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253 Vues
關於水. 黃河之水天上來,地球之水何處來?. 如果從外太空看地球,而且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水」,因此地球又被稱為水行星。在太陽系所有的行星、衛星和小行星中,只有地球有大量液態的水。地球上大約有 14 億 5 千 8 百多萬立方公里的水,其中 95% 以上的水存在於覆蓋地表面積達 71% 的海洋中;另外有大約 2.97% 的水被封存在南北兩極和高山的冰雪中。其餘的水則分布在地下水、湖泊和河流、大氣層以及生物體內,這些水大約只佔全世界水量的 1% 多一點點而已。
E N D
黃河之水天上來,地球之水何處來? • 如果從外太空看地球,而且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水」,因此地球又被稱為水行星。在太陽系所有的行星、衛星和小行星中,只有地球有大量液態的水。地球上大約有14億5千8百多萬立方公里的水,其中95%以上的水存在於覆蓋地表面積達71%的海洋中;另外有大約2.97%的水被封存在南北兩極和高山的冰雪中。其餘的水則分布在地下水、湖泊和河流、大氣層以及生物體內,這些水大約只佔全世界水量的1%多一點點而已。 • 地球上雖然有這麼多水,但絕大部分都是人類無法飲用的海水。全世界的淡水總量只佔全世界水量的4%不到,這其中又有大約四分之三被封存在南北兩極和高山的冰雪中;雖然地下水的蘊藏量可達全世界水量的1%,但是深度超過800公尺以下的地下水,在使用上仍然非常困難。我們取用方便的湖水和河水只佔全世界水量的0.009%,再加上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使得我們可以使用的水資源越來越少。
水的形態 水 透明無色無臭的液體,遇熱成氣,遇冷結冰。 冰 水在冰點以下的低溫所凍結的固體。 汽 水氣,水遇熱而成的氣體。 雲 地面的水氣上升冷卻,就凝結成細微的水珠或冰晶,飄浮在天上,稱雲。 霧 靠近地面的水氣,冷卻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或冰晶,漂浮瀰漫在空氣中,稱霧。 露 靠近地面的水氣,冷卻凝結成小水珠,附著在物體上者,稱露。 霜 靠近地面的水氣,冷卻凝結成小冰晶,附著在物體上者,稱霜。 雨 雲中小水滴或小冰晶積重而下降,成液態的,稱雨。 雪 雲中小冰晶積重而下降,仍成固態的,稱雪。 雹 雲中小水滴或小冰晶層層結凍而成冰球,落下來者,稱雹。 霰 雨滴下落過程中遇冷空氣而凍成雪珠,稱霰。
生命的要素~水 • 陽光、空氣和水,一直被認為是生命生存的三大必要條件,但其實只有水,才真正是所有生物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質。因為有些生存在洞穴或深海中的生物,終其一生都沒見過陽光,但仍然活得好好的;有些如厭氧菌的細菌,並不需要氧氣;但是所有維持生命的重要化學過程,都必須有水才能完成。因此,水才是真正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質。 • 人類體重的65%是水,但隨性別和年齡會有些差異,例如新生嬰兒的體重有77%是水;水佔成年女性體重的52~58%;佔成年男性體重的60~65%。人如果有充足的飲水和睡眠,即使沒有食物,生命也能維持二到三個星期;但是如果失去身上15%的水分,則會立即死亡。每人每天應該補充2,000cc的水,才能維持我們身體的正常機能。
水循環 • 地球上的水藉由陽光的熱能所產生的蒸發作用,轉換成水氣傳送到大氣層中,大氣層中的水氣再經由凝結(雲、霧)與降水(雨、雪)的形式回到地表,最後經由河流或地下水的途徑匯入海洋,形成一個永續的循環,稱為水循環 (Hydrologic Cycle)。一個水分子由大海中蒸發進入大氣層中,再落回地面,流入海洋,完成一個循環大約需要九天(實際所需的時間要看水分子經過的路徑而定)。 • 全世界的海洋每年大約有434,000立方公里體積的水被蒸發進入大氣層中,而其中有398,000立方公里體積的水,又藉由降雨的方式直接回到大海中;也就是說每年大約只有36,000立方公里體積的水,被從海洋藉由大氣傳送到陸地上,最後再經由河流或地下水的方式回到大海中。水氣一旦上升到大氣層中,通常會很快地被上升氣流帶走。雖然大氣層中水分很少(通常不到地球上水量的十萬分之一),不過它們卻是影響氣候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大氣層中的水分子,可以吸收地球表面的輻射熱,並阻止熱能散回外太空,使地球可以維持適當的氣溫。
水的力量:水造就了天然景觀 冰是固態的水,它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溫度的影響,因此,冰川(冰河)通常只見於高緯度或高山地區。當水結成冰時,其物理性質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因此對地形產生的影響也就截然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冰川地形: • 冰斗 高山冰川的源頭通常都是一個半圓形的窪地,這種被冰川切割出來的地形,稱為冰斗。 • U型谷 冰川因為體積龐大而流動速度慢,冰的切割力強,因此冰川流過的地區,就會留下谷坡陡峭的U型谷。 • 角峰 如果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冰斗,向源頭發育且互相接近時,陡峭的後壁便會相交而形成尖銳的山峰,這種突出的山峰稱為角峰。
河流的作用 河流在地表的流動過程中,藉由自身的動能和所挾帶的砂石,不斷地改變著地表的外貌。河流的作用可分為三大類: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藉由這三大作用的交互進行,河流可塑造出許多不同的地形景觀。以下是常見的河流地形:沖積扇 • 河流從山區進入平地後,由於搬運力量急劇減弱,於是以谷口為頂點,向低處形成扇狀分布的堆積地形面,稱為沖積扇。 • 曲流曲流可分為谷曲流和自由曲流。在河川的上游,河水受到河谷地形的限制而不能自由地流動,隨著地形的變化所產生的曲流,稱為谷曲流。河川下游的泛濫平原,地形平緩,河道的擺動比較自由,所形成的曲流稱為自由曲流。基隆河下游未截彎取直前的的河道,就屬於自由曲流。 • 河階河流因為氣候或環境的變動,使河流在舊河道上急速向下侵蝕,未被切割的舊河道便在新河床上形成階狀地,稱為河階。
海水的作用 藉由永不止息的海流、潮汐和波浪,海水也會對海岸產生侵蝕、搬運和堆積的作用,在這些作用的交互進行下,塑造出許多富於變化的海岸地形。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海岸地形: • 海蝕洞 波浪沖蝕海岸的岩石,遇到脆弱的地方,常沿著脆弱地帶深入侵蝕,日積月累,就形成海蝕洞。 • 海蝕平台 海水日夜不停地沖刷海崖,使海崖逐漸崩潰後退,最後形成和海水面幾乎相同高度的平坦地形面,稱之為海蝕平台。 • 海蝕崖 海岸受到波浪侵蝕而形成的陡峭山崖,稱為海蝕崖。海蝕崖大多出現在上升海岸或岩石海岸,尤其是波蝕強烈的半島或岬角等陸地突出的地方。
水的分布與氣候的關係 • 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徵,是由許多的因素來決定的,各個氣候因素之間的交互影響非常複雜。因此,在進行氣候區的劃分時,不可能考慮或包括所有的氣候要素,只能根據人類的活動要求或是生產的目的,採用不同的區劃指標。對人類活動和生產建設影響較大的氣候因素,可概括分為熱力條件和水分條件二方面。因此一般的氣候區劃分,都採用熱和水的特徵作為區劃指標,最常用的熱量指標是溫度;而降水量則是最簡單的乾濕水分指標。用降水量為基礎,再配合蒸發量來作為氣候分類的方法,雖然無法適用所有的氣候特徵,但是卻可以提供一個快速的氣候分類概念,因此氣候學家 Thornthwaite 在1931年就用有效降雨量(即降水與蒸發的比值)的概念,依乾濕指數程度分為五種氣候區。
全世界的雨 • 全世界平均年雨量最多的地方 台灣基隆市附近的火燒寮是全世界平均年雨量最多的地方,其平均年雨量達6,572毫米。 • 全世界一年中雨量最高的記錄 世界上一年中雨量最多的一次,發生在印度阿薩密省的乞拉朋及地區。從1860年8月1日到1861年7月31日,一年裡的降雨量高達26,491毫米。 • 全世界降雨量最少的地方 位在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從1845年到1936年為止,有91年未曾下過雨。
台灣地區水資源的困境與因應之道 • 你也許不知道,台灣是世界排名第十八位的缺水國家(地區)。但是因為台灣地區地狹人稠、山坡陡峭、雨勢集中,再加上河川短促,所以大部分的雨水都迅速地流入海洋。因此,台灣地區每人每年平均可以分配到的水量,只有全世界平均雨量的七分之一而已,換算成每人每年可用水量大約只有一千公噸(1,000立方公尺),以目前世界可用水量的標準來說,台灣地區是屬於缺水國家(地區)。根據中央氣象局的雨量統計資料來看,每年的總降雨量或多或少都有些變化,但是長期的平均變化並不大。不過一般人總覺得可以用的水好像越來越少,這跟下列幾個因素有關: • 環境污染問題 台灣地區有21條主要河川、29條次要河川和79條普通河川,2001年在2,934公里的河川總長度中,未受污染的河段有1808.88公里,佔河川總長度的61.65%;輕度污染河段為287.62公里,佔河川總長度的9.08%;中度污染的河段有451.30公里,佔河川總長度的15.38%;嚴重污染的河段有386.20公里,佔河川總長度的13.16%。歷年來的統計資料顯示未受污染的河段愈來愈少,也就是說河川污染的問題愈來愈嚴重,結果導致許多河川的水質無法利用,相對地可用的水量也就愈來愈少了。 • 都市化效應及濫墾濫伐 在一個植物茂盛的自然地域所降下的雨水,經由植物的截流後,少部分以地表逕流的方式排出,而大部分被植物截流的雨水,則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水,在旱季時會再滲出維持河川的基本流量。但是都市面積隨著人口的增加而不斷地擴張,混凝土和柏油等不透水層的面積也不斷地增加;以及山坡地的濫墾、濫伐導致地表逕流增加,地下水補注減少,結果「遇雨便成澇,不雨則成旱」。都市化後的地區也阻斷了當地水循環的路徑,造成都市氣溫不斷上升的「熱島效應」。 • 降雨型態的改變 因為全球變遷的影響,使得原有的降雨型態產生變化。降雨型態的改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說明:一是時間上的改變,也就是說原來是分布在一整年的雨量,卻集中在很短的時間內下完,這樣的變化不但無法讓我們有效利用水資源,甚至會發生大洪水及乾旱;另一個是空間上的改變,也就是說原來應該下在水庫集水區的雨水,卻下在水庫下游或海上,使我我們無法有效的攔截利用。
台灣地區水資源的困境與因應之道 • 因應對策很簡單而且很清楚。自然界的氣候變遷,是全球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我們只能順應氣候的改變,而加以調整水資源的經營和管理方式;但人為的不當破壞,則須藉由嚴格的規範和徹底的執行,才能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來匡正改善。 因此我們必須: • 加強水資源的管理:有效的調配和管理不但可以減少水資源的浪費,也能提升水資源的使用效率。 • 增加造林面積:森林不但可以涵養水土、調節水資源、減少土石流,更可以吸收二氣化碳、減輕溫室效應、調節氣候,是具有多重功能的有效措施。
省水36計 • 妙計 1新蓋房屋一定要採用省水型馬桶,並且將現有的一般型桶加裝二段式沖水配件。 • 妙計 2將馬桶水箱底小浮餅拆下,即成無段式控制出水。 • 妙計 3將小便池自動沖水器沖水時間調短。 • 妙計 4安裝低流量蓮蓬頭、水龍頭曝氣器,或加裝緩流水龍頭氣化器。 • 妙計 5將全轉式水龍頭換成1/4轉水龍頭,縮短水龍頭開關的時間,以減少水的流失量。 • 妙計 6隨手關緊水龍頭,不讓水未經使用就流掉,水龍頭加裝有彈簧的止水閥或可自動關閉水龍頭的自動感應器。 • 妙計 7洗澡改盆浴為淋浴,淋浴時間以不超過5分鐘為宜。 • 妙計 8多人洗澡時,一個接一個連接不要間斷,可節省等待熱水流出的冷水流失量 • 妙計 9洗車使用有栓塞管嘴的水管,或用水桶及海棉抹布擦洗,每月洗車一次,減少用水量。 • 妙計 10勿對著水龍頭直接沖洗碗、洗菜、洗衣,應放適量的水在盆槽內洗濯,以減少流失量。 • 妙計 11用洗米水、煮麵水洗碗筷,可節省生活用水及減少洗潔精的污染。 • 妙計 12用洗菜水、洗衣水、洗碗水及洗澡水等清洗水來澆花、洗車及擦地板。 • 妙計 13將除濕機收集的水及純水機、蒸餾水機等淨水設備的廢水回收再利用。 • 妙計 14利用屋頂裝置雨水貯留設備,收集雨水作為一般澆花、洗車及沖馬桶等替代水源。 • 妙計 15植物澆水時間應選擇在早晚陽光微弱、蒸散量少的時候。 • 妙計 16庭園綠化應選擇耐旱的植物,按植物需水性分區栽種,以便分區調整澆水用水量。 • 妙計 17灑水系統噴灑範圍不要超出庭園以外,庭園邊緣採用「部分圓型灑水器」往內噴灑。 • 妙計 18配合天候澆水,在雨天時關閉自動灑水器,不在強風時澆水。
省水36計 • 妙計 19對花草施予適量足夠存活的水即可,花園使用微灌方式最有效,方法是以滴嘴滴罐向個別植物施水,或以低流量噴霧器對整個花園施水。 • 妙計 20修剪草皮應留下10至15公分高的草株,以減少地面水分蒸發。 • 妙計 21庭園土壤改良,添加濕潤介質或保水聚合物,如蛭石、蛇木屑、稻殼、木屑、泥炭土等,以提高土壤的透水與蓄水能力。 • 妙計 22庭園以草殘株、樹皮、木屑、礫石等覆蓋,以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和土壤沖蝕。 • 妙計 23冬天時,只在連續高溫及乾旱時才澆水;在春秋之時,大部分的植物只需夏天時水量的一半即可。 • 妙計 24控制適量的洗滌物,避免洗衣機或洗碗機中洗滌物過多或過少。 • 妙計 25配合衣料種類適當調整洗滌時間:毛、化學纖維物約5分鐘;棉、麻類約10分鐘;較髒污衣物約12分鐘。 • 妙計 26選擇有自動調節水量功能的洗衣機,洗衣清洗前先脫水一次,可節省用水及清洗時間。 • 妙計 27機關學校、工廠等可規劃中水道系統,將生活污水處理至符合一定水質標準,作為花園澆水、操場灑水、廁所沖洗、消防用水等用途。 • 妙計 28游泳池溢水過濾回收後再利用,或作為運動場灑水用。 • 妙計 29定期檢查馬桶、水塔、水池、水龍頭或其它水管接頭,以及牆壁或地下管路有無漏水情形。 • 妙計 30將所有水龍頭關緊並確定這段時間無人用水,檢查水錶是否仍在動,以確定屋內或地下水管有無漏水;水龍頭關緊後仍在滴水,要速換橡皮墊。 • 妙計 31在馬桶水箱中滴入幾滴色素,等20分鐘後檢查馬桶中有無有顏色的水流入,以確定馬桶是否漏水。 • 妙計 32發現道路埋設的水管有漏水現象,立即用電話通知當地自來水服務(營運)所搶修。 • 妙計 33不要用水沖食物退冰,改用微波爐解凍,或及早將食物由冰箱冷凍庫中取出,放置於冷藏室內退冰。 • 妙計 34清理地毯由濕式或蒸氣式改成乾燥粉末式。 • 妙計 35將面紙投入垃圾桶而不要丟入馬桶中。 • 妙計 36以正確步驟洗手:開小水沾濕手→關閉水龍頭→塗抹肥皂→雙水搓揉→開小水沖洗→關閉水龍頭。
臺灣水資源環境空間永續利用 • 地球之所以被稱之為「藍色星球」,其關鍵就在於水。水為維持地球生態體系運作最重要之環境因子,人類文明的發展亦與水有著極高的互動存在。雖然地表有超過70%面積被水所覆蓋,但能為人類所直接使用之淡水僅佔全球水量的0.8%,故淡水是極為有限卻又不可或缺的環境資源。在人類大量開發與消耗下,水資源之需求日益擴增,而水資源的供給因為自然水文運作系統受到人為不當的干擾,日益減少,目前全球每人每年水的平均供給量比二十五年前少了三分之一。未來人口的增加以及經濟活動的擴張,將使許多國家陷入缺水的困境。因此如果說二十世紀是石油戰爭的世紀,那麼二十一世紀很可能成為水資源戰爭的年代。 • 為追求世界各種主要資源之永續利用,歐洲之友特別提出「環境空間」概念,並以此推估每人所能使用的環境資源量,水資源一方面因為受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甚鉅,另一方面因其運送成本甚高,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國際間輸送,所以水資源的環境空間具有相當高的區域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為如此水資源在環境空間的觀念中被定義為地方性資源,其永續使用量必須就各地區的自然水文系統與需求分別推估,因此水資源的永續使用量不但在國與國之間會不同,甚至同一個國家不同區域間亦會不同。 • 台灣多山,大多數的山山勢陡峭,河川大都急流入海,所以雖然位於亞洲季風區,年平均降雨量2015公釐,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但能利用之水資源卻相當少。加上台灣人口眾多,平均每人每年獲得的年降雨量只有4290立方公尺,不到全球平均值的四分之一。天然環境的限制與眾多的人口使得水成為台灣極稀少資源。 • 為求臺灣水資源環境空間之永續利用,在環境限制面上,政府應依據環境中水資源之總量,於各需求面中合理且有效的彈性調配及分派水資源,並提高用水效率,全面汰除高耗水產業。在水資源的開發方面,摒除具高度破壞生態環境與影響水文循環的開發方式,並積極研發多元化的水資源替代開發方式,加強河川逕流開發使用效率,減緩地下水源之超量抽取。
The End 感謝各位的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