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346 Vues
「 2011 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原漢通婚與同質婚: 普查資料在族群通婚研究上之運用. 劉千嘉、章英華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大綱. 前言 研究設計與資料說明 人口組成的結構限制 有偶原住民之婚配特性 同質婚與異質婚 結論與討論. 研究設計與資料說明. 研究資料: 2000 年人口與住宅普查資料,以十五歲以上有偶之原住民人口進行夫妻配對 。 分析單元:夫或妻中至少一人為原住民的成對資 料,共計 64,864 對。 研究取徑: 同質婚假設( endogamous marriage ) 地位交換假設( statue exchange ).
E N D
「2011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原漢通婚與同質婚:普查資料在族群通婚研究上之運用 劉千嘉、章英華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大綱 • 前言 • 研究設計與資料說明 • 人口組成的結構限制 • 有偶原住民之婚配特性 • 同質婚與異質婚 • 結論與討論
研究設計與資料說明 • 研究資料:2000年人口與住宅普查資料,以十五歲以上有偶之原住民人口進行夫妻配對 。 • 分析單元:夫或妻中至少一人為原住民的成對資 料,共計64,864對。 • 研究取徑: • 同質婚假設(endogamous marriage) • 地位交換假設(statue exchange)
研究設計與資料說明 • H1 :族群內婚的原住民多為教育同質婚;若有教育異質婚則依循男高女低的傳統交換模式; • H2:族群外婚的原住民係以原高漢低方式進行交換:原住民以其教育優勢交換優勢族群位階; • H3:受婚姻坡度所影響,教育位階越低的原住民,外婚的傾向越低。
人口組成的結構限制 • 族群人口組成 • 鉅觀人口理論預期,1950年前出生的世代,同世代男多女,男性應有較高的外婚比例,1950年後世代男少女多,女性較易外婚。 • 分析發現無論所屬年齡世代的性別組成如何,女性都比較容易外婚。
人口組成的結構限制 • 鉅觀人口結構推估性別與族群教育分布。 • 內婚:預期夫妻教育差距較小。 • 漢人女性較可能上嫁,或找到自己相等程度的同族男性婚配。 • 原住民女性較易找到與自己等同教育的男性作為婚配對象。 • 外婚:性別差異。 • 原住民女性外婚時上嫁可能性較高。 • 原住民男性欲外婚時,處於男低女高的上娶婚。 • 基於傳統男高女低的婚姻坡度,原住民低教育男性不利於其外婚。
人口組成的結構限制 • 傳統男高女低的婚姻坡度,男性處於教育程度最低的群組、女性處於教育程度最高的群組,易因婚姻坡度而被排除 。 • 預期原住民外婚時的坡度 • 原住民女性外婚時,上嫁的可能性較高; • 原住民男性外婚時,亦將處於男低女高的上娶婚。 • 基於傳統男高女低的婚姻坡度,低教育的原住民男性不易外婚,原住民高教女性則仍有上嫁漢人男性的空間。
有偶原住民之婚配特性 • 外婚以漢原婚為多(三對外婚有兩對);內婚多為同族婚配(十對內婚有九對)。 • 遷徙潮(60年代)後,越年輕的世代外婚比例越高,遷徙潮第一代的二成一、第四代五成四。 • 遷徙潮第四代外婚比例凌駕內婚比例。 • 遷徙潮前的通婚主要集中原鄉地區,以高屏、花東為主,遷徙潮後的通婚地區較分散,北部地區高於原鄉縣市。
同質婚與異質婚 • 外婚以漢人高於原住民(原漢婚為妻高於夫,漢原婚夫高於妻),內婚配對符合夫高於妻的傳統婚配模式。 • 外婚配偶教育程度較內婚高。 • 原漢婚教育程度高於漢原婚。
同質婚與異質婚 • 不論是何種婚配形式,皆以同質婚比例為高。 • 異質婚 • 外婚原住民男性以同質婚為多,漢人女性上嫁的比例不若下嫁者多,顯示漢人女性與原住民男性通婚時,可能經歷著族群與社經位階的雙重下降。 • 原漢婚教育屏障係以高中/職為界,高中職以上原住民男性外婚可能性高於其他教育程度者。 • 外婚的原住民女性以同質婚為多,女性上嫁的比例較下嫁為高。 • 原住民女性無明顯教育門檻,較易經歷族群與社經位階的雙重上升。
同質婚與異質婚 • 外婚同質婚呈現教育程度越高,越集中臺北的趨勢,內婚同質婚者在南部與東部原鄉地區的比重例高,移徙至北部的教育程度較高的原住民,與漢人通婚係以教育同質婚為多,教育程度越高,同質婚的傾向越高。 • 遷徙有助於拉近原漢社會距離,遷徙潮後越年輕世代外婚比例越高,且外婚者有集中台北地區的趨勢,遷徙潮前的通婚者主要集中在原鄉地區,呈現相當程度的空間隔離,遷徙潮後的通婚人口較為分散,以非原鄉地區為多,而北部地區的通婚比例成長為顯著。 • 自不同世代與通婚者的集中特性,勾勒出改變中的原漢社會關係的圖像:遷徙越見頻繁、原漢社會界線越模糊,個人擇偶時原漢之防漸鬆動,現階段觀察到的原漢通婚是在高教育的群體中較易發生,故可合理預期,當越來越多原住民得以進入專科以上就讀時,會有更多的通婚發生。
結論與討論 • 假設一「族群內婚的原住民多為教育同質婚;若有教育異質婚則依循男高女低的傳統交換模式」成立。 • 內婚者主要依循教育同質婚或女性上嫁婚為主。 • 假設二「族群外婚的原住民係以原高漢低方式進行交換:原住民以其教育優勢交換優勢族群位階」。 • 僅部分成立。 • 從個人教育屬性來看,外婚某種程度上仍為教育同質婚。 • 原住民女性的外婚為族群與社經的雙重上嫁;原住民男性的外婚亦出現族群與社經的雙重上娶。 • 異質婚者的交換方向與交換理論的預期不盡相符:在原住民男性上娶婚的比例竟高於下娶婚,而原住民女性以上嫁為主,在原住民與漢人的通婚時,雙方交換的是族群與教育之外的其他資源。
結論與討論 • 假設三「受婚姻坡度所影響,教育位階越低的原住民,外婚的傾向越低」。 • 僅部分成立,適用於解釋原漢婚的外婚形式,對漢原婚並不適用。 • 預期低教育的原住民女性上嫁漢人男性的機會應較低,但配對資料顯示原住民女性的教育位階並不影響其上嫁的外婚。 • 教育的屏障作用對象為原住民男性,欲外婚的原住民男性須跨越高中/職的教育門檻。 • 依循同質婚與交換婚機制,社經弱勢的原住民男性在婚姻市場更為不利。 • 本研究係探索性研究,作為臺灣通婚研究中較少被關注的原漢通婚區塊的補充,未來擬建構原住民之婚配統計模型,以控制更多潛在的可能影響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