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街頭立體彩繪

街頭立體彩繪. 3D 立體街頭繪畫的現代創始人 -Kurt Wenner.

kevork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街頭立體彩繪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街頭立體彩繪

  2. 3D立體街頭繪畫的現代創始人-Kurt Wenner Kurt Wenner生於美國密西根(Michigan)安娜堡(Ann Arbor)的藝術家,他的立體街頭繪畫作品散佈世界各地三十多個國家。他原本在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和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學習藝術,後來Wenner為NASA繪製科幻太空概念圖。他一直好奇為什麼20世紀的人互畫會跟500年前的人差這麼多,不久之後,1982年時他就跑到義大利,學習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繪圖技法。Wenner說:「因為,我想要畫的更好。」他想要學習西方美術的根源,於是直接到羅馬臨摹跟學習大師的作品,並且四處旅行取經。在臨摹的過程中,他將自己抽離20世紀的美術概念直接探索古老的技巧跟觀念。對傳統藝術型態的再發現與把這些觀念重新傳達給現代的世人,變成他的創作核心理念之一。探索不被人重視的藝術的同時,他對風格主義跟古典裝飾風有了興趣(風格主義一詞很常被用以形容在文藝復興晚期(1550年-1580年)出現的一種潮流,這個潮流在當時藉由瘦長的形式、誇大的風格、不平衡的姿勢來描繪人類和動物,以此產生戲劇化和強而有力的影像。

  3. Kurt Wenner 為了湊足旅費跟學費,因緣際會之下,他成為「Madonnaro」(或 稱Madonnari)一邊在街頭塗鴉,一邊賺點小錢。Madonnaro這個詞發源於中世紀的義大利,是對在街頭用粉筆畫聖母像或是其他聖像的藝術家的稱呼。有一些遊方藝人跟著教會的節慶一個城鎮一個城鎮的走過、畫過(幾乎都是聖像)。這時候還不會把透視法用上街頭粉筆塗鴉,只是用很簡單的藝術,不分教派的表達對上帝的崇敬(而不是用塗鴉宣示地盤)。為了表示對這些藝術家在地上畫出的美麗畫像一點心意,也是對聖像、上帝的崇敬,有時候村人會給藝術家一些錢、或是一些麵包、橄欖油、或是起司。一直以來,這種街頭塗鴉的形式在義大利都很盛行,但是到了20世紀因為戰爭帶來的混亂和社會的巨變使得人們逐漸淡忘了這藝術,藝術家也較少進行這種藝術創作。Wenner說:「到1970年代之前,大家早認為這是個日幕西垂的藝術型態了。」1972年在義大利的Grazie diCurtatone舉辦了 I Madonnari International Street Painting Festival。目前,世界各地也辦著不少類似的藝術節。

  4. Kurt Wenner第一次接觸街頭塗鴉(Madonnari),是他某天在街頭看別人畫畫時,那位街頭藝人跟他解釋了街頭塗鴉的來歷。那位街頭藝術家在看了Wenner的臨摹畫之後,請他為他未完成的作品稍微接手畫一下一個天使的頭部,好讓他去吃頓午餐。Wenner接過粉筆,就這樣踏上了這條塗鴉之路。

  5. 1984年,Wenner創造出了立體街頭繪畫(Anamorphic/Illusionistic street painting)。仿古的技巧運用在街頭藝術裡也較易被接受。他所運用到的透視法,早有不少歐洲藝術大師為了在天花板壁畫上製造出高聳入雲的建築物或是懸浮的人物的視覺效果用過了,尤其是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家。Wenner則是用這樣的技法在一定的角度觀看的話,會有突出地表上或是墜入地表下的視覺效果(同時運用雕塑跟建築的技巧)。他的選材則是大多來自神話、寓言、文學、或是劇作。即使群眾一時之間無法聯想起是哪一個故事,但是如果可以引發起人的興致跟好奇心,那就夠了。Wenner是這樣認為的:他希望他的作品能夠邀請觀眾一起加入,作品不再被畫框侷限住,也希望藝術作品可以改變存在的空間的氣氛,也一直抱持著能夠讓被忽略的老概念再度被發現、改頭換面、然後跟更多人分享的理念持續創作下去。

  6. 當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到義大利曼扥瓦(Mantua)時,委託Kurt Wenner製作一幅最後審判的畫。Wenner召集歐洲頂尖的30名街頭塗鴉藝人,在Wenner的指揮下總共花了10天完成了這幅巨作。教宗也為這幅作品簽名,算是正式承認街頭塗鴉是門神聖的藝術。

  7. <Dies Irae>

  8. 為Absolut Vodka所做的廣告<AbsolutWenner>

  9. Wenner參加時代廣場100週年慶,並在那邊留下一幅巨作。在創作的一個禮拜之中,每天<早安美國>的新聞中都會追蹤他的最新畫作進度。Wenner參加時代廣場100週年慶,並在那邊留下一幅巨作。在創作的一個禮拜之中,每天<早安美國>的新聞中都會追蹤他的最新畫作進度。 Good Morning American in New York

  10. 人行道上的畢卡索-Julian Beever Julian Beever,英國人,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在人行道上用粉筆作畫,到現在已超過十餘年,地點也已布及世界各地,在英國、法國、德國、墨西哥、波蘭…等國家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其實在街頭用粉筆作畫原本是義大利的傳統藝術形式,早在十六七世紀出現,到20世紀逐漸被遺忘。但Julian Beever加入新元素,將它又再次發揚光大。此外,他還有Pavement Picasso的稱號。不過,街頭立體畫只是他的副業,壁畫、傑出大師的油畫複製、拼貼畫才是他的主業。

  11. Julian Beever的作畫過程 • 在作畫之前,首先第一步要做的事,就像那些建築師一樣,把創意畫在一張紙上, 再透過相機的鏡頭去觀看。 • 因為相機的視野廣角較大,可以使原本的物體影像失真,創造出一種光學的錯覺。也因為只用一隻眼睛去看,它會使我們的大腦對距離的判斷力降低,進而去相信那些我們本來不會相信的東西。一旦開始了之後,Beever會不停的從相機中去抓取適當的角度,直至整件作品的完成。

  12. 在作畫的過程中,Julian Beever用了凳子當作他的輔助工具,這樣一來,他就不用直接跪在地板上,凳子可以幫助分散那些對身體的物理性壓力。 平均而言一幅作品要花三天的時間,而過程中若是遇到下雨,一切的辛苦就白費了。而粉筆畫無法永久的保存,會隨著時間慢慢的消失,這也是一大問題,所以每當作品完成後,Beever會用他的相機拍攝下來,路過的觀眾也會,這樣一來,就可以永久的保存了。

  13. 立體彩繪的原理 讓一個二維的平面畫看起來有三維的立體空間,Beever所使用的手法一般稱為anamorphosis(扭曲的遠近法)(詳見後面的原理解釋),運用了陰影、光學幻覺、投射,再加上必須從某一個特定的角度、用鏡子反射或透過多面體……等非常規的視覺定律,營造出了這樣一種的藝術風格,又稱為Trompe-I'oeil,這個法語詞的意思是“to trick the eye”。

  14. Julian Beever的草稿,是由兩個角度所結合。 • 第一個角度,是原本人行地磚的透視,在繪畫中的專有名詞叫做”一點透視”,就是人的目光會因為東西擺放角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形,但如果是看直線的話,在視覺上,會覺得好像集中在遠方的一點。以草圖為例,長長的街道因為距離越遠看起來就越窄,然後這些磁磚的分界線連接起來的直線,看起來就像集中在遠方的那一點了。 • 第二個角度是平面的角度,就是物體距離眼睛不遠,呈現完整平面的角度。像草圖中的貓跟中國舞獅,就是以平面的角度面對著觀眾。 • 計算好兩者比例後,就可以到街上作畫了,也因此他的畫只有某一個角度看起來是正常的,從其他地方會覺得怪怪的。

  15.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16.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17. 為了慶祝中國新年,Julian Beever在伯明罕市的中國城街道上,畫了長達三公尺的中國代表性動物來慶祝這個傳統節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