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二十二章 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

二十二章 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徐晓阳 教授. 运动与骨质疏松. 二十二章 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 1. 2. 运动与血脂异常. 3. 运动与高血压. 运动与糖尿病. 4. 运动与冠心病. 5. 运动与腰痛. 6. 第一节 运动与骨质疏松. 静悄悄的流行病-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的概念. 正常. 对比图. 认识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 严重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 WHO ). 认识骨质疏松症.

keit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二十二章 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二十二章 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徐晓阳 教授

  2. 运动与骨质疏松 二十二章 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 1 2 运动与血脂异常 3 运动与高血压 运动与糖尿病 4 运动与冠心病 5 运动与腰痛 6

  3. 第一节 运动与骨质疏松 静悄悄的流行病-骨质疏松症

  4.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的概念

  5. 正常 对比图 认识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 严重骨质疏松

  6. 骨质疏松症(WHO) 认识骨质疏松症 骨量减少 骨微结构破坏 骨脆性增加 骨强度降低 易骨折

  7. (1)原发性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一般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 (2)继发性骨质疏松 由其他疾病、药物等因素诱发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分类

  8. 骨质疏松的分类 • (3)特发性骨质疏松 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伴有家族遗传史,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及哺乳期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

  9. 骨质疏松症的特点 “无声无息的流行”:患者往往等到骨折才知道; 女性比男性多:绝经后女性激素分泌锐减,加速骨质的流失; 随年龄增加: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亦相继上升。

  10. 骨质疏松常见骨折部位(脊柱、髋部、腕部)

  11.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与诊断 内因 性别、年龄、激素调节、遗传 病因 外因 营养、运动

  12.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与诊断

  13. 骨密度测定方法: 1、定量超声测定法 2、CT 3、MRI 4、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法(DXA) ---最好的诊断标准

  14. 双能X线 骨密度仪

  15.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 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儿童期开始,在35岁之前,达到个人最高的骨量。 1.摄取合适量的钙质; 2.适量的负重运动; 3.家居安全,以防骨折; 4.健康的生活习惯; 5.女性在更年期后,经医生同意后选择补充雌激素,亦能保持骨密度。

  16. 运动的应力效应 机械用力产生对骨的刺激,激活成骨细胞,加强骨的形成。 运动的激素效应 适量运动可提高雌激素及睾酮的水平,促进骨的蛋白质合成,使骨基质总量增加,基质的增加有利于骨的钙化。 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的机制

  17. 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的机制 • 运动的补钙效应 运动促进钙的吸收,减少尿钙的排泄,并通过增加25(OH)D3促进钙吸收和骨组织外的钙、磷的再利用。 • 运动的肌力效应 运动除直接刺激骨组织外,还能帮助保持肌肉的数量和质量。肌力对骨量的影响是系统性的,而不仅仅是具有部位特异性。

  18. 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g/cm2) 组别 n 骨密度(BMD) 运动组 38 0.61±0.04 对照组 38 0.56±0.02 锻炼组BMD高于对照组BMD,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19. 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处方

  20. 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处方

  21. 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1、注意动作的合理性,严防跌倒。 2、合适的穿戴,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地板要防滑。 3、充分利用运动区的护栏和扶手,有助于动作的完成并预防跌倒。 4、平衡练习要有人监护,避免损伤。

  22. 第二节 运动与血脂异常 • 血脂异常的定义 血浆中脂质超出于正常范围,称之为血脂异常。 • 血脂异常的分类 根据血浆脂蛋白各组分升高分为: Ⅰ 、Ⅱ、 Ⅲ、 Ⅳ 和Ⅴ型 根据是否继发于全身系统疾病: • 原发性血脂异常 • 继发性血脂异常

  23. 血脂异常的表现和诊断标准 血脂异常的临床表现: • 脂质在真皮细胞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 • 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疾病。

  24. 血脂异常的表现和诊断标准 中国人血脂异常的参考标准(mmol/L)

  25. 血脂异常的发病原因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 不良饮食习惯 • 体力活动不足 • 肥胖 • 增龄以及吸烟酗酒 •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 • 家族性ApoB100缺陷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26. 运动对脂代谢的促进作用 • 有氧运动可提高机体脂肪分解的速度,降低TG、TC和LDL的水平,提高HDL; • 有氧运动主要是通过促进HDL介导的胆固醇向肝脏转运预防冠心病; •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包括减少脂质沉积、促进胆固醇向肝脏转运; • 有氧运动可通过骨骼肌消耗脂肪酸减少体内脂质的储量。

  27. 运动促进脂代谢的机理 运动促进脂代谢的机理

  28. 有氧运动及低脂膳食对动脉硬化斑块面积的影响 低脂组 高脂组 低脂+运动 高脂+运动斑块面积656.4±105.5a 788.2±110.78b 584.1±88.9c 679.17±91.3 ad

  29. 降脂运动方案 • 传统上推荐的防治血脂异常的运动是:每天最少20~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持续运动,每周最少3天,这样的运动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 推荐的运动强度是65%~85%心率储备(心率储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即运动的靶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心率+安静心率。

  30. 第三节 运动与高血压 • 高血压的定义 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疾病。 • 高血压的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 占95%(简称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 占5% • 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 舒张压≥90mmHg

  31. 运动对高血压的降压作用 运动可使大部分低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而对于重度高血压患者而言,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运动将会有更好的降压效果。但体育运动停止后,有氧运动的降压效果也随之消失。

  32. 运动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情况 例数 收缩压 舒张压 心率(mmHg) (mmHg) ( 次/min) 运动前 54 156±10 86±8 67±17运动6个月 54 148±9 76±6 62±18

  33. 运动降压可能机制 目前运动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的机制仍不清楚。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运动引起的降压效果,独立于体重和体脂的减少 。

  34. 降压运动处方 • 1、运动形式 (1)步行 (2)跑步 (3)骑自行车 (4)游泳 (5)登山或爬楼梯 (6)划船 (7)有氧舞蹈

  35. 降压运动处方 • 2、运动频率 适宜的运动频率是每周3~5次,每周6~7次的运动收益会更多。 • 3、持续时间 每天20~30分钟的运动是引起心血管机能改善的适宜量。 • 4、运动强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宜的运动强度为≧60% VO2max最大摄氧量。

  36. 第四节 运动与糖尿病 • 糖尿病的定义 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超过正常范围,肾脏不能全部重吸收,导致尿液含糖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 • 糖尿病的分类 •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 • 2型糖尿病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 妊娠糖尿病 • 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37.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绝大多数T1DM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某些外界因素作用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引起选择性胰岛β细胞破坏和功能衰竭,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尿病。 •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T2DM是由多个基因及环境综合引起的复杂病。包括人口老龄化、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

  38. 运动控制糖尿病的作用机理 1. 增强胰岛素分泌能力及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增加肌肉摄取、消耗血糖; 2. 加强脂肪分解,改善脂类代谢; 3. 运动还可减少引起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如肥胖症、高血脂、动脉硬化等,从而改善心肺功能,延缓血管并发症的进程,对调整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显著效果。

  39. 运动对大鼠血糖、血胰岛素的影响组别 血糖(mmol/L) 血胰岛素(u IU/ml)正常对照 5.97±0.56 25.04±2.73糖尿病对照 19.06±1.09** 8.27±2.65**糖尿病运动 11.3±5.19▲▲ 10.53±4.84 **与正常对照相比,P<0.05; ▲▲与糖尿病对照相比,P<0.05。

  40. 运动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mmnl/l.) (mmnl/l.) 运动组 空腹血糖 9.8±1.7 8.5±1.2 1) 餐后2h血糖 11.7±2.3 10.0±1.5 2) 对照组 空腹血糖 9.4±1.8 9.1±1.9餐后2h血糖 11.2±2.1 10.9±1.9注:1) P<0.01; 2) P<0.05

  41.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案 1、运动方式及频率 • 1型糖尿病或老年糖尿病患者以散步、下楼梯、平道骑自行车、打羽毛球、打太极拳以及轻微四家务劳动等低强度运动为宜。 •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可进行慢跑、上楼梯、登山、坡道骑自行车、滑冰等中等强度运动的运动形式。 • 运动应当经常进行,每周至少3次,每日运动更好。

  42. 2、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 体重正常的人:运动耗热量应与摄入量保持平衡。 • 肥胖和超重的人:运动耗热量应大于摄入量。 • 每次运动至少持续20~30分钟,但运动前后需作5~10分钟准备及整理活动。 • 糖尿病人一般以60% VO2max的中等强度为宜。

  43. 3、运动时间的选择 • 一般来讲尽可能选择饭后1~2小时参加运动,尤其早餐后是运动的最佳时间。

  44. 第五节 运动与冠心病

  45. 一 、冠心病的概述 • 定义 医学上是指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由冠状动脉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或痉挛收缩,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损伤的疾病。

  46. 现状: WHO统计,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被称为“第一杀手”。

  47. 占人口死亡人数1/3~1/2 U. S 占心脏病死亡人数50~70% 占心脏病死亡人数10~20% 北京、天津、大庆为高 广东、广西、四川较低 近年有增多趋势 我国 现状: 1. 年龄:40岁以后 2. 性别:男>女 3. 职业:脑力劳动者多 4. 发病率

  48. 引发冠心病危险因素 • 可以改变/控制的因素: • 不健康的饮食 • 缺乏身体锻炼 • 吸烟 • 不能改变的因素: • 遗传因素、性别、人种、年龄等 • 社会经济因素: • 家庭收入、教育程度、住房条件、职业等

  49. 二、冠心病康复锻炼的作用机制 (1)降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提高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和心脏功能储量; (3)延缓甚至逆转冠脉粥样硬化,改善冠脉侧 枝循环,增强冠脉收缩功能,增加心肌毛 细血管密度; (4)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和 抗血栓形成; (5)稳定情绪,增强自信,降低对社会心理压 力的生理反应。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