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696 Vues
國族主義. Nationalism. 于蕙清 製作. 種族、族群、民族. 種族 (race) 源於生物學而創造之分類概念 族群 (ethnic) 起自平等之中性用語 民族 (nation) 起於大變動的十八世紀末 任何將人類分類的標準均是主觀標準. 國別史. National History—unit of history 那一種國家?--邦國( city-state) 、帝國( imperial-state) 、封建國家( feudal state) 、王國( kingdom )、民族國家。 誰執筆的?誰掌握了論述的權力? 寫給誰看的? 由何觀點來書寫的?.
E N D
國族主義 Nationalism 于蕙清 製作
種族、族群、民族 • 種族(race)源於生物學而創造之分類概念 • 族群(ethnic)起自平等之中性用語 • 民族(nation)起於大變動的十八世紀末 任何將人類分類的標準均是主觀標準
國別史 • National History—unit of history • 那一種國家?--邦國(city-state)、帝國(imperial-state)、封建國家(feudal state)、王國(kingdom)、民族國家。 • 誰執筆的?誰掌握了論述的權力? • 寫給誰看的? • 由何觀點來書寫的?
民族的起源 • Benedict Anderson認為誕生於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Nigel Harris主張源於荷蘭, Liah Greenfeld認為始於英國, Peter Alter認為發軔於法國大革命, John Breuilly認為起於浪漫主義, Montserrat Guibernau訂在法國革命與美國獨立, Craig Calhoun認為根本沒有所謂最早的民族主義,而只是一連串的歷史事件串在一起所致。
舊秩序的崩潰 • 政治革命 • 經濟變動 • 信仰混亂 • 社會失序
想像的共同體 • Benedict Anderson的名著「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民族是一種世俗的想像共同體,它包容了未出生的來者和往生的死者,並賦予他們十分重要的地位。 • 但是不能憑空想像。想像的基礎是要能引起人民共鳴的、認為是真實的客觀存在,如共同的祖先、語言、歷史、土地等。
想像的共同體(續) • 民族主義是用來解決特定時代認同危機的產物 。 • 因為在日益工業化的情況下,在舊有制度、價值瓦解之際,社會流動增加之際,人與人之間仍需要心理上情感的眷戀,需要一種「家」的感覺,否則社會就無法運作。
國家需要民族 • 是國家需要「民族」這樣一種概念,利用民族來確定領土、人口、和主權。脫離了關於國家的概念,民族這一概念就喪失了歷史的起源而無法定義。
大清帝國的內政 • 傳統中國的社會是以儒家倫理為價值中心的宗法社會,形成一種穩定的結構和秩序。清代中葉後,此種秩序逐漸崩壞,如滿漢之間的矛盾擴大、士紳階層的地位和前途未有保障、商人階級之出現,流民的滋生漫延,皆使得傳統的制度與價值觀念無從規範。
大清帝國的外交 • 在國際上,昔日以天朝自居及以朝貢國制度下的傳統外交方法與外國接觸。這種自我形象的世界觀,加深了中國對西方國家及西方主權國家為基礎的世界秩序的排斥。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一向被視為「蠻夷」的外邦,卻搖身一變成為支配中國的勢力,動搖了中國的「天朝中心的世界觀」。
孫中山的看法 • 滿清政府「政治不修,綱維敗壞,朝廷則鬻爵賣官,公行賄賂;官府則剝民刮地,暴過虎狼。盜賊橫行,饑饉交集,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嗚呼慘哉」。
何謂國族與國族主義 •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 民族的定義 • 血統 • 生活 • 語言 • 宗教 • 風俗習慣 • 共同意識(共同意志)
法蘭克王朝 • 墨洛溫王朝(Merowinger, 462-751) • 卡洛林王朝(Karolinger, 751-919) • 卡爾大帝(Karl der Grosse, Charlemagne)
薩克森王朝 • 康拉德一世(Konrad I., 王911-918) • 亨利一世(Herzog Heinrich von Sachsen,王919-936) • Deutsche—thiutisk—theodiscus--Teutonicus
神聖羅馬帝國 • 奧圖一世(Otto I.) 962年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 • 包括德意志、義大利、勃艮第。 • 除了帝銜外,什麼都沒有。唯帝國議會決定國家大事。皇帝由選王侯決定。 • 此後歷代王朝都和教皇鬥爭或合作,寫下一部「血淚史」。
西伐利亞和約之後 • 德意志帝國名存實亡。 • 民不聊生。 • 各諸侯倒向奧地利(布蘭登堡例外)。
布蘭登堡與普魯士 • 1157年阿爾伯希特(Albrecht der Bär)佔領布蘭登堡,自稱布蘭登堡邊疆伯爵(Markgraf von Brandenburg)。 • 1417年腓特烈六世(Burggraf Friedrich VI. Von Nürnberg)屬霍亨佐倫(Hohenzollern)王族,1613年兼任普魯士公爵,改稱布蘭登堡‧普魯士。
腓特烈‧威廉大選王侯 • 1643-1644年全力建軍。 • 1660年取得東普魯士之主權。 • 1675年打敗瑞典,獲得大選王侯之美名。 • 1685年頒布波茨坦詔令,保障宗教自由,以吸引人才。 • 「結盟是不錯的,但是自己的實力還是最可靠的。」
腓特烈‧威廉一世 • 從負債2000萬到遺產800萬。 • 軍人國王。 • 「普魯士的節儉」。 • 「國」和「家」分開。 • 「普魯士人不馬上開槍」。
無愁宮的哲人--腓特烈二世變大王 • 「每個人都應按自己的想法過日子。」 • 「人口眾多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力量泉源。」 • 「我是國家的第一位公僕。」
十九世紀的發展 • 1800年法奧之戰後簽「魯內威和約」,再次確認1797年的「坎普弗米歐和約」--奧地利獲得威尼斯共和國,放棄北義大利和比利時;奧國承諾法國可永久佔領萊茵河左側。 • 1805年「普萊斯堡和約」
末代皇帝弗蘭茲二世 • 德意志王朝神聖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1792年加冕。 • 1804年拿破崙稱帝。 • 1806年7月拿破崙成立萊茵聯盟,法國成為南德之保護國。 • 拿破崙要求弗蘭茲二世在8月10前拿下皇冠,8月6日弗蘭茲屈從。神聖羅馬帝國結束。
狄里西特和約 • 1806年普法戰爭。普國大敗。黑格爾祝福法軍萬事大吉。 • 1807年法、俄合作,簽狄里西特條約,普魯士喪失一半的領土與人口。
普魯士改革 • 施泰因(Karl vom und sum Stein, 1751-1831)解放農民。 • 哈登貝格(Karl August von Hardenberg, 1750-1822)財政改革,平等待猶太人,軍事改革,教育改革。
浪漫主義 • 對啟蒙理性的反動。 • 是文學的主流,也成為政治的意識型態。 • 費希特(Johann Gottliev Fichte, 1762-1814)發表「告德意志民族書」。
拿破崙下台 • 俄英奧普同盟反法,1814年拿破崙退位,法國投降。 • 普魯士民族意識高漲--沒有任何的愛要比祖國的愛還神聖,沒有任何的喜悅要比自由的喜悅更甜美。
1814年9月維也納會議 • 奧國梅特涅操縱大局。
維也納會議後 • 政治高壓。 • 青年德意志派。 • 南德數邦立憲,但與法國大革命的理念差距頗大。 • 德意志工業化。但急速的變化,也造成失業問題。
Deutscher Zollverein, German Customs Union) • 1834年前有許多結盟。 • 1834年後,陸續加入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關稅同盟。
歐洲風雨飄搖的1840年代 •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 • 三月在奧地利的維也納與普魯士的柏林,成為抗爭的中心。 • 梅特涅下台,逃往英國。 • 腓特烈‧威廉四世--對付民主人士只有動用軍隊。議會遷往布蘭登堡。
三月革命 • 1848年國民議會成立,提出建國兩大方案 • 大德意志--包括部份的奧地利 • 小德意志--將普魯士擴大
丹麥事件 • 丹麥與史雷斯威-霍爾斯坦聯合公國(Schleswig-Holstein)問題。史國以丹人居多;霍國以德人居多,且屬於德意志領邦同盟。 • 丹麥欲併史國,反對派向國民議會求援。普魯士出兵,受到列強干涉。 • 普國簽停戰協定,使國民議會進退失據。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 德意志人民的基本權利。在基本人權方面,又是威瑪共和國憲法和聯邦德國基本法的楷模。 • 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絕成為德意志皇帝。國民議會解散。
三月革命的結論 • 解決統一的德意志問題,並非內政。 • 普魯士實力不足。 • 普王拒絕接受革命的皇冠。
1850年普奧競爭 • 普--德意志聯盟 • 奧--恢復德意志領邦同盟,以建立以維也維為中心的中歐帝國。俄國支持奧國。 • 普奧簽訂「歐爾米茨條約」(Vertrag von Olmutz)。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 • 與奧一戰難免。 • 唯有德意志人才是普魯士的可靠盟友。 • 1862年為首相兼外長--鐵血宰相。
普奧衝突 • 1864年普丹戰爭,丹麥敗。1865年普奧哥斯坦協議協定史雷斯威公國歸普魯士,霍爾斯坦公國歸奧地利。 • 奧國欲解決公國主權,普國退出德意志領邦同盟。 • 普國在外交上爭取支持,封殺奧國。
戰後影響 • 普魯士領土擴大。 • 德意志領邦同盟解散。 • 成立大普魯士的北德聯邦(Norddeutscher Bund, 1866-1870)。
普法衝突 • 盧森堡問題--荷蘭是盧森堡大公國宗主國,加入德意志領邦同盟,未加入北德聯邦,境內有普軍駐防。1865年成為中立國。 • 西班牙王位空缺--1868年請霍亨佐倫家族之里奧波親王任國王。法國恐兩面夾擊,要求親王放棄繼承,並保證不由霍亨佐倫家族提出繼承人。
普法戰爭 • 法國倉促決定開戰。 • 9月2日色當(Sedan)一役,使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 • 1870年9月19日開始包圍巴黎。次年1月28日言和投降。
俾斯麥的談判 • 1870年10月以北德聯邦的憲法基礎,要求黑森、巴登加入。 • 予威登堡和巴伐利亞特權,在「一國兩制」的條件下加入。
德意志帝國建立 • 俾斯麥要求普王登基遭拒,直到登基前一天才讓步。 • 威廉一世不想當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而想當德國皇帝(Kaiser von Deutschland)
後話 • 破壞了自維也納會議以降之歐洲權力平衡。 • 歐洲歷史上第一場人民戰爭,法德從此為世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