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大疱性皮肤病

大疱性皮肤病.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 孙乐栋副教授.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 46 岁,广东清远人 。 因“全身皮肤、黏膜水疱 4 年,加重 1 周”于 2003 年 4 月 6 日入院。. 摘要: 4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糜烂,有时于全身起数个黄豆大的水疱,松弛性,易破,难愈合。在当地医院予以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 1 周前自行停药后,口腔糜烂加重,水疱明显增多,伴有瘙痒。 既往无特殊病史。 查体:一般情况可,满月脸,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见图。. 问题 1 本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思考线索有那些?

jami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大疱性皮肤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疱性皮肤病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 孙乐栋副教授

  2.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46岁,广东清远人。因“全身皮肤、黏膜水疱4年,加重1周”于2003年4月6日入院。 摘要: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糜烂,有时于全身起数个黄豆大的水疱,松弛性,易破,难愈合。在当地医院予以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1周前自行停药后,口腔糜烂加重,水疱明显增多,伴有瘙痒。 既往无特殊病史。 查体:一般情况可,满月脸,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见图。

  3. 问题 1 本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思考线索有那些? 2 诊断思路?

  4. 大疱可能的原因有: 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包括: 免疫:天疱疮、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 IgA大疱性皮肤病、妊娠疱疹 遗传: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大疱性表皮松 解症 过敏:大疱性多形红斑

  5. 大疱可能的原因有: 原发性和继发性 继发性包括: 感染:皮肤炭疽、丹毒、虫咬皮炎、麻风、SSSS 过敏:非金葡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大疱性荨麻疹 免疫:红斑狼疮、扁平苔藓、色素失禁症 物理:摩擦性大疱、冻伤、烧伤 内分泌:糖尿病性大疱 代谢:卟啉病

  6. 实验室检查 三大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胸片、B超均未见明显异常。 病理: 免疫病理:

  7. 问题 1 诊断?依据是什么? 2 需要鉴别的疾病?

  8. 天 疱 疮 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组累及皮肤和粘膜的自身免疫性表皮内大疱病。 共同的特征有: (1)大疱壁很薄、松弛、容易破裂; (2)组织病理为棘层松解所致的表皮内水疱; (3)免疫病理显示角质形成细胞间IgG、IgA、IgM或C3网状沉积。 血清中存在针对桥粒成分的天疱疮抗体。

  9. 临床常见的类型: 天疱疮的分类尚未统一。一些学者根据水疱形成的部位而将其分为二大类: (1)浅表型天疱疮(superficial pemphigus),水疱位于颗粒层,指落叶型天疱疮及其变型(红斑型天疱疮、地方性落叶型天疱疮); (2)深部型天疱疮(deep pemphigus),水疱位于基层上方,指寻常型天疱疮及其变型(增殖型天疱疮)。

  10. 1997年,Cohen等将天疱疮分为5种类型: (1)寻常型天疱疮及其变型——增殖型天疱疮; (2)落叶型天疱疮及其变型——红斑型天疱疮; (3)药物诱导的天疱疮; (4)IgA天疱疮; (5)副肿瘤型天疱疮。

  11. (1)寻常型天疱疮; (2)增殖型天疱疮; (3)落叶型天疱疮; (4)红斑型天疱疮; (5)巴西落叶性天疱疮; (6)药物诱导天疱疮; (7)IgA天疱疮; (8)副肿瘤性天疱疮; (9)疱疹样天疱疮。 亦有学者将天疱疮分为9种类型:

  12.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仅介绍其中的五种类型 寻常型、增殖型 落叶型、红斑型 疱疹样天疱疮

  13. (一)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是最常见的一型, 好发年龄:中年人,儿童罕见。 好发部位:口腔、胸背部、头颈部,严重者可泛发全身。约60%的患者初发损害在口腔粘膜,表现为水疱和糜烂。4~6个月后才发生皮肤损害。 皮损特点:表现为外观正常皮肤上发生水疱或大疱,或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浆液性大疱,疱壁薄,尼氏征阳性。

  14. 大疱松弛易破,形成糜烂面,渗液较多,部分可结痂,若继发感染则伴有难闻臭味,如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皮损不断扩展,大量体液丢失,发生低蛋白血症,并发感染、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大疱松弛易破,形成糜烂面,渗液较多,部分可结痂,若继发感染则伴有难闻臭味,如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皮损不断扩展,大量体液丢失,发生低蛋白血症,并发感染、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15. (二)增殖型天疱疮(pemphigus vegetans)是寻常型天疱疮的良性型,较少见。(仅占天疱疮的1%--2%) 好发年龄:一般是免疫力较低的年轻人。 好发部位:好发于腋窝、乳房下、腹股沟、外阴、肛门周围 、鼻唇沟及四肢。

  16. 皮损特点:损害最初为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破溃后在糜烂面上渐渐出现乳头状的肉芽增生,边缘常有新生水疱,使损害面积逐渐扩大。皱褶部位温暖潮湿,易继发细菌及念珠菌感染,常有臭味。陈旧的损害皮面比较干燥,呈乳头瘤状。皮损特点:损害最初为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破溃后在糜烂面上渐渐出现乳头状的肉芽增生,边缘常有新生水疱,使损害面积逐渐扩大。皱褶部位温暖潮湿,易继发细菌及念珠菌感染,常有臭味。陈旧的损害皮面比较干燥,呈乳头瘤状。 病程慢性,预后较好。

  17. (三)落叶型天疱疮(pemphigus foliaceus) 好发年龄:中老年人 好发部位:皮损开始主要发生在头、面及胸、背上部,口腔粘膜受累较少。

  18. 皮损特点:水疱常发生于红斑的基础上,尼氏征阳性。与寻常型相比,病情较轻,水疱壁更薄,更易破裂。在浅表的糜烂面上覆有黄褐色、油腻性、疏松的痂皮,鳞屑呈落叶状,由于痂皮下分泌物被细菌分解而产生难闻的臭味。 病情缓慢发展,遍及全身。患者亦可因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19. (四)红斑型天疱疮(pemiphigus erythematosus)是落叶型天疱疮的良性型。较少见(占7.7%) 好发年龄:18-84岁,平均54岁。 好发部位:皮损主要发生于头皮、面部及胸背上部,下肢和粘膜很少见。

  20. 皮损特点:早期局部损害类似红斑狼疮的蝶形红斑,水疱常不明显,轻度渗出,上覆盖有鳞屑和痂皮,胸背部红斑上可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的浅表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损特点:早期局部损害类似红斑狼疮的蝶形红斑,水疱常不明显,轻度渗出,上覆盖有鳞屑和痂皮,胸背部红斑上可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的浅表性水疱。尼氏征阳性。 病情发展缓慢,水疱时好时发。极少部分可转化成落叶型天疱疮。

  21. (五)疱疹样天疱疮(pemphigu hereptifromis),又称嗜酸性海绵形成。由Emmerson于1968年首次报道,Jablonska于1975年将其命名为疱疹样天疱疮,较少见。 好发年龄:中老年人。 好发部位:躯干及四肢近端

  22. 皮损特点:在环形红斑基础上发生紧张性水疱或丘疱疹,尼氏征弱阳性。瘙痒明显。皮损特点:在环形红斑基础上发生紧张性水疱或丘疱疹,尼氏征弱阳性。瘙痒明显。 病程慢性,预后好。多数病例能用药物长期控制,少数转变成寻常型或落叶型天疱疮。

  23. [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 天疱疮基本病理变化是棘层松解、表皮内裂隙和水疱,疱腔内有棘层松解细胞(Tzanck cell),这种细胞比正常棘细胞大,圆形,核大而深染,胞浆均匀呈嗜碱性,核周有浅蓝色晕。

  24. 不同型的天疱疮棘层松解的部位不同。 寻常型天疱疮的水疱位于基底层上方,疱底有一层呈“墓碑”状的基底细胞。 增殖型天疱疮的棘层松解部位与寻常型相同,但晚期病变有明显的棘层肥厚和疣状增生。

  25. 落叶型天疱疮和红斑型天疱疮的水疱位于棘层上部或颗粒层。颗粒层内可见角化不良细胞。落叶型天疱疮和红斑型天疱疮的水疱位于棘层上部或颗粒层。颗粒层内可见角化不良细胞。 疱疹样天疱疮的水疱位于棘层中部,疱内有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

  26. 免疫病理显示IgG、IgA、IgM或C3在角质形成细胞间隙内呈网状沉积。免疫病理显示IgG、IgA、IgM或C3在角质形成细胞间隙内呈网状沉积。 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80%~90%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天疱疮抗体。

  27.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要诊断依据: (1)皮肤发生不易愈合的松弛性水疱,容易破裂。遗留不易愈合的糜烂面,尼氏征阳性。可伴有口腔粘膜损害。 (2)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内水疱及棘层松解。 (3)免疫病理可见棘细胞间有IgG、IgA、IgM或C3网状沉积, 间接免疫荧光检出血清中天疱疮抗体。

  28. 问题 治疗? 治疗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诊断是否明确? 分型? 能否找到病因并去除? 有无合并感染? 有无水电解质紊乱? 营养?

  29. 治疗的药物和方法 激素 免疫抑制剂 金制剂 血浆交换 免疫球蛋白 氨苯砜 其他:止血芳酸、四环素、烟酰胺 造血干细胞移植

  30. 问题 治疗的药物和方法有那些? 如何选择治疗药物? 如何判定治疗药物是否有效? 单一药物治疗?还是联合治疗? 何时联合治疗? 如何联合治疗? 常用联合治疗方案? 副作用? 如何减药? 预后如何?

  31. [治疗] 1、一般治疗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全身衰竭者应给予适量的血浆白蛋白、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2、糖皮质激素 美国皮肤组织病理学家Lever于1958年首先用于天疱疮的治疗,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天疱疮抗体的产生。诊断一旦确立则应及早应用,开始的剂量要足够,以尽快控制病情。

  32. 用量:主要根据天疱疮类型、皮损的范围、粘膜有无损害、天疱疮抗体的滴度。用量:主要根据天疱疮类型、皮损的范围、粘膜有无损害、天疱疮抗体的滴度。 一般来说,寻常型、增殖型用量要大,落叶型与红斑型的用量相对较小。以泼尼松来计算, 对皮损面积小于体表面积10%的轻症患者给予30~40mg/d; 对皮损面积占体表面积30%左右的患者给予60~80mg/d; 对皮损面积占体表面积50%以上的重症患者给予80~100mg/d。

  33. 对泛发性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当每日口服大剂量激素(100~200mg/d泼尼松)有困难时,可静脉滴注相应量氢化可的松或甲基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对泛发性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当每日口服大剂量激素(100~200mg/d泼尼松)有困难时,可静脉滴注相应量氢化可的松或甲基泼尼松龙、地塞米松。 给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3~5日后,仍有新水疱出现,应立即增加剂量的1/3~1/2,直至无新的水疱出现,且原有皮疹开始消退,维持1~2周,然后逐渐减量。

  34. 冲击治疗:少数患者血清中含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对糖皮质激素常规治疗无反应,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如用甲基泼尼松龙每日1g静滴,连用3~5日后,改服泼尼松40mg/d。冲击治疗:少数患者血清中含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对糖皮质激素常规治疗无反应,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如用甲基泼尼松龙每日1g静滴,连用3~5日后,改服泼尼松40mg/d。

  35. 3、免疫抑制剂 主要是作为糖皮质激素的联合用药,能提高疗效,减少大剂量激素的副作用。 可选用雷公藤多甙,30~60mg/d; 硫唑嘌呤2~3mg/kg.d,口服; 环磷酰胺1~2mg/kg.d,口服或2~4mg/kg静脉给药,隔日一次,总量均为6-8g为一疗程; 环磷酰胺冲击治疗: 8~12mg/ kg.d连续2天,每周1次,总量不超过150mg/kg

  36. 甲氨碟呤10~25mg,每周一次; 环孢素5~8mg/kg.d,分2次口服,病情改善后改为2~3mg/kg.d,持续1-2年; 应用免疫抑制药物,要密切注意其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等。

  37. 4、对大剂量激素治疗及与免疫抑制联合治疗不能控制的患者。4、对大剂量激素治疗及与免疫抑制联合治疗不能控制的患者。 血浆置换疗法:可以快速减少患者血清中抗体水平,每次3—3.5升,每周3次,连续2周。但停止治疗后有反跳现象。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可以加速自身抗体的分解代谢,安全性高。但有两个缺点: (1)价格昂贵,国外的治疗价格,每个疗程12000美元,每月重复一次; (2)反复应用会失去疗效。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天疱疮获得成功。

  38. 5、抗感染治疗:天疱疮并发细菌、真菌感染相当常见,尤其是细菌感染,是天疱疮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密切注意,及时选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39. 6、局部治疗 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对损害广泛者应给予暴露疗法。用1:8000高猛酸钾溶液清洗创面,合并感染者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软膏。口腔粘膜糜烂者,可用10%的甘草水或多贝液漱口,外涂2.5%金霉素甘油或碘甘油。

  40. 联合治疗 激素+免疫抑制剂 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浆交换 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 改良的冲击疗法 其他:体外光化学疗法+激素+免疫抑制剂

  41. 预后: 在20世纪50年代(无口服糖皮质激素),本病的2年、5年死亡率分别为50%、100%,衰弱、电解质及蛋白质丢失,脓毒血症是死亡的原因。 目前,死亡率为5%--10%,免疫抑制治疗的并发症几乎是唯一的死亡原因。

  42. 小结 寻常型 大疱病 增殖型 表皮内大疱病 落叶型 红斑型 疱疹样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 表皮下大疱病 本次课的重点:寻常型天疱疮的临床表现、 诊断及治疗。

  43.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