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1

校园危机预防与干预

校园危机预防与干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增强 教授. 校园危机心理干预概述 校园伤害事件处理 青少年自伤与自杀预防 灾后学生心理干预. 一、校园危机心理干预概述. 直面校园危机 学校危机管理系统 创伤后应激障碍. 直面校园危机. 学校重大危机事件 灾害性天气下学生危机; 灾难性社会事件下学生危机; 校内冲突、伤害事件; 学生自残、自杀. 校园危机心理干预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校园危机预防与干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校园危机预防与干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增强 教授

  2. 校园危机心理干预概述 • 校园伤害事件处理 • 青少年自伤与自杀预防 • 灾后学生心理干预

  3. 一、校园危机心理干预概述 直面校园危机 学校危机管理系统 创伤后应激障碍

  4. 直面校园危机 • 学校重大危机事件 • 灾害性天气下学生危机; • 灾难性社会事件下学生危机; • 校内冲突、伤害事件; • 学生自残、自杀

  5. 校园危机心理干预 • 是指学校对学生及学校教职员工面临的危机(丧失亲人的悲伤、灾难事件、校园暴力和其它恐怖事件而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自残与自杀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帮助其平衡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降低心理伤害,恢复其社会功能与心理健康。

  6. 美国学校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经验 • 政府高度重视,将学校危机干预纳入国家公共管理体系。 • 体现在:联邦和州法律要求学区制定危机干预计划;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如2003年,教育部下拨3亿美元帮助学校改进和加强危机干预计划;制定学校危机预防和干预指南,2003年5月,美国教育部发布《危机计划实务:学校与社区指南》(简称“指南”), • “指南”中界定的学校危机包括:自然灾害(地震、洪水、飓风),恶劣气候,火灾,化学与危险品溢出,交通事故,学校枪击事件,炸弹危险,医学紧急事件,学生与教职员死亡(自杀、他杀的等),恐怖事件或战争等。 • 要求每个学校制定和实施危机管理计划。

  7. 对于突发危机事件能够及时应对 • 如,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过后,路易斯安娜州及其邻近几个州的许多学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系统。帮助大量移居异地的孩子入学,为他们提供必备的学习用品和教材 • 飓风期间,新奥尔良市,80%的居民逃离城市,仅留下98000人。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员为受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成人提供心理服务(K.L Dean etl,2008)

  8. 形成了有效的学校危机预防与干预模式。 • 如,面对日益增加的校园暴力事件(据2000年美国有关部门统计,约有40万10—19岁的青少年受到校园暴力侵犯),有关部门在小学进行校园暴力预防项目,并总结了有效的干预模式:认知行为训练、社会技能训练、同伴交往训练等;在中学进行心理教育的干预(Molina,2005;Dawn,2004)。

  9. 校园危机管理现状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 有安全管理意识,无危机干预理念 • 过度关注“学校声誉”,忽视发展契机 • 52.2%的教师将“尽力维护学校声誉”视为学校处理危机事件的基本原则,其次是维持教育教学秩序(24.3%),最后是关注发展(23.5%)。 • 在内部处理危机事件,缺少社会通报 • 学校告知13%,其它途径26%,私下传递61% • 将校园危机视为偶发事件,缺少长效干预机制 • 寻求心理援助14%;向同学倾诉33%;向家长倾诉29%;其它24%

  10. 学校危机心理干预系统 • 预警系统 • 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 对高危人群的监控和疏导 • 班级是一级预防和预警 • 应急系统 • 危机发生时,对相关人群的心理援助与干预 • 组成人员:领导指挥组、专家指导组、专业工作组 • 维护系统 • 补救性心理干预 • 对相关人群后继性辅导、跟踪

  11. 学校危机管理四阶段 • 危机的缓解与预防 • 指学校和地区要减轻和消除对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 针对危机作准备 • 指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要针对最坏的危机状况; • 对危机的反应 • 指在危机过程中所要做的步骤; • 危机后恢复 • 指在危机后所要恢复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12. 学校危机预警的级别与分级处理

  13. 什么叫创伤性应激障碍 •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种常见的危机状态,它包括心理创伤后的自杀和药物滥用,遭受强奸、突然丧失亲人、暴力侵犯、绑架等恐怖经历以后的心理障碍。

  1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 梦里再现应激事件、心神不宁 • 睡眠差 • 退缩、感觉麻木、焦虑、思维不连贯 • 攻击性行为 • 过于兴奋,受惊反应明显 • 肾上腺素、及其代谢水平偏高

  15.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 强烈的害怕、无助和恐惧 • 激动不安和混乱行为 • 长时间做恶梦,并在恶梦中重现当时的情境 • 发展上的退化、退避行为 • 及力避免让他们想起创伤事件的情境

  16. 儿童PTSD的发生率 • 美国的一项调查报告(2003) • 六个月的PTSD的发生率:男孩3.7%,女孩6.3% • 大约75%伴有抑郁症状或者物质滥用 • 1972年布法罗水坝坍塌事件(2003) • 大约40%的儿童在灾后2年仍表现出PTSD症状 • 美国校园枪击事件(1987) • 靠近的袭击程度与出现障碍症状的可能性相关

  17. 儿童PTSD的复原 • 影响儿童PTSD程度的因素 • 与儿童年龄 • 创伤的性质 • 认知与情绪过滤 • 发展水平 • 创伤阈限 • 在极端压力下有些儿童的保护性更强 • 有些较为脆弱

  18. 心理弹性的过程模型 应激事件 更高水平 平衡整合 保护性因素 身心平衡 状态 回到初始 平衡 伴随丧失的 平衡 瓦解 重新整合 功能紊乱 失衡状态

  19. 二、校园伤害事件处理 校园意外伤害应对 校园攻击行为辅导

  20. 校园意外伤害 • 概况 • 师源性心理伤害 • 教学事故伤害 • 恶性事故伤害

  21. 校园意外伤害概况 • 意外伤害已成为世界各国青少年第一“杀手”,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的损失 • 美国每年此项经济损失达100亿美元 • 日本政府年用于儿童意外伤害的开支为15亿美元 • 中国青少年死亡原因中26.1%为意外伤害,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上升

  22. 师源性伤害 • 案例: • 2002年1月12日,备受关注的辽宁某中学教师体罚学生崔某致其精神病一案在经过三年多的诉讼后,终于有了结果,朝阳市双塔区人民法院依法调解、判决,责令有关责任教师和校方,赔偿各项经济损失人民币共31万元。

  23. 案例: • 某城镇中学初三(5)班学生夏某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她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1990年3月12日上午课间休息时,夏某离开教室,其同学偷窥并摘录了她日记中记载个人恋爱活动的一段文字,并报告给班主任赵老师。翌日上课,赵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了夏某的日记内容,并对其当众呵斥。此后几天里,班里、校内到处都有人对夏某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在这种情况下,夏某感到再也无脸见人,前途更是无望,于5天后服毒自尽。

  24. 案例: • 某小学教师程某在2001年3月一2002年川月期间,以辅导作业为名,在教室对班级中的6名女学生进行多次狠衰、强奸.某农村小学教师栗某在1999年一2002年间,利用其担任班主任的便利,在学校教室、备课室、水房及自己家里,先后对22名女学生长期实施猥亵、强暴。

  25. 教学事故伤害 • 案例: • 2001年7月,某中学物理课上,教师林某在未讲明“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实验应注意事项和未采取必要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下,手持放有少量棉花和火柴的空气压缩引火仪,分组做演示实验给班上的学生观察。林某演示完实验后,班上学生谢某申请亲自动手做该实验,经林某允许,谢某把该实验仪器放在自己课桌上用手对该仪器迅速加压并达到实验效果,该仪器试管内开始冒烟。随后,学生王某未经教师林某的允许擅自将该仪器拿到自己的课桌上对该仪器再次加压,造成该仪器的试管发生爆炸,将前桌朱某的左眼炸伤。

  26.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某中学应对本起事故法律后果承担90%的责任.王某承担10%的责任,其民事赔偿责任由其法定代理人承担。最终,法院判决被告某中学赔偿62877.29元,王某法定代理人赔偿人民币6986,37元。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某中学应对本起事故法律后果承担90%的责任.王某承担10%的责任,其民事赔偿责任由其法定代理人承担。最终,法院判决被告某中学赔偿62877.29元,王某法定代理人赔偿人民币6986,37元。

  27. 案例 • 2001年10月4日下午,某初中组织拔河比赛。比赛正在紧张进行的时候,忽然间,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胜利的一方在取胜后突然一起停止用力,手中的绳子一松开,对方组的众多队员在紧张的较劲中还没有反应过来,便当场陆续倒地,其中有多人踩、倒在本组队员杨某身上,致使杨某当场死亡。法院审理认为,学校负有对危险性的体育运动妥善组织安排的职责,学校作为竞赛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没有排除危险,存在管理不当,致使杨某被踩踏、挤压而死,学校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一审判决杨某所在的学校赔偿杨某家属丧葬费30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30000元。

  28. 恶性事故:万载县芳林小学爆炸案 • 2001年3月6日江西省万载县芳林小学发生爆炸案,当时三、四、五年级学生正在上课。造成死亡42人,伤多人幸存学生100余人(已陆续升入万载县潭埠中学读初中) • 调查发现 • PTSD总体发生率17.2% • 受伤等级与PTSD显著相关

  29. 受伤等级与PTSD发生率

  30. B.持续地重新体验到爆炸事件 6 • 1、不由自主地回忆爆炸事件 6 • 2、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此事 5 • 3、似乎正在重现爆炸事件的动作或感受 3 • 4、当想起或遇见爆炸事件情景时心里烦恼痛苦3 • 5、想起或遇见爆炸事件情景时心慌、发抖、胸闷、无力3 • C.持久的回避爆炸事件,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 14 • 1、尽量避免谈及此事 12 • 2、尽量避免会促使回忆起此事 11 • 3、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 8 • 4、明显地很少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或没兴趣参加 9 • 5、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 8 • 6、情感范围有所限制、麻木 7 • 7、对未来没有远大设想 2

  31. PTSD症状分布 • D.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9 • 1、难以入睡,或睡的不深 5 • 2、激惹或易发怒 6 • 3、难以集中注意力 9 • 4、警觉性增高 5 • 5、过分的惊吓反应 5 • E.以上情况的存在时间 • 1、大于1个月 7 • 2、大于6个月 1

  32. 校园意外伤害应对建议 • 加强教师师德修养与心理调适 • 提高师生危机应对意识 • 增强防范心理 • “居安思危”安全意识 • “校园安全、人人有责”责任意识 • “令行禁止”规则意识 • 防范技能培养 • 逃生自救 • 灭火器使用

  33. 校园攻击行为 • 女生打人事件的思考 • 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 • 攻击行为辅导策略

  34. 女生打人事件-1 • 晚报记者钱钰报道制图邬思蓓(2009/10/26) • 一段上海女生打架的视频最近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3天前,这段名为“上海徐汇女生打架,看着就火大”的视频被网友上传到视频网站酷6网。这段用手机拍摄的5分多钟视频中,充斥着抽嘴巴、飞腿踢腰、脚跺腹部等暴力镜头,更让网友发指的是,打人和被打的两名女生均是中学生模样。 • 截至记者发稿,虹口区教育局等方面还在对此事进行进一步调查,具体结果将于下午公布。不过,相关发言人表示,学校将根据中职生的行为规范以及校纪校规,对该同学作出严肃处理。

  35. “女生打人事件”引起网民愤怒 昨天上午,警方在 南湖职校二分校门 口两边拉起警戒线

  36. 女生打人事件-2 • 记者钱钰晚报讯今天上午,上海商贸旅游学校就“打人事件”做出说明。据校方透露,目前,被打女生仍保持沉默,女孩本人非常善良,不希望对熊某造成更大的伤害。学校也尊重女孩的态度,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希望事态不要进一步扩大。 • 学校负责人表示,看完视频后确实“很义愤,也很痛心! ”校方在冷静思考、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将对本校学生加强教育,并进行反思,使暑期学生工作更加可控,提升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

  37. 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 • 生物学因素 • 遗传:亲生父母之一有犯罪史的儿童,危险性是其他人群的1.9倍 • 激素:高睾酮水平的男性儿童攻击性和破坏性明显增加 • 神经递质:5-羟色胺水平降低与冲动性、攻击性行为有关 • 内分泌不平衡 • 心理因素 • 不能控制自己冲动过激的情绪 • 被别人过度压制,心里过于紧张,一遇机会全部释放。 • 道德认知发展滞后

  38. 环境因素 • 家庭因素 • 同伴影响:参加了不良团伙,染上恶习 • 社会文化:错误模仿影视暴力行为,以此为荣

  39. 社会认知因素 • 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与其对情境的认知加工和情绪加工密切有关 • 如,在操场上被同伴取笑,有的一笑了之,有的却会攻击回报。 • 易攻击青少年的认知加工缺陷 • 解码:在决策前使用很少的线索 • 诠释:对不确定因素进行敌意归因 • 反应收索:缺乏问题解决知识 • 反应确定:更可能选择攻击性解决方式

  40. 攻击性行为辅导策略 • 个别辅导 • 运用认知行为改变技术强化他们非攻击性行为 • 以培养积极的行为抵制非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 引导他们懂得爱与尊重别人,以爱的情感冲淡他们对同学紧张、敌对的情绪 • 教师处理策略 • 应该避免对攻击性强的学生采取强烈的惩罚,如罚站、禁闭、当众辱骂 • 让这些学生做一些需要体力的服务性活动,如发薄子、打扫教室、拿教具等,以缓解其精力无处释放的紧张状态

  41. 情境处理 • 了解学生在哪一种情境最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应尽可能避免此种情境出现 • 对于打架的学生要作冷处理,让他们各自写下打架的起因、经过以及自己的认识 • 把可能打架的学生相对隔离,保持距离,以避免惹是生非

  42. 受性侵犯和重度攻击学生的辅导建议 • 学校对攻击者予以严惩,张扬正气。 • 辅导教师协同班主任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对其进行情绪安抚 • 对于诸如性侵犯的事件,要将知晓范围限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 对于心理症状明显,超过学校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的,应该立即转介到医院相关科室就诊,切误拖延。

  43. 案例1:富有攻击性的小男孩 • 讨人喜欢的他 小Z十一周岁,五年级学生。他聪明伶俐、口齿清楚,真似德国童星“英俊少年”的模样。白晰的皮肤,大大的眼睛,长相俊俏,而且心灵手巧,学啥像啥;他航模、海模与车模制作得到过区级奖励;他会吹长笛是校管乐队队员,参加市区比赛得过奖;他身体健壮,能跑善跳是校足球队队员。如果光看长相,绝对是人见人爱,而且他性格外向、活泼,嘴甜乖巧,极讨人喜欢。

  44. 案例1:富有攻击性的小男孩 • 令人讨厌的他 • 小Z好冲动,(养父言:极像其生父)报复性强。一遇小事就怒火万丈,从二年级始经常与同学打架,不管男女拔拳就打,抬脚就踢。常常在足球训练的分队竞赛中打人、踢人、撞人,甚至骂老师,顶撞教练。往往在教育后痛哭淋涕,后悔莫及。 • 他又欺软怕硬。班里足球队的高大学生,他一个也不敢去惹,而专门找女生或比他弱小的同学去欺侮。 • --他非常想当干部。曾在同学面前说:“我长大了要当厂长、经理,至少也要当个老板。”从三年级起,每次改选,他都自荐。同学们害怕他,不选他。他认为大家都看不起他。落选后,又经常找茬打人,甚至耍恶作剧去欺侮同学。

  45. 案例1:富有攻击性的小男孩 • 问题概念化 • 攻击性强、人际关系紧张、欺骗行为 • 个案特点 • 自尊心强、好表现、报复心理、欺软怕硬 • 分析 • 不当家教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形成错误观念;对质错误观念 ——槽糕至极“人世间没有什么同情,只有看谁狠” ——任意推断“我被处分了,今后全完了”、“老师同学知道我是被领养的孩子,都看不起我”(有时很自卑) ——绝对化“我聪明、帅气,他们凭什么看不起我”(启动敌视与攻击)

  46. 案例1:爸爸不要我了 中午,有个女同学奔进办公室来叫我:“老师,小Z又打人了,I老师也叫不住他。他还把课桌椅都推倒了。……”我不等她说完就起身来到教室。只见小Z站在翻倒的桌椅边,仰着脑袋,倔着脖子,斜着眼睛瞪着我。我仔细观察着他。他的脸上紫一道,青一条,很明显地摆着一个巴掌的五条红印,额头上还亮着一块青紫疤印。“怎么了?……”我边问他,边抚摸他的青印。 “不要你管!”他一倔头,背对着我,胸膛挺得更高了。 “你还没吃午饭吧。到我那儿去吃吧!”我给他打好饭菜端着,他跟我走出了教室。 看他吃完饭,情绪似乎好了一点,我递过毛巾给他擦脸。 “你脸上这是怎么了?”他不吱声。“是爸爸打的吗?” “是的。”他低下头,擦着眼睛。 “老师”,他咽哑着声音,低头趴在桌上“爸爸不要我了……”

  47. 案例1:干预策略 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挑战错误观念 代币制强化

  48. 案例1:行为干预:代币制强化 • 自3月—7月,针对当事人对自己的认识,设立小本子,记录每天的优劣情况。设立小红花制,优点得小红花,缺点得黑×。(满10朵小红花,换小红旗,满5面小红旗给予奖励——视情况而定——有物质有鼓励,但有5个××要扣除一面旗。) • 每周与当事人交换意见,指出不足的情况,鼓励优点。并对当事人提出的要求给予分析后,协助其解决,并及时与班主任联系。

  49. 案例1:认知干预:他们看不起我 生:“老师,你说的是真的吗?我家的事同学们真的不知道吗?” 师:“是真的,老师用人格向你担保,同学们和家长们是不知道的。许多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要向你学习,手巧脑子活,…………” 生:“这是真的吗?……(他打断了我的话)” 师:“是真的。只是你自己的心理压力太大,思想包袱太沉。生活中你常常处在矛盾中。你非常想要大家尊重你,这很正常,但你又不相信人家会尊重你。你最怕人家看不起你,可是你又没有找到让人家能尊重你的方法,结果方法用错了,得到是自己的压力更大了,包袱更重了。” 生:“是的。” 师:“老师教你一个方法,你去试试看,好不好?” 生:“什么方法?” 师:“礼尚往来”这句话你听说过吗?” 生:“我知道的。” 师“那就好!老师教你的就是这句话。要别人尊重你,你就要先学会尊重别人;要别人欣赏你,你就要先学会尊重别人。……”

  50. 案例1:他转变了 • 班主任评价 • “本学期,你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学习成绩稳定,而且也能大家比较友好地相处,因此同学们都选你做小队长,这是同学对你的信任,更是对你的一种鞭策,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定会明白的,是吗? • “前不久,你对我说过:‘我要在新的一年里,把人家对我的希望化为动力,让所有对我有信心的人看到更璀璨的希望之光。’听了这话,老师特别感动,特别高兴,老师也期待着。” • 小Z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在各方面都有进步,虽然在生活和学习中,他的痼疾还会复发,但与以前相比:发作的次数显著减少,发作的频率也明显降低。同时,其养父母在这期间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教育方法明显改善。学校最近根据当事人的进步表现,给予他撤消警告处分的决定。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