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3

各國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策略

各國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策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農業化學組 郭鴻裕 102.07.08. 人類行為影響氣候系統.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y on the climate system. Source:UNESCO GRID-Arendal. 氣候變化的敏感區. 農業 : 抗旱、抗澇、抗高溫、抗病蟲害品種;農業保險 農村與山地部落 河流沿岸 水資源 森林 海岸帶及沿海區. 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行動計畫. 發展低碳經濟 增強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因應極端氣候能力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各國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策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各國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策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農業化學組 郭鴻裕 102.07.08

  2. 人類行為影響氣候系統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y on the climate system. Source:UNESCO GRID-Arendal

  3. 氣候變化的敏感區 • 農業:抗旱、抗澇、抗高溫、抗病蟲害品種;農業保險 • 農村與山地部落 • 河流沿岸 • 水資源 • 森林 • 海岸帶及沿海區

  4. 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行動計畫 • 發展低碳經濟 • 增強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因應極端氣候能力 •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和防汛抗旱體系建設,提升應變管理能力,加強抗洪澇乾旱災害能力 • 加強森林管理與坡地發展農業,改進生態環境 • 加強海洋觀測與監測預警能力,加強海平面升高的調適對策 • 加強防災減災協調體系建設,因應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 • 健康風險管理與防治疾病發生能力 2

  5. 氣候系統示意圖 source:www.atmosp.physics.utoronto.ca

  6. 土壤是僅次於海洋的第二大碳匯 • 利用品質好的土壤有機質可以改善與穩定土壤構造,改進土壤滲透性,降低蒸散量及增加土壤保水力等都有助於減緩土壤密實性及土壤沖蝕,也調適了農業對乾旱或久澇的氣候變遷衝擊。

  7. 避免GHG排放策略

  8. 減少GHG排放策略

  9. 國際的因應氣候變化行動

  10. 政客的遊戲---地球存亡與經濟發展 • 1994—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沒有具體目標,沒有減排責任 • 1997---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締約國至2008年平均排放量相對於1990年水準,歐盟減8% ;美國7%;日本6%;俄羅斯不變;冰島及澳洲可以增加排放量。(延遲至2005年生效) • 2007年巴厘島行動計畫---巴厘島路線圖(=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與公約。 • 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194締約國,937各組織與機構, 1069個媒體單位,超過4萬人與會;119為國家元首與會談判。

  11. 哥本哈根會議預期 • 已開發國2020年減排目標;開發中國家減緩氣候變化行動與已開發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幫忙開發中國家調室氣候變遷極低碳發展。 • 已開發國家2020年需較1990年絕對量的減排25%至40% • 已開發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支持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 • 開發中國家要提出可量測、可報告與可核實的減緩氣候變遷行動。 • 2050年全球認可的共同減排目標。

  12. 利益交鋒的哥本哈根會議談判 • 過程:2050年全球減排50%,已開發中國家減80%,開發中國家減剩下20%。但2007年附件一國家人均排放為11.21噸CO2當量,開發中國家為2.56噸CO2當量,削減量分別剩2.24噸與2.05噸CO2當量。 • 最終大會只有同意全球氣溫上升以2℃為限,沒有在2050年的減量目標。 • 2010年至2012年提供3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2020年籌湊1000億美元資金。沒有資金來源與分攤計畫。 • 開發中國家每2年提供國家資訊通報。

  13. 坎昆會議 • 雙軌與併軌: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分開或合併磋商? • 減緩、調適、資金與技術 • 長期目標:長遠目標為溫度上升不超過2℃,即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450ppm,即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要比當前減少50%。太平洋島國要求溫升不能超過1.5℃,即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350ppm,即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要比當前減少90%。

  14. 爭吵問題所在(開發中國家之質疑) • 中期目標未定,何來遠期目標? • 科學不確定性,2℃與GHG濃度關係不確定,GHG濃度與排放關係不明確。 • 公平問題。已開發國與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爭執?地球暖化的歷史責任? • 資金提供。 • 貿易措施。

  15. 各國的行動計畫 • 明確減排目標(2020年減排達2005年30%?) • 關鍵減排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強化節能與提高能源效率、優化能源結構。 • 採取積極減排措施: 制定法律法規,規定減排目標;採取經濟政策,推行激勵措施;政府與企業簽定自願減排行動。 • 再生能源配額與交易制度。 • 研究投入,鼓勵創新技術;核融合技術、潔淨煤技術、智能電網、電動汽車、再生能源、生物燃料、碳捕捉與封存、碳標籤、低碳商品。 • 清境發展機制(CDM)

  16. GDP與人均碳排放關係 台灣 Source: Pan Jiahua and Zheng Yan (2009)

  17. 台灣人均碳排放量 亞洲第一 • 摘錄自2011年10月12日聯合晚報報導 • 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碳排放量高居亞洲第一。一項調查顯示,台灣每人每日的碳足跡高達約19.6公斤,其中吃肉,吹冷氣、開車是最大宗占55%。由於聯合國建議每人每天的碳足跡是5公斤,顯示台灣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 根據聯合國及美國二氧化碳資訊分析中心研究分析,台灣每年總碳排量是25.8億噸,碳排密度是7.15,以此換算,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碳排放量是11580公斤,全亞洲第一,遠高於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國。 • 為了解國人生活中的碳足跡現況,三商美邦人壽和環保署合作調查國人實際的碳足跡量,抽樣調查20至44歲的男女,樣本數1067分,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 • 調查結果顯示,每人每天碳排放量約19.6公斤,其中最大的碳排來源是吃肉,每人每天相當於吃432.5公克的肉 (大約1.73份的棒棒腿份量),產生碳5.7公斤,占全日碳排放量的29%。其次是吹冷氣產生的碳3.4公斤,占17.3%,國人開車產生的碳1.7公斤,占8.7%。

  18. 不經大腦的胡謅 • 「其中吃肉,吹冷氣、開車是最大宗占55%...每人每天相當於吃432.5公克的肉...其次是吹冷氣產生的碳3.4公斤」 • 真是不經大腦的胡謅 • 台灣人均肉品消費量,每年73.72公斤(98年),合每天202公克,僅「該調查」的一半不到 • http://www.coa.gov.tw/htmlarea_graph/web_articles/coa/13704/22231_7jpg.jpg • 台灣電燈戶用電量(含家庭及商業用電),100為60,476,428,097度,以人數2300萬算,每人每天用電「總電量」僅 7.2 度電 • 碳排係數約 0.6kg/度,是 4.3 公斤 • http://web3.moeaboe.gov.tw/ECW/populace/content/wHandMenuFile.ashx?menu_... • 冷氣用電量,可以高達平均每天用電量的 78.7% (3.4/4.3)嗎?

  19. 歐盟的氣候政策發展 • 2020年成員國減排20%的目標的分擔 • CO2收集與地質儲藏的指令 • 推廣清淨、節能公路運輸車量指令 • 燃油質量的指令(生物燃料、含流成分、酒精汽油) • 建築和集中供暖 • 民航納管 • 提高能效 • 生態指令 • 碳標籤指令

  20. 我國國家目標2020年及2025年CO2部門減量規劃99年3月4日我國國家目標2020年及2025年CO2部門減量規劃99年3月4日 我國2008年農業能源使用之CO2排放量為3.17百萬公噸,佔總排放量之1.2%

  21. 肆、十大標竿方案及重點計畫(續) 標竿型計畫 重點推動項目 標竿方案 方案導向 1.1推動產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 1.2節能減碳服務團技術服務 1.3推動工業區能資源整合 1.4鍋爐效率檢測與節能診斷 1.5執行能源大用戶能源使用查核 (經濟部) (四) 營造低碳產業結構(經濟部、農委會/國科會) 1.推動產業節能減碳(經濟部、國科會) 1.6動及輔導園區事業溫室氣體減量 (國科會) 促使產業逐步邁向低碳化,提升單位碳排放的附加價值,降低單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強化綠色能源產業發展。 2.進行能源密集產業政策環評(經濟部) 2.1研提鋼鐵工業政策環評 2.2研提石化工業政策環評 (經濟部) 3.1推動太陽光電產業發展 3.2推動白光LED照明產業發展 3.3推動風(風能)火(生質能、氫能)輪(電動車)產業發展 (經濟部) 3.推動綠能產業旭升方案(經濟部) 4.推動農業節能減碳(農委會) 4.1推動合理化施肥、示範推廣畜牧場節能減碳及減少漁船總量 (農委會) 註:藍色之粗虛框線表建議新增標竿型計畫;藍字為建議調整計畫名稱,

  22. 肆、十大標竿方案及重點計畫(續) 標竿型計畫 重點推動項目 標竿方案 方案導向 (六) 營建綠色新景觀與普及綠建築 (內政部、農委會) 1.1推動新建建築物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相關措施 1.2建築能源效率提升計畫 1.3研訂建築物節約能源設計技術規範,提升建築物節能效益 1.4獎勵民間建築物綠建築設計及改善示範工作 1.5辦理建築節能與節能材料、再生材料相關研究(內政部) 1.推動新建綠建築及推廣使用節能減碳綠建材(內政部) 加速推動新舊建築朝綠建築方向發展,營造節能減碳居住環境;加強森林等自然資源碳匯功能。 2.推動建築物節能減碳標示制度(內政部) 2.1.辦理建築節能減碳標示制度研究研究 (內政部) 3.推動造林計畫(農委會) 3.1推動造林(農委會) 註:藍色之粗虛框線表建議新增標竿型計畫;藍字為建議調整計畫名稱,

  23. 確立農業部門各產業之階段性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確立農業部門各產業之階段性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 建立農業部門溫室氣體之排放盤查制度及監測體系,解決農業部門溫室氣體之排放量測技術及估算不確定問題。 • 建立本土各產業活動量與排放係數和減量評量指標,並發展符合可量測、可報告及可查證(MRV)原則的各項減量措施。。 • 確立我國農、林、漁、牧產業之溫室氣體排放減量階段性目標,以達成2025年農業總排放量為2.5百萬噸CO2當量之總目標。

  24. 建立農業部門溫室氣體之排放盤查制度及監測體系建立農業部門溫室氣體之排放盤查制度及監測體系

  25. 農業部門溫室氣體之 排放量測技術及估算不確定問題 資料來源:洪肇嘉, 2009

  26. 確立農業部門各產業之階段性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確立農業部門各產業之階段性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 建立農業部門溫室氣體之排放盤查制度及監測體系。 • 建立本土各產業活動量與排放係數,並發展符合可量測、可報告及可查證(MRV)原則的各項減量措施。 • 確立我國農、林、漁、牧產業之溫室氣體排放減量階段性目標,以達成2025年農業總排放量為2.5百萬噸CO2當量之總目標。

  27. 農業部門溫室氣體之 排放量測技術及估算不確定問題 資料來源:洪肇嘉, 2009

  28. 工研院與本研究計算之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比較工研院與本研究計算之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比較 工研院之資料來源:2010 中華民國第二版通訊(草案) 此計算結果未包括金馬地區

  29. 發展低碳農業技術 發展『低碳農業』技術與施政措施,包括: • 發展低溫室氣體排放之農耕栽培技術, • 提昇飼料品質及 改善畜舍管理等。

  30. 發揮農業部門抵減溫室氣體功能 • 木碳或生質碳掩藏農田,並可以改良土壤; • 增加土壤碳酸鹽; • 保育耕犁方式及作物殘植管理增加土壤有機碳; • 施用廄肥增加土壤碳儲存量。 • 擴大森林碳匯經營管理。

  31. 建立農工部門之間碳排放權交易制度 • 在非農業部門採取『潔淨發展機制(CDM)』行動前,以市場機制為前題,先支持農業部門之落實溫室氣體減量及穩定生產目標所需經費,達到國家整體溫室氣體減量之共同目標。

  32. 清境發展機制(CDM) • 京都議定書提出:降低已開發國的減排成本,促金資金和技術向開發中國家流動。 • 2010年8月有2344個CDM項目註冊成功,分佈69個國家,預定年減3.8億噸CO2 當量。 •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節能與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HFC-23分解、N2O分解、燃料替代等項。水力、風力發電、工業廢棄於熱回收利用、垃圾沼氣回收。

  33. 清境發展機制(CDM)面臨挑戰 • 系統效率低 • 決策透明性、一致性和公平性有待提高 • 項目審定/註冊/核證/簽發的過程不確定性大 • 項目的區域分布不均衡 • 2012年以後的規則不確定

  34. 加強農業部門生產者至消費者的節能減碳知識傳播加強農業部門生產者至消費者的節能減碳知識傳播 • 節能減碳是長期的全民行動,才能有效達成目標 • 許多節能減碳行動不一定與利益有正相關或需投資龐大經費(責任勸說?) • 必須有效落實農業部門的生產者至消費者的節能減碳知識傳播,建立全民共識才能推動。

  35. 加強農業部門生產者至消費者的節能減碳知識傳播加強農業部門生產者至消費者的節能減碳知識傳播

  36. 發展生物經濟產業 發展生物原物料、生物材質等之『生物經濟產業(bio-based economy)』,減低化石燃料消耗並提高農業產值。

  37. 尋求國際間農業部門的節能減碳合作 • 台灣地區面積狹小,農業部門的節能減碳技術影響力有限,應積極開發國際間農業部門的節能減碳合作及佈局。

  38. 生命週期評估技術 • 利用生命週期評估技術清楚分析並確認農產品生產流程,乃至消費習性引導及政策檢討與調整,發展可靠之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農業生產技術與行政措施等。

  39. 推行農產品碳足跡制度 • 加強食物供應鏈中各項資源投入與能源的消耗評估,供為改善製產流程及技術改變的依據。 • 達到永續之食物供應目標。 • 引導消費者購買總二氧化碳釋放量較低的農牧產品。

  40. 各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比較

  41. 初擬策略及擬採行措施

  42. 子議題一、農業部門節約能源之策略 提升農業生產能源利用效率 • 輔導農機具廠商開發低耗能農業機械,獎勵使用節能機械或設施。 • 檢討現行農業動力用電補貼措施,獎勵使用離峰用電。 • 研發漁船之最少耗油航程,及辦理漁船(筏)收購及獎勵休漁措施,合理降低漁船數量。

  43. 子議題一、農業部門節約能源之策略 推動農業部門利用再生能源 • 發展再生能源(太陽能、微風能、微水能及畜禽廢棄物處理之沼氣能源)應用於農業產銷之技術與設施。 • 獎勵不適合養殖魚塭轉型為發電設施場所。 • 研究藻類油產製技術,作為生質能源,並設置示範區。

  44. 子議題二、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減量之策略 確立農業部門各產業之階段性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 建立農業部門溫室氣體之排放量盤查制度及監測體系,並發展符合可量測、可報告及可查證(MRV)原則的減量措施。 • 修訂相關法令以加強飼料重金屬添加管制,家畜糞尿回歸農地再利用,及減少畜牧業放流水處理之耗能。

  45. 子議題二、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減量之策略 輔導產業進行排放源之自願減量 • 檢討現行肥料價格補貼政策,擴大合理化施肥推廣成效,及獎勵農民自製堆肥以替代化學肥料。 • 推廣有機耕作模式,減少農藥及肥料使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