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第二章学与教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学与教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学习理论基础 第二节 教学理论基础 第三节 方法论基础  第四节 传播学基础理论 第五节 教学媒体理论. 开始.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达到:熟悉各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掌握各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和传播学理论基础;掌握教学媒体的本质、以及在教学中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 第一节 学习理论基础.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jess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二章学与教的理论基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学与教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学习理论基础 第二节 教学理论基础 第三节 方法论基础  第四节 传播学基础理论 第五节 教学媒体理论 开始

  2.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达到:熟悉各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掌握各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和传播学理论基础;掌握教学媒体的本质、以及在教学中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

  3. 第一节 学习理论基础 •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 代表人物和学说有: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华生的剌激―反应说以及斯金纳德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等

  5.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其公式是: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 (2)学习是突然的领悟和理解过程,即顿悟; (3)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 (4)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 (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等。

  6. 行为主义理论与认知理论的比较

  7.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鱼牛”童话

  8. (一)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论中已有的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 • 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滕伯格、卡茨、维果茨基等

  9.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含义的解释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10.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11.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思想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12.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的重新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13.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14.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 (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15.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环境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 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16. (四)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⒈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 ⒉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 ⒊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

  17.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基本观点: (1)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观性、选择能力和意愿; (2)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3)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4)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活动中创造了“接受”的气氛。 • 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18. 第二节 教学理论基础 一、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二、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三、布卢姆的掌握学习 四、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19.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 基本观点: (1)“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一般发展”指的是儿童心理的一般发展,包括智力、情感、意志的发展,要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促进发展”、“既传授知识,又促进发展”。 (3)“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要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20.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 布鲁纳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1.要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要组织螺旋式课程 3.广泛使用发现法

  21. “发现法”又称“发现学习”。日本心理学家大桥正夫 • 为其下的定义是:“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 • 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 • 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 • 布鲁纳发现法教学的一般步骤是: (1)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物; (2)树立假设。问题讨论、材料改组、经验联系、提出假设; (3)上升到概念或原理; (4)转化为活的能力。

  22.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基本观点:1)应该把教学看作一个系统,用系统的观点、方法来考察教学。 2)教学效果由各要素整体决定,对教学要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 3)必须注意,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

  23.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24.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程序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程序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 (1)教学任务的具体化; (2)选择一定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 (3)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 (4)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以实施选定的教学方案; (5)实施规定的教学计划; (6)根据选择的最优化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25. 第三节 方法论基础 一、视听教育理论 二、系统科学理论

  26. 抽象的经验 观察经验 做的经验 “经验之塔”

  27. 1.塔的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学习时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越往上越抽象,越易获得概念,便于应用。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1.塔的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学习时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越往上越抽象,越易获得概念,便于应用。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 2.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3.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4.位于“塔”的中部层(5个层次)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顶部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28. 二、系统科学理论 (一)系统科学理论概述 • 系统科学是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及规律的科学,是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 • 所谓系统,是指处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部分(或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9. (二)教育系统论 1.教育系统的含义 把系统论与教育理论相结合,用于指导教育实践,就产生了教育系统论。教育系统论把教育视为一个由教师、学生、媒体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教育要优化,不仅仅是从教师或学生一方来考虑,而是从整个系统来考虑,协调好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协调和齐心协力。

  30. 2.教育系统的特征 (1)教育系统的目的性: (2)教育系统的整体性 (3)教育系统与环境的统一性 (4)教育系统的相关性 (5)教育系统的组织性 (6)教育系统的动态平衡性

  31. (三)教育信息论 从信息理论的基本观点去分析教学过程, 可以得到如下几个认识: (1)教学过程是有序的开放的信息系统: (2)教学过程是“人-人”构成的耦合系统 (3)教学过程是一个合目的的可控过程 (4)教学过程是教育信息的传播和反馈的双向过程

  32. (四)教育控制论 控制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本过程,它是通过信息反馈,进行有效的操作,实现目的的一种活动。控制论是研究各种系统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由美国数学家维纳创立的。控制论在教育领域中应用所形成的理论,称为教育控制论。它是研究教育系统中,运用信息反馈来控制和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递教育信息,其出发点和归宿在于教育最优化。

  33. 1.教育控制系统 教育控制系统是由教育控制者与教育控制对象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控制系统。其任务在于获得有关实行控制的信息,形成控制对象,发出控制信号,调节控制行为等。其功能是改变或保持系统的状态。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和组合控制系统等三种类型。 2.教育控制工程 教育控制工程是运用教育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对教育活动进行控制的工作过程,其目的在于最优化地实现教育目标,它的内容包括教育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教育控制的最优化。

  34. 系统科学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 用“三论”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育科学,特别是从 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对研究现 代教育技术和指导其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反馈原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强调信息传递必须具有双向性。 2.有序原理; 3.整体原理。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包括各孤立部分的功能之和,还应加上各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结构产生的功能。

  35. 第四节 传播学基础理论 一、传播、传播学、教育传播 二、传播系统要素与目标 三、传播模式

  36. 传播:原意是指通信、传达、联络之意,后指信息的交流。 大自然传播:花的传粉 动物的传播:警告、谄媚、恫吓、交配等 机械传播 :放映幻灯、电影等 传播的分类 人类自身的传播 人类传播 人与人的传播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一、传播

  37. 教育传播 • 教育传播泛指教育信息的传播活动,它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选定合适的教学信息内容,通过教育媒体,把这些教学信息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

  38. 二、传播系统要素与目标 1.传播系统要素 (1)传播者(Communicator):是指传播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2)信息(Information):是指所要传播的内容。 (3)途径(Channel):也可称为通道,是信息传播系统的保证因素 (4)受传者(Communicatee):又称“受众”、“传播对象”等,是信息的接受者。

  39. 2.传播系统的目标 作为信息传播系统的整体功能(即目标),应该 是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信息传播质量。为了实现 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 (1)建立具有一定容量、畅通无阻的信息传播途径; (2)根据受传者的要求建立合理的信息传播布局,规定合理的信息传播流程; (3)精简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使信息能从传播者直接传递给受传者。

  40. 三、传播模式 • 拉斯威尔的五W模式 Who谁 信息源 Says What 说什么 教学内容 In Which Vhannel 经什么途径 教学媒体 To Whom对谁说 教学对象 With What Effect 有何效果 教学效果

  41. 此模式阐明了信息传播的一般原则,是对传播活动过程中基本要素之间关系的最直观和最简洁的描述。从中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此模式阐明了信息传播的一般原则,是对传播活动过程中基本要素之间关系的最直观和最简洁的描述。从中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也就是传播的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介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介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介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对象(受众)分析:研究庞大、复杂的受播者,了解其一般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播者在接收信息后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42. 布雷多克的7w模式 Who谁 信息源 Says What 说什么 教学内容 In Which Vhannel 经什么途径 教学媒体 To Whom对谁说 教学对象 With What Effect 有何效果 教学效果 • Why 为什么 教学目的 • Where 在什么情况下  教学环境

  43. 信源 编码 信道 信宿 译码 讯息 收到的信号 发出的信号 讯息 噪音源 反馈 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

  44. 传媒设施 信源 信宿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噪音 接收器 信道 发射器 信源 信宿 反馈设施 德福勒传播模式

  45. 接受者 Receiver 信源 Source 传播技术 传播技术 态度 态度 知识 知识 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 文化 文化 通道 Channel 消息 Message 要素 结构 视觉 听觉 触觉 符 号 内 容 处理 嗅觉 味觉 贝罗的SMCR模式

  46. 源 目 的 地 经验范围 经验范围 制成符码 还原符码 信息 施拉姆模式 图2-7 施拉姆传播模式

  47. 第五节 教学媒体理论 一、媒体、教学媒体的含义与分类 二、媒体的本质 三、媒体的属性 四、媒体与教学的关系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

  48. 一、媒体、教学媒体 媒体的含义: 拉丁语“Media”,意思是“两者之间”,是指储存、传递、呈现和再现信息的工具,是连接传者和受者之间的通道或中介物。 它由两层含义: 一是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 如文字、符号、语言; 二是指存储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 如书本、挂图、磁盘等。

  49. 教学媒体的含义:媒体用来存储和传递教学信息时,称它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含义:媒体用来存储和传递教学信息时,称它为教学媒体。 • 教学媒体是载有教学信息的媒体,是连按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与取得教学信息的工具。

  50. 媒体的分类 • 按媒体的物理性能分:光学投影类、电声类媒体、电视类媒体、计算机类媒体 • 按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分类:刺激媒体、反应媒体和控制媒体 • 按信息流动的相互性分类 :单向传播媒体、双向传播媒体 • 按媒体呈现的形态分类 :听觉媒体、印刷媒体、听觉——印刷媒体、静止图象投影媒体、听觉——静止图象投影媒体、活动视觉媒体、有声活动视觉媒体、实物媒体、人类和环境的资源、计算机媒体等。 • 按媒体所负载的信息特征分类:非言语系统媒体、言语系统媒体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