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从中英历史看文明转型

从中英历史看文明转型. 路桥中学 卢小燕. 作为工业文明,它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产生途径,由此发展道路也有很大区别。一般认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有两种类型, 内发型和传导型 。 西欧 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是由内部因素逐渐积累自发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称为 内发型现代化 。 北美 也属于这一类型。 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是在内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受到欧美为代表的工业文明的冲击,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改革向西方学习,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称为 传导型现代化 。 中国 属于这一类型 。.

juan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从中英历史看文明转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从中英历史看文明转型 • 路桥中学 卢小燕

  2. 作为工业文明,它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产生途径,由此发展道路也有很大区别。一般认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有两种类型,内发型和传导型。作为工业文明,它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产生途径,由此发展道路也有很大区别。一般认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有两种类型,内发型和传导型。 • 西欧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是由内部因素逐渐积累自发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称为内发型现代化。北美也属于这一类型。 • 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是在内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受到欧美为代表的工业文明的冲击,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改革向西方学习,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称为传导型现代化。中国属于这一类型 。

  3. 15-19世纪的中外比较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这一时期,中、西社会都处在一个转型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并逐渐由封建社会迈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则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因此从文明史的角度研究15-19世纪的中英历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西差距逐渐拉大的原因及从中得到启示。

  4. 材料一 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雍正十年(1732)设置军机处,君权得到极大加强,专制主义极权政治进入新阶段。 材料二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 ——(清)《东华录》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不同? 中国:清朝皇帝独断专权,建立军机处,皇权空前加强,政治体制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 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利受到法律制约,统而不治,形成了议会制、责任内阁制和政党制度,与中国的发展方向完全不同。

  5. 材料三 中国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新成: 在莎翁的历史剧当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丽莎白女王当然知道这一点,她并没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尽管在哈姆雷特这样的剧中,就有“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样的台词。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伊丽莎白女王就坐在舞台对面的包厢里看戏。 女王的宽容,成就了莎士比亚的艺术高度。 ——《大国崛起》 请思考: ⑴材料反映了英国在当时产生了什么思想运动?有何作用? 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英国。思想解放。 ⑵此后到19世纪中期英国历史上精神文明有哪些发展? 后者对前者有何发展? • 15---16世纪: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思想 • 17---18世纪:启蒙运动 • 19世纪:工业革命后 (1)自由主义思潮 (2)民族主义思潮 (3)社会主义思潮

  6. ⑶如果请你当命题者者来组织材料,你认为在15—19世纪中期中国文化领域选择哪些材料可以和英国这段材料形成对比?⑶如果请你当命题者者来组织材料,你认为在15—19世纪中期中国文化领域选择哪些材料可以和英国这段材料形成对比? 八股取士 文字狱 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 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总结性的官方编撰的图书成就突出大型 集大成的文化科技著作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传教士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7. ⑶如果请你当命题者来组织材料,你认为在15—19世纪中期中国文化领域选择哪些材料可以和英国这段材料形成对比?⑶如果请你当命题者来组织材料,你认为在15—19世纪中期中国文化领域选择哪些材料可以和英国这段材料形成对比? 八股取士 文字狱 儒学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 占主导地位 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总结性的官方编撰的图书成就突出大型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传教士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微弱 传教被雍正帝下令禁止

  8.   重大的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思想解放为前提.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变革的启蒙思想.英国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向,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留存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重大的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思想解放为前提.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变革的启蒙思想.英国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向,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留存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思考:17-18世纪中西两种启蒙思想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简要分析其主要的原因.

  9. 封建制度的腐朽已暴露无遗,文艺复兴又对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进行猛烈批判封建制度的腐朽已暴露无遗,文艺复兴又对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进行猛烈批判 因满清贵族入关,调整政策,出现了末世中的盛世局面,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又大大加强 彻底批判,并且对未来资本主义社会规划了完整的蓝图 仅限于对专制王权的批判

  10. 材料四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 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着强有力的王者出现;在亚洲,日本还在被封建幕府制度束缚;而中国,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 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 请回答: 英国抢占了政治文明先机,一度傲视全球,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1.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也逐渐占据了商业垄断地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也逐渐占据了商业垄断地位。 • 通过圈地运动和拍卖王室土地等方法逐步实现了农业的资本主义化。 • 16世纪末,英国最终打败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 • 18世纪中期英国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 • 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到1840年基本完成,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从而占据了世界的垄断地位,成为“世界工厂”,进而还成为世界的商业霸主和金融中心,占领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成为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英帝国盛极一时。

  12. 康乾时期,是清朝268年历史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这最后的盛世已处于世界大势发生了空前剧变的大背景下,因此,具有比以往盛世更丰富的历史内涵。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 (1)材料一揭示,1750—1830年,英国的经济发展呈何种变化趋势?与同一时期的中国经济相比较,英国的经济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经济? 发展迅速。资本主义经济。 摘自郭成康著《康乾盛世的成就下》

  13. 康乾时期,是清朝268年历史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这最后的盛世已处于世界大势发生了空前剧变的大背景下,因此,具有比以往盛世更丰富的历史内涵。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 (2)材料一揭示,1750—1800年,与欧洲相比,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试结合康雍乾时期的有关重大经济举措,简要说明上述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处于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 (2)1669年帝康熙实行“更名田”; 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 雍正推行摊丁入亩. 摘自郭成康著《康乾盛世的成就下》

  14. 17-19世纪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示出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这种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来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这里所说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不包括: A、出现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如机工 B、出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如机户 C、手工作坊开始出现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关系形成

  15. 讨论 根据材料和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明末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16世纪上半叶至18世纪下半叶,中西方的生产的差距并不如后来大,国力强弱也不悬殊。为什么正处于工业文明的发轫时期,而中国仍然在农耕文明中徘徊?

  16. 材料2 雍正帝:“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也。 —摘自《清世宗实录》卷57 材料3 (1793年)乾隆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摘自《粤海关志》卷23 材料4 (1793年,英国马夏尔尼使团来华,受到乾隆帝接见)事后,马夏尔尼感慨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 —摘自《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17. 封建制度的腐朽已暴露无遗,文艺复兴又对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进行猛烈批判封建制度的腐朽已暴露无遗,文艺复兴又对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进行猛烈批判 因满清贵族入关,调整政策,出现了末世中的盛世局面,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又大大加强 彻底批判,并且对未来资本主义社会规划了完整的蓝图 仅限于对专制王权的批判 资本主义萌芽受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影响 重商主义及殖民扩张已使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18. 文明冲突 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千古横被全球 旧制旧律旧知旧物陷入低谷错失良机 如何 评价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如何看待两种文明的优劣?

  19.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来实现工业文明 近代中国能否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进入工业文明? 农耕文明阻碍了文明转型,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来进入工业文明的历程. 完成了工业文明的转型, 并以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工业文明的成果

  20.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从产生的途径来看有两种类型:内发型和传导型 从社会制度来看: 在进入20世纪以前,工业文明表现为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 俄国十月革命创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土耳其经过凯末尔革命和改革创立了落后民族的现代化模式;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期摸索失败之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并取得了成功 。

  21. 如何看待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如何看待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优劣?

  22.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 一段“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 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家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23.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但不久,两种进入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夜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A、明清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B、人口压力过大 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果的更新变革

  24.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退 D、经济停滞倒退

  25.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续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 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诅咒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的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变化仅局限在传统秩序的范围里,才可以接受的。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全球通史》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极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不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火胃《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1)结合材料分析封建国家历来“积极培植自耕农”和“自耕农这一阶层”却“经常分化”的原因。 重视的原因:封建国家可以征收赋税,摊派徭役。 分化原因:封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以及自然灾害,是导致自耕农分化的主要因素。

  27.   (2)“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小农经济都“尤为关注”,这一论断在明清(1840年前)时期的表现如何,有何成就?而封建政权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耕农“经常分化”的现象? (3)“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试从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全程对该政策作简要评价。 在14世纪叶叶的元末农民战争和国内兼并战争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清朝的奖励垦荒、永不加赋政策、“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政策调整,明清经济沿着中国封建经济的“轨迹”惯性发展,并一度出现了明万历年间和清乾隆年间的盛世奢华景象。 因为封建国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 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稳定小农”的政策,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当封建社会转入衰落阶段,这种政策严重妨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