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0

張 家 碩

教學原理 邁向教學之路的最基礎課程 教學就是將自己瞭解 的 事情 透過「多元的方式」讓不懂 的 人也能瞭解. 張 家 碩. 第○章 課程介紹與分組.

kalb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張 家 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學原理 邁向教學之路的最基礎課程 教學就是將自己瞭解的事情 透過「多元的方式」讓不懂的人也能瞭解 張 家 碩

  2. 第○章 課程介紹與分組 • 教學目標:本課程兼顧教學實況與理論的結合學習。課程分概念、理論與實務三個面向,除了介紹基本教與學的概念、教師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識(PCK)、各個教學理論與應用外,尚包括教學單元設計與實例、Shulman教學推理模式、協同教學之模式與實施、與同儕教練之應用等實務內容,以求達到:一、瞭解教與學的基本概念。二、熟悉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三、增進教學表達技巧,建立個人教學理念。四、與同儕合作學習教學專業知能,並且有效實踐教學方案。五、培養反省教學的習慣,以求教學的成長與創新。

  3. 第○章 課程介紹與分組 • 學習目標 • 認知(知識):能對教學基本原理、方法與策略,加以分析、創造、和評鑑。 • 情意(態度):會喜愛教學,感覺教學具有挑戰性且帶來滿足感。 • 技能:能實際進行適當的教學。

  4. 第○章 課程介紹與分組 • 教科書 • 張世忠(2011)。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台北:五南。 • 參考書 • 教學原理 作(編)者:黃光雄 師大書苑 1995 • 教學原理 作(編)者:王財印、吳百錄、周新富 心理出版社 2009 • 教學高手 作(編)者:林進材、林香河 臺北:五南出版社 2011 • 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 作(編)者:丘立崗主譯 譯:丘立崗主譯 臺北:學富文化 2006

  5. 第○章 課程介紹與分組 • 課程要求 • 重視教學回饋、獨立進修思考、建立批判思維、屬於自己的教育邏輯思維、以對教育脈動能有所瞭解。 • 學生需考量現行幼兒教育相關課程與自己將來可能從事的科目進行教案規畫,並於適當時段發表。 • 主要參考書為上課主軸,參考書目則為學生自行適當運用。

  6. 第○章 課程介紹與分組 • 評分方式 • 課堂參與(出席率):10% • 分組報告與研討(3次,每次10%):30% • 作業:20%(教學法、教案) • 期中考:20% • 期末考:20%

  7. 第○章 課程介紹與分組 • 專書閱讀心得寫作與分組報告 • 第五週:優秀是教出來的 • 第十二週:第56號教室的奇蹟 • 第十七週: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 分工方式: • 每一位同學均需對每本書做閱讀心得寫作(每篇約600-1000字)。(含書籍基本資料、相關書訊或作者背景、內容摘要、我的觀點與心得、討論議題) • 分組:3-6人1組,計分9組,每組需做一份ppt(含導讀資料、讀後討論的感想心得),每本書分配3組報告。

  8. 第○章 課程介紹與分組 • 作業 • 作業一:第十週繳交,教學法分析與比較(任選三種教學法、分析評論其教學原理、教學效果之差異與優缺點。) • 作業二:第十七週繳交,教學計畫與教案設計(根據本身專業背景與經驗、嘗試設計出一份教學計畫及教案,以符合幼兒園之教學目標。)

  9.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前言 • 父母需要接受專業訓練,才能培養健康下一代,教師更需要專業化才能培養優秀的學生。 • 十二年國民教育:將學前、國小、國中、高中職(含五專前三年)均納為國民的基礎教育系統,102年開始教育部將設置「學前與國民教育署」專責管理。 • 未來12年國教系統內的師資均需接受職前的師資培育,也就是修習教育學程,其訓練主分為三方面:教育基礎課程、教學方法課程、教學實習課程。

  10.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一節 教與學的意義 • 教學是什麼:教與學的互動(有計畫有組織的指導學習) • 什麼是教學:教是教導,學是學習,教不是目標,學才是重點,不是為教而教,而在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 教學的意義:黃正傑(1997)修正。 • 教的活動加上學的活動:教學一定要產生學習,在乎學生學了多少。 • 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一定要有師生互動,瞭解學生學了多少。 • 學生與教師、教學之間的互動:教師要懂得利用教學資源,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教與學的效果。 • 妥善計畫相關要素和策略的教學活動:教師在上課前要有所計畫與備課,才會成為師生共同的教與學。 • 實質上: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特性,配合教學環境,採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或獲得知識、情意、技能…等的過程。

  11.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一節 教與學的意義 • 教學活動:包括六大要素—目標、學生、內容、環境、方法、老師,其架構圖如下所示:

  12.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一節 教與學的意義 • 教學的規準: • 認知性(cognitiveness):探求事實和真理的認知。(教學內容) • 價值性(worthwhileness):對個人生活或社會具有價值。 (教學結果) • 自願性(voluntariness):用啟發方式而不是強迫或揠苗助長。(教學方法) • 效率性(efficienciness):指教學活動達到教學目標快慢或效果。(教學設計) • 目的性(purposiveness):指任何教學活動是有計畫與有目的的活動並達到預期學習成果(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 • 釋明性(indicativeness):透過各種教材及教法,讓學生瞭解老師明確教學意圖,釋明性愈高教學效果愈佳。 • 覺知性(perceptiveness):師生能共同覺察,讓學生能接受並 有學習意願。

  13.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一節 教與學的意義 • 教學學習: • 有意圖的教學會去引導學習活動的發生。 • 教學必須使學習者產生學習活動。 • 教學不僅是一種歷程,且是有學習效果的。 • 教學是一種多樣化的認知學習活動或歷程。

  14.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二節 教與學的目標 • 意義: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教學中所預期要達成的目標或學習效果。 • 分類:(1) • 認知Cognitive(知識Knowledge):Bloom(1956)分六個層次—(知識、理解)60%、(應用、分析)20%、(綜合、評鑑)20%。

  15.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二節 教與學的目標 • 分類:(2) • 情意Affective(態度Attitude):Krathwohl(1964)分五個層次—接受或注意、反應、價值判斷、價值組織、價值性格化。

  16.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二節 教與學的目標 • 分類:(3) • 技能Psychomotor(技能Skill):Simpson(1972)分六個層次—知覺、心向、模仿、操作、熟練、創作。

  17.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二節 教與學的目標 • 構成的要素:包括單元目標和具體(行為)目標。(1) • 具體(行為)目標的書寫應當包含下列五項要素: • 行為主體:「誰」要完成,例如:學生或學習者。 • 行為本身:達到目標的「動作或具體行為」, 例如:寫出、說明或解釋等。 • 行為情境:用來評鑑的「情境或條件」,例如:能利用字典或一小時的測驗。 • 行為結果:能解釋「一篇文章或主題內容」等。 • 行為標準:預期行為「可接受的程度」,例如:答對百分之九十 或說出公園中五種以上的植物。

  18.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二節 教與學的目標 • 構成的要素:包括單元目標和具體(行為)目標。(2) • 實際上,在書寫行為目標時,不必把五個要素都寫出來,只把握下列原則: • 「主體」可省略,只要包括動作、情境或結果即可。 • 明確的寫出預期學生學習後的行為表現;而非教師的教學活動。 • 每一條行為目標,只要符合一項學習成果。

  19.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三節 學習風格與策略 • 意義:教師應充分瞭解學生的學習風格與型態,適時的修正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師有效的教學效能。 • 學習者的類型:分10種,兩兩相對應。(1)

  20.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三節 學習風格與策略 • 學習者的類型:分10種,兩兩相對應。(2)

  21.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三節 學習風格與策略 • 多元化教學的重要性:(1) • 學生可能是: • 具體或抽象型的 • 視覺或語意型的 • 歸納或演繹型的 • 活動或反省型的 • 系統或整體型的 • 每個專業領域都需要具備上述任何一型,我們的教學需要每一種類型,而不是只有一種教法。

  22.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三節 學習風格與策略 • 多元化教學的重要性:(2) • 客觀性:一個平衡的教學方式理論。 • 專業領域要具備以上各種類型的學習者。 • 學生他們被最不喜歡的教學方式教導,會無法有效的學習。 • 學生只被他們最喜歡的教學方式教導,會無法培養平衡的能力。 • 解決之道:老師上課的教學應包含各種教學方法。

  23.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三節 學習風格與策略 • 多元化教學之十大建議 : • 在呈現語意的教材之間或之後,可輔助使用圖畫、圖表、簡單的圖。(具體型、視覺型) • 放影片。(具體型、視覺型、主動型) • 配合使用數字,不單只使用幾何符號。(具體型) • 讓學生有時間去思考老師所教的內容,指定三分鐘作業,寫下【1】這段上課的重點【2】最模糊不清的課程重點【3】我有話對老師說。(反省型) • 在課堂中有分組作業(主動型、反省型)。問題由班上小組要比一整班回答來得適當。 • 指定一些需要分析與綜合的開放性問題。(全部類型) • 讓學生共同合作來完成家庭作業。(全部類型) • 鼓勵創意思考的解答,即便是錯誤的也沒關係。(抽象型、統整型) • 告訴學生他們的學習方式。(全部類型) • 同時試試以上類型中的一些,採行可實施的一個建議後再試其他的。

  24.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四節 教學創新與相長 • 要有教學創新的信念。 • 找回自己的創造力。 • 改變教學習慣或生活方式。 • 設計教學創新之環境。 • 隨時積存創意錦囊。 • 擴大自己的視野。 • 運用科技促進創新。

  25. 第一章 教與學的基本概念 • 第五節 教與學活動(一) • 問題討論:學生在課堂所學到的往往不等於教師所教的。 • 原因為何? • 如何解決?請舉例說明。

  26. 第二章 教師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識 • 前言: • 多元的社會,教師無法一成不變,以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學生,來面對未來的社會。 • 教師必須透過持續地學習和成長,才能展現教師的專業知識。 • 第一節 教師知識的意義與內涵 • 教師知識的意義:即理論和實務的結合,以使教學更具有效性。 • 教師知識的內涵:Shulman(1986;1987)提出七個教師應具備的知識範疇:(1) • 學科內容知識。 • 一般教學知識。

  27. 第二章 教師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識 • 第一節 教師知識的意義與內涵 • 教師知識的內涵:Shulman(1986;1987)提出七個教師應具備的知識範疇:(2) • 課程知識。 • 學科教學知識。 • 學習者特性的知識。 • 教育情境知識。 • 對教育目標、目的、價值以及其哲學與歷史淵源的知識。 • 教師知識的意涵:是指教師為了達成教學工作,所具備的各種關於課程、學科、教學上的知識,和個人的想法以及在教學上所運用的技巧。

  28. 第二章 教師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識 • 第二節 學科教學知識的意義與內涵 • 學科教學知識的意義: • Schiman(1986)首創「學科教學知識(PCK,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觀點的研究者,並將教師應具備的知識區分為三類: • 學科內容知識。 • 一般教學法知識。 • 學科教學知識。 • Schiman(1987)將教師應具備的知識歸類為七個不同的領域。 • PCK:針對學科內容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轉化之歷程。

  29. 第二章 教師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識 • 第二節 學科教學知識的意義與內涵 • 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 • 綜合多位學者的說法,歸納學科教學知識有以下幾種特質: • 教師具有的一種專業且完整的知識。 • 教師在教授特定內容知識時,能熟悉教學目的與教學脈絡。 • 顧及學生的知識與理解。 • 學科教學知識為知識的融合體。 • 學科教學知識呈現動態發展。

  30. 第二章 教師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識 • 第三節 學科教學知識與教師專業發展 • 教師的專業發展對教育改革的成敗扮演關鍵角色。 • 教育改革的核心議題:教師專業發展的規劃與教學型態的調整。 • 學科教學知識理念最適合用來說明教師所應具備的專業素養。

  31. 第三章 優秀教師與有效教學 • 前言 • 幼兒園教師工作的轉化:從褓母走向教師專業。 • 幼兒園教師的特質:是一位具啓發性及創意的人師與經師,他需要創設一個具啓發性的教學環境,讓我們的幼童在當中學習。 • 幼兒園教師的基本條件:除了要有愛心外,要問自己是否有耐性?最重要是自己能否在一個較為嘈雜的環境下工作,同時兼顧小組內的小朋友,及清晰地帶出當日的教學訊息。 • 幼兒園教師處理工作與解決難題的能力,舉例說明: • 萬一小朋友不小心跌傷,這小小的意外,你會怎樣去做報告呢? • 大家都在爭同一份玩具,作為幼稚園老師,你會怎樣去處理呢?

  32. 第三章 優秀教師與有效教學 • 第一節 優秀教師的七大原則(1) • T(Teacher)教師的原則:優秀教師應是不停止學習與成長的人。 • 持續不斷的研究與閱讀。 • 參加持續性教學訓練課程。 • 常常觀摩別人的教學。 • 認識並瞭解你的學生。

  33. 第三章 優秀教師與有效教學 • 第一節 優秀教師的七大原則(2) • E(Education)教育的原則:真正的教學並非提供知識,而是激勵學生心響往之。 • 在教學工作上:因材施教,配合學生的能力,訂定適當的目標,以多元化的評鑑方式,適時給予合適的獎勵,強化其學習意願。 • 在學習環境上: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關懷學生的情緒或困擾問題,讓學生在安全、溫暖、被接納、被關懷與適度競爭觀摩的學習環境,在師生良好互動的學習氣氛中,進行學習活動。 • 在學生個人學習上:鼓勵學生自我設定目標,給予學習創作空間,自我評量完成學習目標。

  34. 第三章 優秀教師與有效教學 • 第一節 優秀教師的七大原則(3) • A(Activity)活動的原則:心響往之後,更要讓人動起來,肯進而透過行動來反映所學。 • 設計教學活動三要點:「我聽見,我會忘記。」、「我看見,我會記得。」「我做了,我會明暸,更會改變。」 • 教學活動的關鍵:在於師生雙方的共識,教師應配合教學單元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引起學生的求知動,提昇學生參與感。

  35. 第三章 優秀教師與有效教學 • 第一節 優秀教師的七大原則(4) • C(Communication)溝通的原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學生熟悉的情境作橋梁去導引學生。 • 溝通是教學的橋梁,更是與學生互動的重心。 • 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時,最好以「傾聽」代替「問問題」,應多注意他們的「感覺」及「如何」,以學生熟悉的情境來作橋梁,引導學生學習。 • 教師本身即是橋,學生從橋上走過,橋便快樂的消失,進而鼓勵學生建造自己的橋。

  36. 第三章 優秀教師與有效教學 • 第一節 優秀教師的七大原則(5) • H(Heart)真心的原則:教師要用真心來讓學生動心,進而激發熱情。 • 當老師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經師」一個是「人師」。 • 經師:教授學問,是教這門知識的精華,成為這門知識的key。 • 人師:傳道、授業、解惑者;即在學問之外,更以品德為人模範者。 • 作為一個對學生有影響力的教師,要認識你的學生、獲得學生的信任,讓他們自願對你傾訴和分享。

  37. 第三章 優秀教師與有效教學 • 第一節 優秀教師的七大原則(6) • E(Encouragement)鼓勵的原則:用鼓勵肯定學生的成長,使成長的火苗越燒越旺。 • 這是行為主義之「增強作用」,即學生做對要有所獎賞,不論是口頭讚賞或物質獎勵;學生做錯了也儘量用鼓勵替代責罰。 • 選定目標,用心發掘每一個學生的潛力和引起他們興趣的事物,加以鼓勵,而且是立即鼓勵使學生獲得立即增強。 • 老師是那個燃燒火苗的煽風助燃者,使學生有成長路上、伴我成長的喜悅。

  38. 第三章 優秀教師與有效教學 • 第一節 優秀教師的七大原則(7) • R(Readiness)準備的原則:教師要有開放心胸,讓自己準備接受每一節課都可以不同。 • 在多元開放的時代,教師責任加重了,應從知識的灌輸者轉化為引導學生成長的指導者。 • 老師必須開放心胸、開放思慮、開放眼界,讓每一節課都可以不同,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39. 第三章 優秀教師與有效教學 • 第二節 有效教學 • 有效教學的六項指標: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立(Borich,1988)的歸納。(1) • 教學的明確性(clarity):指教學有目標、有系統、內容清楚明確。 • 教學的多樣性(variety):指教學活動方法和內容富有變化、多采多姿。 • 教學的任務取向(task-orientation):認真努力並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40. 第三章 優秀教師與有效教學 • 第二節 有效教學 • 有效教學的六項指標: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立(Borich,1988)的歸納。(2) • 投入教學的程度(engagem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教師準備教學及實際用於教學時間。 • 成功的班級經營(success class management):指教室的管理或經營。 • 師生互動關係(mutual interaction):指師生彼此的交流或溝通。

  41. 第三章 優秀教師與有效教學 • 第二節 有效教學 • 有效教學與無效教學之實例: • Bruner(教育的過程)指出:任何學科都可以某種方式(教學方法)教導任何的孩子。 • 蘇格拉底:採用詰問法,一直問「為什麼」,引導學生去思考。 • 日本教育家鈴木鎮:採用啟發教學法,任何兒童都可以培養,不要是教育的方法正確。 • 無效教學:如:上實驗不做實驗。

  42. 第三章 優秀教師與有效教學 • 第二節 有效教學 • 四種類型層次老師: • 能傳輸或講述知識的算是一般差強人意的老師。 • 能說明或闡釋事理的是不錯的好老師。 • 能引導或指引學習的是優秀的老師。 • 能啟發或激發學生的是最偉大的老師。

  43. 第三章 優秀教師與有效教學 • 第三節 教與學活動(二) • 主題:如何成為有效教師。 • 回想幼稚園時代,你對那一位老師還有印象?有那些特質? • 你期盼如何使自己成為有效教師?

  44. 第四章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與應用 • 前言 • 古典行為主義:1913年Watson擷取Pavlov的古典制約作用與Thorndike的連結主義理念而創立的。 • 新行為主義:1930年後稱之,並分為「形式行為主義」、「非形式行為主義」、「極端行為主義」。

  45. 第四章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與應用 • 第一節 古典行為主義 • 古典制約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有機體對誘發刺激所做的反應行為係一種對應關係,反應行為是被動的。 • 巴夫洛夫(Pavlov)對狗的實驗:鈴聲→肉粉→唾液分泌,反應行為是被動。

  46. 第四章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與應用 • 第一節 古典行為主義 • 古典行為主義:人類及其他動物的主要學習歷程是制約作用的結果,任何新經驗之獲得,都是制約學習造成的。 • 華森(Watson)對嬰兒的實驗:白兔→聲響→害怕反應,行為是透過「S-R刺激與反應連結的」。

  47. 第四章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與應用 • 第一節 古典行為主義 • 古典制約中的行為法則: • 類化 • 辨別 • 消弱 • 自然恢復 • 二級制約學習

  48. 第四章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與應用 • 第二節 嘗試錯誤學習理論 • 桑代克(Thorndike)對貓的實驗:飢餓的貓→關入迷籠→出籠得食,嘗試錯誤的方法來引導出正確的結果。 • 學習定律: • 練習律(law of exercise):練習次數愈多個體的反應就愈強。 • 準備律(law of readiness):個體在準備狀態下反應時則感到滿足。 • 效果律(law of effect):反應後獲得滿足效果者將被強化。

  49. 第四章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與應用 • 第三節 操作制約學習理論 • 斯(史、施)金(今)納(Skinner)對老鼠的實驗:老鼠→壓到槓桿→食物,操作行為是自發性的。 • 一、學習理論: • 反應性行為:這類行為是被動的。 • 操作性行為:這類行為是主動的 • 增強作用:應用正增強物(reinforcement)獎勵或負增強物懲罰。

  50. 第四章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與應用 • 第三節 操作制約學習理論 • 二、增強原理:增強的呈現方式是斯金納(Skinner)行為主義學說探討的重點,分為連續性增強(continuous reinforcement)、間歇性增強(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增強原理的應用(行為改變技術): • 獎勵的作用:以增強物(如:稱讚、加分、貼紙、獎品…等)加強學生良好的行為表現。 • 懲罰的應用:以負增強方式(如:處罰、訓斥、隔離…等)迫使個體減弱不當的行為表現。 • 代幣制:對特定群體或個人運用代幣(如:榮譽卡…等)來增強目標行為的有組織方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