有着不同学生实际的各个教学活动之中。所以,在实际教学设计中,与“课标”相比,“学生实际”不能不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1. 能否正确贯彻“课标”要求,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能否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是教学设计中的唯物论。能否正确贯彻“课标”要求,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能否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是教学设计中的唯物论。 • 将“课标”要求通过教学活动寓于学生实际生活,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形成规律,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教学设计中的辩证法。 • “学生实际”包括:生活状况(父母职业、家庭生活水平、环境和经历等)、自身素质(生理的与学习、道德、能力、个性特征等心理状况)、思想状况(道德认同、情感、思想方法)等 • “此课我的学生会怎么想?”应作为教学设计的座右铭 • 严重的问题在于我们对初中学生有多少了解?!

  12. 二要“真实”。这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必然要求。因为真实,才需要思考。(这是“有思想”的必要性)二要“真实”。这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必然要求。因为真实,才需要思考。(这是“有思想”的必要性) 尊重的学生思维权利,就应该在教学中有让学生可“思想”的东西——真实的生活。 思想品德学科必须“本真”! “生活”若假,何来“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 ? 教学活动中的虚拟化、抽象性与“虚假教学”截然不同。 “正面教育原则”并不排斥教学的“鉴别”过程 我们的座右铭:真实、真实、还是真实!

  13. 三要“诱导”:为学生“能动思维”创设时空平台。这是“有思想”的可能性。也是教师尊重学生思维权利的具体体现。三要“诱导”:为学生“能动思维”创设时空平台。这是“有思想”的可能性。也是教师尊重学生思维权利的具体体现。 “诱”,创设也;“导”,遵循教与学之规律也。 使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 (1)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坚持“具体—抽象”的认识道路。 (2)厘清教材知识逻辑与学习思维逻辑的关系。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如此循环往复,一步步向前、向上,不断地丰富、发展。对中学生来说,学习活动实际上就是他们间接地(更多地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应该遵循和利用认识规律来设计教学 ——从“具体”开始,设计我们的教学!

  14. 例一:《“上帝”的权利》(八年级) • 为什么有关部门规定,在我国销售的进口商品(服务)必须标注中文说明? • 为什么许多顾客对导购小姐的过分热情(推介商品)也很反感? • 为什么店主笑言“买不起”时,你会感到很气愤? • 当你发现刚买回家的箱底苹果是烂的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 你惊险地在景区的故障索道缆车上悬空了两个小时又会有什么感受? • 为此,观光客们能要求景区经营者给予一定的赔偿吗? • 为了查证价格,顾客能对商店里的商品标签拍照吗? ……

  15. 人们耗费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人们耗费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 例二:“劳动”概念的形成(旧教材) • (讨论导课) “人类社会有许多活动,哪些活动属于劳动?(或“劳动有哪些形式?”或谁知道什么是“劳动”? ) • (学生一边发言,教师一边按发言顺序板书): • 工人炼钢 • 农民种地 • 科学家科研 • 作家创作 • 教师教学 • …… • (组织讨论)从事劳动需要什么(条件)?结果(目的)是什么? • (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中,给予一些提示引导,并根据学生的答案,组织板书)

  16. 又如,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也可如此: 生产资料(劳动资料) • (2.边讲边演示)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 (1.示例)“农民用拖拉机耕地,收获粮食” • 问:生产劳动需要? • (3.板书)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财富的能力;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 • 这就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17. 例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九年级) 为什么宪法是根本大法?教材逻辑如下: ——其“内容”(规定)的全局性、根本性—→最高法律“效力”:其他法律立法基础和依据、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与特严的制定、修改“程序”—→增强宪法意识之重要性、必要性等(暗示)。 教材中由“三从”得出“根本大法”的结论,其核心就是“内容”,即:“效力”与“程序”都出之于“内容”。(后者只是根本大法的作用、表现形式,“内容”才是“根本大法”的根源)。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首先厘清上述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内容”这个中心,展开教学活动。

  18. 既要使学生对宪法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又无法去读宪法原文。如何解决这一教学矛盾?既要使学生对宪法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又无法去读宪法原文。如何解决这一教学矛盾? • —→运用思维逻辑。在人们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的方法中,有一种“比较法”: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才有鉴别。 • 既要符合教材内容逻辑,又要符合学习思维逻辑的教学设计,教师就必须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观察与思考的时空。

  19. 《教育法》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教育基本 制度 第三章 学校及其他 教育机构 第四章 教师和其他 教育工作者 第五章 受教育者 …… 《 法》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结婚 第三章 家庭关系 第四章 离婚 第五章 救助措施 与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目录序 言(基本原则、 根本任务等)第一章 总 纲(国家性质、 根本制度、 基本经 济、政治制度等)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义务第三章 国家机构第四章 国旗、国歌、 国徽、首都 阅读比较:指出宪法不同于其他法律的地方(主要区别是啥)?

  20. 又如:(七年级)“法律的特征”可与“纪律”、“道德”作比较,如下表:又如:(七年级)“法律的特征”可与“纪律”、“道德”作比较,如下表: 三种规则“课堂上 “年轻人让座 “红灯停 不讲空话” 老年人” 绿灯行” 异同点 谁制定? 集体约定 公众约定俗成 国家制定 怎实施? 行政约束 舆论信念影响 国家强制力 针对谁? 集体成员 全体社会成员 全体社会成员 相同点 都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这样的教学过程遵循认识规律,也符合思维逻辑。 能够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有利的机会和空间。

  21. 四、如何处理“有思想”与“流泪”、以至整个教学过程的关系?四、如何处理“有思想”与“流泪”、以至整个教学过程的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说到底就是“生活化与思想性”的关系。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既要遵循认识规律,又要符合生活逻辑与思维逻辑),我们是否可以思考如下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策略? 即:备课:抽象——具体;上课:具体——抽象; (复习运用:抽象——具体) 简言之:抽象——具体——抽象 (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反)

  22. 为了实现学生从“具体——抽象”的学习过程,教师首先将课本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解、还原至知识产生的源头,并使其形象化(即:抽象——具体),然后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具体——抽象的过程。为了实现学生从“具体——抽象”的学习过程,教师首先将课本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解、还原至知识产生的源头,并使其形象化(即:抽象——具体),然后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具体——抽象的过程。 • 这个过程就如子曰 “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约”,思也,抽象也) 您好!老前辈

  23. 实施这一基本教学策略,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实施这一基本教学策略,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首先要准确、深刻理解教学(知识)内容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来龙去脉)。 • 如:“集体”→数量、结构、根源、目的、与个体的关系、与“乌合之众”的区别等; • 又如: “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生活习俗”; • 再如:“基本国策”→“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实践)

  24. 2、还原知识的原形(抽象——具体),一定要追溯到源头,即学生能直接体验的生活经验。(“推、推、推到最原始”)2、还原知识的原形(抽象——具体),一定要追溯到源头,即学生能直接体验的生活经验。(“推、推、推到最原始”) 如“自我”意识→人的两重性(以及与“自私”的区别)→生理和心理。 又如:社会→集体→个人(他人)等。(社会进步、国家实力与国民个体素质) 3、设计还原的生活情景一定要有典型性(贴切而有代表性),且表述简练,防止庸俗化和费时冗长。 如:“合作”→“五官争功(相声)”可;若“凳子缺条腿”则不够精确; 又如:“父母与子女”→“舐犊情深”可;若“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歌曲)则俗; 再如:“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可;若 “学习成绩→学校环境”则冗。

  25. 4、要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的逻辑思维方法,自主地得出(抽象出)知识内容(结论)。而对学生的文字表述,可暂不追求与“课本内容(答案)”严格一致。(错误的例外) 如:自尊→自信→自励;协作→合作; 规范→规则;经济发展→生产发展等。 5、实施这一策略,有利于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可以创造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这一教学策略,我们是否可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大致包括如下步骤?

  26. 1、兴趣引导——无论完成哪个单元的课堂教学任务,首先运用合适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上来,为完成教学任务拧紧智力“发条”,以保持一定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内在动力。(“兴趣”不仅表现为“愉悦”的情绪,还可以包括怀疑、忧虑、乃至悲愤等)。1、兴趣引导——无论完成哪个单元的课堂教学任务,首先运用合适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上来,为完成教学任务拧紧智力“发条”,以保持一定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内在动力。(“兴趣”不仅表现为“愉悦”的情绪,还可以包括怀疑、忧虑、乃至悲愤等)。 选用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运用应注意: 切中题意:剔除一切与题意无关的内容,并足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于将要学习的内容上来。 简捷直观:尽可能用最少的教学时间,使所展示的内容一目了然。 如:展示图片(文字、歌曲)只选其中两幅(段)直接切中题意的图片(文字、歌曲) 组织课堂活动,要短小精悍、情真意切。如:用“三人拔河比赛”来体验“创建新集体” 对这一环节的评价是“学生注意了吗?”

  27. 2、能动思维——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兴奋的情绪感受导入扎实的理性思考阶段,使之既能保持原已激发的学习兴趣,又为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思维时空和工具。2、能动思维——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兴奋的情绪感受导入扎实的理性思考阶段,使之既能保持原已激发的学习兴趣,又为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思维时空和工具。 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环节。 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既作为教学任务(目标),又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使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思维力为主),并指导学生运用能力进行学习的过程。

  28. 在此环节,教师要通过运用各种方法(主要是多层次、发散性的“设问”)和手段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典型的人文、社会现象(生活情景)中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出简约的、最基本的社会科学的概念、观点和判断。在此环节,教师要通过运用各种方法(主要是多层次、发散性的“设问”)和手段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典型的人文、社会现象(生活情景)中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出简约的、最基本的社会科学的概念、观点和判断。 • 在此环节,学生会有阅历不足、思考欠缺、思路异样、表达简陋等问题。这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尽可能有周全的考虑和相应的准备;要求教师善于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发现、提炼其合理的内涵。 • 在此环节,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耐心的引导和巧妙的暗示,而不是直奔主题的重复叙述(课本内容)。

  29. 如:“挫折面前也从容”。先列举两、三个正反面的、又是不同角度的实例,然后引导(暗示)学生从中归纳出对人的身体、学习、人际关系等的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接着再讨论“如何面对挫折?”……如:“挫折面前也从容”。先列举两、三个正反面的、又是不同角度的实例,然后引导(暗示)学生从中归纳出对人的身体、学习、人际关系等的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接着再讨论“如何面对挫折?”…… 这种教学方法极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力,给予学生充分的(“能动的”而非“被动的”)思维空间和机会。为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基础,也为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识记力和想象力等其他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对这一环节的评价是“学生思考了吗?”

  30. 3、认知达成——引导学生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确认、“存盘”,并运用。它既是前一环节的必然结果(“思维”的内涵),又是启发学生思想觉悟的必要条件(“觉悟”的基础)。3、认知达成——引导学生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确认、“存盘”,并运用。它既是前一环节的必然结果(“思维”的内涵),又是启发学生思想觉悟的必要条件(“觉悟”的基础)。 在此环节中,要讲究“咬文嚼字”,界定认知内涵注意精确性,(尤其要防止相近概念的混淆)。 • 如:“理解他人”不等于“赞同他人”(的主张),但又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 • 又如:“平等”不等于“平均”;“自信”不同于“自负”;“集体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相加”或“小团体利益”等。

  31. 要宜简忌繁,便于识记。(“博”而“约”之)要宜简忌繁,便于识记。(“博”而“约”之) • 如:“学习法律,并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约”之为“学习法律,自律自护”。 • 要富于联想,便于再现。 • 如:“生活陋习”→“不良行为”→“一般违法”→“严重违法”; • 又如:“人的生存和发展”→ 处理社会关系 → 学习和遵守社会规则(纪律、道德和法律)。 对此环节的评价是“学生了解了吗?”

  32. 4、启迪觉悟——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考察生活、思考人生,对相应的政治思想道德观点、方法、习惯等反思和质疑。4、启迪觉悟——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考察生活、思考人生,对相应的政治思想道德观点、方法、习惯等反思和质疑。 它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出发点(天然要求)和归宿,是区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最显著特点。 此环节要求教师有“水到渠成”的引导;“画龙点睛”的方式;赏心悦目的 “(思想)礼品”。 • 如:“劳动”→研究发明科技?→清扫大街卫生?→尊重劳动(爱人民)! • 又如:“爱人民”→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尊老敬贤!

  33. 此环节的教学过程较短,但却要求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思想品德课教学带给他们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可能是精彩的恍然大悟,更多的是在不自觉中的渐变。此环节的教学过程较短,但却要求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思想品德课教学带给他们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可能是精彩的恍然大悟,更多的是在不自觉中的渐变。 对此环节的评价是“学生省悟了吗?” (省悟:反思、深思、沉思)

  34. 以上四个环节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它们应该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作为一个教学过程,它们又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教学链。(如图1)以上四个环节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它们应该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作为一个教学过程,它们又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教学链。(如图1) (图1四个字母分别代表“趣、思、知、悟”)

  35. 从时间上看,它们有先后;而从教学实践看,在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中它们又难分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如图2),共同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取得最佳效益(图2▲区)从时间上看,它们有先后;而从教学实践看,在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中它们又难分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如图2),共同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取得最佳效益(图2▲区) 从理论上讲,随着教学效益提高,图2中的▲区可以扩张为“同心圆”——这一教学模式的最佳效益图(如图3)。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这只能是一种理想模式。图2才是教学实践所能达到的效益图。其中▲区面积越大,效益越佳。如何扩大最佳效益区,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有待我们共同努力。 QSZW (图2) (图3)

  36. 结论: • 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人的认识规律 • 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策略:抽象—具体—抽象 (备课:抽象—具体;上课:具体—抽象) • 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环节: 兴趣引导 能动思维 认知达成 启迪觉悟 希望思想品德课能够成为“有趣味、有思维、有认知、有觉悟”的思想体操课!

  37. 思想品德课“有思想”,尊重学生思维的权利,就一定能够吸引学生,一定能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一定能够凸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思想品德课“有思想”,尊重学生思维的权利,就一定能够吸引学生,一定能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一定能够凸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 • 要使思想品德课“有思想”, 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有 思想”。让我们一起来做 “有思想”的思想品德课 教师。 • 思想者是美丽的。(1404)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