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第十七章 缓释与控释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第十七章 缓释与控释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缓释制剂 (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其体内外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血药浓度平稳,峰谷波动百分率小,并每 24 小时用药次数应从 3 ~ 4 次减少至 1 ~ 2 次的制剂。. 控释制剂 (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十七章 缓释与控释制剂 第一节 概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七章 缓释与控释制剂第一节 概述 • 缓释制剂 •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其体内外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血药浓度平稳,峰谷波动百分率小,并每24 小时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

  2. 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 药物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其体内外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血药浓度更平稳,峰谷波动百分率更小,并每24小时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 控制释药的速度、方向和时间,包括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

  3. 缓控释制剂 优点:不需要频繁给药,能在较长时间内 维持体内的药物有效浓度

  4. 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 对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特别适用于长期服药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 • 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 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5. 缓控释制剂的缺点 • 在临床应用中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如果遇到某种特殊情况,往往不能立即停止治疗。 • 当体内动力学特性改变时,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 • 制备缓释、控释制剂所涉及的工艺费用较常规制剂昂贵。

  6. 类 型 1、小丸(小球、小珠颗粒、包衣小颗粒等) 2、胶囊剂 3、骨架片 4、包衣小丸骨架片 5、薄膜包衣骨架片 6、薄膜包衣药树脂控释制剂 7、微孔膜包衣控释制剂

  7. 8、胃内滞留漂浮型控释片 9、

  8. 一、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 • 缓控释制剂主要有骨架型和贮库型。 • 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 溶出原理、扩散原理、溶浊与扩散相结合原理、渗透泵原理、离子交换作用原理。

  9. 二、缓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及释药原理 (一)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 理化因素:剂量大小; pKa、解离度和水溶性 ; 分配系数;稳定性 。 生物因素:生物半衰期 ;吸收 ;代谢 。 (二)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溶出原理、扩散原理、溶浊与扩散相结合原理、渗透泵原理、离子交换作用原理。

  10. 靶向给药制剂 优点: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11. 被动靶向制剂 • 即自然靶向:进入体内的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而实现靶向 • 常采用液晶、液膜、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降解型高分子物质作为载体材料 • 小于100nm的纳米粒可缓慢积集于骨髓;小于3μm的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大于7 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

  12. 主动靶向制剂 • 微粒表面加以修饰后作为“导弹”性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并浓集于预期的靶部位发挥药效。 • 表面经PEG修饰后,连接特定的配体,或连接单克隆抗体 • 将药物修饰成前体药物

  13.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 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 定部位发挥药效 • 磁性靶向制剂 • 热敏感靶向制剂 • pH敏感靶向制剂 • 栓塞性靶向制剂

  14. 二、靶向制剂的介绍 • (一)被动靶向制剂 脂质体 靶向乳剂 微球 纳米粒、纳米囊

  15. 靶向给药制剂 • 一、靶向制剂的概念与分类 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具备定位、浓集、控释及无毒可生物降解 分类:1)按药物所到达的靶部位分 • 可以到达特定靶组织或靶器官的靶向制剂 • 可以到达特定靶细胞的靶向制剂 • 可以到达细胞内某些特定靶点的靶向制剂 2)通常的分类方法: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16. 脂质体的特点 • 靶向性:被巨噬细胞吞噬 • 缓释性: • 组织相容性与细胞亲和性:本身结构与生物膜类似 • 降低药物毒性:改变体内分布,减少在心、肾脏和其他正常组织中的药物浓度 •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药物可受脂质体双层膜的保护而提高体内稳定性和口服吸收的效果

  17. 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 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豆磷脂及一些合成磷脂 • 胆固醇:调节膜的流动性 •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注入法 • 薄膜分散法 • 超声波分散法 • 逆相蒸发法 • 冷冻干燥法

  18. 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 • 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吸附、脂交换、内吞、融合 • 给药途径:静脉注射、肌内与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眼部给药、肺部给药 •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 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 包封率与载药量 • 渗漏率 • 药物的体内分布

  19. 脂质体的作用机制

  20. 靶向乳剂 • 特点是对淋巴系统的亲和性 • 药物的淋巴转运 • 经血液循环向淋巴转运 • 经消化道向淋巴转运 • 经组织向淋巴转运 • 影响乳剂靶向性与释药特性的因素 • 乳滴粒径和表面性质 • 油相的影响 • 乳化剂的用量和种类 • 乳剂的类型

  21. 经皮吸收制剂 • 一、概念: 将制剂应用于皮肤上,其中的药物透过角质层,进入真皮和皮下脂肪,由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过程称为经皮吸收或透皮吸收。 •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简称TDDS,TTS)。

  22. 二、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 (一)表面活性剂 • (二)二甲基亚砜(DMSO) • (三)氮酮类化合物 :Azone • (四)吡咯酮衍生物:α-吡咯酮(NP)、N-甲基吡 • 咯酮 • (五)醇类化合物:乙醇、丙二醇、甘油 • (六)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月桂醇 • (七)其它:挥发油、氨基酸、水杨酸、尿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