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前 言

前 言. 曾几何时,中山豪商巨贾富甲一方,雄视海内外;从古至今,香山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争艳岭南。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承载物之一的老街古巷,质朴无华、古色古香、中西合璧,正越来越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中山石岐,是一个充满了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穿行在街头巷尾,西山寺、古城墙、老榕树、旧牌坊 …… 在不经意间,总能与历史撞个满怀。香山诞生最初的胎记,在这里仿佛伸手可及;这里也是香山成长最为蓬勃的标本,大信 . 新都汇商业圈、孙文西路步行街,现代香山商业正在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而这一切的背后,就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香山文化 。.

kaspar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前 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前 言 曾几何时,中山豪商巨贾富甲一方,雄视海内外;从古至今,香山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争艳岭南。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承载物之一的老街古巷,质朴无华、古色古香、中西合璧,正越来越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中山石岐,是一个充满了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穿行在街头巷尾,西山寺、古城墙、老榕树、旧牌坊……在不经意间,总能与历史撞个满怀。香山诞生最初的胎记,在这里仿佛伸手可及;这里也是香山成长最为蓬勃的标本,大信.新都汇商业圈、孙文西路步行街,现代香山商业正在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而这一切的背后,就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香山文化 。 而我们学校正是坐落在石岐旧城区的中心地带,每天上、下学都在不经意间穿过这些记录着中山城市发展历史的老街古巷和历史老建筑。它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给我们深深的启迪与思考。

  2. 目 录 前言 老街故事 2013年3月版 孙文西路步行街 ……………… 4 仁厚里…………………6 集贤坊 …………………10 永安里 ……………..…… ……8 出版社:启发中学出版社 地址:孙文路龙母街70号 总编:郑君凯 编委:赵静宜 责任美编:何姿 电话:8888888 邮编:528400 国内刊号:ISSN459-1321 电子邮箱:qfzx@163.com 网址:www.qfzx.org QQ:456789011 价格:15.00元 观音巷 ………………………12 从善坊 ………………14 Contents 龙母老街………………………16 老街现状及保护 老街现存问题 …………… 18 老街保护建议 ………… 19 封 面 后 记 封 底 下一页 退出

  3. 位于石岐区孙文西路。 孙文西路步行街 东起悦来路口中山百货大楼,西至凤鸣路口,全长约529米,路宽15米。路两旁 的低层建筑风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式殖民地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 的混和,是欧亚混杂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现,至今还保存着精湛木雕、灰塑、 南洋骑楼等中西合璧建筑物。 古称迎恩街,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孙文路从民国时期开始接受西方建筑 造型,又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造型,至今还幸存着精湛木雕、灰塑等中西合璧建筑物 体,弯曲自然的商业街,舒适怡人的外部空间尺度,南洋风格的骑楼,整个街区外部 空间与功能有机结合,这一切记载着中山城区的形成和各个发展阶段,更凝聚着中山 市60多万海外侨胞的乡情,既颇具历史文化欣赏价值,又有纪念和爱国教育意义。 1995年初,中山市政府重新规划改造,1998年9月19日全面竣工。 如果这里不是开发为商业街,得到政策性保护,这些老骑楼还能在岁月的风吹日晒雨淋中耸立多久?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4. 孙文西路步行街影像 老 街 新 韵 南洋骑楼 曾经奢华的思豪酒店 文化旅游步行街入口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5. 仁厚里 从石岐太平路南口进庚灿里,穿过龙母庙街,就可钻入古巷仁厚里。 “两头窄,中间宽”,全长约440米。走进去,朱红的牌坊名依然清晰可见,放眼能见到的老房大约建于民国初年,一律的中西结合样式,西式山花、花岗岩门套,琉璃栏杆,首层凹门廊、二层凹阳台还有精美的灰雕。一座座古朴的老房子,巴洛克式的建筑和灰塑、精美的彩绘、还有西式阳台和极具岭南风格的趟栊门,让人惊叹当年建筑艺术的高超。 仁厚里古巷为中山县农民协会成立旧址,同样也是如今的市委党史教育基地。一走进仁厚里,就能看见一栋华美的楼房,这栋楼房有着精细的门檐雕花,顶部注明着“1930”字样,表明这是1930年建成的老建筑。但与当天看到的其他老楼房不同的是,这栋楼房除了欧式风格的栏杆、花哨的天花板彩绘外,还有6扇五彩缤纷的门。 辉煌已逝,韵味犹存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6. 仁厚里影像 蜿蜒的街道 狭长的巷子 充满生机的小巷 朱红的文字的大门 这栋可是历史建筑哟 极具岭南风格的趟栊门 雄伟的古建筑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7. 永安里 孙文中路治安街 独户式的屋子排列、凸阳台、青砖、巴洛克式外观,保留着当时的记忆。四幢八户民初别墅分两排矗立,房子的周围有一圈围墙,牌坊上大书“永安里”三字,面积约有1300平方米。可以想见当年的繁华。 谁也想不到,在中山旧城区,这么偏僻的地方会“隐藏”着曾经辉煌一时的永安里历史文化 建筑。中国旧时有四大百货公司,“永安公司”即为其一,为中山人创立。他招呼乡里人到 上海给他打工,昔日的打工仔赚到钱,回家乡石岐建了八幢青砖大屋,分两排,每排四 间,每两间盖在一起,中间有一小巷。现在有的租给外来者,有的空着,有的不知是谁 住……这么这可以算是由永安公司建的中山第一批商品房了,上世纪初,中山人郭乐在外 面开办永安公司后,名噪一时,很多同乡去投奔他,这些人后来寄钱回来盖房子,大家把 屋子的样式都统一化,并冠以“永安”的名字。近百年的永安里,用它沧桑的身姿默默地承 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目前这里的房屋大都属于私人宅院,但很多屋主都远居海外,托人 代管。一直以来这里也没有专门维护或修缮。目前这里已经被列入中山市优秀进现代建筑A级保护名单,位于中山博物馆群规划范围之内。 旧迹易寻,历史难觅 。昔日有钱人的“高档社区”,如今“门前冷落鞍马稀”。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8. 永安里影像 其中的两栋洋楼 其中的两栋洋楼 狭长的过道 远眺永安里 气势非凡的洋楼侧面 雄伟的大门述说昔日的辉煌 精美的窗户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9. 集贤坊 石岐太平路 今天,走在集贤坊内的巷子中,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青砖、灰雕、长窗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民国风格的宅院、斑驳的青砖墙身、破旧且随风摇曳的木质窗户……那扇被木条划分成四个等大方格的玻璃窗,似乎在向路人讲述着当年集贤坊居民的富裕生活。 以前中山人都是先买块地,然后自己找人建房子,但是集贤坊却是由人先建好房子,再对 外出售,所以这里的房子建筑风格都是一样的,在中山老巷里很难见到。这可以说是中 山,乃至全国首个先建后卖的房地产,也是现代房地产公司的雏形。据了解,中山集贤坊 还曾出产备受市民欢迎的西饼。辛亥革命后,西饼开始在中山人的生活中普及起来,当时 中山有一些商家派学徒去港澳地区学习制作面包、“番饼”的技巧,然后回到石岐办厂开店。 据《岐海商涛》载,当年孙文西路最具代表性的天天饼干厂,其“工厂设在集贤坊祠堂。 有员工数十,产品远销省港澳及南美一些国家。当年天天的学徒,有的已成为香港名厂的 老技术员了。四十年代,南基横街天诚饼干厂的股东区江、吴森、周林等人,都师出于天 天的名门师傅”。 集贤坊在眼前呈现的是一个沧桑且落寞的身影。但是,将古巷内相邻 建筑连在一起的天台廊桥,却用它那独特的建筑风格向我们诉说着集 贤坊曾经的风采。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10. 集贤坊影像 集贤坊的楼房过道 民国风格的宅院 精美的雕花清晰可见 一线天 集贤坊可是历史文化街区 最早统一格式的商品房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11. 观音巷 民生路 风格独特的老宅,均建于民国期间,多为骑楼式,砖混结构,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生动反映了中山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特征。 当我从民生路走进观音巷时,就如置身于一条时空隧道一样。观音巷稍微有点弯道的街道引导着我前行,旁边的一座座古老且非常西化的大屋使人浮想联翩,仿佛与历史相遇了。相传,明末时这里的部分居民捐资在此兴建了一座观音庙,巷沿用庙名称,遂为“观音巷”。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座3000多平方米的观音庙尚在,且在巷中有很多鱼塘。后来,观音庙拆了,鱼塘被填上泥土后盖起了房子。1967年改称“新华街”,1981年复称今名。 古老的街道,古典的情调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12. 观音巷影像 风格独特的老宅 落寞的身影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13. 从善坊 民生路 连排的几间别具一格的小洋楼,尽管有着明显的西洋建筑特征,大门却全部采用了岭南特色的趟拢门,这就是所谓的“中西合璧”。从善坊主道宽且笔直,徜徉其间,可以看到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痕迹,民间自发的对外交往, 从善坊22号,是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内4处已经进行登记建档并实行挂牌保护的历史 建筑之一。岁月把历史研磨,记忆在时光中模糊,这座22号却历历在目。22号是从 善坊中规模最大、建筑工艺最精美的一幢。据资料介绍,这座古老大屋建于民国初 期,占地面积达220平方米,其主人是一位何姓人士。这座古老大屋建筑前为平屋顶 后为坡屋顶,有挑檐、西式山墙、丝缝砖、石米饰面灰塑、凹门廊、阳台、水刷石 窗套和栏杆,简化西式柱头做装饰,是有民国时期特色的民居。据说,因为主人不 在本地了,这座古老大屋多次遭到小偷光顾,现在已人去楼空。没有玻璃的窗户与 紧闭的大门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中山人敏捷开朗、讲究实际和敢拼敢闯的性格特征和多元兼容的文化特征在一幢幢建筑上呈现。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14. 从善坊影像 早已没有玻璃的窗户 文化街区入口 古老的趟拢门 屋顶杂草丛生 冷清的街道 文化街区分布图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15. 龙母老街 石岐孙文中路龙母庙街 与其说是街,倒不如说是巷,而且是一条窄而曲折的巷子,一眼望去没有尽头。 两旁陈旧的建筑大多大门紧锁,只能从窗口隐约窥见斑驳的雕花。独特的雕花虽 是斑斑驳驳,但凭栏和门窗的精美依然可辨。外墙开始剥落,楼板、柱头出现了 裂缝,只有装饰在门楼上的百叶窗和珐琅,还依稀带着昔日的繁华 龙母庙街因街内建有龙母庙(已毁),故名。该街南北走向路段,原为武山街;后联 接东北面龙母庙,街合称今名。1967年改称曙光大街。1981年复称今名。原驻有老干 之家和曙光中学(后改为五中,现为启发中学)。由孙文中路转进龙母庙街,一直往 前走到一个丫子路口旁边,可见一块手工红色油漆书写的“老赵理发”店。据了解,这位 剃头大叔自1947年从事剃头以来,今年已经86岁了,他继承家族衣钵,一直打理着这 家已经开了两个世纪的理发店。 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只有老街依然如故,时光在这里变得缓慢悠长,脚步在这里变得悠闲迟缓,心情在这里变得从容安逸。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16. 龙母老街影像 昔 日 的 高 档 洋 楼 屏风窗棂 ,美仑美奂 昔日阔绰人家,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17. 石岐老街所存在的问题 • 石岐老街及其古建筑和国内其他许多城市一样,均面临许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不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有的历史建筑被不恰当地改造,有的甚至被直接拆除,历史文化街区中仅靠文物保护单位独立支撑,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完整性受到很大影响。比如,出于商业开发的目的,一些历史建筑除临街立面外,其余主体结构全部被拆除。 二、保护理念存在偏差,热衷于跟风高城建,蓄意拆除原有历史建筑,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真实性。 三、历史街区本身保护注重商业价值开发,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不够重视,存在过度整治的问题,“景点打造”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有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上悬挂有大尺度的广告招贴画,严重遮挡建筑立面,破坏了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 四、偏重历史街区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萌生、扎根于历史街区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够重视,对原有的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不够重视,割裂了历史街区与历史传统文化之间原生的、紧密的联系。 五、政府部门对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宣传不够,市民认识不足,导致非主观性破坏和对它的漠不关心。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18. 关于保护和开发石岐老街古巷的建议 由于种种原因,对地处石岐城区中心的仅存重要历史遗址缺乏整体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一些重要历史遗迹诸如位于孙文路的中西药局旧址、民生路的香山起义总部旧址、集贤坊商民防盗走廊等均未能纳入保护范围而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如由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香山华侨捐建的西山孙中山纪念图书馆则被挪作它用,海外同志社也于近年被拆毁,等等。 如何保护好仅存的相关历史遗迹和科学地进行开发利用,,为了保护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建筑和街道,我们建议如下: 1、将石岐划为历史文化街区,将保护该街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一并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保护好现存的建筑和风格,开发的侧重点应在观光旅游和品尝风味。 2、强化城市的文化特性。中山应该是保护和传承孙中山文化的核心地,把孙中山文化符号化,在主题纪念公园、遗址遗迹等注入该元素以彰显城市文化特性,能起到很好的城市营销作用。 3、在规划和建设上丝毫不能忽视民族性和本土性。除了请外面的专家学者外,要注意多听取本地专家、技师、技工的意见和建议。 4、还原重要历史遗迹问题。民国时期孙文路中西局、香山起义总部、集贤坊商民防盗走廊等原有建筑物现已不复存在,其旧址已被后来的建筑物所覆盖。要在其原址上复原。 前言 目 录 老街故事 老街现状 老街保护 后记

  19. 后 记 历史的进展,总免不了要吐旧纳新,我们一边为城市新建筑的雷同而不屑一顾,一边又为记录着某个时代历史文化烙印的旧建筑老化、甚至消亡而扼腕叹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中的本土意识开始抬头,老店变成了集体回忆的一个象征。幸存的老行当被一些学者视为构成城市多元肌理的一部分,但如何在极速的都市化过程中保存这些“活历史”,同时让它们的价值参与到现代社会的构建中来,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问题。在对石岐的老街古巷怀缅与追忆中,成为一曲绝唱是否像中国其他城市一样的命运,这有待时间来诉说。 2009年7月,中山市有关部门首次将孙文西路、西山寺历史、从善坊和南区沙涌村这4处街区和30处优秀历史建筑确定为历史文化街区。不过,其中一些老建筑,有的残旧不堪,有的已变作危房,有的仅余空壳,怎样才能使这些老记子得到妥尚的维护呢?真的令人担忧!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东西已经离我们远去,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不知道老街的许多故事,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关注一些正在逐渐消退的东西,尽量减少“无法追溯”之现象的发生。

  20. 9 736590 066934 > 责任编辑:曾倩 美术编辑:凌显锋 ISSN 8899–2009 定 价:15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