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1

第八章 肝胆疾病的 生物化学诊断

卫生部 “ 十一五 ”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第八章 肝胆疾病的 生物化学诊断. 蚌埠医学院 章 尧. 退出. 主要内容. 一、 解剖结构基础与生物化学功能. 二、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三、 胆红素与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 四、 肝病的生物化学代谢紊乱. 五、 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 六、 肝功能检验项目选择原则与评价. 第一节 解剖结构基础与生物化学功能. 一、解剖结构特点. 二、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 三、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 返回章. 一、解剖结构特点.

kayle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八章 肝胆疾病的 生物化学诊断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卫生部“十一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第八章 肝胆疾病的 生物化学诊断 蚌埠医学院 章 尧 退出

  2. 主要内容 一、解剖结构基础与生物化学功能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三、胆红素与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 四、肝病的生物化学代谢紊乱 五、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 六、肝功能检验项目选择原则与评价

  3. 第一节 解剖结构基础与生物化学功能 一、解剖结构特点 二、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 三、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 返回章

  4. 一、解剖结构特点 1. 血管丰富—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血供,且有肝静脉和胆道系统排泄 2. 微细结构 3.化学组成---含众多酶系 物质的转运基础---大量微绒毛 物质交换的基础---较高通透性 能量保证的基础---线粒体丰富 物质代谢的基础---亚细胞结构丰富 故肝脏有“物质代谢中枢”之称! 返回节

  5. 二、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 1. 代谢功能(参与糖、蛋白 质、脂类和维生素等物质 代谢) 2. 生物转化作用 3. 分泌和排泄功能 4. 造血功能 5. 激素的灭活 6. 肝脏再生功能 人肝细胞生长因子结构 返回节

  6. 三、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 1.急性肝损害时,血浆蛋白质浓度变化不大。 慢性肝病时: • 血浆清蛋白降低,γ-球蛋白升高,出现清蛋 白与球蛋白(A/G)的比值降低,甚至倒置。 • 血浆尿素水平呈低值。 • 血氨增高。 • 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下降。 返回节

  7. 2. 糖代谢变化 • 磷酸戊糖途径和糖酵解途径相对增强,血中丙酮酸含量可显著上升。 • 严重肝病时糖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运转失常。 • 血糖浓度难以维持正常水平。 • 糖耐糖曲线异常,可呈低平型、高峰型、高坡型等异常曲线 。 返回节

  8. 3. 脂类代谢变化 • 脂类消化吸收不良。 • 肝内脂肪氧化分解降低或脂肪合成增多或磷脂合成障碍,不能有效合成脂蛋白输出,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而形成脂肪肝。 • 糖代谢异常,脂肪动员增加,导致酮血症 。 • 血浆胆固醇酯/胆固醇的比值下降。 • 血浆脂蛋白电泳谱异常,出现低密度脂蛋白(LDL)积累 。 返回节

  9. 第二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 二、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三、生物转化的特点 返回章

  10.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 1. 生物转化的定义 一些非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2. 生物转化的对象 内源性:如激素、胺类等 非营养物质 外源性:如药物、毒物等 返回节

  11. 二、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1. 第一相反应: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 2.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 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顺利排出体外。 * 有些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 仍不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 即第二相反应,才最终排出。 返回节

  12. 1. 微粒体依赖P450加单氧酶系 • 部位:微粒体内(滑面内质网)。 • 组成:Cyt P450,NADPH+H+,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 催化的基本反应。 RH+O2+NADPH+H+ROH+NADP++H2O • 基本特点: 能直接激活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加入底物分子中,另一氧原子被还原为水,故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 (如图, 示例)。 返回节

  13. 返回节

  14. 返回节 多环芳烃的生 物转化过程

  15. 2. 线粒体单胺氧化酶系 • 存在部位:线粒体内 • 催化的反应: 催化胺类氧化脱氨基生成相应的醛 RCH2NH2+H2O2 RCHO+NH3+H2O 返回节

  16. 3. 醇脱氢酶及醛脱氢酶系 • 存在部位:胞液 • 催化的反应 • 醇脱氢酶(ADH)催化醇类氧化成酸 • 醛脱氢酶(ALDH)催化醛类生成酸 • 还原反应: 此类酶的活性一般不高 • 存在部位:微粒体 • 催化反应: • 硝基还原酶类 和偶氮还原酶类 在无氧条件下,生成胺类。 返回节

  17. 水解反应 • 分布广泛 • 种类繁多---肝细胞中有各种水解酶。 • 结合反应—第二相反应 • 存在部位:微粒体、胞液和线粒体内 • 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 • 毒物或激素均可发生结合反应。 • 结合剂: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甘氨 • 酸、乙酰基、甲基等物质或基团。 返回节

  18. 1.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最多见的结合反应 • 葡萄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UDPGA) • 催化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UGT), 示例: 2NADH+ 2H+ 2NAD+ UDPG脱氢酶 UDPGA UDPG + UDPGA + UDP 苯酚 返回节 苯β葡糖醛酸苷

  19. +PAPS HO3SO 2. 硫酸结合反应 • 硫酸供体--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PAPS) • 催化酶--硫酸转移酶 示例: +PAP 雌酮 雌酮硫酸酯 返回节

  20. 3. 酰基化反应 +HS-CoA +CH3CO~CoA 异烟肼 乙酰辅酶A 乙酰异烟肼 辅酶A 返回节

  21. 4. 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环氧萘 谷胱甘肽 S-二氢萘醇谷胱甘肽 返回节

  22. CONH2 CONH2 N N + CH3 5. 甲基化反应 甲基的供体:S - 腺苷甲硫氨酸(SAM) 甲基转移酶 + + S -腺苷同型半胱氨酸 S -腺苷甲硫氨酸 尼克酰胺 N-甲基尼克酰胺 返回节

  23. 三、生物转化的特点 • 连续性 • 多样性 • 解毒与致毒双重性 返回节

  24. 第三节 胆红素与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 一、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二、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 返回章

  25. 一、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一)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 1. 胆红素来源 体内的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如图)。 返回节

  26. 主流胆红素 (80%) 1)衰老的RBC破坏、降解 2)无效红细胞生成 胆红素来源 分流胆红素 (20%) 3)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蛋白质 (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 肌红蛋白等)分解 返回节

  27. 2.胆红素的生成过程 氨基酸 网状内皮系统 珠蛋白 衰老的RBC Hb 肝、脾、骨髓 (微粒体、胞液) 血红素 O2、NADPH 血红素加单氧酶 胆绿素还原酶 胆红素Ⅸa CO和铁 胆绿素 胆红素的性质:亲脂疏水,对大脑具有毒性作用 返回节

  28. 胆红素的生成过程 + + + +

  29. 胆红素空间结构示意图 C10 返回节

  30. 3.胆红素转运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主要) 运输形式 胆红素-α1-球蛋白(少部分) 竞争结合剂 ---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 增加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便于运输 意 义 限制胆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 返回节

  31. 4. 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变 1)摄取---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膜表面进 入肝细胞。 以“胆红素-Y蛋白”(胆红素-Z蛋白) 形式送至内质网。 这是一个耗能的可逆的过程。 肝内运输 肝细胞膜上特异的载体蛋白 胆红素摄取的 有效性取决于 肝细胞内Y蛋白和Z蛋白两种受体蛋白 返回节

  32. 2)转化 • 部位:滑面内网质 • 反应:结合反应(主要结合物为UDPGA) • 酶: 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 产物:主要为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另有少量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硫酸胆红素,统称为结合胆红素。 • 目的:既有利于胆红素随胆汁排泄,又限制其通过生物膜而起到解毒作用。 返回节

  33. 葡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 胆红素 + UDP -葡糖醛酸 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 + UDP -葡糖醛酸 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 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 + UDP (10 % ~20%) 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 + UDP (80 %~ 90%) 返回节

  34. 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的结构 C10 返回节

  35. 3)排泄 • 结合胆红素通过毛细胆管膜上的主动转运载体,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再随胆汁排入肠道。 • 转运形式:逆浓度梯度的能量依赖的主动转运过程。 返回节

  36. 5. 胆红素在肠管中的变化及其肠肝循环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结合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 葡萄糖醛酸 还原 氧化 胆素 胆素原 ﹡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d -尿胆素原 ﹡胆 素:i -尿胆素,粪胆素, d -尿胆素 返回节

  37. 胆红素与胆酸的生成反应

  38.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胆素原肠肝循环的概念  肠道中有少量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返回节

  39. 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过程 (10~20%) 2~5%

  40. 胆红素代谢通路 返回节

  41. (二)胆红素代谢紊乱与黄疸 1. 黄疸的概念:  凡能引起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过程发生障碍等因素均可使血中胆红素增高,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胆红素是金黄色色素,当血清中浓度高时,则可扩散入组织,组织被染黄,称为黄疸。 • 隐性黄疸:< 34.2 mol/L,外观看不出。 • 显性黄疸:≥34.2 mol/L,有黄染的现象。 返回节

  42. 2. 黄疸的类型 • 根据肉眼可否见到黄染现象分为: ---显性黄疸和隐性黄疸。 •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 ---溶血性、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 •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 ---肝前性、肝性和肝后性黄疸。 • 根据血中升高的胆红素的类型分为: ---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及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 返回节

  43. (三)黄疸的成因与发生机制 • 胆红素形成过多 •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 胆红素在肝外的排泄障碍 返回节

  44. 1.胆红素形成过多---溶血性黄疸 代谢特点 •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仅为总胆红素的20%。 • 未结合胆红素不能由肾小球滤过,故尿中无胆红素排出。 • 肝最大限度地处理和排泄胆红素,因而肠道中形成的胆素原增多,粪便排出的胆素原也增多,粪便颜色加深。 • 尿中排出的胆素原也相应增加,胆红素阴性。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返回节

  45. 2.肝细胞处理能力下降--肝细胞性黄疸 代谢特点 • 血中两种胆红素含量都增高。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35%以上。 • 结合胆红素可由肾小球滤过,尿中出现胆红素。 • 结合胆红素在肝内生成减少,粪便颜色变浅。 • 尿中胆素原含量变化不定。一方面是从肠吸收的胆素原不能有效地随胆汁排出,使血中胆素原增加,尿中胆素原增加;另一方面是肝实质性损伤及炎症、肿胀等造成肝、胆管阻塞,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尿中胆素原减少。 ------高未结合和结合胆红素血症 返回节

  46. 3.胆红素排泄障碍---阻塞性黄疸 代谢特点 • 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50%以上。 • 结合胆红素能被肾小球滤过,尿中出现胆红素。 • 胆红素不易或不能随胆汁排入肠道,因而肠腔胆素原很少或缺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灰白色。 • 尿中排出的胆素原也相应变少,胆红素阳性。 ------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返回节

  47.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成因 • 生下后,血液内原来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未结 合胆红素生成过多。 • 肝细胞内载体蛋白—Y蛋白少,肝细胞摄取未结合 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 肝细胞内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生成不足, 结合胆红素生成少。 • 肝细胞胆汁分泌器发育不完善,对肝胆汁分泌的 潜力不大。 • 母乳中含有孕二醇,对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有 抑制作用。 返回节

  48. (四)黄疸的实验室检查 • 胆红素代谢实验 • 血清酶学检查 • 血脂分析 • 血液学检查 返回节

  49. 三种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返回节

  50. 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实验室鉴别诊断 返回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