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義民節

義民節. 義民爺. 義民 爺 為 臺灣民間信仰, 義民 本義為 義勇之人民 。 臺灣 所謂的 義民爺 ,是指祭祀在械鬥、民變、戰爭中,因保衞家鄉而犧牲的義民軍。每年農曆七月二十為「義民節」。. 傳統臺灣社會中,官方會將協助平定地方叛亂有功的死難人士追封為「義民」,民間則稱為「 義民爺 」。 雖然在清領時期許多地區都有被追封為「義民」的人,但是沒有其他地區會將義民視為神明;將 義民爺 視為神明而做為祭祀對象,是臺灣特有的現象 。. 義民節源由.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義民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義民節

  2. 義民爺 義民爺為臺灣民間信仰,義民本義為義勇之人民。 臺灣所謂的義民爺,是指祭祀在械鬥、民變、戰爭中,因保衞家鄉而犧牲的義民軍。每年農曆七月二十為「義民節」。

  3. 傳統臺灣社會中,官方會將協助平定地方叛亂有功的死難人士追封為「義民」,民間則稱為「義民爺」。傳統臺灣社會中,官方會將協助平定地方叛亂有功的死難人士追封為「義民」,民間則稱為「義民爺」。 雖然在清領時期許多地區都有被追封為「義民」的人,但是沒有其他地區會將義民視為神明;將義民爺視為神明而做為祭祀對象,是臺灣特有的現象。

  4. 義民節源由 乾隆年間,林爽文起亂事於彰化,迅速席捲全灣,官兵無力對抗,攻打至新竹縣城時,新埔附近的客家人組織義勇軍,先後共有一千三百餘人聞風赴義,犧牲慘烈。 大亂平定後,屍骸遍地,捨生成仁者一共有兩百餘人。為追念先烈義行,每年都舉行祭祀活動,最初僅有枋寮和六家地區的居民參與。

  5. 自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開始,選定中元節舉行祭典,日期定於農曆的七月二十日,稱為「義民節」,並擴大規模由十五個村莊輪值祭拜。自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開始,選定中元節舉行祭典,日期定於農曆的七月二十日,稱為「義民節」,並擴大規模由十五個村莊輪值祭拜。 每到義民節前夕,輪值的莊頭便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殺羊宰豬迎接這天的來到。 大體說來,義民節最主要的目的在超渡死難義民,同時亦超渡一般遊魂,故在精神層面上與中元普渡相去不遠,祭典活動也與基隆中元祭相倣,有放水燈、起燈篙、糊大士爺、神豬競重、羊角競長及普渡等活動。

  6. 農曆七月二十日是台灣客家人特有的義民節,原定於十一月九日,為了配合「中元普渡」,而將祭典移到農曆七月二十日舉行。農曆七月二十日是台灣客家人特有的義民節,原定於十一月九日,為了配合「中元普渡」,而將祭典移到農曆七月二十日舉行。 義民廟內供奉義民爺,它是指所有保鄉衛國的義士烈士數百人,不是某個人,也不是指台灣民俗裡的有應公,它所拜的是牌位,上面書寫『褒忠義士眾姓諸公之神位』,神龕上懸掛乾隆皇帝親筆的『褒忠』二字的匾額,故義民爺是指全體有功烈士,受祭祀的義民神,而客家人家中所供奉的,則是當年義民們相約共同的黑色旗(黑布圈為記),也就是『義民旗』,每年祭典信士帶回義民廟過火,再引神回家供奉,這是十分具有特色的祭典,也是十分特殊的拜神形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