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454 Vues
教育 鑑賞與學習共同體之初探. 碩研教評一甲 指導教授:丁文生教授 報 告 人 :許育瑋. 參考資料: <教育批判:一種質性研究法 / 作者 :David J. Flinders and Elliot W.Eisner ( 譯者 : 施香如 ) > < 林鈺萍 。 個案教師教學之賞評:艾斯納教育鑑賞與批評模式及其應用 > < 歐用生 。 日本小學的教學觀摩與教師學習 > < 徐澤汶、李家銘 、陶道毓 。 「全學習學校」躍昇計畫 > < 魏秀燕、徐秀婕 。 走察?觀課? 學習效能 > < 鄒優楊、黃振祐 。 如何聚焦學生學習 , 推動教師專業社群全面發展? >.
E N D
教育鑑賞與學習共同體之初探 碩研教評一甲 指導教授:丁文生教授 報 告 人 :許育瑋 參考資料: <教育批判:一種質性研究法/作者:David J. Flinders andElliot W.Eisner(譯者:施香如) > <林鈺萍。個案教師教學之賞評:艾斯納教育鑑賞與批評模式及其應用> <歐用生。日本小學的教學觀摩與教師學習> <徐澤汶、李家銘 、陶道毓。 「全學習學校」躍昇計畫>< 魏秀燕、徐秀婕。 走察?觀課? 學習效能> < 鄒優楊、黃振祐。如何聚焦學生學習,推動教師專業社群全面發展? >
前言 • 從藝術取向的教育批評與鑑賞模式來分析目前教育潮流議題—學習共同體: • 利用系統的方法收集資料,對教、學作多面相的、多角度的分析。 • 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做全新省思和檢討。 • 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學習和成長的啟示意義。
一、教育批判與鑑賞途徑理論 • 教育批判的主要概念基礎有兩個: 1. 研究者即批判者 2. 教學即藝術
一、教育批判與鑑賞途徑理論 1.需要冒險地突破傳統的觀察方式: 2.確保品質(評鑑教育批判可信度的方法): 3.如同文學與藝術的貢獻一般: (1)幫助我們瞭解在教育場所中,我們需要了解些什麼。 (2)以新的視窗來觀察並理解教育的世界。 教育改進的力量是來自教師對其本身所作所為的觀察和思考能力的增加,而不完全是靠科學方法的使用,最終的目的是在改進學生的教育生活品質(Eisner,1985)
一、教育批判與鑑賞途徑理論 • 教育鑑賞:能夠藉由感官系統察覺教室生活中細微但卻重要的特質(以現場為焦點,親自感受)。 • 教育批評:經由各種呈現方式表達出來的過程,可使用描述、解釋、評鑑和發展基調等方法,呈現真實的情況、解釋背後的意義與意圖,從而判斷其價值。
二、教育鑑賞與批評模式 之文獻探討 個案教師在特定情境脈絡下為期近兩個月的教學活動: • 賞評內容包括:意圖、課程題材及教學與評量等三個主題。 • 收集一切相關訊息以了解教師教學的優劣得失及其原因,進行價值判斷。 • 透過文字與圖片的方式描述、解釋與評價是相互交錯進行,提供個案教師回饋,作改善與增進教師教學參考。
二、教育鑑賞與批評模式 之文獻探討 個案教師的角度 • 一、教師肯定以此種質性的探究方式,但認為較花時間,且不容易獲得研究對象的接受 • 二、教師承認自己的教學主導性強,這樣的教學方式乃起因於學生的基本能力弱。 • 三、教師希望提升學生對社會科探索的興趣,對學生在社會科認知方面的學習成效不是那麼強求。
二、教育鑑賞與批評模式 之文獻探討 研究者的鑑賞與評析建議: • 教師應更重視評量與教學之間的互動歷程,作為分析教學得失與診斷學生學習困難的基礎 • 課程題材的來源豐富,但教學前較缺乏系統而適當的安排與組織,有些學生乃無法完整了解教師的教學重點 • 學生較少被鼓勵積極的投入思考與討論,師生之間的互動或是同儕之間的互動並沒有被建立起來,課堂裡的節奏是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導者,學生是被動的學習者。
三、學習共同體的理論 「單元教學研究」的意義內涵: • 是教師們對一個教學單元(lesson)作系統的、整體性的研究的過程(佐藤學,2010 ;Akida,2006)。 • 結合課程改革、教學創新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校本研修制度。 • 經由協同的學習,師、生、同仁和家長都能學習,都能彼此相互學習建構「學習共同體」,邁向卓越(歐用生,2012a)。
三、學習共同體的理論 「單元教學研究」的歷程: • 集體備課:教師們針對一個單元,一起設計課 程和教學,思考:學生可能如何學習,教和學之間可能產生哪些差距、如何彌補等。 2. 共同觀課:聚焦於課堂中發生的事實,和學 生學習情形。 3. 慎思和檢討會:以學生學習的資料來檢討和 改進教學。
四、學習共同體之觀課參訪 • 共同備課的內涵 • 學生要學到什麼。 • 哪些要老師講解(低於25分鐘),哪些是要學生討論(高於20分鐘) • 課後研討回饋,供下次調整參考
四、學習共同體之觀課參訪 2.公開觀課情形—聚焦在學生學習 • 安排班級的任課老師到某一組學生旁進行觀察,記錄學生的互動情形,關心學生是否有學習發生。 • 學生如何用自己的話將自己的思考表達出來,與小組合作學習達成任務。 • 老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不依賴等待老師的答案。
四、學習共同體之觀課參訪 3. 集體議課情形— • 檢討會上,參加觀課的教師依序發言,包括校長 • 依課堂教學的觀察,討論學生學習的情形和問題,反省自己在觀摩這節課後學到了什麼 • 每個人不受任何聲音的支配,研討會中大家尊重彼此多元不同的意見。
五、以教育鑑賞模式來看學習共同體 教育鑑賞的向度 學習共同體 教師們共同備課: 擬訂一個單元教學活動計畫 規畫觀摩教學的一節課內容 討論蒐集資料和紀錄的方式。 1.描述性 2.詮釋性 3.規範性 4.主題性
五、以教育鑑賞模式來看學習共同體 教育鑑賞的向度 學習共同體 教師們公開觀課: 由一位教師舉行教學,其他教師們共同觀摩,觀察教學者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參與、表現、思考、行動和學習情形,並用錄放影機、iPad、相機或筆記本等記錄下來。 觀摩者通常會在教室走動或走近學生,記錄每一個細節。例如:學生如何自己思考、學習、參與討論、形成共識結論? 1.描述性 2.詮釋性 3.規範性 4.主題性
五、以教育鑑賞模式來看學習共同體 教育鑑賞的四個向度 學習共同體 教師集體議課: 會中的檢討,每一位教師都發表自己的看見和發現,以及啟示。 評論是從學生的學習出發,檢討教室裡發生的事實、教學的問題和意義。 發現教學中細微的事件及差異。 檢討會在「理性的批判、同情的理解」的氣氛中進行。 1.描述性 2.詮釋性 3.規範性 4.主題性
五、以教育鑑賞模式來看學習共同體 教育鑑賞的四個向度 學習共同體 整理回饋: 負責觀摩教學的教師,資料加以 整理,提供大家反省和檢討,共 同精進教學。 1.描述性 2.詮釋性 3.規範性 4.主題性
五、省思與結論 教育批判鑑賞與學習共同體的精神 課堂所發生的事實— • 親自感受、觀察與傾聽的能力 向教學者學習— • 讓教育呈現可分享並討論的形式。 民主型研討— • 重視教育評論時多元觀點,尊重不同批判者的觀察及見解。
五、省思與結論 • 個人式 →→群體式 • 提升學生學習效能 • 精進教師專業發展 • 建立學校友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