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 五十年綜合回顧

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 五十年綜合回顧. 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導論第二講 目的: 對台灣經濟從貧窮到富裕的演變過程加以簡介分析. 台灣經濟發展五十年回顧. 台灣經濟發展歷史背景 從貧窮到富裕的成長過程 台灣經濟發展成功的環境和條件 政府的角色 台灣經濟發展成果 富裕後的問題和挑戰 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之啟發. 壹:台灣經濟發展歷史背景.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 五十年綜合回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五十年綜合回顧 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導論第二講 目的: 對台灣經濟從貧窮到富裕的演變過程加以簡介分析

  2. 台灣經濟發展五十年回顧 • 台灣經濟發展歷史背景 • 從貧窮到富裕的成長過程 • 台灣經濟發展成功的環境和條件 • 政府的角色 • 台灣經濟發展成果 • 富裕後的問題和挑戰 • 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之啟發

  3. 壹:台灣經濟發展歷史背景 • 2000:土地36千平方公里,為大陸9561千之0.38%。人口22,216千,為大陸1261百萬之1.74%。土地和人口在全世界160較大國家中排行約在第137及52位。每人GNP,US$14,188,在全世界排行約23位。 • 2001: 人口 22,340千。每人GNP, US$12,876. 全世界排行約24位,次於紐西蘭 • 2002:人口 22,453千。每人GNPUS$12,900,與2001差不多。 • 2003:人口:22,535千。每人GNP US$13,139 • 2004:人口:22,615千。GNP P/C US$14,032 • 2005預測 人口:22,651千。GNP P/C US$15,700

  4. 最近10年之經濟情勢 • 行政院主計處資料(www.stat.gov.tw) • 成長率下跌 • 中央政府財政赤字上升 • 物價平穩 • 外匯增加 • 失業率上升

  5. 台灣GNP每人 1991-2004

  6. 台灣經濟成長率

  7. 日本佔領台灣 • 教育:1930-31,適齡就學兒童就學比例達1/3;1943-44最高曾達71%。1910開始普設中等學校、職業學校、專科、師範,1928台北帝國大學。這些人才在戰後發揮作用。 • 公共衛生:對各種疾病研究、醫院創設、醫生培訓、建立衛生系統都有成就 • 發展糖、米之生產與貿易 • GNP在日據時期以1936為最高峰,戰後到1955才恢復其水準

  8. 二次大戰前 • 400年前葡萄牙水手首次發現台灣,稱為美麗島Formosa。滿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時,李鴻章稱台灣為「鳥不語、花不香」之荒島。 • 日本佔領台灣:1895-1945(10月25日台灣光復)。日人治台期間推動各種基礎設施及建立制度

  9. 美援促進台灣經濟之穩定 • 美援成為安定台灣政經的力量 • 1951-68實際到援14.82億美元 • 經由480法案剩餘農產品進口或進口物資援助或貸款補充因外匯短缺而產生之重要民生物資的供需缺口,減輕物價上漲壓力 • 出售剩餘農產品所得新台幣相對基金有助於減輕通貨膨脹及幫助政府預算平衡 • 協助基本設施之投資與維修 • 擴大台灣與國際經濟之關係

  10. 大陸來台之菁英份子 • 1945台灣光復到1949國民政府自大陸播遷來台,台灣人口大量增加。 • 1949有160萬軍民自大陸撤退來台,就業及基本需要都難滿足。兩岸交通中斷,物資供應缺乏,美援終止,中共犯台指日可期,風雨飄搖中。 • 1950韓戰爆發,美國恢復協助台灣,使台灣起死為生,從此步入未來50年經濟發展之過程

  11. 1946-1951通貨膨脹 • 1949六月幣制改革,NT$1=舊台幣40,000。 • 通膨:台北市躉售物價指數1942年163。1945, 2360(增加14.48倍)。 • 1946年12月12555。1947年12月97462。1948年12月1111364。 • 1949年6月,13214952。 • 改制後,1949年6月330,1950年12月1133,1951年12月1735

  12. 1949-53土地改革 • 1949 三七五減租 • 1951 公地放領 • 1953 耕者有其田 • 效果 • 佃農有田可耕種,增加農業生產 • 地主釋地轉工業,帶動工業發展

  13. 戰後台灣的生產1942-49

  14. 台灣經濟發展不利因素 • 自然資源貧乏 • 人口密度過高 • 外貿依存度過高 • 軍事負擔龐大 • 外交挫折 • 保護主義與石油價格

  15. 有利因素:台灣經濟奇蹟創造三大主力 • 政府把握正確的發展策略 • 工商界把握住有利投資機會 • 勤奮勞工投入生產行列

  16. 貳:從貧窮到富裕的成長過程 • 可將台灣經濟發展的國成分為兩階段:1952-80;1980-2000 • 其中蔣經國1969接任行政院副院長到1987去世為發展黃今年代。但也有學者認為這段時期為指令式經濟,揠苗助長,不少後遺症。 • 李登輝1987-2000民主化與多元化時代。 • 2001政黨輪替

  17. 第一階段:1952-80 • 台灣經濟結構漸漸發生變化,主要來自國際競爭與各產業生產力之消長。 • 1962 以前,農業產值佔GDP比例高於工業。1961農業25%,工業23.7% • 1962農業開始低於工業 • 1952-62時期 • 1962-80時期

  18. 1952-62時期 • 台灣經濟型態以農業為主,政府經濟政策之特色為禁止和限制 • 設廠限制:促進衛生安全及產業成長,避免盲目投資,形成資源的浪費,使資源合理運用。 • 自製率規定:節省外匯,輔導國內零件組建廠成長。(進口替代政策) • 貿易限制:保護國內產業發展,平衡國際收支。 • 關稅保護:保護幼稚產業發展,增加稅源。

  19. 1952-62時期 續 • 這段期間出口貿易、農產品和農產加工品的金額都超過工業產品。 • 同時其對外貿易處於入超局面,但入超金額逐年減少。 • 出口以日本為最大市場,進口則以美國為主。 • 出口依次為糖、米、茶、香蕉及紡織品。其中糖在1957佔出口63% • 經濟成長率平均9.2%,農業4.2%,工業12.3%,服務業9.1%

  20. 1962-1980時期 • 1962起工業產值開始大於農業產值,成為以工業為主的時代。 • 1985工業產值已佔總產值的47% • 社會經濟問題,農村大量剩餘勞動 。 • 政府的對策:拓展對外貿易,設立加工出口區及工業區,以吸收剩餘勞力。 • 鼓勵勞力密集之出口業。 • 另外,因勞力工資低廉,外資湧入設廠。

  21. 1962-80鼓勵對外貿易 • 1970頒佈「19點財經改革措施」。放寬貿易管制、促進出口、鼓勵儲蓄和節約消費、改進投資設廠。 • 1971頒佈「獎勵投資條例」。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及鼓勵出口產業。

  22. 1962-1980時期 續 • 因應能源危機1973,1979。政府以推動12項建設奠定基層建設和重化工業發展之基礎,也減輕能源危機對產業的不利影響。 • 減少管制,降低關稅,建立單一匯率制度,取消外匯證。1979機動匯率制度。1980 利率自由化。 • 1963-80為台灣經濟成長最快速時期。平均成長率10%。

  23. 第二階段1981至今 • 1980年代台灣經濟社會政治及兩岸關係都有很大變化。經濟逐漸由管制保護變成開放和自由化。 • 經濟自由化。1984:宣布經濟自由化和國際化。計畫進行國營事業民營化。廢除利率管制條例。大幅降低關稅。廢除匯率中心價格。 • 產業發展。1981建立新竹科學園區。1984策略性工業發展。1990宣布獎勵投資條例屆滿不再延長,1991改為產業發展條例。

  24. 經濟成長與泡沫經濟: • 對外貿易迅速擃張,出超大幅增加,1987外匯存底已達700億美元。 • 超額儲蓄引發1980年代末期之股市狂飆及房地產價格飛漲,地下投資猖獗,投機賭博之風大起,導致1990年泡沫經濟破滅。(見表) • 投資國外: • 因大量出超,外匯資產迅速累積,NT$對美元大幅升值,以美金計價的勞動成本大幅上升,影響國際競爭力。 • 勞力密集產業出走到國外,特別是東南亞,最後到大陸投資。

  25. 國民所得中各指標間的關係 • GDP=C+I+X-M • 國內總生產=消費+投資+出口─進口 • Saving=GDP-C=I+X-M • 國內儲蓄=GDP─消費=國內投資+出口─進口 • I=Saving-(X-M) =Saving-國內資金流出 • 國內投資=國內儲蓄─(出口─進口) • I=Saving+(M-X)=國內儲蓄+(進口─出口) • 國內投資 =國內儲蓄+國外資金流入(國外儲蓄) • 所以:投資=儲蓄

  26. 產業結構變化最快。其他東南亞國家也用廉價勞力積極發展經濟。產業結構變化最快。其他東南亞國家也用廉價勞力積極發展經濟。 • 不分產業被迫加緊提高技術水準,朝高科技方向,以提高競爭力。 • 1986製造業中輕工業產值佔52%,重化工業48%。 • 1995,輕工業34%,重化66%。 • 重化及技術密集產值佔製造業:1986為60%,1995增至73%。出口值佔總出口:1986為55%,1995為70%。

  27. 1987台灣政局及經濟自由化分水嶺: • 戒嚴取消、開放大陸探親。外匯自由化。社會運動,包括勞工運動、環保抗爭、消費者運動、農民抗爭等。 • 台商1980年代開始赴大陸投資。 • 1981-95經濟成長率7.5%每年。農業最差,服務業成長最快。 • 1952-95經濟成長率平均8.6%。今後不大可能維持高成長率。

  28. 傳奇年代: 民國60-80年 • 蔣經國執政 1972/5月至1988/1月 • 李登輝執政初期 • 平均經濟成長率9.5%。出口帶動經濟起飛。每人所得從1971之US$450提升到1991之US$8982.

  29. 台灣就業結構

  30. 台灣國際貿易與收支

  31. 台灣經濟成長及產業結構變化

  32. 台灣泡沫經濟1985-92

  33. 台灣國民所得與產業結構

  34. 參:台灣經濟發展環境和條件 • 外在環境 : • 二次戰後共產主義橫行及殖民地國家紛紛要求獨立,引起內戰外亂,使經濟發展受阻。 • 許多國家採用進口替代政策失敗。 • 國際競爭上不激烈,使日本、台灣和亞洲四小龍其他經濟採用出口策略一舉成功。

  35. 內在條件 • 政治社會安定。 • 有良好的經濟計畫 • 教育普及,提升人力素質 • 人民勤儉 • 穩健的發展策略

  36. 穩健的發展策略 • 在物價穩定中求發展 • 先發展農業,後發展工業。土地改革政策成功1950年代。 • 先發展勞力密集產業,運用豐沛人力資源,然後再發展資本密集產業。 • 先發展輕工業,再發展重工業極高科技產業。 • 政府參與經濟決策。但1987後議會政治影響政府施政能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