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第六章 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

第六章 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 第一节 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与特点 第二节 农业集约经营和农业规模经营 第三节 地价与地租 第四节 农业水资源及其他农业自然资源. 第一节 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与特点. 一、土地的概念及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 四种观点 : (1) 土地即土壤 。 即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的、有肥力的、可以生长植物的表层部分。 (2) 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 。 不包括陆地的水面。 (3) 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 。 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在河、湖泊、水库 和 池塘等陆地水面。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六章 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 • 第一节 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与特点 • 第二节 农业集约经营和农业规模经营 • 第三节 地价与地租 • 第四节 农业水资源及其他农业自然资源

  2. 第一节 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与特点 一、土地的概念及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 四种观点: (1)土地即土壤。即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的、有肥力的、可以生长植物的表层部分。 (2)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 (3)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在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等陆地水面。 (4)土地即地球表面,即地球的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都包括在内。

  3. 联合国粮农组织1976 年制定的《土地评价纲要》中对土地作了如下 定义: “土地是由影响土地利用潜力的自然环境所组成, 包括气候、地形、 土壤、水文和植被等。 • 1.土地定义:土地在经济学上包括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地壤、岩石、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4. 2.农业中的土地资源: 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开发利用和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的数量和质量的总称。 • 3.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 • 劳动场所 • 劳动对象 • 劳动手段

  5. 二、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 • 1、数量的有限性和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 2、位置的固定性和用途的选择性 • 3、效用的持续性和肥力的可变性 • 4、性能质量的差异性和收益的级差性 • 5、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和土地报酬的递减性。

  6. 世界主要国家土地资源面积 主要国家土地资源面积(2002) 单位:千公顷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

  7. 三、我国农业中土地资源的状况 • (一)我国农业用地资源的基本状况: • 1.农用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水平低; • 2.耕地后备资源贫乏; • 3.大部分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

  8. (二)我国农业用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我国农业用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 • 2.土地质量下降,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 3.水土流失,沙漠化。

  9. 四、保护和扩大农业用地 • (一)保护农业用地 • 1.加强地籍管理; • 2.加强农业用地的法制管理 • 3.加强农业用地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控制。 (占补平衡、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中低产林改造、改良草场等措施)

  10.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 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     (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     (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 •     (3)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 •     (4)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等; •     (5)复垦废弃土地; •     (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 •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11. (二)扩大农业用地 • 1.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 2.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 • 3.合理利用草原、草山、草坡; • 4.合理利用水面; • 5.治理沙漠。

  12. 第二节 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 • 一、农业集约经营的内涵及类型 • 1.粗放经营:是在较低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对土地粗放耕作,实行广种薄收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 2.农业集约经营: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力,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技术装备,依靠提高单位面积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土地经营方式。

  13. 3.类型: • ①劳动集约 • ②技术集约: • 基础技术集约、应用技术集约和管理技术集约; • ③资金集约 • 4.农业集约经营的必然性:

  14. 二、衡量农业集约水平及其经济效果的指标 • 1.集约化水平 • 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入的基本生产资料的价值。 • 2.农业集约化经济效果 • 把投放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同生产成果加以对比。 • ①单位面积上的农产品产量; • ②单位农业用地(耕地)面积上的总产值; • ③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 ④单位农业用地(耕地)面积上的净产值、纯收入。

  15. 三、农业集约经营中的土地报酬变化趋势 • (一)农业生产三阶段 • 集约度:集约经营中追加生产要素投入程度。 • 粗放边际:集约度的最低限度是土地利用的粗放边际。 • 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际。

  16. 总产量要经历一个逐渐上升加快 增长趋缓 最大绝对下降的过程。 集约边际 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分为三个阶段: G Q B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 TP Ⅱ Ⅲ Ⅰ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增加 A E F AP 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开始减少 L O L1 L2 L3 MP 粗放边际

  17. (二)农业集约经营必须遵循的原则 • 1、经济效益最大原则; • 2、稀缺要素报酬最高原则; • 3、生产要素替代原则。

  18. 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19.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 1)边际技术替代率含义: • 是指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生产要素,当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可以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减少的生产要素量与所增加的生产要素量的比率。

  20.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K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a K1 b K2 c K3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 产量不变,一种要素不断增加,每一单位这种要素所能代替的另一要素的数量递减。 d K4 O L1 L2 L3 L4 L • 由a点按顺序移动到b、c和d点的过程中,劳动投入等量的由L1增加到L2、L3和L4。即:L2-L1=L3-L2=L4-L3,相应的资本投入的减少量为K1K2>K2K3>K3K4。

  21. 2)脊线与生产的经济区域

  22. 四、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 • 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的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 2.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 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集约提供各种必须的条件。 • 4.广泛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水平; • 5.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各类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

  23. 五、农业规模经营 • (一)概念 • 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条件下,为使农业生产获得最佳产出规模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充分利用,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24. (二)规模经济原理 • 1.规模经济:又称规模节约,或规模利益,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适度扩大,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引起长期平均成本下降,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5. 产品平均成本 B M O 土地规模 土地规模利用原理 在AM阶段曲线向右下倾斜,平均成本随着土地经营规模扩大而下降,是规模经济阶段;在MB阶段曲线向右上倾斜,平均成本随着经营规模扩大而上升,是规模不经济阶段。显然,规模小于OM’时,应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当规模大于OM’时,应该适当缩小土地经营规模。 A M’

  26. 产品平均成本 B M O 土地规模 土地规模利用原理 A 结论:与产品平均成本最低点M相对应的经营规模OM’称为最佳土地经营规模或适度土地经营规模。 M’

  27. 2.类型:从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来分: • 一是内部规模经济 • 二是外部规模经济

  28.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生产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在生产阶段,规模经济是因为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生产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在生产阶段,规模经济是因为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 首先,是单个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使得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例如,农业机械必须在一定面积土地上才能进行正常作业, 当土地经营规模较小时,农业机械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影响其生产效率。

  29. 其次,是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 (1)大规模生产有利于进行分工协作,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2)大规模生产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比例,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3)大规模生产为充分利用产品生产的互补性,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创造条件,从而提高效益。

  30. 而且, 规模扩大可以降低平均交易成本 首先,大规模企业在与对于进行谈判时, 可以凭借规模的优势获得相对有利的购销价格;其次大规模企业,可以在市场信息收集、监督合同执行等方面,节约平均交易费用; 再次,大规模企业,由于大量运输,也可节约平均运费。

  31. 内部规模不经济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下降。 内部规模不经济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下降。 • 例如,因规模过大而使得管理不便, 管理效率降低;规模扩大造成的内部通讯费用的增加;规模扩大后需要设立专门的购销机构引起的购销成本的增加等。

  32.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可以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从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减少成本支出。

  33. 与外部规模经济相对的是外部规模不经济。外部规模不经济是指, 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 增加、收益减少。例如, 整个行业的发展,可能使得招工困难、动力不足、交通运输紧张、地价上涨、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等, 从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减少了收益。

  34. (三)实现途径 • 1、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规范农地产权,建立和完善“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 •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3、全方位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市场意识,完善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 •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的“恋土”情节 • 5、重视扩大生产项目的经营规模。

  35. (四)具体组织形式 1. 家庭经营型 包括种植业专业户和家庭农场, 它是通过合同形式, 接包其他农户转让的土地或承包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土地而形成的 , 其特点是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核算 , 集体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定的服务。种植业专业户和家庭农场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从各地的实践看,通常只是以土地经营面积的多少和农机化程度的高低加以区别。

  36. (1)种植专业户 种植业专业户是目前各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诸形式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模式。农户承包较多数量的耕地,务农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很大比例,但一般自身不经营农业机械或仅经营少量的小型农机,其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依靠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农户仅从事经营活动和田间的部分管理。它是双层经营体制下小农户经营的一种进化, 农户投资少而收益大,因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但是也存在机、农分离,难以形成有效的积累机制等问题。

  37. (2)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一般是指机械化的家庭农场。也就是说, 它所经营的耕地面积应达到或接近一个合理基本机群结构的经济规模。同时,除部分需要大型专用设备的作业项目依靠服务或合作经济组织承担外, 生产过程中多数作业环节主要由农场家庭成员操作自有或者租赁的机器完成。机械化家庭农场既能保持农业家庭经营的格局,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 有效地避免“大锅饭”, 又能基本上解决机农分离和经济利益在多主体间的协调问题, 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38. 2. 集体经营型 包括村办集体农场和厂办农业车间两种形式。其共同特点是:土地、农机等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均属经营单位集体所有,统一组织生产、经营、核算。 (1)村办集体农场 村办企业比较发达、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村,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时就未“包干到户”,而以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为主,实行专业队或专业组承包经营;或在分包到户后尊重群众意愿,把农户转让、退包的土地重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

  39. (2)厂办农业车间 厂办农业车间是乡、村骨干工业企业凭借其经济实力,通过乡村经济组织承包、租赁土地,或承接当地农民转出的土地,安排部分劳动力,专职从事粮食等农副产品生产而形成的从属于企业的一个生产单位。其生产经营由工厂统一负责, 实行企业化管理, 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即“农业工人”) 实行 “编制在厂、劳动在地、分配在厂” 的政策 , 享有在厂职工的同等待遇。基本工资支出,由企业计入生产成本,税前列支奖金则与岗位责任制挂钩。

  40. 3. 联合经营型 亦称联户农场、粮农联合体等, 其共同特点是农户(或其他组织)在承包到户的基础上 , 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土地为纽带形成新的联合体。既有在某些生产环节的松散联合 , 即几个农户共同完成某些生产环节的劳动,按劳计酬的联合互助, 也有农户和农户、或农户、村组、和技术、管理人员等, 以土地使用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折价入股,组成的股份联合农场。股份联合农场,一般在银行建立账户, 实行独立核算, 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在分配上采取按劳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法。

  41. 4. 规模服务型 在保持分户承包、经济核算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在生产和流通的主要环节, 例如种子供应、机械耕作、排灌和收获、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合作经营或集体的统一服务 , 使分散经营的农户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42. 第三节 地价与地租 • 一、土地使用价值和价值 • 1、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 (1)土地具有不可替代性; • (2)可占有性和可垄断性; • (3)土地具有稀缺性。 • 2、土地价值的特殊性:包括土地资源价值和土地资产价值

  43. 二、土地价格 • 包括土地资源价格和土地资产价格。 • 地价=地租/利息率 • 三、地租 • 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土地转给他人使用而获得的收入,它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 (一)绝对地租 • 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而取得的地租,它是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

  44. (二)垄断地租 • 是由某一特殊地块的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垄断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 (三)级差地租 • 1.定义:是等量的劳动投入到条件较优的土地,或者生产率不同的各个资本连续投入到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 2.类型: • 级差土地收入第一形态或差级地租Ⅰ(肥力、位置) • 级差土地收入第二形态差级地租Ⅱ(集约化水平)

  45. 3、级差土地收入Ⅰ、Ⅱ区别与联系 • 1).联系: • ①两者都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获得的超额利润。 • ②Ⅰ先于Ⅱ,Ⅰ是Ⅱ基础,Ⅱ可以转化为Ⅰ。 • 2)区别: • ①二者形成的原因不同; • ②占有的方式不同; • ③形成的投资限额不同。

  46. 4、级差土地收入产生的原因 • (1)土地数量的有限性; • (2)农业生产经营上的垄断性; • (3)农产品价格形成的特殊性。

  47. 第四节 农业水资源 • 一、水资源的概念 • 水资源:通常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并可以不断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48. 二、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一)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 1、水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 2、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 3、灌溉工程配套不全,老化失修问题严重; • 4、水资源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

  49. (二)农业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实现途径 • 1.综合开发,使一切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与利用效率; • 3.发挥价格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 4. 加强政府在水资源利用中的宏观调控,优化水资源配置。

  50. 三、农业生物资源 • 是指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原料、食品及其他价值的生产的总称,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其基本功能是提供食品和其他农产品。 • 四、农业气候资源 • 是指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和能量的气候条件,即光照、温度、降水、空气等气象因子的数量或强度及其组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