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PowerPoint Template themegallery

后危机时代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PowerPoint Template www.themegallery.com. PowerPoint Template www.themegallery.com. 杜 飞 轮 博士.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2010年11 月 12 日. 主 要 内 容. 一、2006年 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化. 2006年以来中国 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大致可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 2006-2008 年上半年,主要是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价格大幅上涨,实施了相对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

kaden-head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PowerPoint Template themegallery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后危机时代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PowerPoint Template www.themegallery.com PowerPoint Template www.themegallery.com 杜 飞 轮 博士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2010年11月12日

  2. 主 要 内 容

  3. 一、2006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化 • 2006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大致可分为两阶段。 • 第一阶段:2006-2008年上半年,主要是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价格大幅上涨,实施了相对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 • 第二阶段:2008年下半年-2010年,主要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和促进经济全面复苏,实施了宽松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4. (一)“防过热”阶段:2006-2008年上半年 • 适度紧缩,抑制“三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 • ◇抑制投资和信贷过快增长 • ◇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优惠政策 • ◇ 抑制价格过快上涨

  5. (二)“保增长”阶段:2008下半年-2010年 • 大规模刺激经济,促进经济全面回升。 • ☆ 积极的财政政策: • 扩大财政支出 • 结构性减税 • 增发国债 •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 增加货币供应 • 取消信贷规模

  6. 扩大政府财政支出 • 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力度。4万亿元投资计划,其中新增加公共投资1.18万亿元。2008年四季度、2009和2010年新增投资分别为1040亿元、4875亿元和5885亿元。 • 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加大对农民、城乡低收人群体的补助力度。中央财政共安排预算资金3758.8亿元,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

  7. 扩大内需4万亿财政投资构成

  8. 结构性减税与增发国债 • 推行增值税改革,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减轻企业税负;对住房交易实施包括契税、印花税和营业税在内的多种税收优惠或减免;先后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暂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统一取消和停征10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500亿元。 • 2009、2010年分别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和8500亿元,2009年发行国债1.64万亿元。2010年可能达到2万亿元。财政部代发地方政府债券2000亿元。

  9.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 分别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189个基点;5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基点。 • 从2008年10月31日起, 央行决定不再实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计划的硬约束。 • 2008年底,央行提出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2009年的新增贷款为9.59万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新增贷款为6.3万亿元,预计全年可达到8万亿元。

  10. 货币供应M1和M2

  11.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价(I) • 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效果: •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 2、就业和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 3、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 4、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12. (一)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 2006-2009年,GDP平均增速达10.8%,预计2010年将超过35万亿元。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经济体、第三大进口目的地。

  13. (二)就业与物价 2006-2009年,年均新增城镇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0-4.3%。出现了一波较为明显的物价上涨,却没有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年度CPI平均涨幅约为3.2%。

  14. (三)城乡居民生活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化明显。

  15. (四)教育、科技、公共服务 • 全面实现了城乡全国范围内的免费义务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 • 科技水平得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在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嫦娥”探月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等重大科技成果。 • 社会保障面逐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逐年减少,比例不断下降。

  16.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价(II) • 经济刺激政策效应: • 积极财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复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作为一种临时性大规模反危机政策,也带来了诸如财政风险、通胀预期、资产泡沫等副作用。

  17. 2008年一季度以来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速

  18. 2008年一季度以来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速

  19. CPI和房价

  20.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价(III) • 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加强的领域: • 1、需求结构有待改善 • 2、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 3、城乡差距有待缩小 • 4、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21. (一)需求结构 经济增长基本形成了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格局,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降低。

  22. (二)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变化不明显。

  23. (三)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5年的3.22:1扩大至2009年的3.33∶1。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24.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 国内本身经济发展变化影响

  25. (一)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 1、世界经济将在曲折中逐步恢复增长 • 2、全球产业结构将面临重新调整 • 3、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再度兴起 • 4、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将继续加速 • 5、新兴市场国家地位将有所提升

  26. 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缓慢 • 短期内,当前世界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同时,扩张性政策加大了财政赤字、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等风险。新的经济增长点未完全形成,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不足。 • 中长期内,发达国家面临负债型消费型增长模式的转变,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过剩生产型增长模式的转变。 • 另外,全球性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气候变化、粮食、能源资源和公共卫生等全球性热点问题长期难以解决。 • 综合来看,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加大了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历程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专家预测,2011-2015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为3%左右,将低于危机前五年近5%的增长水平。

  27. 全球产业结构面临调整 •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本轮金融危机,伴随着全球日益突出的气候变暖问题,使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更加清晰。 20世纪三次经济危机与产业结构调整

  28.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即将兴起 • 后危机时代,许多国家都重视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优先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等。正在催生以新能源、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将使低碳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为新一代主导产业的可能性极大。

  29. 第四次产业转移 第三次产业转移 第二次产业转移 第一次产业转移 欧美、亚洲发达地区向中国、印度等转移 美国、欧洲、日本向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转移 从欧美向亚洲-日本转移 从欧洲向北美转移 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加速 •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推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进程、扩大市场开放,仍将是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基于产业链细化的产品内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将继续发展,并推动产品内和产业内贸易扩大,促进国际资本和产业在更大范围、规模和层次上进行转移。

  30.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 1、经济发展趋势总体向好 • 2、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发展的主线 • 3、工业化和城镇化方式将发生新变化 • 4、国内需求将持续扩大

  31. 经济发展趋势总体向好 • 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估计本轮调整需要3-5年左右的时间。外部需求很难成为经济提速动力,增加的内部需求难以完全抵补外需的下降。2010-2015年,经济增速将难以达到2001-2008年高于10%的增长水平。 • 由于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中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经济增速仍可保持8.5%左右,且将呈现“前低后高”增长的态势。

  32. 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将成为发展的主线 • 在外部市场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转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提高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在国内产能过剩压力持续加大、资源环境矛盾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条件下,如何改变对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过度依赖的增长方式。 •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人口红利”逐渐趋于消失,工资水平不断上升,如何改变低成本劳动力换取微薄利润的发展局面。 • 这已形成了强烈的“倒逼”局面,要求中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33. 工业化发展趋势 中国工业化率预测 • 工业化趋势特征: •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 加速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 “绿色工业”发展趋势明显,逐步实现清洁化生产。 • 产业区域间转移加快,国内产业分工趋于合理。

  34. 70% 30% 中国(46.6%) 城镇化发展趋势 •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将进入“扩量”和“提质”同步推进阶段。 • 城镇的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将日趋合理,城市群、经济区、经济带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成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平台。将形成“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镇体系。

  35. 国内需求有望持续扩大 • 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仍将稳步提高,将带动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国内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将不断延伸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旅游、交通通讯、休闲、健康服务等服务型消费将不断扩展至中等和中低收入人群,这将带动相关领域的投资需求的持续增加,国内需求继续保持持续旺盛的局面。

  36. 四、后危机时代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 根据目前经济复苏态势,中国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必然要退出和转型。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方向应当是,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长期问题为出发点,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有效管理需求,改善需求结构 • 调整供给管理,推进产业转型 • 优化空间结构,推动区域协调 •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民生改善 • 实施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

  37. (一)调整需求结构 内外:出口导向→内需导向 国内:投资主导 →消费主导 A B C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适度增长 扭转过度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 扩大消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38. 外资外贸政策 •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本品的产品出口,鼓励高技术含量等优势产品出口,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 • 调整引进外资政策,改变经常项目长期顺差局面。根据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减少加工贸易规模。 • 完善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促进资本项目逆差与贸易项目顺差有效结合,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加快形成均衡合理的汇率水平。

  39. 扩大消费政策 •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 积极扩大就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定收入预期,提高消费信心,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 改善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扩大消费信贷,挖掘消费需求增长潜力。 •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不断扩散,鼓励节能型消费、文明型消费。

  40. 优化投资政策 • 限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对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 • 加大对民生领域投入的倾斜力度,增加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设施的投资。 • 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加强节能减排、防污治污和生态环保等重大工程建设。

  41. (二)改善供给管理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42. 农业发展方向 •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 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加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推进以科技、信息、金融、现代物流、检验检疫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43. 工业升级方向 •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 突破研究开发、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制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 推进节能减排,倡导资源的节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减少企业的盲目扩张,有效遏制过剩产能。

  44. 服务业转型方向 • 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需求潜力大的知识型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 积极发展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中介服务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 •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45. (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A B C 加快后发地区的工业化 协调推进城镇化 引导资源生产要素合理聚集

  46.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 根据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推进工业化,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优势,加强其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建设一批能源和资源基地、特色农业基地。 • 促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着力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国际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 通过改善信息、技术、物流等配套服务措施推动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区域间的生产要素和产业的优化组合。

  47. 协调推进城镇化 • 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加快发展北部湾地区、武汉城市圈、成渝地区、长株潭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等城市密集地区,培育区域性经济活动核心区,积极提升城市群的整合能力。 • 推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同步发展。以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提升城镇化的质量,提高城镇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48. (四)统筹城乡发展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提高公共 服务水平 促进城乡居民就业 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49. 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 加快中职教育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升高级人才供给水平。 •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行普惠的就业政策,建立统一的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保障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 整合城市卫生资源,建立协作密切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乡村卫生医疗服务水平。 • 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以整合居民养老保险、居民医疗保险为重点,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

  50. (五)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造就一批创新企业 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