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58 Vues
十二門論-觀有無門第七. 2006-7-6. “0” 與“ 1”. 中觀與十二門論主要都是破偏端 而有無是一般人思考的最大偏端 “ 0” 與 “ 1” 的科技看似有、無是有很大的不同,但實則不然 真正深入之後,這個世界是相攝相入,無窮無盡的 一般人看到了有、無的假名,思想就停頓了,無法深入現象、緣起的世界 一般人的煩惱大多是陷入偏端的思想中,而沒有深入而周詳的選擇. 無常. 一般人都以負面的觀點來看無常 壞滅是無常,生長是無常,住亦是無常 「相」有生住異滅,而無常「性」是不變的 光講無常還不夠,還要說眾緣所生法 一般人還是能對所接觸的緣作大體的了解、規劃
E N D
十二門論-觀有無門第七 2006-7-6
“0”與“1” • 中觀與十二門論主要都是破偏端 • 而有無是一般人思考的最大偏端 • “0” 與 “1” 的科技看似有、無是有很大的不同,但實則不然 • 真正深入之後,這個世界是相攝相入,無窮無盡的 • 一般人看到了有、無的假名,思想就停頓了,無法深入現象、緣起的世界 • 一般人的煩惱大多是陷入偏端的思想中,而沒有深入而周詳的選擇
無常 • 一般人都以負面的觀點來看無常 • 壞滅是無常,生長是無常,住亦是無常 • 「相」有生住異滅,而無常「性」是不變的 • 光講無常還不夠,還要說眾緣所生法 • 一般人還是能對所接觸的緣作大體的了解、規劃 • 佛法說無常,不是指讓我們措手不及的部份 • 而是讓我們思想空間比較大,能夠做更大的承擔 • 盡人事,順天命 • 天命:眾生的共業與個人的別業
有無 • 絕對的有無 • 過去、現在、未來皆有-實有 • 過去、現在、未來皆如此-不變 • 相對的有無 • 或者過去、現在、未來有(無) – 非實有,變動的 • 假名:種子 芽,木頭 –(燃燒) 灰 CO2 • 「無」是假名沒有了(不常),而不是現象沒有了 (不斷) • 數量的有無 • 標準不同,便無法確定數量的有無 • 性質的有無 • 如物質導電與否,並非絕對的,而是以導電率的高低分界 • 性質的有無常決定於數量的多少,而非實有時無 • 在緣起無量無邊、相涉相入的境相裡,牽涉的面廣時,更無法確認數量的多少 • 世間的思考方式常常是一刀兩斷:如成年的認定… 自性見
任重道遠 • 無明是從假名來的 • 溝通上必須使用假名 • 但一般人把假名當成真實來看待 (二分法) • 不見得因科技的發展而有所改善,反而爭端更多、區隔更大 • 能學佛的已是微乎其微 • 能深入《中觀》智慧者,更是鳳毛麟角 • 即使已研習《中觀》和《十二門論》,也只能略知其綱領而已 • 世間的學問都不出緣起的大原則 • 每一種思想、技術都是為緣起做註腳 • 消融世間的對立與煩惱,要深入緣起,提升自己的智慧,淨化人類的文明,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 生命,也唯此才有真正的意義 • 以中觀為基礎,行自覺覺他的菩薩道
觀有無門第七:偈頌 • 有無一時不可得,非一時不可得 • 有無一時不可得 • 性相違,不可共 • 非一時亦不可得 • 離「無」則無「有」 • 離無有則不生:有與無常共生,無常為滅相,故名無,故離無,有則不生 • 不離無,有則不住 • 若「實有住」則有應離無 (與前一論點相反) • 但就現象而言,既非全然的無常,也非整體的安住。有無只是假名的安住而已 • 離無常,有實不生 • (論主並無詳細說明)
觀有無門第七:偈頌 (續) • 別論:雖有無常而未發 • 觀察:起時生為有住時持為有滅時滅是有 • 一切法與無常共生,但非時時顯現無常(壞滅)的現象 • 滅時不應有生,生時不應有滅;生滅相違故 (假名) • 生、住、滅、老、無常、得,不能共生,但也不能孤立而生,必先比較而後才能安立 • 如某人既是兒子又是父親 • 破雖有無常而未發,是以有與無常不共生,以及有、住無無常相 將無常定位為壞滅,並不妥當 • 相對的有無是因緣所生法,皆建立於假名。了解假名的定義,觀察緣起的現象,不為假名所誤。則越能掌握變化,越有彈性空間
結語 • 趨近 • 成佛非 “1”,眾生無明顛倒亦非 “0” • 從假名的世界深入到緣起的世界,視野能夠更寬廣 • 越寬廣則越能於其中作精準的選擇,培養智慧與福報,趨向於更高的圓滿 • 學佛應知道往什麼方向去趨近,不以兩極化的思想去看自己與他人
Q&A • 法師說的趨近與中觀所說的性空的關聯為何? • 空並非「沒有」,因此空並非不能趨近 • 空是沒有自性,因此可以隨緣去努力、去趨近
Q&A • 對中觀的了解能夠用於觀察、或改正我們貪瞋等習氣嗎? • 若我們只看到好處而未看到壞處則貪,反之則厭惡之 • 因此我們在緣起法中觀察,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壞。若能了解事物亮麗的外表下也有一些壞處,則不會那麼貪求了 • 深入緣起的世界去作平衡的觀察,貪者看它的壞處,瞋者看它的好處,不僅僅用想像的方式,更非用壓抑的方式去對待
Q&A • 從現象學的觀察可以認同中觀所說的觀念,但在細微處有些邏輯論證,我們不見得能夠完全認同。未來在閱讀相關書籍時,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應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 • 以中道不二法門的深入了解為前提,對於經典思想上的問題便能夠去匯歸圓滿 • 批評他人,也能夠接受批評 • 每個人的思考程度多少有不完美、偏端之處,無論過程上的爭端為何,能往中道不二法門的方向去提升
Q&A • 平時要如何培養深入的觀察力?能否透過這樣的觀察達到無我的境界? • 我們透過周邊的訊息與對現象的觀察來訓練我們的觀察力 • 若我們平常能夠保持廣泛的聽取不同觀念的態度,統攝的面廣,則不會落入偏端,能與中道相應 • 能與中道相應,即是與無我相應 • 沒有一個無我的境界或是終點,而是趨近,不斷地往無我的方向去努力
Q&A • 各種懺悔的儀軌,從因緣法的角度,是否真的有它的功德? • 若懺悔卻沒有真正看清楚,則只是壓抑,不是真的懺悔 • 真正的懺悔是覺悟到實相 • 懺悔的重點不是拜懺的儀軌、過程,而是依文去反省,心態改變了多少,行為模式改變了多少 • 最大的功德是開悟,能夠讓我們的方向心態更清楚明朗
Q&A • 中觀、十二門論的知見,與禪修能夠有什麼樣的連結,讓我們禪修的層次能夠有所提升、精進? • 若將禪修界定在修定上則與知見的關係不明顯 • 禪修應重在智慧的開發,重點在於心態的開放與選擇的精準 • 能夠透過中觀的知見,了解世間法相攝相入的緣起觀,心態也會隨之開放,心亦能更加安穩 • 當我們心修的比較定之後,會把過去的觀念作一番整理,我們對中觀、十二門論的觀念經過這樣的整理之後,則能夠捨離偏端的想法,讓我們的面更寬廣,在做各種選擇時更精準、圓滿
Q&A • 是否在我們禪修修定的基礎上,以中觀十二門論的觀念起觀,在慧上下功夫,而往修定與修慧兩方向去努力? • 在修定後身心比較輕鬆、清明的狀況下,作思考與抉擇 • 很多人修定只在方法上用功,在下坐後反而就把修行給放下了。 • 修定大不份比較不容易用在生活當中,因為在生活中需要面對許多情境,心很難定得下來。 • 要在定的基礎去做觀,去抉擇,這樣才能落實應用在生活之中
Q&A • 一般我們說布施、奉獻等等的功德,與開悟見性的功德之間有何相關性? • 最大的功德是解脫,解脫最大的關卡就是開悟。因此能夠對解脫與開悟有所幫助的,功德就越大 • 布施是外捨財物、內捨慳貪。若能了解緣起沒有界限,則能捨外在的財物與內在的我執,成就福德、功德 • 若布施是站在出名的角度去布施,則貪慳的心態還是在,貪的是名。這樣布施與功德的距離就遙遠了 • 因此重點是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布施 • 了解法界是無界限的,而能夠用正確的知見,做如法的布施、奉獻,而不是因為有什麼樣的功德,才做什麼樣的布施,因為這樣就變成貪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