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772 Vues
课题: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各类颅脑损伤的分类、损伤机制 2、熟悉各类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3、理解各类颅脑损伤的处理原则 4、掌握颅底骨折病人的五官护理,掌握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观察要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头皮撕脱伤的急救处理,脑脊液漏的治疗要点。 2、脑挫裂伤的诊断及表现,颅内血肿的分类,各型颅内血肿的特点 3、颅底骨折病人的五官护理,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观察要点和昏迷的护理. 头皮损伤. 一、解剖概要:头皮分五层 . 头皮损伤损伤的特点 : 1) 损伤的部位常是着力部位 , 损伤的类型和程度可推断外力的大小和性质。
E N D
课题: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 目的与要求 • 1、了解各类颅脑损伤的分类、损伤机制 • 2、熟悉各类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3、理解各类颅脑损伤的处理原则 • 4、掌握颅底骨折病人的五官护理,掌握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观察要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头皮撕脱伤的急救处理,脑脊液漏的治疗要点。 • 2、脑挫裂伤的诊断及表现,颅内血肿的分类,各型颅内血肿的特点 • 3、颅底骨折病人的五官护理,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观察要点和昏迷的护理
头皮损伤 • 一、解剖概要:头皮分五层. • 头皮损伤损伤的特点: • 1)损伤的部位常是着力部位,损伤的类型和程度可推断外力的大小和性质。 • 2)头皮血运丰富,裂伤后失血严重。 • 3)头皮抗感染和愈合能力较强,一旦感染可向深部蔓延,引起骨髓炎。 • 4)头皮伤均由直接暴力所致。
二、头皮损伤的类型 • 一)头皮血肿 • 头皮血肿的类型和鉴别要点 • 血肿类型 血肿部位 软硬度 血肿范围 • 皮下血肿 皮下组织 较硬无波动 头皮挫伤的中心 • 帽壮腱膜下 帽壮腱膜与骨膜 软波动显 可蔓全头不受颅缝限制 • 骨膜下血肿 骨膜与颅缝间 张力大有波动 边缘不超颅缝 • 二)头皮裂伤 • 三)头皮撕脱伤
颅骨骨折 • 一、概述:颅骨骨折(skull fracture) 颅骨受暴力作用致颅骨结构改变。临床意义不在于骨折本身,而在于骨折所引起的脑膜、脑血管和神经损伤,可合并脑脊液漏、颅内血肿及颅内感染。
二、颅底骨的特点:颅底骨的两侧有对称、大小不等的骨孔和裂隙,有脑血管和神经由此出入颅腔。颅底部的硬脑膜与颅骨贴附紧密,颅底骨折时易撕裂硬脑膜,导致血管和神经的损伤。常由间接暴力所至。二、颅底骨的特点:颅底骨的两侧有对称、大小不等的骨孔和裂隙,有脑血管和神经由此出入颅腔。颅底部的硬脑膜与颅骨贴附紧密,颅底骨折时易撕裂硬脑膜,导致血管和神经的损伤。常由间接暴力所至。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 一)颅盖骨折: • 线型骨折;有压痛, • 凹陷性骨折:可扪及下陷区,易合并脑伤,出现偏瘫,失语,癫痫 • 二)颅底骨折:临床特点
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 • 骨折部位 脑脊液漏 瘀斑部位 可能累及的脑神经 摄片的体位 • 颅前窝 鼻漏 眼眶球结膜下 嗅、视神经 瓦特氏位 • 颅中窝 鼻或耳漏 乳突区(Battle) 面听神经 颏顶位 • 颅后窝 无 乳突部咽后壁 少见 额枕位
颅底骨折病人在判断时应注意 • 1 有无脑损伤(原发性昏迷); • 2 有无颅底骨折的相应体征; • 3 有无相邻颅神经的损伤。
四、治疗 • 线型骨折 :关键在于处理并发症 • 凹陷骨折:以手术为主。 • 颅底骨折:患侧卧位,严格使用抗生素和破伤风,严禁冲洗堵塞耳鼻,严重可手术治疗。
脑损伤 • 脑损伤:脑膜、脑血管、脑神经的损伤 • 一、脑损伤的分类 • 1 根据脑损伤病理改变的先后分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 • 2 根据伤后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分开放性和闭合性脑损伤
二、脑损伤的机理 • 一)直接暴力: • 加速损伤;减速损伤;挤压伤。 • 二)间接暴力: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 坠落时两足或臀部着地 • 外力作用于躯体某部,引起躯体的突然加速运动 • 胸腹挤压伤
脑挫裂伤 • 脑挫裂伤(cerebral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包括脑挫伤和脑裂伤,挫伤的软脑膜完整,脑裂伤是软脑膜血管和脑组织都有破裂。 • 一、病理生理 •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 一)意识障碍:最突出的表現,伤后立即出现。 • 二)头疼呕吐 • 三)局灶症状和体征 • 四)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 五)脑干损伤:持续昏迷,生命体征紊乱,高热。
三、脑挫伤的治疗原则 • 一)非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 • 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保持呼吸道通畅,营养支持,防止感染;维持水电平衡;对症处理。 • 2、防止脑水肿 • 3、促进脑功能恢复 • 二)手术治疗:脑减压术,脑挫伤病灶清除。
颅内血肿 • 颅内血肿(intracranial hematoma)是危险却可逆的继发性病变。 • 分类 • 1.按解剖分:硬膜外血肿 • 硬膜下血肿 • 脑内血肿 • 2.按时间分:特急性:< 3h • 急 性: < 3d • 亚急性: > 3d,< 3w • 慢 性:> 3w • 3.按数量分:单发,多发。
硬膜外血肿 • 一、概述 •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EDH) • 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硬膜外血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15~30岁多见,血肿多见于颞部,额部和颞顶部,脑膜中动脉的主干出血,血肿多在颞部,可向额或顶部扩展,前支出血向额顶部发展,后支出血向颞顶部发展,硬膜外血肿大多属于急性。
硬膜外血肿占颅脑损伤之1-3%,外伤性颅内血肿的 25-30% 。 • 急 性: 85 % , • 亚急性: 12 %, • 慢 性: 3 % 。
二、临床表现:症状取决于血肿的部位和扩展速度。二、临床表现:症状取决于血肿的部位和扩展速度。 一)意识障碍:典型的意识障碍有中间清醒期,并渐次加重。 二)颅内压增高及脑疝表现:幕上血肿大于20ml,幕下血肿大于10ml,可引起高颅压症状 三)CT:助于诊断。 C T:梭形高密度影。 三、治疗:一但确诊,立即手术。
硬膜下血肿 •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SDH) 出血积聚在硬脑膜下腔,急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额颞部,多见减速损伤,出血来自撕裂的脑实质血管,中间清醒期不明显。 • .CT:新月形高密度影
硬膜下血肿占颅脑损伤的5-6% , 颅内血肿的50-60% 。 • 多 发: 30% , • 双 侧: 20% , • 急 性: 70% , • 亚急性: 5%, • 慢 性: 25% 。
慢性硬膜下血肿 • 发病机理 • 轻微头外伤(>50岁)→蛛网膜损伤 • →蛛网膜囊肿,其内桥静脉出血→血肿。 • 血肿液化、溶解→包膜, 外包膜出血, • 血液FDP↑,出血不凝→血肿渐长→RICP。
慢性硬膜下血肿 • 伤后三周开始出现症状,造成此类血肿的外力较小,有些无明确的外伤史,好发于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三种类型:1)以颅内压增高为主;2)以智力和精神障碍为主;3)以病灶症状为主。
脑内血肿 • 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 hematoma ICH) • 1)浅部血肿:较多见,出血来自挫裂的脑皮质血管破裂,在血肿表面可见到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常与急性硬膜下血肿同在,多位于颞叶额叶靠近脑底的部位。 • 2)深部血肿系脑深部血管破裂所致,脑表面无明显损伤或轻度损伤,触诊可有波动感。脑内血肿以进行性意识障碍为主,血肿累及重要功能区,可出现偏瘫,失语,癫痫等。CT系阳性体征,确诊需手术治疗。
颅脑损伤的护理 • 一、护理评估 • 一)健康史:了解受伤过程,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时间,有无脑脊液耳鼻漏,了解现场急救的情况。 • 二)身体状况:了解病人伤后的症状,体征,是开放或闭合损伤,脑伤是原发或继发,意识瞳孔变化。 • 三)心理社会支持:了解病人家属对颅脑损伤和功能恢复的心理反应,了解病人家属对病人的支持能力和程度。
二、护理诊断/问题 1、意识障碍:与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颅脑损伤意识不清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脑脊液漏有关。 4、知识缺乏:缺乏脑脊液的体位要求和防感染的知识。 5、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肢体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有关。 6、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癫痫
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体位,清出呼吸道分泌物,开发气道,必要时置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预防感染。 • 2、加强营养:行肠内、肠外营养。
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 压疮、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暴露性角膜炎、废用综合征
4、消除脑水肿,预防和处理颅内压增高和脑疝。4、消除脑水肿,预防和处理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 1)体位:抬高床头15~30。 • 2)病情观察和记录:注意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病症的变化。
生命体征的观察:两慢一高,脑疝,中枢性高热,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 瞳孔变化:注意两侧瞳孔的形状, 大小及对光反应,有无脑疝和脑干损伤的特征。 锥体束征:
3)作好伤口和引流管的护理 • 脑室引流管按脑室引流病人的护理进行。血浆引流管应低于创腔。
5、其他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 1)蛛网膜下腔出血 • 2)外伤性癫痫 • 3)消化道出血
6、脑脊液漏病人的护理 • 1)、 患侧卧位,保持鼻腔耳道清洁 • 2)、记录脑脊液漏出量 • 3)、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等 • 4)、 禁冲洗和填塞,严禁在鼻腔吸痰和安置胃管。 • 5)、 观察感染迹象和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