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第五章 清末的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第二節 近代化的努力

第五章 清末的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第二節 近代化的努力. 學習目標. 明白沈葆楨、劉銘傳來臺的原因 ( 涉外事件 ) 了解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邵友濂在臺灣的建設與措施 知道清領後期,臺灣行政區劃的變遷. 沈葆楨的籌畫與改革. 一、來臺背景:同治 13 年 (1874) 日軍侵臺事件。 二、意義:清朝由消極轉為積極經營臺灣。 三、建設內容:  1. 軍事建設  2. 開山撫番  3. 調整行政區劃  4. 獎勵忠君氣節  5. 端正風俗. 圖源出處. 沈葆楨的建設 — 軍事防務. 一、目的:防止外國勢力入侵臺灣。 二、內容: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五章 清末的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第二節 近代化的努力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清末的外力衝擊與近代化第二節 近代化的努力

  2. 學習目標 • 明白沈葆楨、劉銘傳來臺的原因(涉外事件) • 了解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邵友濂在臺灣的建設與措施 • 知道清領後期,臺灣行政區劃的變遷

  3. 沈葆楨的籌畫與改革 一、來臺背景:同治13年(1874)日軍侵臺事件。 二、意義:清朝由消極轉為積極經營臺灣。 三、建設內容:  1.軍事建設  2.開山撫番  3.調整行政區劃  4.獎勵忠君氣節  5.端正風俗 圖源出處

  4. 沈葆楨的建設—軍事防務 一、目的:防止外國勢力入侵臺灣。 二、內容:  1.「億載金城」:聘請法國工匠建造砲台防衛臺南府城。  2.「恆春城」:建於牡丹社事件發生地點之恆春半島上。  3.基隆改用機器採煤。

  5. 沈葆楨的建設--開山路 一、原因:  1.臺灣交通未開,防禦功能難以發揮。  2.原住民漢化不足。 二、開山內容:  1.定義:有計畫移墾未開發山區。  2.命羅大春等人,分別開發三條道路:  A.北路:蘇澳到奇萊(今花蓮縣)。為今日「蘇花公路」前身。 B.中路: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到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為今日「新中橫公路」前身。  C.南路:赤山莊(今屏東縣萬巒鄉)到卑南。為今日「南迴公路」前身。

  6. 沈葆楨的建設—撫番 一、目的:有計畫使原住民漢化,並加速臺灣開發。 二、方式:  1.擬定通語言、禁仇殺、教耕種、設番學、變風俗等各種計畫。  2.在開闢道路所經之地,招撫各社原住民。  3.對不服教化或抵抗者,則以武力對付。  4.解除臺灣禁令: A.時間:光緒元年(1875年)奏准解除 。  B.原因:禁令對「撫番」工作限制頗大。  C.內容:廢除禁止漢人攜眷來臺、禁止漢人進入山地、禁止漢人娶原住民為妻等種種禁令。

  7. 沈葆楨的建設—調整行政區劃 一、原因:沈葆楨為因應防務及移墾開發需求,大幅調整臺灣行政區劃,以配合社會經濟發展。 二、「二府八縣四廳」: 光緒1~13年(1875~1887年)。  1.二府:原臺灣府之外,奏請增設「臺北府」。  2.八縣:在原有的彰化縣、嘉義縣、臺灣縣、鳳山縣之外,加設淡水縣、宜蘭縣、新竹縣、恆春縣(由於琉球漁民遭殺害而引發之日軍侵臺,清廷為加強南路防務,而增設恆春縣)。  3.四廳:除原有的澎湖廳外,增設基隆廳、埔里社廳(為處理彰化縣埔里社「番」地的原住民事務所改制) 、卑南廳(東部後山地區所增設)。

  8. 昔日的臺北府衙門 臺北府衙門約位於今日重 慶南路、懷寧街之間。 日本人佔領臺灣後,曾以 臺北府衙門為軍隊臨時駐 防之地,後來拆毀臺北府 衙門,被遷移至植物園。 圖源出處

  9. 沈葆楨的建設—其他方面 一、獎勵忠君氣節:奏請追祀明末遺臣鄭成功,並在臺南建「延平郡王祠」。 二、端正風俗:加封嘉義城隍、蘇澳海神及安平海神。 結論:沈葆楨在臺停留時間雖僅年餘,卻是清末首先調整治臺政策的關鍵人物。

  10. 丁日昌的建設--撫番 一、背景:繼沈葆楨之後來臺。 二、策略:與沈葆楨略不同,較注重原住民教養,以安撫達到教化目的。  1.巡查各地情形,諭令原住民薙髮歸誠。  2.教導原住民耕種之法。  3.廣設義學教以識字。  4.設醫施藥。  5.禁止漢人欺壓原住民。 圖源出處

  11. 丁日昌的建設—開山移墾 一、調查土地利用情形:命地方官員調查臺灣中路、南路等地原住民人口、界址及土地利用情形。 二、設立「招墾局」:奏請清廷派員赴汕頭、廈門、香港等地,設立「招墾局」。 三、廣招內地漢人來臺開墾:  1.招募廣東潮汕二地漢人,並允其攜眷來臺。  2.官方派船接運,抵臺後妥為安置,使其順利開墾。

  12. 丁日昌的建設—加強臺灣防務 一、奏請清廷購置鐵甲船、練水雷軍、建新式大砲、練洋槍隊等,但因清廷財政短絀,未獲具體支持。 二、重視煤、鐵礦藏的開採與產銷。 三、架設臺灣府城至旗後(今高雄市)與府城至安平二條電報線。

  13. 丁日昌的建設—整頓吏治 一、背景:臺灣營伍積弊由來已久,軍紀渙散、貪贓枉法、營私舞弊,不一而足。例如:  1.管帶鎮海左營總兵朱名登縱容部屬貪贓枉法。  2.臺灣北路協副將郝富有聽任部屬擾害良民。  3.補用道凌定國營私舞弊。 二、結果:最為世人所稱道。  1.犯法者或革職或降調,臺灣吏治頓時改觀不少。  2.上海《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曾報導丁日昌在臺時,所有官員均陷入極度困窘中。  3.英國駐臺領事亦稱丁日昌在臺時,整頓軍紀甚嚴,致許多官員不得不放棄官職。

  14. 劉銘傳的新政 一、背景:因法軍侵臺,清廷開始重視臺灣,派劉銘傳入臺督辦防務。 二、項目:  1.開山撫番  2.調整行政區劃  3.改革財政  4.交通建設  5.其他新政 圖源出處

  15. 劉銘傳的建設—開山撫番 一、開山:  1.「全臺撫墾總局」:設立於大嵙崁(今桃園大溪),以求安定秩序。  2.各原住民地界設撫墾局:以利漢人移民墾殖。 二、撫番:  1.對歸順原住民:賜銀兩,並設有「番學堂」教導原住民讀書、識字,學習官話與臺語,另派人教導原住民拓墾和謀生技術。  2.對不肯服從的部落:大力征剿。

  16. 劉銘傳的建設--行政區劃 一、背景:配合「開山撫番」與建省所需,且既有行政區劃過寬且廣,不易控制。 二、內容:  1.三府: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  2.將既有縣廳做適度調整與新增: 臺北府: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 臺灣府:轄苗栗、彰化、臺灣、雲林四縣及埔里社廳。 臺南府:轄嘉義、安平、鳳山、恆春四縣及澎湖廳。  增設臺東直隸州。  3. 建省:清光緒11年(1885)將臺灣正式建省,首任巡撫為劉銘傳。

  17. 劉銘傳的建設--財政改革 一、原因:籌措新政財源。 二、內容:  1.「清丈田賦」與增加稅收:藉以解決臺灣複雜的土地關係,但因損害南部地主權益而招反彈。  2.發展實業--設立「官腦總局」及「磺務總局」:樟腦實施專賣,硫磺開採加工後,轉賣中國大陸。  3.振興糖業:   督勸糖業公會訂立品質保證的公約。   贊助商人購買外國製糖機器。   在臺南新營創設糖廠,以新法製糖。   結果:使臺灣蔗糖輸出逐步回升。

  18. 劉銘傳的建設--交通建設 一、公路  1.光緒11年(1885),興建從臺北府通往宜蘭之道路,為今日「北宜公路」的前身。  2.銜接臺北-基隆-淡水的道路,為今日「淡金公路」的前身。 二、鐵路:光緒13年(1887),鋪設由基隆通往新竹的鐵路,使臺灣擁有第一條鐵路。 三、郵政:將舊有驛站制度改造為現代郵政系統,在臺北設立「郵政總局」。 四、電報:鋪設聯絡臺北、基隆、臺南各地之電報線。 五、航運:購入輪船,規劃行駛於臺灣、上海、新加坡、呂宋等地之航線,使臺灣海上運輸活躍。

  19. 劉銘傳的建設—其他新政 一、新式建設:於臺北城設立電燈與自來水。 二、培育洋務人才:於臺北城設立教育電報技術之「西學堂」與「電報學堂」。 三、結果:惟受技術、能力與經費所限,加上部分人士對西方器物的排斥,其中如電燈與自來水的興辦,成效並不甚理想。

  20. 邵友濂的建設 一、光緒17年(1891)接任劉銘傳為第二任臺灣巡撫。 二、緊縮政策:裁撤多數新政,專注吏治澄清與文化事業。 三、吏治:特重官吏操守與人才提拔,如:胡傳(胡適之父)巡視臺灣各地監獄和鹽務,後任臺東直隸州知州,頗得當地百姓愛戴。 五、文教:設「臺灣通志局」於「登瀛書院」,著手修撰《臺灣通志》,後因日軍侵臺未能悉數完成,然於經費拮据下尚能撥款修史,實屬難得。

  21. 邵友濂時期的行政區劃 一、行政區劃:「三府一州十一縣四廳」(1887-1895) 二、內容:  1.雲林縣原設在竹山,每逢夏季,清水溪和濁水溪時常氾濫,造成交通斷絕,故將縣治移到斗六。  2.由於北部移民漸增,加上清末開港通商,茶葉與樟腦的產銷使臺灣經濟重心北移,臺北又有鐵路與河運之利,故清廷於光緒18年(1892)允准邵友濂之議,將臺灣省省會由原彰化縣橋孜圖(今臺中市)遷移至臺北府城。  3.為進行開山撫番,光緒20年(1894)於大嵙崁地區(今桃園大溪)增設南雅廳,隸屬臺北府所轄。

More Related