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k likes | 2.81k Vues
血液系统疾病. èšŒåŸ åŒ»å¦é™¢ç¬¬ä¸€é™„属医院 王信çª. ç¬¬ä¸€ç« æ€» 论. 血液病å¦ï¼ˆ hematology ) 包括:血液系统疾病 è¾“è¡€åŒ»å¦ è¡€æ¶²ç³»ç»Ÿç–¾ç—…å®šä¹‰ï¼š 是指原å‘(如白血病)或主è¦ç´¯åŠ (如 IDA ï¼‰è¡€æ¶²å’Œé€ è¡€å™¨å®˜çš„ç–¾ç—…ã€‚. 血液系统疾病. 分类: 红细胞疾病: 贫血〠RBC↑ 粒细胞疾病: 粒缺ã€ç±»ç™½ã€‚ å•æ ¸ç»†èƒžå’Œå·¨å™¬ç»†èƒžç–¾ç—…: 炎症性组织细胞增多 ç—‡ã€æ¶ç»„ç‰ã€‚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 ML 〠ALL 〠CLL 〠MM 。
E N D
血液系统疾病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王信琪
第一章 总 论 • 血液病学(hematology) 包括:血液系统疾病 输血医学 • 血液系统疾病定义: 是指原发(如白血病)或主要累及 (如IDA)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分类: • 红细胞疾病:贫血、RBC↑ • 粒细胞疾病:粒缺、类白。 •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炎症性组织细胞增多 症、恶组等。 •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ML、ALL、CLL、MM。 • 造血干细胞疾病:AA、PNH、MDS、ANLL、骨纤等。 • 脾功能亢进: • 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血管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凝血障碍性疾病、DIC、血栓性疾病。
血液系统 组成: • 血液 血浆 血细胞——WBC、RBC、PLT • 造血器官 骨髓:出生后是主要造血器官 胸腺 脾 淋巴结 肝脏:出生前是主要造血器官
淋巴系统 • 中枢淋巴器官: 胸腺、胚胎肝、出生后的骨髓 • 周围淋巴器官: 淋巴结、扁桃体、脾、沿消化道及 呼吸道分布的淋巴组织。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 骨髓中的幼单核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 巨噬细胞(淋巴结、脾、结缔组织、肺泡等处巨噬细胞,肝脏的kupffer细胞,神经系统的小神经胶质细胞等)。
第二章 贫血概述 • 定义: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的RBC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我国标准:海平面地区,成人男性Hb< 120g/l,女性<110g/l,孕妇< 100g/l,即为贫血。 WHO标准(1972):比我国各↑10g/l。
分类 按贫血进展速度分:急性、慢性贫血 按RBC形态分: 按贫血程度分: 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 按发病机制或病因分 :可反映贫血的病理本质
贫血的细胞学分类 类 型MCV(fl) MCHC(%) 常 见 疾 病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35 巨幼贫、溶贫、MDS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32~35 AA、纯红AA、急性 失血、溶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32 IDA、铁粒幼贫血、 海洋性贫血
贫血的严重度划分标准 • 轻度贫血: Hb >90g/l(低于正常低限) • 中度贫血: Hb 60~90g/l • 重度贫血: Hb 30~59g/l • 极重度贫血:Hb <30g/l
贫血的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骨髓增生分类 相关疾病 增生不良性贫血 AA 增生性贫血 除AA以外的贫血
贫血的病因学分类 • RBC生成减少性贫血: • RBC破坏过多性贫血 :如溶贫(HA) • 失血性贫血:
RBC生成减少性贫血 • 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 造血调节异常所致贫血 • 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 AA • 纯红AA(pure red cell anemia,PRCA) • 先天性RBC生成异常性贫血 (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 ,CDA) • 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 包括MDS,白血病等
RBC生成减少性贫血 • 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 造血调节异常所致贫血 • 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造血调节异常所致贫血 • 骨髓基质细胞受损伤所贫血:骨髓坏死,骨髓 纤维化,骨髓硬化症,转移性骨髓癌,骨髓炎。 • 淋巴细胞功能亢进所致贫血:T细胞功能亢进可 直接杀伤造血细胞或T细胞因子介导造血细胞凋亡而 发生AA • 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所致贫血:肾衰、甲减 等可因EPO↓而贫血,TNF、炎症因子也会抑制造血 而贫血。 • 造血细胞凋亡亢进所致贫血:PNH的发生是因 异常造血克隆的扩增及T细胞介导的正常造血细胞凋 亡所致。
RBC生成减少性贫血 • 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 造血调节异常所致贫血 • 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 叶酸/B12缺血或利用障碍致巨幼贫 • 缺铁或利用障碍致IDA
失血性贫血 • 出凝血性疾病: ITP、血友病、严重肝病 • 非凝血性疾病: 外伤、支扩、溃疡病、痔疮
临床表现 • 共同表现(一般表现) 1、神经系统: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耳 鸣、眼花、记忆力↓等。 2、皮肤粘膜:苍白、粗糙、无光泽 3、呼吸系统:呼吸加快加深,气短,甚至端 坐呼吸。 4、循环系统:心悸、心律失常、心衰。 5、消化系统:腹胀、食欲↓ 6、泌尿系统:重者可有少尿,蛋白尿甚至肾 衰竭。
共同表现(一般表现) 7、内分泌系统:长期严重贫血可发生内分 泌功能紊乱,如甲状腺、性 腺、胰腺功能↓ 8、生殖系统:男性特征减弱(长期贫血使 睾酮分泌↓) 9、免疫系统:贫血使RBC在抵御感染过程中的 调理素作用↓而易于感染 10、血液系统:溶贫有肝脾大,骨纤和脾亢有 脾大。
临床表现 • 不同病因的贫血有各自特殊表现: 溶贫有黄疸,脾大; 巨幼贫可有肢端麻木;
临床表现 • 影响贫血的临床表现有4个因素: • 贫血病因:不同病因的贫血除具有贫血的共同表 现外还有一些特殊表现,如溶贫有黄 疸、IDA则无 • 贫血的程度:一般来讲贫血越重,临床表现也越 多、越重。 • 贫血的速度:贫血发生的速度越快,症状越重。 • 呼吸、循环系统的代偿能力: 代偿能力越强症状越轻(贫血程度相 同的年青人症状比老人轻些)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 ,IDA) • 定义:因机体内贮存铁被消耗尽而发生的贫血,称 为缺铁性贫血。 • 流行病学: 上海地区调查IDA发生率; 6月-2岁 33.8%-45.7%, 孕妇 19.3%, 育龄妇女 11.4%, 10-17岁 9.8%。 可见婴幼儿及妇女为高发人群 全世界约有6-7亿人患IDA,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最高。
铁代谢 • 铁分布 功能状态铁:①血红蛋白铁(占67%) ②肌红蛋白铁(占15%) ③铁蛋白铁,酶中的铁 贮存铁:男性1000mg,女性300-400mg ①铁蛋白 ②含铁血黄素
铁代谢 • 铁总量: 成年男性50-55mg/kg, 女性35-40mg/kg • 铁来源: 衰老破坏的RBC 食物------ 平均每天摄入铁1-1.5mg。 动物食品中铁吸收率高(20%) 植物性食物铁吸收率低(1%-7%)
铁代谢 • 铁的吸收 • 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 影响铁吸收因素: ① Fe3+需还原成Fe2+才易被吸收 ②胃酸利于铁的吸收 ③体内铁贮存量少则吸收↑ ④VitC利于铁吸收(使Fe3+还原成Fe2+)
铁代谢 • 铁的运转: Fe2+ →血液 Fe3+ 组织、骨髓 • 铁的排泄: 排泄途径:肠和输尿管脱落细胞、汗、乳汁 平均每天排铁约1mg 转铁蛋白结合 铜蓝蛋白氧化
病因 • 需铁量↑而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哺乳期 • 铁吸收障碍 1、胃次全切除(胃酸少) 2、慢性腹泻: 胃蠕动快→食物在十二指肠、空肠停留时间短 • 铁丢失过多 1、慢性胃肠道出血:溃疡病、胃肠息肉、肿瘤、寄生虫、痔疮 2、月经过多 3、咯血:TB、肺Ca、支扩 4、血红蛋白尿:PNH、溶血 5、其他:血液透析、多次献血
发病机制 • 缺铁→Hb合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缺铁→含铁酶的活性↓→精神异常、免疫、智力↓ • 缺铁→粘膜病变、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
临床表现 • 缺铁的原发病表现:月经多、痔疮、溃疡病等 • 贫血的一般表现:乏力头晕、眼花、耳鸣、心 悸、苍白等到 • 组织缺铁的表现: 1、精神行为异常 烦躁、注意力↓、异食癖 2、粘膜改变 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吞咽 困难 3、外胚叶组织改变 皮肤干燥、皱缩;指甲无光 泽、易裂、甲床平坦、凹陷(反甲)
实验室检查 • 血象: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V<80fl,MCH<27pg,MCHC<32%, Hb↓, RBC中心淡染区扩大 2、网织红↑ 3、WBC、PIt可正常/减少 • 骨髓象: 1、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明显活跃 2、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体积小、浆少 3、粒、巨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 铁代谢 1、血清铁↓,<8.95umol/l 2、总铁结合力↑>64.44 umol/l 3、转铁蛋白饱和度↓<15% 4、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8mg/l 5、血清铁蛋白↓<12ug/L 6、骨髓涂片:外铁消失,内铁↓<15%
实验室检查 • 红细胞内卟啉代谢 1、游离原卟啉(FEP)>0.9 umol/l, (全血) 2、锌原卟啉(2pp)↑>0.96 umol/l,(全血) 3、血红蛋白中的游离原卟啉↑ FEP/Hb>4.5ug/gHb
诊断 • 体内贮存铁耗尽(ID) 1、血清铁蛋白<12ug/L 2、骨髓细胞外铁(-)、内铁<15% 3、血清铁正常、Hb正常 • RBC内铁缺乏(IDE) 1、上述1、2条 2、转铁蛋白饱和度<15% 3、FEP/Hb>4.5ug/gHb 4、Hb正常 • 缺铁性贫血(IDA) 1、IDE的1、2、3条 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原发病诊断 胃肠道及妇科检查等
鉴别诊断 • 主要应与其它小细胞性贫血的疾病鉴别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RRC对铁的利用障碍发生的贫血 1、血清铁蛋白↑ 2、骨髓细胞外铁↑,内铁↑。可见环形 铁粒幼RBC 3、血清铁↑铁饱和度↑总铁结合力正常
鉴别诊断 • 海洋性贫血 属Hb病 1、有家族史 2、血片中靶形RBC易见 3、有溶血表现 4、异常Hb存在(Hb电泳) 5、血清铁、骨髓细胞外铁、铁饱和度均↑ • 慢性病性贫血 1、骨髓细胞外铁↑ 2、总铁结和力↓
治疗 • 治疗原则:尽力根除病因,补足储存铁 • 病因治疗: 及时补充铁剂(青少年、孕妇等) 治疗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 • 补铁治疗 1、口服铁剂:是首选疗法 2、注射铁剂:
口服铁剂 • 方法: 无机铁—硫酸亚铁0.3g,tid,Po 有机铁—①右旋糖酐铁50mg,tid ②葡萄糖酸亚铁 ③山梨醇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 • 口服铁剂注意事项: ①餐后服用,以减轻对胃肠刺激 ②茶、乳类、谷类可减少铁的吸收 ③肉类、鱼、vitc可增加铁的吸收 • 疗效观察: ①口服铁剂5~10天网织红↑达高峰 ②二周后Hb开始↑ ③二个月左右Hb可达正常 ④Hb达正常后再服铁剂4~6个月(以补足贮存铁)
注射铁剂 • 指征: ①口服不能耐受者 ②口服不能吸收者 • 方法: 右旋糖酐铁 50mg,im/第1天, 以后100 mg,im,gd/god 补铁总量 =正常(Hb量—患者Hb量)×0.33×患者体重(kg)
预防 • 需铁量大者应及时补充铁剂,如婴幼儿、青少年、孕妇 • 防治慢性失血性疾病,如胃肠道失血、月经过多
预后 • 凡原发病可根治者,IDA均可治愈
第五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 定义:再障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及贫血,出血,感染综合症,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分类 • 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 1、重型(SAA) 2、非重型(NSAA) • 按病程进展速度分为: 1、急性型(AAA) 2、慢性型(CAA) • 按病因分为: 1、先天性(遗传性):如Fanconi,家族 性低下性贫血 2、后天性(获得性) ①原发性—无明确病因 ②继发性—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
病因 • AA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病毒感染 尤其是肝炎病毒,如乙肝相关性AA • 化学因素 如氯毒素,磺胺药、化疗药物、苯等 • 放射线 如X线、镭、放射线核素等。
发病机制 • 造血干祖细胞缺陷 依据:1、AA患者骨髓的CD34+细胞明显减少,且 越少其病情越重 2、AA的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 3、部分AA可转化为PNH、MDS、白血病。 • 造血微环境异常 依据:AA的骨髓活检显示有出血、毛细血管坏死、 静脉窦水肿
发病机制 • 免疫异常 依据:1、外同血及骨髓的淋巴细胞比例高 2、T细胞分泌的造血负调控因子明显增多 3、髓系细胞凋亡亢进 4、多数AA用免疫治疗有效 • 目前多数人认为AA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免疫异常,而造血干祖细胞及造血微环境的改变都是免疫异常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 • 重型再障(SAA):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 1、贫血:苍白、乏力、心悸、气短呈进行性加重 2、感染:多有高热,甚至难以控制,以呼吸道感染多 见,以G-杆菌、金葡菌及真菌多见 3、出血:均有皮肤、粘膜出血,甚至内脏出血。 • 非重型再障(NSAA):起病慢,进展慢,病情轻 1、贫血:症状缓慢发生 2、感染: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等轻度感染 3、出血:很少有内脏出血
实验室检查 • 血象 1、SAA呈重度全血细胞减少: Hb<60g/l,网织红<0.005, WBC<2×109/L 、 中性<0.5×109/L, plt<↓20×109/L 2、NSAA 全血细胞较SAA轻些
实验室检查 • 骨髓象 1、SAA: ①多数骨髓有核细胞呈重度增生 减低,粒红巨明显少 ②非造血细胞相对↑ ③骨髓小粒空虚 2、NSAA:①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粒红巨 减少 ②非造血细胞相对↑ ③多数骨髓小粒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