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1

着眼学生的学 高三历史教师的教学 功力和技能

着眼学生的学 高三历史教师的教学 功力和技能. 李明赞. 一、教师教学的知识准备. 1.史实知识 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 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 教材的知识层次; 通史的知识层次; 专史的知识层次. 2.史法知识. 逻辑角度分类: (1)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法; (2)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法。 历史认识论角度分类: (1)历史分析法,即将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分析它的发展变化; (2)阶级分析法,是对阶级社会中的人和事进行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 (3)比较分析法,是确定历史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方法,要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ju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着眼学生的学 高三历史教师的教学 功力和技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着眼学生的学高三历史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技能 李明赞

  2. 一、教师教学的知识准备 1.史实知识 • 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 • 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 • 教材的知识层次; • 通史的知识层次; • 专史的知识层次

  3. 2.史法知识 逻辑角度分类: • (1)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法; • (2)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法。 历史认识论角度分类: • (1)历史分析法,即将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分析它的发展变化; • (2)阶级分析法,是对阶级社会中的人和事进行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 • (3)比较分析法,是确定历史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方法,要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4. 3.史观知识 • 历史基本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分析历史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本质的观点和方法主要有: • 个性和共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 • 继承和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等。

  5. 评价历史事物,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 • 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党等理论、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理论。

  6. 历史学科理论: • 多样性与统一性、辩证发展历史观、民族和民族关系、近代化和现代化、国际关系等。

  7. ◆史实、史法、史观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指导 • 史实,即掌握教材基础知识 • 史法,即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方法

  8. 【例1】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三项条件四个因素【例1】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三项条件四个因素 • 【例1】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三项条件四个因素 • 条件: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③政局的稳定。 • 因素:①科技因素;②市场因素;③资本因素;④自由劳动力因素。 • 【应用】明治维新为什么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从经济角度探寻对日本以后政治走向的影响。

  9. 史观,即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观点和基本理论史观,即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观点和基本理论 • 【例1】偶然性与必然性:西安事变 • 【例2】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八一宣言》) • 【例3】分析19世纪中期欧美日各国通过革命、改革走上或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10. 二、高考文综历史科试题的特点和命题原则 1.试题特点 • 1)试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 • 2)内容考查: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 • 3)形式考查: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问题。 • 4)能力考查: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 5)渗透情感:人文主义精神、素养。

  11. 2.命题原则 • 生产力原则 • 实践原则 • 宏观与微观结合 • 从人类文明演进角度看历史

  12. 三、教学复习的阶段安排 • 1.第一轮复习 • 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 • 2.第二轮复习 • 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 • 3.第三轮复习 • 主要目的是应用能力提高

  13. 变教材陈述性知识为问题性知识: • (1)从教材叙述中抽取关键性表述,转化成问题 • 【例题1】“ 五四运动的伟大公斤在于‘ 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 (2)将教材一章节的内容转换成问题 • 【例题】为迎接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做了哪些准备?

  14. (3)跨章节知识线索归纳;大跨度高概括试题演练。(3)跨章节知识线索归纳;大跨度高概括试题演练。 • 【例题】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 • 场是怎样形成的? • 为什么当时英国占据了世界市场的支配地位? • 一战后和本世纪70年代以后,这种局面又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15. 四、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把握热点问题 1.什么是热点问题 • 当前(当代)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 • 时政热点 • 人文热点 • 理论热点

  16. 2.确定热点问题的依据 • 重大时政新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 重大的社会问题、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 • 社会科学中的热门话题、重点理论知识、三学科交叉汇集的问题等等。 • 如每年评出的十大国际国内新闻、人代会和党代会等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会议就是确定时政热点的重要依据。

  17. 3.当年时政热点问题 • 中央“ 一号”文件“农民减负问题”; • 科学发展观问题; • “神州五号”飞天高科技问题等。

  18. 4.近几年“常热”的热点问题 • 【例】《干部和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著) • 1.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 (1)深刻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 (2)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而作出的争取抉择 • (3)以实践作为自己动力之源 •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19. 3.发展是硬道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1)“ 发展是硬道理”,揭示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程 • (2)通过发展解决重大国内国际问题: • (3)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 11.社会主义民主——纷纭众说“ 德先生” • (1)什么是民主 • (2)中国民主来之不易 • (3)积极稳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20. 五、文综形势下衍生的知识体系 1.形成新知识点(以历史学科为例) • 1)中国古代民族和边疆问题 • 2)中国古代国土开发问题 • 3)中国古代人口和人口迁移问题 • 4)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 5)民主与法制建设问题 • 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问题 • 9)世界由分散到整体发展问题 • 10)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问题 • 11)中美、中日关系问题 • 12)当代世界和平、发展问题及历史 教训 • 13)当代世界民族、宗教及其渊源问 题

  21. 2.重构新知识体系 例:中国古代经济区变化和环境问题 • 1.先秦及秦汉时期 • 1)西北地区的重要地位和开发状、况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水利设施 • 2)农耕区域的扩大及其利弊 • 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22. 2.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 • (1)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江南开发孙吴政权的开发;东晋南朝的开发北方地区的状况;大运河的开凿 • (2)宋元时期经济区变迁的完成江南地区的继续开发和经济中心的南移,西北地区衰落开始

  23. 1.教材章节知识系统 • 1.教材章节知识系统 • (1)教材知识分类 • 导言 • 课文大、小字 • 表格、地图和文献资料 • 注释

  24. (2)指导学生读书 • 掌握教材微观知识: • ①逐自然段写出小标题 • ②找出段落层次要点 • ③弄清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 ④找出必须记住的史实要素 • ⑤尝试总结基本观点 • ⑥尝试评价教材内容(观点)

  25. 掌握教材宏观知识: • ①熟记教材章、节、目标题 • ②概括每一目下知识点

  26. 早期抵抗派 洋务派 顽固派 观念之争 (是否学) 『向西方学习』的探索 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内容之争 (学什么) (资)维新派 (资)革命派 中国共产党 政体之争 (学哪种) 英国、日本 美国、法国 苏俄 模式之争 (向谁学) (3)深挖知识点内涵

  27. “大陆政策” 日军侵入朝鲜 背景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朝鲜 半岛 甲午战争 1894 1895 黄海 黄海海战 经过 辽东 半岛 大连旅顺战役 山东 半岛 威海战役 结果 影响 《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大大加深 (4)形成知识的点、线、面结构

  28. 2.教材专题知识系统 • 【例1】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 • 1)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2)晚清及民国政治 • 3)近代现代中国的经济 • 4)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 5)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6)近代现代国共两党关系 • 7)近代现代中国的文化

  29. 【例2】划阶段分专题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19世纪40-60年代) • 1)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 2)中国社会的初步变化 • ①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 • ②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性质的变化 • ③中国社会新因素的产生 • 3)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30. 3.教材知识的“ 立体化”: • 理论支撑 • 【例1】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31. 七、历史教材的运用 • 1.教材宏观知识框架的搭建 • 归纳:五代辽宋夏金元单元知识线索 • 政治;对外关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 • 概括:五代辽宋夏金元历史阶段特征 •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32. 阶段特征的概括 • 1)寻找某一类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性内容。 • 2)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矛盾概括。 • 3)不同于其它历史事件、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 4)特定历史阶段突出的历史现象

  33. 2.课后习题的运用 • 【例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 【例2】为什么说中共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34. 3.教材资料的运用 • 【例题1】顾炎武说:“ 易性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试简要评述顾炎武的这一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影响。

  35. 4.教材内容的挖掘 • (1)深入分析: “ 俄国已具有备帝国主义的各种基本特征” • (2)拓展分析: “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36. 5.谨防教材可能造成的误解、误导 • 维新派的历史作用 • 大资产阶级是否参加了五卅运动 • 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 • 《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的权力 • 孟德斯鸠主张共和还是主张君主立宪制

  37. 八、掌握历史概念 1.历史概念的属性 • 形: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表现形态 • 质:历史的本质、概念、规律 • 值:历史的借鉴价值和教育价值

  38. 2.历史概念的内部结构 • (1)人物: • (2)事件、事态: • (3)群体和组织、机构: • (4)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 • (5)文化成果(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39. 3.历史概念的运用 • 【例1】对“ 闭关政策”的理解 • 【例2】完整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 华北事变” • 内涵: • ①日本一系列新的侵略活动: • ②国民政府一系列妥协活动:

  40. “ 华北事变” 外延: • 原因:日本侵略者要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侵略 • 目的: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 • 联系:与德国扩军备战、与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相呼应;利用蒋介石围追堵截长征红军的有利时机 • 性质:日本新的侵略活动 • 影响: •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 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向合作抗日方向转变; • 损害了英美在华政治经济利益,扶植国民党亲英美派抵制日本

  41. 经济:垄断组织→控制经济命脉 政治:控制国家政权 对内 经济:资本输出,分割世界市场 政治:瓜分殖民地,争夺霸权 对外 九、分析历史问题 1.概括的方法 • (1)提炼式概括 • 【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本质

  42. 史 实 分 析 概 括 政局-结束五代十国分裂 统一,中原王朝统治区域小 中央-解除朝中大将兵权、编练禁 军 加强中央集权 解除节度使兵权 文臣做知州 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地方 民族政权并立 民族矛盾尖锐 民族战争频繁 民族经济文化交 流 边疆地区开发 统一、集权 多民族政权并立 政局相对稳定 辽:攻宋、澶渊之盟,被金灭 夏:夏宋战争,和议 金:攻宋、和议对峙,灭南宋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调整国家、地主、农民关系 富国强兵、发展农业、巩固 统治 2.归纳概括

  43. (2)由事及人、由人及事概括 • 【例2】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贡献

  44. (3)理论式概括

  45. 十、评价历史现象 • 1.评价的原则 • (1)立场正确 • (2)符合唯物史观 • ①符合历史客观实际 • ②联系多种因素 • ③从发展的角度评价历史 • (3)坚持史论统一 • (4)历史与现实统一 • ①以史为鉴 • ②鉴往知来 • ③借鉴外国

  46. 2.评价的方法 • (1)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现象) • 方面评价方式: • 阶段评价方式: • (2)评价历史观点时

  47. 【例题4】 •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 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 历史理论:封建正统史学观 •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 现象和本质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个人作用

  48. 十一、培养学生历史的思想方法 1.历史继承性的思想方法 • (1)前代基础 • (2)如何扬弃 • (3)与时俱进

  49. 2.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 (1)历史的纵向发展 • (2)历史的横向发展 • (3)政策、制度、思想不同时期的作用 • (4)具体事件两面评

  50. 3.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 • (1)原因分析的层次性 • (2)原因、结果分析的完整性 • (3)结果分析的历时性 • (4)互为因果(因果联系) • (5)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一致与不一致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