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91 Vues
最后的名士. 1977. 这是我 1984 年收藏的纸张。才 24 年,纸张就如此黄斑、边角破旧不堪。数百年或上千年前保留下来的纸张会是什么样子?. 500 年前 的纸张:明 唐寅. 莲花冠子道人衣, 日侍君王宴紫微。 花柳不知人已去, 年年斗绿与争绯。 蜀后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觞。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 唐寅 钤 [ 唐伯虎 ] 、 [ 南京解元 ] 二印。. 907 年前 (元符三年,
E N D
1977 这是我1984年收藏的纸张。才24年,纸张就如此黄斑、边角破旧不堪。数百年或上千年前保留下来的纸张会是什么样子?
500年前的纸张:明 唐寅 莲花冠子道人衣, 日侍君王宴紫微。 花柳不知人已去, 年年斗绿与争绯。 蜀后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觞。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 唐寅 钤[唐伯虎]、 [南京解元] 二印。
907年前 (元符三年, 公元1100年),宋代的黄庭坚(在书法史上,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代四大家 )《诸上座草书卷》,纵33厘米, 横729.5厘米 ,共四百七十七字 《诸上座草书卷》局部
955年前,曾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留下了唯一的楷书作品 《道服赞》
956年前(宋皇祐三年,1051年),宋朝书法家蔡襄的代表作《自书诗卷》,纵28.2、横221.1厘米 ,内容包括了 11首诗。
1172年前(公元835 ),唐杜牧《张好好诗并序》行书,纵28.2厘米 ,横162厘米 杜牧虽有政治抱负,但风流倜傥,雅好声色,友人家中作客饮酒时,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歌妓张好好,酒宴间的轻歌妙舞,使他大为倾倒。不意五年后偶然于洛阳东城又巧遇张好好,其时她已沦落为他乡之客,当垆卖酒,杜牧在与她的长谈中感慨万分,于是作了一首长篇五言古诗相赠,这便是著名的《张好好诗》
杜牧《张好好诗并序》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乾隆御览之宝” 《张好好诗》右部
约1300年前 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 释文:“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 《上阳台帖》正面局部
“乾隆御览之宝” 李白 (公元701-762) 唯一传世墨宝 《上阳台帖》 乾隆对此帖格外珍藏,题有:“青莲逸翰” 缘李白自称“青莲居士”,逸翰意为高超的书法。 《上阳台帖》正面局部
反面宋徽宗赵佶的跋文为:“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名也”反面宋徽宗赵佶的跋文为:“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名也” 《上阳台帖》反面局部
1400多年前,隋代画家展子虔(约公元550—604年)《游春图》1400多年前,隋代画家展子虔(约公元550—604年)《游春图》 为我国迄今最早的山水画。人称 “天下第一名画” 从画上题记钤印可知,该画在北宋时收入宫庭,元代为鲁国大长公主所有,明代由严嵩收藏,清代再度入宫。
平复帖--- 国宝中的国宝 1700多年前,东晋书法家陆机(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对好友贺循的一封慰问信简,虽经不断的战乱、改朝换代、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只要任何的火烧、水淹、虫蛀、不经意的撕拉扯拽、或任何一点灾祸,就会让它化为乌有。但它奇迹般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它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名家书法。排在“伯远帖”、“中秋帖”之前,被称 “天下第一墨宝”。
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 ): “彥先羸瘵 ,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124;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丛碧[1]书画录》中述说得到平复帖的经过: 西晋陆机平复帖,余初见书画展览会中。 …卢沟桥事变前一年,余在上海闻溥心畬[2]所藏韩干《照夜白图》卷[3],为沪估叶某买去。时宋哲元主政北京,余亟函声述此卷文献价值之重要,请其查询,勿任出境。比接复函,已为叶某携走,转售英国。余恐《平复帖》再为沪估盗卖,倩阅古斋韩君往商于心畬,勿再使流出国外,愿让余可收,需钱亦可押。韩回复云:“心畬现不需钱,如让价二十万元。”余时无此力,只不过早备一案,不致使沪估先登耳。 … ,则二十万价殊为易事。而帖已到余手。北京沦陷,余蛰居四载后,携眷入秦。帖藏衣被中,虽经乱离跋涉,未尝去身。……此帖自唐宋元明至清,雍正后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遗赐于成亲王永瑆,后由成王府归恭王府,而归于余。 注[1]:丛碧,张伯驹号 注[2]:韩干《照夜白图》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注[3]:溥心畬,恭亲王奕訢之孙。
张伯驹,号丛碧,河南项城人。直隶总督张镇芳(香山镇芳楼)之子。张伯驹,号丛碧,河南项城人。直隶总督张镇芳(香山镇芳楼)之子。 与张学良、袁克文 、溥侗 (恭亲王奕訢之孙,别号“红豆馆主”)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家有盐业银行 ,富可敌国,虽出生豪门,不烟、不酒、不赌。终年一袭长衫,为文物倾其所有。 李莲英旧居,称似园(西皇城根北街21号,与大拐棒胡同之间),二十年代为张伯驹所购。 1948年,张伯驹为购《游春图》以220两黄金将该府邸卖给辅仁大学。 以上给出的所有文物,乃张伯驹五十年代无偿捐献给国家的大批文物中的一部分(其他很多由于难以找到电子照片,无法在此给出)。
“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 “予之烟云过眼 ,所获已多。 《丛碧书画录序》: [1] 故予所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 [1]. 苏东坡曾把收藏比喻为“烟云过眼”
57年被评右派,淡然处之,宠辱不惊! 与陈毅从棋友到诗友,最后成知己。 文革中,陈毅自身难保,嘱托自己老部下,吉林省宣传部长宋振庭将张伯驹带到吉林给与善待。 陈毅死前,嘱夫人张茜将心爱的云子棋作为遗物送张伯驹
毛泽东临时穿睡裤出席陈毅追悼会,令周恩来措手不及。 毛在追悼会角落处看到一幅非同寻常的挽联,极为赞叹。转身问挽联作者张伯驹来了没有?
遍树红旗。 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 仗剑如云,作干城,忠心不易 , 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 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 永离赤县。 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 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 中州 张伯驹 敬挽 诗中引用了《诗 周南 免置》、《淮南子 览冥训》、《国策 齐策王》、 《礼记 檀弓下》中的典故。 解释可见吉林省宣传部副部长任凤霞《一代名士张伯驹》
张茜乘机为张伯驹说话:这是陈毅的老友张伯驹所书,张已作为反革命被流放,无法出席追悼会,目前连户口也没有,生活极为艰难。 毛想起了张伯驹捐赠大量文物之事,转身嘱周恩来为张解决户口。
潘素 岸容山意 张伯驹妻子 潘素
周汝昌:“如以词人之词而论,则中国词史当以李后主为首,而以先生为殿—— 在他之后,恐怕不易再产生这种真正的词人之词了。”刘海粟:“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黄永玉:“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故予所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故予所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