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382 Vues
第四课时. 物态变化. 一 : 温度测量. 知识回顾 1 物体的 冷热程度 用温度表示 . 2. 温度计是利用 液体的热胀冷缩 性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 3 、温度的测量标准叫什么? 4 、常用的温标是什么?创立者是谁?单位是什么? 5 、摄氏温标是如何规定的?. 温度计的使用. 1 估计被测物的温度,选择合适温度计 (不能超过量程) 2 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 (不能碰底和壁) 3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不能拿出、视线平视) 4 读取数据后取出温度计. 二 物质的三态及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
E N D
第四课时 物态变化
一 :温度测量 • 知识回顾 • 1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 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 3、温度的测量标准叫什么? • 4、常用的温标是什么?创立者是谁?单位是什么? • 5、摄氏温标是如何规定的?
温度计的使用 • 1 估计被测物的温度,选择合适温度计 • (不能超过量程) • 2 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 • (不能碰底和壁) • 3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 (不能拿出、视线平视) • 4 读取数据后取出温度计
物质的三态 • 1、水的“化身”--- 云、雨、露、雾、霜、雪、雹 • 2、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 3、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征
物态变化 (水蒸气) 气态 凝华 液化 吸热 吸热 汽化 放热 液态 (水) 吸热 凝固 升华 放热 放热 熔化 固态 (冰)
1. 比较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
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 1、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2、节约用水与水资源的保护
思考? 1.在针筒里吸进一些乙醚后,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观察到的现象:,向内推活塞,观察到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举例说明此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一杯很烫的水,要使这杯水冷却得快些,你准备采用哪些做法?写两种,并写每种做法所应用的物理知识或原理。
练习训练 1、在医院中给病人测量完体温后,要对体温计进行消毒,你认为下列消毒方法可行的是( ) A、用自来水冲洗 B、用酒精棉球擦 C、在火焰上烧一烧 D在沸水中煮一煮 B
练习训练 2、夏天打开冰淇淋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淇淋在冒“白气”,这些“白气”是( ) A、小水珠B、水蒸气C、热空气D、二氧化碳气体 A 3、在食品厂的冷冻车间里,温度恒定在0℃,某工人把一盆冰水拿到车间内,过了半天,再看盆里,发现( ) A、有些冰化成水,使水增多B、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C、冰和水的数量都没有变 D、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可能 C
练习训练 4、演出舞台上往往用弥漫的白色烟雾作布景,让人产生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 ( ) A、向舞台喷射出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液化形成“白气”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白气” D
练习训练 5、在自然界中的霜、雾、露、冰的形成过程中,由液化形成的是( ) A、霜和露 B、露和雾 C、露和冰 D、冰和霜 B 6、在(1)冰熔化(2)酒精蒸发(3)水沸腾(4)铁水凝固这四个过程中,都要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发生的是 ( ) A、(2)(3)(4) B、(1)(2)(3) C、(1)(3)(4) D、(1)(2)(4) C
练习训练 6、下列现象中,一定向外界放出热量的是 ( ) A、冬天,水结成冰 B、涂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干了 C、铁矿石变成铁水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A
练习训练 7、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电视画面上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汽化 液化
练习训练 8、夏天,在室外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湿布,发现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有差异。其原因是。 水汽化吸热,使温度计的示数降低
9、“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对此应用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只能暂时止沸 B.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D.“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
A 10、以下相关的自然现象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 A.早春河流上冰开始消融 B.初夏旷野中常有雾形成 C.盛夏草木上沾满露珠 D.初冬瓦楞上布满了霜
乙 甲 15.如图所示,甲水壶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乙水壶置于厚金属板上后,放在火焰上加热.当两壶水沸腾发出哨音时,同时关闭炉火,则A.甲水壶停止发声后,乙水壶还能继续发声B.乙水壶停止发声后,甲水壶还能继续发声C.一段较长时间后,两水壶都还能继续发声D.两水壶同时停止发出声音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