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十八世紀

十八世紀. 哪些重要變革發生於這個世紀?. 哪兩項革命是西方現代化歷程的「雙元革命」?. 新左派史家 霍布斯邦 的解釋,他認為「雙元革命」出現在 1789 ~ 1848 年間,而且「從英國(工業革命)、法國(法國大革命)這兩個孿生的火山口向外噴發, 中產階級 取得最後的勝利。英國破壞了傳統經濟和社會結構;法國則引發每個新生國家的意識型態。兩種革命互為補充,而不是相互競爭。」. 請問這兩項運動的目標為何?. 美國獨立. 背景: 17 世紀,英國移民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一)「 五月花盟約 」與感恩節 (二)發展農業與「黑三角貿易」 (三) 1636 年建立 哈佛 學院.

jethro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十八世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十八世紀 • 哪些重要變革發生於這個世紀?

  2. 哪兩項革命是西方現代化歷程的「雙元革命」?哪兩項革命是西方現代化歷程的「雙元革命」? 新左派史家霍布斯邦的解釋,他認為「雙元革命」出現在1789~1848年間,而且「從英國(工業革命)、法國(法國大革命)這兩個孿生的火山口向外噴發,中產階級取得最後的勝利。英國破壞了傳統經濟和社會結構;法國則引發每個新生國家的意識型態。兩種革命互為補充,而不是相互競爭。」 請問這兩項運動的目標為何?

  3. 美國獨立 • 背景:17世紀,英國移民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 (一)「五月花盟約」與感恩節 • (二)發展農業與「黑三角貿易」 • (三)1636年建立哈佛學院

  4. 美國獨立的遠因 • 政治: • (一)沿襲英國政治法律體制 • (二)英國內部動亂,且未特別關心此地 • 經濟:以滿足殖民母國為主 • 思想:受啟蒙思想影響

  5. 美國獨立的遠因 • 心理: • (一)移民具平等、獨立精神 • (二)曾受英國政府迫害,對英國政府具有疏離感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6. 美國獨立戰爭的近因 • 七年戰爭後(1756~1763年),加拿大成為英國殖民地(《巴黎和約》)→不需英國保護P4 • 英國對殖民地推徵新稅 • (一)目的:國庫因戰爭空虛 • (二)新稅:印花稅、進口稅等 • (三)人民想法:「沒有代表就不繳稅」 • 法國支持

  7. 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波士頓茶葉黨事件 • 時間:1773年 • 經過:市民將茶葉倒入港中→英國懲罰縮減自治權→人民要求「復權」→英國出兵平亂 • 結果:成為獨立戰爭的開端(1775年的萊星頓之役) 尚未要求獨立 http://www.kuan.cc/plog/index.php?op=Default&postCategoryId=3&blogId=1

  8. 英王喬治三世檢閱軍隊 喬治三世(1760~1820年在位)檢閱派往北美十三殖民地鎮壓的軍隊。 三民第四冊

  9. 美國獨立戰爭:大陸會議 • 第一次(費城,1774年),要求「復權」 • 第二次(費城,1775年) • (一)推舉華盛頓為民兵總司令 • (二)傑弗遜起草《獨立宣言》,闡揚「天賦人權」 • (三)結果:通過獨立宣言(1776年),正式宣告獨立 潘恩,《常識》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0. 美國獨立紀念館 1776年,在此簽署〈獨立宣言〉。(三民)

  11. 美國獨立戰爭經過 • 早期:殖民地民兵具優勢 • 中期:陷入困境 • 轉捩點:1777年 • 結果: • (一)美國得到歐洲國家的外交、軍事援助 • (二)1781年英國投降 • (三)1783年,簽約(美英《巴黎和約》)承認美國獨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2. 美國獨立宣言 • 起草人:傑佛遜 • 意義:17、18世紀民主思想的結晶 • 主張: 資料閱讀 • (一)自然權利 • (二)社會契約 • (三)革命權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3. 美國的民主憲政改革:邦聯政府 • 邦聯政府(1781年~1789年) • (一)由來:1777年的大陸會議中提出「美利堅合眾國」的國號與《邦聯條例》→1781年成立邦聯政府 • (二)特色:地方分權(獨立自主) • (三)結果: • 難有作為 • 出現政治改造的呼聲

  14. 美國的民主憲政改革 • 兩黨競逐

  15. 美國的民主憲政改革:聯邦政府 • 法源:1787年的制憲大會 • 理念: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 • 意義:第一個成功實施大型民主共和體制的國家 • 第一任總統:華盛頓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6. 美國的發展 • 憲法修正:提升人權 • 兩黨政治 • 領土擴大(西進運動) • 門羅宣言:1823年(第二次獨立宣言) • 民主政治(政黨競爭):白成男普選(1830年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傑克遜

  17. 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時代 督政府 執政府 法國大革命 國民會議 立法會議 國民公會 1789~1791年 1791~1792年 1792~1795年 1795~1799年 1799~1804年 拿破崙帝國 1804~1814年

  18.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 新思想與舊體制的衝突 • (一)舊體制: • 君主專制: • 中古封建制度下的特權 • 政府體制紊亂 • 社會結構與賦稅制度不公:第三階級的平民負擔過重

  19.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 (二)新思想: • 啟蒙思潮中的政治改革思潮 • 工商經濟發展的需求 • 中產階級對政治革新的要求 • ※自由主義 • 1、政治主張:民主制度 • 2、經濟主張:放任制度 • 3、重視:教育 • 4、特點:反對集體化與一致化

  20.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 自由改革主張的宣揚 • (一)知識分子批評時政 • (二)大眾文化散播新思想 • 美國獨立戰爭的鼓舞 圖片來源:龍騰第四冊

  21. 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財政問題 • 參戰導致財務危機: • (一)路易十四時期的各種戰爭 • (二)國際戰爭的失敗 • (三)美國獨立戰爭 • 賦稅制度的不公與不合理:患不均 召開三級會議(1789年)

  22. 法國大革命 • 第一期:1789~1791年(國民會議) • 第二期:1792~1795年(恐怖統治) • 第三期:1795~1799年(拿破崙) • 第四期:1799~1815年(拿破崙) 路易十六,龍騰第四冊

  23. 第一期:1789~1791國民會議 • 革命前奏:召開三級會議(1879.5,凡爾賽宮)圖1-11 • (一)召開目的:解決國家財政危機 • (二)發展:中產階級提出改革要求,獲得部分開明貴族、巴黎市民、工人支持→缺乏共識→被隔離,代表轉往網球場發表宣言 • (三)結果:改為國民會議(1789.6)

  24. 〈網球場宣誓〉 1789年6月第三階級的代表們,抗議王室的壓迫,因此在凡爾賽宮的網球場集會,誓言若無新憲法勢不解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5. 第一期:1789~1791國民會議 • 革命序曲:國民會議 • (一)情況: • 國王被迫承認 • 疑慮衝突不斷 • (二)變調:殺害市長,攻陷巴士底監獄(1789.7.14) • (三)結果: • 巴黎市民組織「國民軍」 • 各地農民起事:貴族「大恐慌」 象徵專制沒落,自由民主興起

  26. 第一期:1789~1791國民會議 • (四)意義: • 大眾躍上政治舞台 • 人民積怨已久 • (五)主導者與獲利者:中產階級 • (六)成就 • 廢除封建制度 • 頒佈〈人權宣言〉 • 改革宗教事務 • 重整地方政制 • 頒佈憲法(1791年)→君主立憲制的國家

  27. 第一期:1789~1791國民會議 • (七)隱憂 • 保守勢力尚未徹底崩潰 • 貴族、教士出國流亡(仍具影響力) • 路易十六調集軍隊至凡爾賽宮→被迫遷回巴黎(1789.10)→逃亡失敗(1791.6)→軟禁 • 普奧要求恢復路易十六的自由→人民反感 • 中下階層欲罷不能 • 制憲過程的派系分裂雅各賓黨人

  28. 第二期:1792~1795立法會議 • 第二章節Ⅰ:立法會議(1791.10君主立憲) • (一)設立法源:憲法 • (二)派別:右派、左派、溫和中立 • (三)討論主題:外交政策(宣戰) • (四)主要事件: • 馬賽進行曲(國歌)→戰績不佳 • 停止路易十六的王權,重訂憲法 • 丹敦獨裁→九月屠殺(阻止敵人必須使保王黨恐怖)

  29. 第二期:1792~1795國民公會 • 第二章節Ⅱ:國民公會(1792.9,共和) • (一)地位:建立第一共和 • (二)主導者:雅各賓黨(激進派) • (三)主要事蹟: • 處死路易十六(1793.1)→內憂外患

  30. 第二期:1792~1795國民公會 • 恐怖統治(1793):公安委員會(嫌疑律)→擴及一般民眾 • 瑪麗皇后 • 羅蘭夫人 • 政治鬥爭(1794):丹敦→羅伯斯比(熱月政變) • 重要政績: • 徵兵法:阻止入侵,對外擴張 • 民主化與平等化的改革:公尺、西裝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31. 第二期:1792~1795國民公會 • (四)熱月政變後 • 溫和派掌權 • 1795.10民眾暴動→拿破崙平亂,有助國民公會解散

  32. 第三期:1795~1799督政府 • 第三章節:督政府時期(1795.10) • (一)掌權者:中產階級 • (二)原則:保守穩健 • (三)面臨困境:對外戰爭→通貨膨脹 • (四)需求:保障特權兼具撫慰人心→拿破崙興起

  33.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拿破崙(1769~1821) • 軍功崛起,支持革命 • 對外出征獲得勝利:薩丁尼亞、奧國 • 遠征埃及(1798):失敗(納爾遜將軍) • 霧月政變(1799.11):起草新憲法,建立臨時執政政府

  34. 第四期:1799~1804執政府 • 第四章節:執政府 • (一)掌權者:第一執政拿破崙 • (二)主要成就:中產階級為主 • 政權集中 • 協調政教關係 • 推動經濟建設(法蘭西銀行) • 編修《拿破崙法典》(1804) • 對外擴張,滿足民眾自尊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35. 第一帝國(1804~1814) • 掌權者: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公民投票)→民主共和精神名存實亡 • 內政 • (一)整頓財政 • (二)教育改革:帝國大學(1808)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36. 第一帝國(1804~1814) • 對外關係:軍事擴張,稱霸歐洲 • (一)取消神聖羅馬帝國(1806年):西發里亞王國、萊茵邦聯 • (二)義大利(北部合併為義大利王國)、西班牙、荷蘭、波蘭(華沙大公國)等成為附庸國 • (三)與普奧結盟:(1810)與奧國公主結婚 • (四)無法擊敗英國(1803~)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37. 第一帝國(1804~1814) • 失敗之因 • (一)英國封鎖:大陸組織政策(1806)失敗,經濟蕭條→南非 • (二)半島戰爭(1807~1814年) • (三)征俄失敗(1812年) 法國軍隊在俄國受挫的諷刺漫畫(南一)

  38. 拿破崙帝國勢力範圍與戰爭(1798~1812) 資料來源:龍騰第四冊教學光碟

  39. 第一帝國(1804~1814) • 第一次失敗:萊比錫(1813)之役 • (一)英俄普奧發動「解放戰爭」,拿破崙被囚禁於「厄爾巴島」 • (二)波旁王朝路易十八復辟→百日政權(1815) • 第二次失敗: • (一)滑鐵盧之役(1805年):敗於威靈頓將軍 • (二)被囚禁於聖赫勒那島→《拿破崙自傳》

  40. 拿破崙的影響與貢獻 • 影響:拿破崙傳奇 • 貢獻:推行法國大革命的新政,影響歐洲大陸的政治改造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41. 法國大革命的遺業 • 建立新社會:掃除封建制度的殘餘 • 掀起民族主義的浪潮 • 革命理念成為典範:1830~1848年歐洲相繼爆發革命風潮 • 普遍徵兵制的出現 • 自由思想和國家主義從此逐漸擴散開來

  42. 五月花號盟約 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為了提高我們國王和國家的榮耀,我們飄洋過海,在維吉尼亞北部開發第一個殖民地。我們這些簽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莊嚴立誓簽約,自願結為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地能得到更好的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不時依此而制定頒佈,被認為是對這殖民地全體人民都最合適、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

  43. 傑佛遜總統 跟拿破崙購買 高中歷史綜合圖集,龍騰出版社

  44. 1793年路易十六的皇后瑪莉遭極端愛國分子送上斷頭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45. 羅伯斯比 1794年遭國民公會解除公民權,被送上斷頭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