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 沟通机制

2006 中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 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 沟通机制. 浙江大学 金海燕 2006 年 11 月 9 日 北京. 提纲.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沟通现状 沟通失效的原因分析 展望与探讨.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沟通现状. 高校与企业的关系日益密切 频率 形式与 内容 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沟通 机制 : 正式与非正式 效果 : 有限 ( 核电 地质 ). 现象. 企业要 “ 包子 ” ,学校给 “ 蛋糕 ” 矛盾现象一、企业 “ 技工荒 ” ,大学生 “ 就业难 ” 矛盾现象二、大学生找工作难与企业招人难并存

kalyc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 沟通机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06中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 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沟通机制 浙江大学 金海燕 2006年11月9日 北京

  2. 提纲 •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沟通现状 • 沟通失效的原因分析 • 展望与探讨

  3.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沟通现状 • 高校与企业的关系日益密切 • 频率 • 形式与内容 • 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沟通 • 机制: 正式与非正式 • 效果: 有限 (核电\地质)

  4. 现象 • 企业要“包子”,学校给“蛋糕” • 矛盾现象一、企业“技工荒”,大学生“就业难” • 矛盾现象二、大学生找工作难与企业招人难并存 • 人才供需配置存在很大的时间差 • 上海:1995-2004年,上海共淘汰40多个职业,新生100个职业 •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变革速度的2-4倍

  5.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沟通现状 • 1.企业的怨言 • 2.高校的无奈 • 3.企业与高校:站在彼岸呼唤

  6. 1. 企业的怨言 • 企业对高校的不满 • 课程设置 • 设备落后 • 企业对大学生的不满 • 职业精神缺失 • 职业技能不够 • 理论与实际; 知识与经验;毕业证与职业技能证 • 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7. 2. 高校的无奈 • 高校对企业不满 • 招人时要有工作经验 • 多数企业未实行实习生制度 • 高校内部的无奈 • 中学教育 • 师资缺陷 • 设备与设施

  8. 3. 企业与高校:站在彼岸呼唤 • 都看到问题的存在 • 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

  9. 沟通失效的原因分析 • 1.动力因素 • 2.体制障碍 • 3.渠道问题

  10. 1.动力因素 • 动力:源于生存 • 动力:源于发展

  11. 动力因素——企业 • 为生存:无沟通动力 • 为发展:有沟通动力 • 技术、管理遇到问题时; • 员工需要培训时; • 招聘新人时 • 招聘新人时 • 认可,则主动沟通 • 不认可,则无沟通动力

  12. 动力因素——企业 • 提示高校: • 就业困难=无企业主动上门沟通 • 高校的唯一途径:主动沟通

  13. 高校的沟通动力 • 生存动力 • 办学经费:不依靠企业 • 产品销路:就业形势不是非常严峻 • 发展动力 • 名望:世界一流、985、211 • 收入:科研合作、人才培训

  14. 高校的沟通动力——名望 • 名望:世界一流、985、211、地区名校 • 研究型大学 • 教学研究型大学 • 教学型大学 • 职业学院 • 研究型大学

  15. 案例:某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方案 • 博士生招生指标 • 人文类学院计算公式:科研成果*0.30+科研经费*0.70 =(成果数量*0.20+成果质量*0.80) * 0.30+(经费数量* 0.20+经费质量*0.80) * 0.70 • 社科类学院计算公式:科研成果*0.52+科研经费*0.48 • 工科类学院计算公式:科研成果*0.20+科研经费*0.80 • 硕士生指标 • 去年招生基数*73%+去年科研经费*22%+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与院士数量*3%+军工与交叉平台*1.3%+管理工作与其它

  16. 高校的沟通动力——名望 • 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 • 考研率 • 就业率 • 起 薪 • 职业学院 • 就业率

  17. 2. 体制障碍 • 教育投资体制 • 企业实习制度不完善 • 保守的学术界:大学师资来源单一 • 大学缺乏课程内容强制更新制度

  18. 3.渠道问题 • 渠道缺乏 • 纵向沟通 • 横向沟通 • 沟通平台-案例

  19. 案例:上海交大和宝钢的产学研联盟 • 正式聘请32位宝钢集团的专家担任上海交大研究生导师 • 确定28名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课程学习结束后送到宝钢培养 • 实现双导师指导,且以企业导师为主导师。企业导师真正进入导师序列和招生简章 • 从事的课题和论文也都是经过选择认定、企业急需解决的最关键技术问题

  20. 三、展望与探讨 • 1.趋势预测 • 2.高校如何与企业真正结缘

  21. 1. 趋势预测 • 无可质疑,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与企业将会越走越近。 • 何时高校才能与企业真正结缘 • 政府对高校拨款减少 • 私立(民办)大学的发展威胁到甚至超过官办大学后,官办大学才会有动力 • 大学招生面临困难

  22. 2. 高校如何与企业真正结缘 • 高校内部机制变革 • 校长:走出学术精英的误区 • 建立大学董事会 • 人才在大学与企业间双向自由流动机制 • 重视校友会 • 鼓励学者、教授大量参与政府或企业的咨询

  23. 2. 高校如何与企业真正结缘 • 企业的努力方面 • 响应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双向兼职、双向流动制度 • 积极支持高校学生实习 • 积极介入对教育事业的捐赠

  24.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