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8

拉丁美洲經貿關係

拉丁美洲經貿關係. 拉丁美洲與全球化. 失落的十年 (Lost Decade). 過去數十年的內向型發展模式、對外人直接投資 (FDI) 的仇視 當 1980 年代拉美陷入債務危機之時,也正是全球化方興未艾之際  接受現實 ( 拋棄 ISI ,迎接華府共識 Washington Consensus) 改革的痛楚. 癒後的樂觀與危機. 1990 年代資本快速流入、通膨下降、外貿增加 、 區域整合提升 90 年代末危機再現,與全球市場的整合表現不佳 ( 生產要素移動優於產品貿易 ). 癒後的樂觀與危機. 1990 年代資本快速流入、通膨下降、外貿增加 、 區域整合提升

jenei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拉丁美洲經貿關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拉丁美洲經貿關係 拉美經貿關係

  2. 拉丁美洲與全球化 拉美經貿關係

  3. 失落的十年(Lost Decade) • 過去數十年的內向型發展模式、對外人直接投資(FDI)的仇視 • 當1980年代拉美陷入債務危機之時,也正是全球化方興未艾之際 • 接受現實(拋棄ISI,迎接華府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 • 改革的痛楚 拉美經貿關係

  4. 癒後的樂觀與危機 • 1990年代資本快速流入、通膨下降、外貿增加、區域整合提升 • 90年代末危機再現,與全球市場的整合表現不佳(生產要素移動優於產品貿易) 拉美經貿關係

  5. 癒後的樂觀與危機 • 1990年代資本快速流入、通膨下降、外貿增加、區域整合提升 • 第二代改革—注重制度與法規 • 90年代末危機再現,與全球市場的整合表現不佳(不過生產要素移動優於產品貿易) 拉美經貿關係

  6. 什麼是貿易? • 以下六點有助於我們了解什麼是貿易: • 國際貿易就像其他經濟活動一樣,是一種生產的過程,將出口轉換為進口 • 貿易的目的是進口,而非出口。一國從貿易獲得利益,主要是因為它有能力進口所需之物品。出口則是一種負擔,因為只有靠著出口,才能換取進口 • 我們追求高生產力,並不是因為這有助於與他國競爭,而是因為這將使得一國可生產並消費更多的物品。這無論是有無從事對外貿易,都是一樣 拉美經貿關係

  7. 什麼是貿易?(續) • 我們時常過於強調高價值部門,其實並非這些部門才能從貿易獲得利益 • 有人常把就業與貿易聯想在一起,進口太多產品,就會降低國內就業。實際上諸如關稅政策,對就業的影響實在不大。所以,當我們就貿易政策進行爭辯時,大可不必對就業的增減太過大驚小怪 • 政府扶持某個產業,固然有助於該產業與國外競爭,不過也使得其他產業可用的資源因而減少。即使透過貿易,也無法掩飾這個事實:政府對某一產業的扶持,也將造成另一產業的損失 拉美經貿關係

  8. 經貿政策關係產業發展 • 產業結構轉變生產力提升經濟成長 • 產業政策的目標: • 就業 • 產出 • 所得分配 • 經濟活動的地區分布 • 技術水準的提升 • 非經濟目標:國際地位、推動策略性產業 拉美經貿關係

  9. 產業政策工具 • 三個主要層面: • 國際(關稅、配額、進口許可、內購比例、出口補貼、出口經濟區、出口融資) • 產品(競爭政策、市場管制) • 生產要素(外人之直接投資政策、資本與金融市場的管制、勞工市場的干預) 拉美經貿關係

  10. 金融政策的功能 • 對一現代經濟體來說,金融政策四個主要功能為: • 提供流動性資產—貨幣以做為各類交易的支付媒介 • 促進國內私人儲蓄的流動並將儲蓄有效地分配至各個生產性投資活動 • 透過金融中介以及市場轉換並分佈風險以鼓勵儲蓄與投資 • 金融體系提供政府以管理總體經濟穩定政策並影響投資型態的各種工具 拉美經貿關係

  11. 金融政策的主要目標 • 金融政策最重要的問題也許就是在維持對通貨膨脹的控制 • 在超級通貨膨脹的極端情況之下,將使整個經濟遭受致命的危機 • 因此,有些國家乃採行措施維持著緩和的通貨膨脹,以達成適度的經濟成長。不過,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若一國意圖以通貨膨脹來促使儲蓄上升,乃至容忍通貨膨脹以促成經濟更快速地成長,其所造成的反效果將可能會超過預期達成的利益 拉美經貿關係

  12. 對金融體系的干預 • 當一政府刻意控制名目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s)而使得實質利率(real interest rates)變成負的,將會導致極為嚴重的通貨膨脹惡果,妨礙了金融體系促動並分配儲蓄的正常功能。故避免負的實質利率是促成金融體系健全發展的關鍵因素 • 其他阻滯金融體系的干預政策包括提高準備率以及非市場性的信用配置。這些措施也會對就業與所得分配造成非預期的負面衝擊 • 此外,金融政策通常無法及於開發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非正式金融市場(黑市) 拉美經貿關係

  13. 貨幣政策與價格穩定 • 貨幣政策的有效運作有賴於匯率體系。為了維持固定釘住匯率,中央銀行必須進行外匯的買賣以使外匯供需達於平衡,而這則限制了政府管理貨幣供給的自主能力;反之,在浮動匯率之下(允許匯率的波動),貨幣當局通常較能控制貨幣的供給—金融的三難之境(trilemma) • 無論如何,國內信用的過度擴張會引發通貨膨脹,而高度的通貨膨脹經常是導因於政府的快速信用擴張以彌補財政的赤字。故而,貧弱的財政政策會阻滯有效的貨幣行政與管理 • 中央銀行以公開市場操作、變更銀行準備率、訂定貸款的高限、利率的管理以及道德勸說等方式來有效執行其貨幣政策 拉美經貿關係

  14. 貿易型態與貿易自由化 拉美經貿關係

  15. 對外貿易之波動 • 拉丁美洲是大型開發中國家中出口波動最劇烈的地區,故而其出口受到全球市場明顯的影響,通常不是數量,就是貿易條件的下降。這又經常導致所得的變動,使得政府政策極為困難,時走時停的政策無法確保經濟的穩定 • 整體貿易的提昇則與貿易限制的大幅下降有密切關係(見下圖) 拉美經貿關係

  16. 貿易限制的降低與進出口的上升 拉美經貿關係

  17. 資本的移動 • 拉美對民間投資資本的高度倚賴,包括外人直接投資(FDI)和間接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 • 資本的移入隨經濟的榮枯而波動,快速移入時期包括1982年債務危機之前、1990年代初期的經濟開放,以及巴西直至1998的Plan Real高峰之時 • 資本移入促成公部門支出以及民間部門投資的擴張 • 對資本的倚賴直至1998-99年巴西以及2001-30年阿根庭金融危機之後,才開始反轉 拉美經貿關係

  18. 外匯匯回(Remittances)的貢獻 • 2005年的外匯匯回達500億美元,約與FDI相當 • 匯回資金的儲蓄取代外資對投資的貢獻,並對匯回者家庭形成保護網絡 • 問題: • 移出勞工在海外產生的所得會大於其移出所導致國內所得的喪失嗎? • 匯回對整體經濟的影響為何(貨幣實質升值以及貿易條件的提升)? 拉美經貿關係

  19. 改革前的總體經濟 • 嚴重受景氣週期的影響 • 資本移入經常帳平衡惡化(貨幣升值、財政擴張)外債上升、資本外流/貿易條件惡化財政、貨幣緊縮匯率調降 • 時走時停的財政政策,加上應急式的貨幣政策,導致飆高與變動不拘的通貨膨脹 • 偏向進口替代產業、非傳統出口產品,以及公共建設,使得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產生差距經濟獲利與競爭力嚴重受損(出口部門高額課稅、生產成本高漲) 拉美經貿關係

  20. 近年來的總體經濟改革 • 華府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租稅、財政、金融改革、民營化、勞工改革 • 更有效率的貨幣政策、金融體系的自由化、財政赤字的降低通貨膨脹下降 • 整體財政收支的趨於平衡,提升了政策的自主,不再受到外部衝擊的嚴重影響—社會福利支出大增、租稅革新、收入提升(部分受益於出口的上升)、國營事業民營化或管理改善 • 貿易條件改善亦有利於整體經濟的表現,不過初級產品價格的變動值得關切 拉美經貿關係

  21. 區域整合 • 若對多邊協商不滿意,各國將趨向區域組織,包括雙邊、單邊或複邊(plurilateral) • Plurilateralism以G3 (Colombia, Mexico and Venezuela)、MERCOSUR以及Andean Community為主,還有NFAFTA • 世界銀行主導下的單邊貿易調整措施(unilateral trade adjustment measures) • 除了Braz 以及Colom,大部拉美國家的區域整合是對外開放的 拉美經貿關係

  22. 幾個貿易自由化關鍵議題 • WTO協商在未來十年內降低所有關稅40%,不過由於拉美國家已經片面削減了10-35%的關稅,並取消了灰色地帶(grey area)措施,故對此協商是不會滿意的 • 農業補貼 • 灰色地帶措施的消除所面臨的阻力 • 金融、運輸、電信的管制鬆綁,有利於大企業 拉美經貿關係

  23. 非關稅障礙(NTB) • 全球整體NTB對開發中國家較不利 • 紡織、成衣、鞋類最重要 • 鋼鐵、漁業及其他海產為其次 • 隨技術層次的提升,技術性障礙將愈趨重要 拉美經貿關係

  24. 貿易與貧窮(拉美的實證研究) • 降低貿易障礙有利於經濟成長 • 有些國家技術勞工較有利(譬如Braz., Colom., Hond.),有些則對非技術勞工較有利(譬如Arg., Chile, Ecua., Urug., Venez.)—對所得分配的意涵? • 貨幣貶值對各國的成長不利 • 出口補貼對Braz. 和Arg.有利 • WTO和FTAA對成長和消除貧窮有利 拉美經貿關係

  25. 初級vs.製造產品(拉美vs.東南亞) • 東南亞從1980年到1989年,其出口從超過拉美的30%上升到超過182% • 製造產品佔東南亞國家出口78%,而只佔拉美出口的33% • 東南亞出口機械與運輸設備以及化學製品都有長足上升,紡織、成衣大致不變 • 東南亞出口市場以北美為第一,其次為亞洲市場,這代表亞洲國家為貿易夥伴的重要 • 拉美出口主要集中在Col, Braz, Mex和Chil 拉美經貿關係

  26. 拉美經貿關係

  27. 拉美經貿關係

  28. 工業化與技術 • 技術變遷是累積的,並與個別企業所擁有的特定知識有關,這使得拉美國家要達到快速的技術提升受到限制 • 從貿易結構以及製造業所佔比例,即可清楚看得出來(見下圖 ) • 解決途徑— • 削減貿易障礙 • 選擇性的干預政策 • 必要的生產轉變 拉美經貿關係

  29. 拉美經貿關係

  30. 產業發展與貿易政策 拉美經貿關係

  31. 拉美工業化成效 • 拉丁美洲從1930年代起開始ISI政策,比東亞國家早了二十年 • 1965-80年拉美國家出口成長與東亞國家相當,不過到了1980-92年,除了Col.以外已無法與東亞國家比擬(見下圖) • 拉美過去三十年之投資/GDP比亦比東亞國家低了50%,儲蓄率亦低很多,這使得它必須倚賴國外儲蓄,也無法達成快速經濟成長 • 東亞的壓低匯率、農業生產與女性勞動力的提升、工資成本的控制、貿易部門的工業化,均促成製造產品出口的大增;反之,拉美則持續以出口初級產品為大宗 拉美經貿關係

  32. 拉美經貿關係

  33. 貿易與產業發展 • 貿易的自由化提升了進口競爭 • Allocative efficiency (change in relative prices) • X-efficiency (import competition) • Dynamic efficiency (investment, innovation, technology) • 拉美的貿易改革導致製造產品出口上升(見下圖)—產業結構調整,不過是因為 allocative efficiency,還是因為國內需求以及匯率變動的關係? 拉美經貿關係

  34. 拉美經貿關係

  35. 與政府政策的關係 • 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於拉美國家工業的發展嗎? • 產業基礎發展較高的國家,貿易自由化不太能帶來動態效果—Braz, Mex資本財部門相對下沉,而Arg雖存活下來,但並無新的投資產生。其高科技部門是有成長,不過主要是因政府的出口獎勵措施(car, computer in Mex; Motor in Braz),或是國內需求大增之故(Braz) 拉美經貿關係

  36. 技術有提升嗎? • 製造產品出口雖然增加,但大多為利用低廉勞工的組裝工業,或初級原料的加工(e.g., C Amer, Carib的加工出口區)。出口產品通常為低技術密集(e.g., Chil)—故無法達到報酬遞增或R&D密集的效果,並以輸往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為主 • 製造出口的上升,也通常帶來製造進口的提升,導致製造業貿易赤字惡化(Braz為例外) 拉美經貿關係

  37. 與中、印的競爭 • 美、歐、日是拉美國家與中國、印度共同的最主要出口市場,美國於2006年接受拉美57%的出口,是各國競爭最激烈的市場 • 不過因出口結構的不同,所以大部拉美國家都未遭遇中印嚴厲的競爭(見下二圖),只有 Mex和CA遭遇中國較大的競爭,El Sal, Braz, Arg則遭遇印度較大的的競爭,主要是因拉美主要出口產品也是中印主要進口產品之故 • 與東南亞國家相較,拉美與中印的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成長較不明顯(Mex, Braz是例外) 拉美經貿關係

  38. 拉美經貿關係

  39. 拉美經貿關係

  40. 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 • 這是古老的話題,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拉美因大量出口初級產品,使得價格貿易條件(barter terms of trade, BTOT)持續上升(見下圖),而導致荷蘭病(Dutch disease)的疑慮(見下一slide),使得剛要萌芽的製造業難以茁壯(deindustrialization?) • 巴西因相對工資(vs. U.S.)較為有利,加上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實質匯率的下跌,Mex則因實質匯率亦下跌,而且BTOT也明顯下降(下圖),故對工業發展較有利;Arg, Chil則因實質匯率高,Arg的BTOT亦居高不下,故對工業發展較不利 拉美經貿關係

  41. 拉美經貿關係

  42. 荷蘭病(Dutch Disease)的問題 • 拉美因過度倚賴初級產品的出口,而導致對其他部門的傷害—Dutch Disease: 初級產品出口所得的上升實質匯率上升TOT上升(e.g., Col, Chi, Urug)影響其他產品的出口 • 尤其當出口過度集中(e.g., Ven, Ecu, Bol, Chi),主要出口產品價格的上升將高於進口價格(C Rica, Arg為例外) • 總體經濟的改革將有助於減少此疑慮(如石油與穩定基金) • 提升創新、教育、基礎建設,都為關鍵 拉美經貿關係

  43. 跨國企業與外人直接投資 拉美經貿關係

  44. 拉美經貿關係

  45. 貿易與投資障礙 • 二十世紀前半葉,跨國企業協商能力強,故拉美國家對外資相對開放;而貿易與運輸障礙則相對極高 • 到了下半葉,因拉美政府與企業相對協商能力提高(MNEs對區域市場興趣提高),故至1980債務危機之前,對外資政策日趨嚴苛 (ISI亦促進國內企業的成長)–obsolescing bargain ,外貿政策亦相當嚴謹(智利除外) • Mex在1986,Arg, Bol, Chi, Col, Per於1991年相繼開放(見下圖 ) 拉美經貿關係

  46. 拉美經貿關係

  47. 拉美經貿關係

  48. 民營化帶來的轉變 • 拉美國營企業的名營化帶來全球各部門的領導者,絕大多數的航空、電話、電力以及銀行從二十世紀前半政府獨佔或收歸國營,到1990年代均相繼開放民營 • 後續發展: • 政府與企業關係 • 國際企業對拉美政府的協商策略 • 各國在吸引FDI上的競爭 • 新的依賴形式 拉美經貿關係

  49. 區域整合的影響 • 次區域的整合的成效較明顯:Andean Pact 自1987年開始推動區域投資,Mercosur則因成員差異大,加上金融危機,持續努力有待加強,NAFTA促使許多MNCs 進駐以開發美國的市場 • 在拉美投資比較大的障礙在地理和文化—運輸成本與品質、與美國的愛恨關係 • 1990以來的Apertura económica對促進貿易相當成功,不過金融的開放則較可議 • 與美交往還是要看對美利益夠不夠大,Carib 和CA 共同市場因市場小,對美之吸引不大 拉美經貿關係

  50. 拉美的MNEs • 新的FDI主要是因民營化而來,外國企業掌控了石油與汽車,高科技和資本密集部門 • 三種FDI形態— • 天然 (extractive)。煤、油、銅礦,後擴張至天然氣 • 境外組裝(maquila)。製衣、家電、汽車及零件等 • 境內市場。各種消費與工業部門 • 區域內的MNEs—Grupo Diego Cisnero, Grupo Alfa, Grupo Luksic, Peres Companq • 國營企業亦向外發展(Pemex, PDVSA, Petrobras) 拉美經貿關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