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與論與媒體 ─ (言論)自由權

與論與媒體 ─ (言論)自由權. 沈宗瑞 2010/12/21. 台灣「公民自由」程度. 自由之家 Freedom House : 2010 台灣整體排名維持與去年一樣 「公民自由」方面,報導指出台灣的排名降級,從第一級降到第二級,因為 “ 在貪污嫌疑犯的案件以及一個謀殺案裡被告的權利保障有瑕疵,同時,因為禁止公務員與學者參予特定政治活動,學術自由受到侵害 ". 公民自由的指標. 自由之家有關 「公民自由」十三項指標前六項 是否存在自由且獨立的傳播媒體、印刷媒介或文化傳播管道? 是否有公開或私密的討論自由? 是否有集會及遊行的自由?

keith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與論與媒體 ─ (言論)自由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與論與媒體─(言論)自由權 沈宗瑞 2010/12/21

  2. 台灣「公民自由」程度 •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2010台灣整體排名維持與去年一樣 • 「公民自由」方面,報導指出台灣的排名降級,從第一級降到第二級,因為“在貪污嫌疑犯的案件以及一個謀殺案裡被告的權利保障有瑕疵,同時,因為禁止公務員與學者參予特定政治活動,學術自由受到侵害"

  3. 公民自由的指標 • 自由之家有關「公民自由」十三項指標前六項 • 是否存在自由且獨立的傳播媒體、印刷媒介或文化傳播管道? • 是否有公開或私密的討論自由? • 是否有集會及遊行的自由? • 是否擁有組織政治性或準政治性團體的自由? • 法律是否平等地對待公民、司法機關是否獨立超然、情治機關是否尊重公民自由? • 任何團體無論對政治體系之立場為支持或反對,其是否皆能免於政治恐嚇或非法拘禁、放逐、訊問的威脅?以及人民有無免於戰亂的自由?

  4. 限制公民自由—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 第九條(從事政治活動或行為之禁止)   公務人員不得為支持或反對特定之政黨、其他政治團體或公職候選人,從事下列政治活動或行為:   一、動用行政資源編印製、散發、張貼文書、圖畫、其他宣傳品或辦理相關活動。 二、在辦公場所懸掛、張貼、穿戴或標示特定政黨、其他政治團體或公職候選人之旗幟、徽章或服飾。   三、主持集會、發起遊行或領導連署活動。   四、在大眾傳播媒體具銜或具名廣告。   五、對職務相關人員或其職務對象表達指示。   六、公開為公職候選人站台、遊行或拜票。   七、其他經考試院會同行政院以命令禁止之行為。   前項第一款所稱行政資源,指行政上可支配運用之公物、公款、場所、房舍及人力等資源。

  5. 媒體自由 • 媒體自由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礎,受到憲法第十一條言論自由及出版自由的保障,及司法院釋字第三六四號、六一三號及六二三號等多號解釋。憲法第十一條保障媒體自由的主要理由在於,通訊傳播媒體是形成公共意見之媒介與平台,在自由民主憲政國家,具有監督所有國家公權力機關及政黨的公共功能。 • 媒體自由的意義,不僅於消極防止國家公權力的侵害,也進一步積極課予立法者立法義務,經由各種組織、程序與實體規範的設計,以防止資訊壟斷,確保社會多元意見得以表達與散布,形成公共討論之自由領域。

  6. 媒體與政府之關係(一) • 政權無不千方百計想掌控媒體 • 「自由之家」說,由於經濟狀況不佳,導致台灣媒體接受政府的置入性行銷。 • 政府狀告媒體或透過法律節制(如個人資料保護法)

  7. 限制媒體自由—個人資料保護法 • 2010/04/27《個人資料保護法》三讀通過 • 媒體的壓力下,法案納入了「大眾傳播業者基於新聞報導之公益目的而蒐集個人資料」所謂「媒體免責條款」。 • 朝野黨團在三讀時,以增訂例外規定「於公開場所或公開活動中所蒐集、處理或利用之未與其他個人資料結合之影音資料」不受個資法規範。 • 但記協必須鄭重指出,這樣的規定還是存在許多模糊空間,在法律實施後,勢必由主管機關解釋、法院判決來認定,不但將衍生無窮爭議,也等於賦予公權力過大的裁量空間。

  8. 限制媒體自由—個人資料保護法 • 記協必須指出,真正有能力、系統性侵犯人民隱私的,是那些有權者,而不是處於資訊流動弱勢者的一般人民。保障人權的第一步是在於防止有權者濫權侵犯人民的生命、財產、人身自由與其他基本權利。 • 「個資法」所該規範的對象應該侷限於享有壟斷權力的政府機構、政府所委託執行准公權力的法人或自然人,以及人民因就醫、就學、工作、通訊、金融交易、電子交易、購物、保險時,而需向該機構或自然人交付的個人資訊。 • 資料來源:台灣記者協會http://www.atj.org.tw/newscon1.asp?number=8892

  9. 媒體與政府之關係(二) • 媒體對政府施壓或揭密 • 自由之家點名,去年旺旺中時集團在中國時報上以刊登廣告形式,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及其對於跨媒體經營施加條件限制的決定大肆抨擊,引發新聞自由組織撻伐,結果旺旺中時對這些人寄發存證信函,威脅將提出誹謗告訴。 • 監督政府 「維基揭密」(WikiLeaks)創辦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

  10. 公共電視 • 相較於商業電視,公共電視非以營利為目的,而是負有公共服務任務。為了維持此種任務,避免來自於國家、財團或其他利益團體的干預,立法者必須在法律、財務及經營上致力於維護公共電視的獨立自主。 • 我國在設立公共電視時,因為國情有異,無法像英國的BBC、德國的公廣機構或日本的NHK等向閱聽人徵收「收視費」,因此,在財務保障上,除公視須自籌財源之外,也需要國家提供一定的文化補助。 • 這種預算補助是為了維護公視的獨立自主,履行前述憲法義務所為的制度設計,絕對不是提供國家或政黨干預公視節目的機會。

  11. 當代的媒體文化問題 • 資本主義媒體壓縮理論辯論空間 • 媒體延展科學主義、男性、既得利益者價值至上與殖民視野 • 資訊娛樂化 • 政治談話節目激化政黨對立 • 政治風格化致使新聞貧瘠化 • 政治人物與宣傳商品化 • 公民公共議題削弱 • ((內容整理自,陳雪雲(2004)。新聞媒體與文化公民教育。台灣教育))

  12. 媒體改革困境 • 專業自律 淪為道德宣示 • 法律規範 陷入自由爭議 • 公民近用 媒體敷衍了事 • 公共媒體 無力撥亂反正 • 資料來源:www.ashaw.org

  13. 媒介是社會真實的一部分 • 對於具有媒體素養能力之閱聽眾而言,新聞是選擇出來的!我們對新聞的選擇,可以是「主觀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處於三種真實之間,包括了社會真實、媒介真實與主觀真實。 • 社會真實:(事件)本身 • 媒介真實:通過媒體反映出來的特定樣貌。 • 主觀真實:閱聽人會通過我們對事件的主觀認知,進而形成屬於我們的主觀真實。 • 真實不在於它自身,而是在於我們如何相信它。 社會真實 • 資料來源:吳翠珍,媒體素養概論

  14. 傳播公民 • 傳播公民:瞭解傳播過程與媒介內容產製及了解社會、經濟與政治的權力在媒介建構真實上的影響運作。不只是媒體消費者、讀者、觀眾、聽眾,而是負有共構媒體內容的作者、創製者。 • 媒體公民權包括「近用媒體、取得資訊、表達意見、進行傳播、免受媒體侵害個人權益,以及接受媒體素養教育」。 • 資料來源:吳翠珍,媒體素養概論

  15. 媒體近用 • 簡單解釋:接近使用大眾媒體 • 背後意涵:讓自己做為一個新聞的消息來源,或者說是新聞守門人,通過我們所看到的局部,提供這個世界較完整的展現。因此,這裡定義的媒體近用,是擴大新聞消息來源的一種方式。 • 資料來源:吳翠珍,媒體素養概論

  16. 教育部2002年「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所包含的媒體素養五大核心概念教育部2002年「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所包含的媒體素養五大核心概念

  17. 公民新聞學 • 九○年代美國新聞界,在媒體逐漸失去公眾信任,甚至有近四成民眾認為新聞有害民主時,開始和學界合作,推動公共新聞學(public journalism;又稱公民新聞學,civic journalism)召喚公眾投入公共事務,逐步改良民主、重建人民對媒體的信賴。它的理念是要求新聞工作者將人民視為公民,即公共事務的潛在參與者,而非看熱鬧的旁觀者;協助人民採取行動,而不僅是了解問題;改善公共討論的環境,而非坐視其惡化。

  18. 公民新聞學 • 它認為媒體必須在報導事件的同時傳遞知識、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同時努力讓所有受一個問題影響的人都能在報導中表達自己的聲音(不僅是正反併陳的兩極報導),並且鼓勵記者和公民之間建立一種有來有往的對話。更重要的,它既報導衝突,也報導共識,從強調輸贏,轉向探索一個更基於共識、對各方都有利的解決問題途徑。 • 美國從一九九四年至二○○一年,有超過五分之一報社執行了某種形式的公共新聞學,有近四成的報導獲得讀者正面迴響,也有近四成報導對公共政策發揮直接影響力。 • 資料來源:台灣日報「媒體改造論壇」專欄稿,政治和解、民主審議與公共新聞學http://www.ashaw.org/2005/01/post_4.html

  19. 解讀媒體的方法 • 勾選幾則你常看的報紙新聞,或記下幾則你感興趣的電視新聞,然後逐一分析這些新聞真能幫你覺察危險與機會、讓你學到經驗與智慧、給你實用的生活指引、或當你的聊天話題嗎? • 挑選一則具有爭議性的新聞,剪下至少三家報紙的標題、內文和照片,然後比較各報的切入角度有何異同?強調和忽略的新聞點有何異同?反映的立場和觀點有何異同? • 閱讀一家報紙的社論,看看它對特定事件有何立場,然後分析這家報紙對此一事件的報導方向、引述重點、用字遣詞,是否和社論立場一致?

  20. 解讀媒體的方法 • 選擇你常看的一類新聞(如緋聞、車禍、民調、體育比賽),蒐集這類新聞的標題至少二十個,然後歸納看看這些標題有沒有共通的公式? • 到圖書館找出你出生當天的報紙,以及你父親或母親出生當天的報紙,比較這兩份報紙的報導題材、寫作方式、編排風格有何異同? • 選擇一個可能被媒體報導的事件,親自到現場作全程的參與觀察,然後回家比較電視的報導和你在現場的體會有何異同?第二天報紙的報導和你的現場體會又有何異同? • 資料來源:陳順孝(www.ashaw.org),解讀新聞的方法——「透視新聞:生產結構面的剖析」閱讀資料

  21. Mcluhan的媒介理論 •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紀原創媒介理論家,思想家。 • “媒介即是訊息”,過去,人們把媒介看成是一種運載物質或信息的工具,媒介本身並不重要,它並不能決定或改變它所運載的東西。但麥氏看到媒介的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在電子化時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積極的能動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間事物的尺度變化和模式變化,媒介改變、塑造和控制人的組合方式和形態。 • “媒介是人的延伸”。這是麥氏理解媒介根本的出發點,也是他超出所有理論家的獨到之處。在麥氏的思想視野中,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身體、精神的延伸。媒介改變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覺方式和對待世界的態度。 (引自MBA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zh-tw/%E9%A9%AC%E6%AD%87%E5%B0%94%C2%B7%E9%BA%A6%E5%85%8B%E5%8D%A2%E6%B1%89)

  22. 新公民媒體 • 野草莓、白玫瑰運動?如何置入下列媒體? • BBS • 網站《苦勞網》 • 部落格 • 資訊平台《社區大學》 • 電子報《南方電子報》《四方報》

  23.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