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789 Vues
《 资本论 》 选读 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张燕喜. 教学计划说明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深化对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社会化大生产的认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 教学时间.
E N D
《资本论》选读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张燕喜
教学计划说明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深化对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社会化大生产的认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教学时间 在第二学期内(2013年3月一7月),共安排15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10次,分院组织研讨2次,机动1次。课内合计52学时;课外自学104学时。
学习方法 以自学为主,安排一定的课堂讲授,为自学提供指导。
考核方法 本课程实行期末考试与作业、讨论、考勤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期末考试采取撰写论文(4000字左右)的方式。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其中,期末考试占80分,作业和讨论占10分,考勤占 10分。
授课内容安排 1、劳动价值理论 2、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3、资本积累理论 4、循环与周转理论 5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6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7、商业利润理论 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 9、资本主义地租理论 10、资本论的理论要点及其现实意义
教材与参考书目 • 《资本论》(节选本)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编 • 《〈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 张燕喜、石霞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再版
内容提要 一、《资本论》写作简介及人们对它的评价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 主要内容 三、学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联系实际的思考
《资本论》写作简介从“六册计划”到《资本论》《资本论》写作简介从“六册计划”到《资本论》 “六册计划”: 《资本》册、《土地所有制》册、《雇佣劳动》册、《国家》册、《对外贸易》册、《世界市场》册。 《资本论》是在写作《资本》册的基础上演变形成的。
《资本论》: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七篇) (1867年出版)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三篇) (1885年出版)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七篇) (1894年出版)
人们对《资本论》的评价 书的不同命运
恩格斯的评价 • “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做了科学的说明……”。
外国学者评价 这部著作尽管发表很久了,它不但没有被遗忘,没有被埋葬,相反,今天它闻名于全世界,并比任何时候都更有生命力,这对于科学书籍是十分罕见的。
我国学者的评价 “历史上对社会进步起过重要作用,为人们所珍惜的科学巨著是不少见的,但是,就其对人类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而言,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与《资本论》相提并论,也没有任何一部著作像《资本论》这样,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一直为亿万人所关注,受到人们如此广泛的研究,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带着爱和恨,希望和恐惧两种相反的情感激烈争论着这部著作所揭示的理论。”
网上资料链接 《资本论》之所以“重新走红”,不仅因为它直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还在于它创建了联系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研究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在追求人的解放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认识经济(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思路。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的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表面现象: 产业资本家—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利 息; 大土地所有者—地 租; 劳动者(工人)—工资。 本质上: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 所有矛盾都包含在“细胞”—商品形态中
叙述方法:从抽象到具体 从商品入手—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 (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价值—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呈现出的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态)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马克思《全集》23卷、8、7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卡尔·马克思 《全集》第23卷 第26页
第一卷第一篇简介 • 第一篇共有三章,第一章分析商品的二因素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阐明商品价值的质与量的规定性以及它们的表现形式;第二章分析商品交换过程,阐明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第三章阐明了货币的职能,并指出货币职能的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商品生产和流通内在矛盾的发展。马克思在阐述商品和货币的同时,也阐明了价值规律问题。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
二、《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一篇商品理论的主要内容二、《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一篇商品理论的主要内容 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商品拜物教
二、《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一篇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二、《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一篇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一是有社会分工;二是有不同的所有者。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商品价值的量的规定;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 —《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 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论述 把某种物当作神来顶礼膜拜。 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二)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二)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 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流通规律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之(二)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之(二)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 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 价值只有通过不同商品的交换才能表现出来,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才形成货币。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二)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二)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 货币的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二)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二)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待出售商品价格总量÷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的流通规律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关于价值规律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之(三)关于价值规律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之(三)关于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 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之(三)关于价值规律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之(三)关于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等价进行。
二 、马克思商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之(三)关于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 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刺激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影响国民收入的分配。
二、马克思商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之(三)关于价值规律二、马克思商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之(三)关于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 经济的 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在一系列商品经济规律中 起主导作用。
商品与货币图解 五大职能 流通规律 商品拜物教 价值形式—货币 价值规律 社会分工 不同的所有者 商 品 质: 抽象劳动 量: 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私人劳动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价 值 社会劳动 抽象劳动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小结 商品交换产生的条件 商品的特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性 货币本质、职能和流通规律 商品拜物教 价值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联系实际最一般的认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联系实际最一般的认识
第一卷第一篇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它包含的商品产生条件的理论,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第一卷第一篇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它包含的商品产生条件的理论,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
三、学习劳动价值论联系实际的思考 中央缘何提出“深化认识”?
“新的历史条件” “新”在三大变化上:科学技术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资本主义在其生产关系尚能容纳的情况下,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变化带来的理论本身涉及的新问题 哪些行为算作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如何理解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与财富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新变化带来的生产关系涉及的新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缘何参与分配?该怎么看与公有制并存的其他经济成分及其新的社会成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不存在剥削现象?该如何对待劳动、劳动者?如何在更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对于马克思,不论你赞成他也好,漠视他也好,反对他也好,只要碰到必须解决的社会、历史问题,就不能不向他请教。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对于马克思,不论你赞成他也好,漠视他也好,反对他也好,只要碰到必须解决的社会、历史问题,就不能不向他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